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前懂得用手思考的孩子,長大後特別聰明,父母要學會引導

2020-09-07 十安育兒

1歲半的可可這段時間迷上了蓋瓶蓋,一玩就玩很長時間。奶奶想引導她玩其他玩具,但可可就是不願意,堅決要玩蓋蓋子,玩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停了下來。

奶奶說:「丫頭怎麼這麼無聊?蓋子有什麼好玩的,還要玩這麼久,不會是什麼怪愛好吧?」

媽媽解釋道:「孩子這種行為是正常的,她進入了手的敏感期,她用手的同時也是在思考啊,我們不要隨便打斷她。」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認為,處於手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事物、感知事物的過程,其實也是孩子用手思考的過程。

也就是說,孩子在玩這些瓶瓶蓋蓋,玩這些抓抓捏捏遊戲的時候,正是他們用手去思考,用手去感知世界的時候,父母莽然打斷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在打斷他們的思考。


孩子用手思考的發展過程

孩子認識世界大致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嬰兒期開始用口去感知世界(吮吸奶水)——口又喚醒了手(開始用手抓各種東西)——再然後又通過手喚醒了身體其他部位的功能。

這是一個奇妙又充滿探索的過程,孩子的每一步探知,都是他認識這個世界的進一步發展。父母要懂得孩子的這個發展過程,並給予相應的引導,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每一個敏感發展期。

用手思考的孩子——手的敏感期發展過程

①吮吸手

出生後的一個月裡,小可可開始嘗試把手放進嘴裡。但很顯這個動作於才一個月的他來說是複雜且艱難的。

開始很多次,她都不能準確地把手放在嘴裡。她顯得有點洩氣,但很快,她又開始重新嘗試了。在持續不斷的嘗試中,小可可把手放入嘴的準確率越來越高了。

幾個月後,小可可已經可以毫不費勁、準確無誤地把手放進嘴裡了。她似乎很享受這個成功的過程,她開心地吮吸著小手,發出「噠噠」的聲音,好像在宣布:我成功啦。

被喚醒的手靈敏度和準確度越來越高了,終於可以開始「抓拿扔」的練習了。


②五指抓

6個月的小可可最近開始玩抓拿扔的遊戲,她伸手抓握起一件積木,又鬆手扔下,然後又抓起來另一件再扔下。她反反覆覆地重複著這個動作,玩得十分投入。

早餐後的這段時間,她一直在玩這個遊戲,持續了半個小時依然樂此不疲。媽媽知道小可可又在練習自己的抓拿能力了,不能貿然打斷,於是就在旁邊靜靜地觀察她。

媽媽發現小可可抓的都是大件的積木,而且抓的時候都是用五指抓的。媽媽恍然大悟:寶寶這是在訓練手指的靈敏度啊。


③三指抓兩指抓

五指抓練習持續幾個月後,小可可一歲多了。媽媽發現小可可抓東西不再僅限大件的物品了,她的目標已轉為更為細小的物件了。

一次吃飯的時候,小可可把掉在桌上的飯粒,一粒粒地拾了起來,又塞進嘴裡吃。媽媽驚喜地發現,小可可不再只是五指同時抓了,而是三個手指,有時又用兩個手指把小飯粒夾了起來,既準確又靈敏。

原來,不知不覺中,小可可已完成了手指的精細練習,能更準確無誤地使用手指去完成一些事情了。

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父母因為無知莽然阻止了孩子的探索行為,這相當於無形中打斷了孩子的思考,阻礙了孩子認知世界的能力發展。

一般孩子會在2歲左右度過手的敏感期,也有些孩子的敏感度會相對延後。在手的敏感期懂得充分運用用手去思考和探索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聰明,動手能力也會更強。所以父母要懂得正確引導,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手的敏感期。

