為什麼在這次戰役中,德軍的戰略計劃會失敗那?

2020-12-22 可知公子乃天上星

為什麼在這次戰役中,德軍的戰略計劃會失敗那?

大戰爆發後,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三條戰線: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構成了西線,那裡主要是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軍作戰;從波羅的海南岸直到羅馬尼亞構成了東線,那裡是俄國軍隊對德、奧軍隊作戰;沿多瑙河和薩瓦河構成了巴爾幹戰線,那裡是奧匈軍隊對塞爾維亞軍隊作戰。此外,在亞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軍隊交戰;在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軍隊交戰。但第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歐洲進行的。

歐洲之所以成為這次大戰的主要戰場,因為歐洲是資本主義最發達、集中的地區,各帝國主義列強在歐洲也都有自己的經濟利益。歐洲又是罪惡的殖民主義的策源地。經過200多年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全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差不多都成了歐洲幾個大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歐洲就成了強國敵手的集中地。此外,兩大軍事集團的頭目也都在歐洲。後起的德國要重新瓜分世界,首先就要打敗擁有殖民地最多的英國,其次是法、俄等老牌殖民強國。由於歐洲對帝國主義列強有著生命攸關的利害關係,所以,帝國主義列強都把奪取歐洲霸權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在它們看來誰擊敗了歐洲的敵手,奪取了歐洲的霸權,那麼,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自然地就轉到了戰勝國手中了。於是,歐洲就成了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火併的主要戰場。

1914年8月4日,德軍右翼首先發動突然襲擊,侵入中立的比利時。德軍統帥部原來以為攻佔比利時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個星期就可以通過比利時攻入法國。不料遇到比軍的堅決抵抗,德軍在列日要塞被阻三天,到8月20日才佔領布魯塞爾。在此期間,英國遠徵軍迅速趕到了法國,22日進入了陣地。德軍在佔領布魯塞爾後,分五路向法國北部挺進。22—24日,德軍在沙勒羅瓦和蒙斯戰役中擊敗英、法軍隊,法軍全線潰退,德軍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3日,德軍前鋒距法國首都僅十五公裡,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德國軍國主義者氣焰囂張,以為施利芬計劃即將實現,勝利已成定局。

法軍雖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主力並沒有削弱。法軍主力部隊仍按原計劃那樣,集中在法、德邊境。法軍統帥霞飛發現了德軍從比利時方向進攻、法軍左翼有被包圍的危險等情況以後,就立即重新調配兵力,從右翼抽調兵力加強左翼—法、比前線。德軍雖再遷回,企圖包圍法軍左翼,但由於法軍比較機動、頑強,德軍未能成功。於是德軍改變了軍隊運動的方向,最初折向南方,以後又折向東南。這樣,巴黎從西北面受圍的威脅消除了,反而成了德軍右翼的一個威脅。德軍統帥部看到德軍沒有達到包圍法軍的戰略目的,而自己的右翼又處於不利地位,便放棄了把法軍主力趕往東南的企圖,命令中路和左翼德軍全線轉入進攻,來包抄法軍的右翼。這樣,毛奇就把解決整個戰役的重點,從右翼移到了左翼,這和施利芬原來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9月5日到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152萬人,戰鬥十分激烈,法軍傷亡14萬餘人,德軍傷亡近20萬人。10日,德軍被迫撤退,據守艾訥河,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

由於毛奇指揮不力,9月16日,法爾根漢代替了毛奇任德軍統帥。9月下半月,德、法兩軍的戰鬥又重新開始,在以後兩個半月當中,雙方都企圖從側翼包抄對方,但都未達到目的。到12月,整個西線形成膠著狀態,戰爭變成了持久的陣地戰。這對德國來說,施利芬計劃已徹底破產。就整個戰局而言,馬恩河之戰和施利芬計劃的破產,預示著德國軍事冒險主義最後將失敗。因為戰爭變成了持久的陣地戰和消耗戰,在這樣的戰爭中,哪一方面有更多的潛在的人力、物力資源,哪一方面勝利的可能性就多一些。在這方面,協約國遠比德奧集團佔優勢,時間的因素對協約國有利。

