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這次戰役中,德軍的戰略計劃會失敗那?
大戰爆發後,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三條戰線: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構成了西線,那裡主要是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軍作戰;從波羅的海南岸直到羅馬尼亞構成了東線,那裡是俄國軍隊對德、奧軍隊作戰;沿多瑙河和薩瓦河構成了巴爾幹戰線,那裡是奧匈軍隊對塞爾維亞軍隊作戰。此外,在亞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軍隊交戰;在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軍隊交戰。但第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在歐洲進行的。
歐洲之所以成為這次大戰的主要戰場,因為歐洲是資本主義最發達、集中的地區,各帝國主義列強在歐洲也都有自己的經濟利益。歐洲又是罪惡的殖民主義的策源地。經過200多年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殖民擴張,全世界的陸地和海洋差不多都成了歐洲幾個大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歐洲就成了強國敵手的集中地。此外,兩大軍事集團的頭目也都在歐洲。後起的德國要重新瓜分世界,首先就要打敗擁有殖民地最多的英國,其次是法、俄等老牌殖民強國。由於歐洲對帝國主義列強有著生命攸關的利害關係,所以,帝國主義列強都把奪取歐洲霸權作為自己的首要目標。在它們看來誰擊敗了歐洲的敵手,奪取了歐洲的霸權,那麼,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自然地就轉到了戰勝國手中了。於是,歐洲就成了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火併的主要戰場。
1914年8月4日,德軍右翼首先發動突然襲擊,侵入中立的比利時。德軍統帥部原來以為攻佔比利時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個星期就可以通過比利時攻入法國。不料遇到比軍的堅決抵抗,德軍在列日要塞被阻三天,到8月20日才佔領布魯塞爾。在此期間,英國遠徵軍迅速趕到了法國,22日進入了陣地。德軍在佔領布魯塞爾後,分五路向法國北部挺進。22—24日,德軍在沙勒羅瓦和蒙斯戰役中擊敗英、法軍隊,法軍全線潰退,德軍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3日,德軍前鋒距法國首都僅十五公裡,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德國軍國主義者氣焰囂張,以為施利芬計劃即將實現,勝利已成定局。
法軍雖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主力並沒有削弱。法軍主力部隊仍按原計劃那樣,集中在法、德邊境。法軍統帥霞飛發現了德軍從比利時方向進攻、法軍左翼有被包圍的危險等情況以後,就立即重新調配兵力,從右翼抽調兵力加強左翼—法、比前線。德軍雖再遷回,企圖包圍法軍左翼,但由於法軍比較機動、頑強,德軍未能成功。於是德軍改變了軍隊運動的方向,最初折向南方,以後又折向東南。這樣,巴黎從西北面受圍的威脅消除了,反而成了德軍右翼的一個威脅。德軍統帥部看到德軍沒有達到包圍法軍的戰略目的,而自己的右翼又處於不利地位,便放棄了把法軍主力趕往東南的企圖,命令中路和左翼德軍全線轉入進攻,來包抄法軍的右翼。這樣,毛奇就把解決整個戰役的重點,從右翼移到了左翼,這和施利芬原來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9月5日到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152萬人,戰鬥十分激烈,法軍傷亡14萬餘人,德軍傷亡近20萬人。10日,德軍被迫撤退,據守艾訥河,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
由於毛奇指揮不力,9月16日,法爾根漢代替了毛奇任德軍統帥。9月下半月,德、法兩軍的戰鬥又重新開始,在以後兩個半月當中,雙方都企圖從側翼包抄對方,但都未達到目的。到12月,整個西線形成膠著狀態,戰爭變成了持久的陣地戰。這對德國來說,施利芬計劃已徹底破產。就整個戰局而言,馬恩河之戰和施利芬計劃的破產,預示著德國軍事冒險主義最後將失敗。因為戰爭變成了持久的陣地戰和消耗戰,在這樣的戰爭中,哪一方面有更多的潛在的人力、物力資源,哪一方面勝利的可能性就多一些。在這方面,協約國遠比德奧集團佔優勢,時間的因素對協約國有利。
在東線方面,俄軍為了配合協約國軍作戰,牽制德軍,於8月中旬派萊寧堪普和薩松諾夫兩個集團軍向東普魯士發動進攻。東普魯土的德軍約有30萬人,而俄軍的數量幾乎兩倍於德軍。最初,俄國的兩個集團軍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指揮官的無能和參謀工作的缺陷,兩個集團軍沒有密切地配合,中間留有110公裡的空隙。俄軍和德軍都使用無線電進行聯絡,德軍從截獲的俄軍電報中,得知俄軍的調動情況,迅速進行反擊。8月末,在馬祖裡湖地區,薩松諾夫集團軍首先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的德軍包圍、擊潰(西歐軍事史稱之為坦能堡戰役),近3萬士兵被打死和淹死於湖泊中,9萬人被俘,薩松諾夫自殺。德軍轉過頭來又包圍了萊寧堪普集團軍,這個集團軍損失也達145,000人。俄軍被迫退守涅曼河,德軍侵入俄國領土。
在東線的西南戰場上,俄軍擊敗了奧匈軍隊;德軍從西線抽調部隊支援奧匈,亦被俄軍擊退。俄軍包圍普熱密斯耳要塞,進抵喀爾巴阡山麓。從9月下旬到12月中旬,雙方軍隊曾多次發動進攻,但彼此進展不大。到12月底,在東線也呈現出近似陣地戰的狀態。
在巴爾幹戰線上,裝備很差但士氣昂揚的塞爾維亞軍隊英勇抗擊奧匈軍隊。從8月到12月,奧匈軍隊曾三次侵入塞爾維亞,兩度佔領貝爾格勒,但均被塞爾維亞軍隊擊退。到12月,奧匈軍隊已被全部逐出塞爾維亞。
除上述歐洲大陸上的三條戰線外,戰爭也在西亞、非洲和遠東地區進行。土耳其於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協約國宣戰後,英國乘機於11月18日宣布埃及脫離土耳其,成為自己的「保護國」。以後幾年內,英國又攻入美索不達米亞,佔領巴格達,進軍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在非洲,英軍乘機攻佔了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和德屬東南非等地。在遠東,日本帝國主義在英軍的協助下,佔領中國山東,於11月攻佔了青島。在這個期間,日軍還相繼佔領了太平洋上的馬紹爾、馬裡亞納和加羅林等德屬諸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