相關焦點

  • 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學會調皮
    極易情緒化,用暴躁和激烈的方式表達情緒。情況嚴重的,影響孩子腦部的正常發育 孩子調皮後遭到父母打罵,可能會留下嚴重的童年陰影。賓夕法尼亞大學有一項長達24年的心理學研究,他們對美國753名學齡前兒童進行跟蹤調查,最後發現,學齡前就獲得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25歲時擁有大學學士學位的可能性是社交能力較弱的孩子的4倍。可見,「調皮」是孩子的一種天賦。調皮孩子的潛能是非常大的,父母要多關注調皮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把潛能釋放出來。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正如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所說:12歲以後,父母對孩子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尤其是,父母要學會示弱。然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個性越來越強,主見也越來越多。如果父母只會一味地用身份和權威壓制孩子,難免出現激烈的衝突。
  • 喜歡「轉筆」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人生贏家,父母別杞人憂天
    對於孩子轉筆的習慣,父母總是很擔憂,認為孩子將心思都用在了轉筆身上,會影響學習成績,長大後沒出息,但事實真的像父母所想的那樣麼。其實還真不一定,喜歡「轉筆」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人生贏家,父母別盲目糾正,杞人憂天。
  • 李玫瑾:當孩子12歲以後,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這位同樣被問這個問題的父親,很乾脆的回道:我真不會,要不然教教我啊,被批評的孩子瀟灑一笑,找回來自己的自信,乖乖的修改作業去了,其實,真正會與兒的家長,並不是一味的強勢壓制孩子,聰明的父母知道:學會對孩子「示弱」,比強勢更有用。
  • 孩子3歲前,這3個「習慣」父母要儘早培養,娃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
    父母們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抱著很大的期望和盼望,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長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能受到世界上最多的喜愛。 父母們也會將自己最大的愛投注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在孩子3歲之前。父母們覺得3歲前的孩子是正值得寵愛的時期,所以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十分寵溺,捨不得讓他們受到一丁點兒傷害。
  • 這3類孩子是「假聰明」,小時候招人喜歡長大後卻沒出息,要注意
    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聰明,智商高的呢,聰明的孩子不僅能在校園時代取得優異成績,走入社會後也能有更多選擇和機會,來讓自己或全家過上好生活。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未來性格如何,能力如何,品質如何都能從小時候的行為舉止上得知,因此孩子是否聰明,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能看出來。
  • 孩子6歲前,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是有科學依據的,父母別錯過
    在這些發展中,3歲前大腦發育達到50%,到了6歲孩子智力發育達到70%-80%。想要自家的孩子更聰明,就要抓住這重要的六年。讓大腦發育的好方法就是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產生新的突觸,突觸越多孩子越聰明。2、通過啃手的方式,給自己安慰,讓自己得到放鬆,是孩子對情感的初步處理。3、認知這個世界,促進神經的發育。孩子每次用嘴嘗一嘗新東西,就會在腦子裡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建立的越多孩子越聰明。
  • 聰明的父母,懂得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午餐,多數職場父母在單位就餐。唯獨晚餐,卸下一天的重擔,不慌不忙,吃著精心準備的菜餚,有大把的時間和家人交流一天的所見所聞,了解孩子一天的經歷。因此,再忙,也要和孩子吃晚飯,晚飯時間是最好的親子時光。而聰明的父母,懂得晚飯也是最好的教育時間。
  • 想要孩子長大更獨立,5歲前這2點要讓他「戒掉」,家長不要心疼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都是天生的,但是總歸要講究一個適度,如果孩子過分的依賴家長,也不見得會是件好事。因為畢竟家長看得了孩子一時,但是看不了孩子一世。如果孩子以後長大步入社會了,還是沒有獨立的意識,不管做什麼事情就只懂得依賴父母,那麼在他長大以後可能會受到的傷害就越大。
  • 孩子日常若有這些表現,長大後定是「能幹人」,父母會少操心
    當然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聰明一些,那麼孩子聰不聰明能夠從哪些方面看出來,相信這也是大多數家長想要了解的。聰明的孩子到底有哪些不一樣的表現?接下來大家一起看看,孩子日常若有這些表現,長大後定是「能幹人」,父母會少操心。