在東線方面,俄軍為了配合協約國軍作戰,牽制德軍,於8月中旬派萊寧堪普和薩松諾夫兩個集團軍向東普魯士發動進攻。東普魯土的德軍約有30萬人,而俄軍的數量幾乎兩倍於德軍。最初,俄國的兩個集團軍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指揮官的無能和參謀工作的缺陷,兩個集團軍沒有密切地配合,中間留有110公裡的空隙。俄軍和德軍都使用無線電進行聯絡,德軍從截獲的俄軍電報中,得知俄軍的調動情況,迅速進行反擊。8月末,在馬祖裡湖地區,薩松諾夫集團軍首先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的德軍包圍、擊潰(西歐軍事史稱之為坦能堡戰役),近3萬士兵被打死和淹死於湖泊中,9萬人被俘,薩松諾夫自殺。德軍轉過頭來又包圍了萊寧堪普集團軍,這個集團軍損失也達145,000人。俄軍被迫退守涅曼河,德軍侵入俄國領土。

在東線的西南戰場上,俄軍擊敗了奧匈軍隊;德軍從西線抽調部隊支援奧匈,亦被俄軍擊退。俄軍包圍普熱密斯耳要塞,進抵喀爾巴阡山麓。從9月下旬到12月中旬,雙方軍隊曾多次發動進攻,但彼此進展不大。到12月底,在東線也呈現出近似陣地戰的狀態。

在巴爾幹戰線上,裝備很差但士氣昂揚的塞爾維亞軍隊英勇抗擊奧匈軍隊。從8月到12月,奧匈軍隊曾三次侵入塞爾維亞,兩度佔領貝爾格勒,但均被塞爾維亞軍隊擊退。到12月,奧匈軍隊已被全部逐出塞爾維亞。

除上述歐洲大陸上的三條戰線外,戰爭也在西亞、非洲和遠東地區進行。土耳其於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協約國宣戰後,英國乘機於11月18日宣布埃及脫離土耳其,成為自己的「保護國」。以後幾年內,英國又攻入美索不達米亞,佔領巴格達,進軍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在非洲,英軍乘機攻佔了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和德屬東南非等地。在遠東,日本帝國主義在英軍的協助下,佔領中國山東,於11月攻佔了青島。在這個期間,日軍還相繼佔領了太平洋上的馬紹爾、馬裡亞納和加羅林等德屬諸群島。

相關焦點

  • 柏林戰役,二戰中規模空前的一次,德軍在這次戰役得面對多少敵人
    當時德國的領袖希特勒也是有十分高的軍事才能的,但是為什麼在他的指揮之下,德國最後還是敗了,德國的戰敗,完全是因為蘇聯當時的部隊人口太多,投入到了當時的戰役裡面,與此同時德國沒有準備好。蘇聯投入了250萬士兵,戰場上面也是十分的激烈。這樣壯大的戰役,看一下一定會對你有影響的。1945年,蘇聯最後一次發動進攻戰就這樣的開始了。
  • 什麼原因導致了德軍在柏林戰役中慘敗
    德國的戰敗,完全是因為蘇聯當時的部隊人口太多,投入到了當時的戰役裡面,與此同時德國沒有準備好。戰事激烈,因為蘇聯士兵有250萬,那個場景實在是太壯觀了。難道你願意錯過這樣一場精彩的戰役。這次的戰役也是蘇聯在1945年最後一次的進攻戰,所以也是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蘇聯為了勝利,也是對戰役準備了十分長的時間,所以德國方面也是危機重重。
  •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想停戰一天過聖誕節,卻被蘇聯人拒絕了
    我們知道二戰的轉折點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納粹德國的受挫之後,希特勒手下能夠調用的兵馬已經捉襟見肘了,此時的德國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其實早在德軍決定進攻蘇聯的時候就決定了希特勒的失敗,畢竟蘇聯領土十分遼闊,而且蘇聯境內到達冬天十分寒冷,蘇聯的地形也不是歐洲的平原,希特勒賴以成名的裝甲部隊的打發在這裡根本無法發揮,下面就來說一說發生在這場戰役中的又有趣的幾件事。我們知道在早先的戰爭中史達林的大兒子就被史達林派上了戰場,最後還被德軍俘虜最後死在了集中營。
  • 二戰蘇德戰爭全部戰役介紹,從戰損比和戰略意圖看誰是戰鬥民族
    這次戰役牽制了德軍重兵和芬蘭的全部軍隊。戰役結束後,蘇軍的大量兵力得以騰出來轉用於其他戰略方向。挫敗了德軍佔領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並把強大的德北方集團軍群始終緊緊地拖住在蘇聯西北戰場上,從而有力地支援了蘇軍在其他戰場的的勝利。
  • 拿破崙為什麼會在滑鐵盧戰役中失敗
    現在一說滑鐵盧都知道是失敗的拿破崙,而非得勝的威靈頓公爵,是感慨於格魯希的躊躇,是因為幸運眷顧了英國人。但滑鐵盧的失敗讓他的榮耀止步於此。滑鐵盧戰役發生在歐洲第七次反法聯盟對法戰爭期間,在1815年6月18日,發生了英普聯軍與法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的決定性會戰。當英普等國得知拿破崙回到巴黎以後,立即調集70萬大軍,分路進攻法國。拿破崙敗於何處?
  • 納粹德軍最後的輝煌庫爾蘭戰役,最後一名德軍竟戰鬥到1959年
    1944年9月14日—11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而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八次打擊。
  •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坦克突擊,康布雷戰役中的英軍坦克攻勢
    可到了9月中旬,英軍已經要輸掉伊普爾戰役時,黑格當即決定採納富勒的方案,康布雷戰役計劃被正式批准在11月20日發動進攻。黑格要求負責執行該作戰的英國第3集團軍和英國皇家坦克部隊務必要在戰場上取勝,而不是在德國人的防線面前一潰千裡,至於他本人則會全力支持這次作戰,為第3集團軍和皇家坦克部隊提供足夠的物資。
  • 二戰期間,蘇德大戰,德軍被凍死幾萬人,為什麼不燒樹木取暖?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有很多人說,在蘇聯和德國這場戰役中,因為天氣原因導致德軍戰敗,其實,我認為這件事不能這樣說,天氣原因雖然對於德軍戰敗有直接影響,但絕對不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
  • 羅馬尼亞戰役,蘇軍以驚人的戰績大勝德軍!
    *蘇軍在轉型和換裝期蘇軍坦克裝甲不輸德軍,可是沒有無線電通訊,駕車一擁而上,不怕死,有階級覺悟。但在德軍配合良好的2號3號坦克前面(德軍無線通訊到每一車,蘇軍只到連長)變成鐵棺材。*訓練不如人。有的士兵會放槍就上前線了。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蘇聯軍隊勇敢地殺敵,迫使德國軍隊退卻,在這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前幾次戰爭中,不管形勢如何惡劣,德國從未失手。同時莫斯科保衛戰也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傳奇。這個戰役也為以後史達林格勒戰役埋下了伏筆。由於各種原因,德軍在這次戰役中戰敗了,其中天氣因素是最主要的。那時,莫斯科遭遇了百年難得一見的強對流天氣,氣溫為零下40度以上。
  • 明明有拿破崙這個「前車之鑑」,德軍進攻莫斯科,為何不備棉衣?
    雖然他們發起的戰爭,全部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場戰爭對世界的重創卻是不可逆的。有些國家受到戰爭的影響,直到現在仍然貧窮且希特勒為德軍準備了禦寒的棉衣,那戰爭的結局會改變嗎?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東線戰場發動的對蘇戰爭,可謂是當時世界上最殘酷的戰場。德國預謀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是由希特勒制定的。
  • 德軍一天元帥:保盧斯,不聽命令不知變通,慘敗史達林格勒戰役