  • 這3類孩子多半是"假聰明",長大反而沒出息,家長別再引以為傲
    在大人的眼中,嘴巴甜會說話是優點,甚至是聰明和情商高的表現。總覺得這些孩子從小就懂得討人歡心,將來在學習或者工作中,肯定會很受歡迎。可是父母忘記了,這些嘴甜的孩子其實他們潛意識裡特別會巴結人,很可能在人際交往中只懂得阿諛奉承,卻沒有真本領。
  • 「我不要」2歲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惡魔」?媽媽要懂得引導
    之前自己家裡的孩子乖巧懂事又聽話,好像一夜之間就換了一個人一樣,天使變成了小惡魔,每天都會想盡辦法跟媽媽對著幹。調皮、易怒、叛逆等等都被孩子完美地體現,媽媽們似乎除了每天忙不完的事以外,更多地還要去思考如何跟這個2歲的娃鬥智鬥勇。
  • 孩子犯了錯、認了錯,卻不知錯在哪裡,父母要學會有效引導
    經常遭打罵的孩子,會出現哪些問題?1、親子關係疏遠說到這想起去年的一則新聞,14歲女孩考試「失利」,又被發現有早戀現象,父母一氣之下動了手,她隨即離家出走,之後被發現墜樓身亡。「當時她和以前一樣,什麼話也不說」,父母如是說道。
  • 孩子做事太依賴父母?聰明的家長這樣教孩子學會自立
    2-3歲時就對什麼事都充滿好奇心和耐心,有獨立的意願。我們希望孩子走一條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沿著父母的成長軌跡再來一遍。那麼,培養孩子自立究竟有哪些好處呢?1.自立的孩子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父母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樣的孩子往往打小就很有主見。有時候他表現的不夠&34;,然而當他長大後,他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會&34;。
  • 長大後自卑、懦弱、膽小的孩子,究竟在2歲前錯過了什麼?
    按理說,2歲之前的孩子,是得到最多呵護和愛的時候。但很多家長卻並不知道,這個階段還是一個孩子成長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需要更多科學的教養方式。通過研究表明:生命的第一年,嬰兒的大腦將增大兩倍甚至三倍,生命早期是個體發育,特別是大腦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
  • 在孩子三歲之前,這幾個「規矩」要立起來,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
    在孩子三歲之前,這幾個「規矩」要立起來,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他長大後會感激你的。分析一、孩子三歲前要立好哪些「規矩」1.家長要及時地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的不滿的情緒,及時的疏導孩子,一定不能縱容他隨意發洩,否則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非常的任性和自私,更有可能經常打罵父母。2.
  • 孩子聰明不聰明,手掌上有這些「信號」,父母別不在意
    有的孩子能夠靈活地用手拿起和放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一般會很聰明;而有的孩子拿東西比較困難,經常掉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就會沒那麼聰明。2、手的反應速度手的反應速度快慢也能從側面說明孩子長大後會不會聰明
  • 李玫瑾:在孩子7歲前,要培養這幾項能力,長大後就不需要發愁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將來會有出息。「3歲看大,7歲看老」。在孩子七歲時,孩子長大後能否出人頭地,基本上已經定型。父母就要在孩子7歲前的成長關鍵期,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品格,孩子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球球從小就很聰明,三歲就能講故事,而且吐字清晰,表達能力也很強。
  • 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是智慧父母的一場修行
    這個短片,展現了父母放手、孩子成長的驚人力量。沒受過什麼教育的媽媽,懂得放手,通過引導、鼓勵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成長和發展就需要與母體分離。父母該做的就是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讓他們即使離開父母也能獨立生活,能夠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從孩子的生命中退出。雖然適應分離的過程不容易,但小欣和先生卻為孩子能住讀在學校感到高興。因為他們明白,孩子在成長,除了要完成學習任務,還要學會生活自理和自我管理,要逐漸具備獨立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這3點,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
    真正聰明的父母,懂得教會孩子這3點,難怪孩子越來越優秀!有了孩子之後,想必每一位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足夠優秀的人。那麼我們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呢?其實關於孩子的培養,還是有很多小技巧的,這些小技巧體現在生活瑣事中,只要父母們能夠有意識地做好這些事,那麼孩子將會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