    1942年7月,德軍發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9月攻入了市區,蘇德雙方在市區展開了激烈殘酷的巷戰。每一條街道、建築物、每一個房間都在爭奪範圍內,雙方傷亡都比較大。到了11月初,德軍佔領了史達林格勒80%的區域。可是冬季卻悄悄來臨了,德軍保盧斯上將預感到戰局不妙。
  • 馬恩河第一次戰役,德國無法實施施利芬計劃,法國以防禦為進攻
    比利時軍隊相對輕鬆地被掃除,英國遠徵軍(BEF)在蒙斯戰役中也撤退了。法國將軍希望BEF撤回海岸,但基奇納勳爵禁止這樣做罵他不同意法國將軍的建議。當時他命令BEF不要將自己與法國軍隊分開,盟軍應該在一起。當時法國軍隊向馬恩河撤退,正是在馬恩河德國和法國的軍隊卻都在西部戰線上進行了第一次重大戰役。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成片成片凍死,他們為啥卻不去搶劫蘇聯人
    二戰蘇德戰爭中,莫斯科保衛戰是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蘇聯軍隊通過頑強的防禦,成功逼退了德軍的精銳之師。德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就此終結。同時,這場戰役使得蘇聯軍隊樹立了信心,並為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後的大反攻,埋下了伏筆。
  • 二戰「假戰」後第一場戰役——挪威戰役,德軍62天攻佔挪威
    挪威,北歐小國,是當今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且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且給人一種與世無爭的感覺,但是在二戰的時候,納粹德國也入侵了挪威,並導致了長達62天的挪威戰役。佔領挪威是德國在大西洋戰略中的重要一環,這是針對英國的,因為如果無法控制挪威,德國對英國的海空封鎖將在挪威缺一環。利用挪威的港口和機場,德國海空力量的攻擊範圍將大大增加,可以使得德國更有效地打擊盟軍。1939年12月14日,希特勒下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草擬入侵挪威計劃,不過當時只預計投入1個師的兵力。
  • 波蘭戰役中的真實老照片:希特勒為出徵德軍送行,波軍迎來惡魔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二戰波蘭戰役中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這張照片拍攝1939年9月,波蘭戰役期間被抓捕的波蘭平民,由於被懷疑是間諜,從而德國國防軍士兵對他進行了嚴密的盤查,面對這些武裝到牙齒的德軍部隊,波蘭平民只得舉起雙手,眼睜睜看著他們的國家被侵佔。這張照片拍攝於二戰波蘭戰役期間,蘇德兩軍會師,畫面中是德軍將領古德裡安和蘇軍將領科裡沃夫,蘇德在1938年籤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在這一年共同完成了對波蘭的瓜分。
  • 如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東線德軍在防禦戰術上的艱難探索
    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經過兩年的鏖戰德軍在東線的總兵力是在不斷的下降中,尤其是裝甲兵的實力降低到了最低點,而蘇軍的實力卻在迅速的增長中(2-3倍),組建了強大的突擊兵團—坦克集團軍,德軍不可避免的要轉入戰略防禦。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東線德軍完全失去戰略、戰役進攻能力,開始轉入防禦,進攻戰術對於此時的德軍已經沒有用處,現在的任務就是全力進行防禦。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萬人,為何卻說被打斷了東線脊梁?
    當然這僅僅只是初步編制,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國第六集團軍被改組。改組後下轄有3個步兵軍,1個裝甲軍,3個裝甲師,3個摩託化步兵師,14個步兵師,1個高炮師等。此外,有集團軍直屬部隊,包括4個工兵營、2個煙霧發射器團、2個迫擊炮團、4個輕型榴彈炮團、4個重型榴彈炮營,3個重型炮兵營等。
  •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蘇聯紅軍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七次打擊
    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1944年8月20日-8月30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烏克蘭第2、第3方面軍與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協同,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蘇聯紅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七次打擊。
  • 日本為什麼會在中途島戰役中慘敗?中了美軍調虎離山之計
    實力位於世界第一的美軍在二戰中扭轉了戰爭局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二戰的戰火早日停息,世界人民早日脫離戰爭的苦海。其實,美國在一開始沒有加入二戰,對二戰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主要是進行武器裝備的出口來獲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