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午的時候過來立案的,一進來法院,就有個小丫頭問我是不是要立案,還詳細的教我怎麼填表,怎麼交錢,我坐著等的時候還跟我說飲水機的水可以自己接著喝,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一下午的時間法官就把打工的錢給我要回來了,現在的法院真的是為我們這些窮苦人考慮,為我們老百姓辦事。」家住五峰鎮的郭某激動地跟記者說。
2019年,在省高級法院的統一部署下,高原大地無論是繁華省城,還是三江源腹地地廣人稀的小縣城,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都如火如荼般地展開,以潤物無聲的姿態介入社會微觀治理,踐行了「人民法院為人民」的莊嚴承諾,體現了人民法院的政治擔當。
近年來,海東市互助縣人民法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多元司法需求為出發點,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大力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深入開展便捷服務、高效服務,促進訴訟服務提檔升級,探索出了一條矛盾化解的「互助方法」,走出了一條糾紛化解的「互助路子」,實現了審判質效和群眾滿意度雙提升。
訴服中心小改造司法服務大提升
走進互助法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事立案」 「家事立案」 「申訴信訪」「司法救助」等服務窗口,當事人按照叫號機的排序到指定窗口辦理事務,配置的訴訟風險評估一體機、自助立案終端可以方便快捷的幫助當事人進行操作。休息座椅、書寫桌、飲水機等設施讓人感受到了法院的新變化。不僅如此,為方便當事人,互助法院還開通了網上立案、微信和支付寶繳費、在線調解等服務功能,通過提高訴訟服務智能化水平,實現「馬上辦、一次辦、網上辦」,構建「線下一站全辦、線上一網通辦」的訴訟服務格局。
同時,訴訟服務中心還專門設有法律援助工作站,與互助縣司法局共同推進法律服務及普法工作,掛牌成立的「律師調解接談室」,主要針對勞動爭議、道路交通等糾紛進行訴前調解,推動法院糾紛解決方式由單一審判向社會聯動轉變。設置訴訟擔保工作站,與中國人保互助分公司籤訂執行救助保險合同,構建司法+保險機制的工作新模式,實現保險與司法的融合發展。此外,當事人如果需要保全財產,在法院立案大廳就可完成投保,無需專門跑到保險公司。融合協同的工作格局,為訴訟參與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通過打造「智慧法院」,建立健全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庭審直播,對立案、送達、保全、調解、製作法律文書的每一個環節,都儘可能從快、從簡,提高效率,通過推進案件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努力讓大量糾紛通過調解、速裁、快審等方式一站式解決。
「我也是頭一次來法院,在導訴人員的指引下複印材料提交立案,沒想到那麼快就解決了。」4月14日,周某等人因勞務合同糾紛起訴到法院要求青海某農業度假公司給付勞務工資,案件很快被流轉至速裁法官解統瑜的辦公系統。經過電話溝通、當面釋明、組織調解,原被告最終就給付勞務工資事宜達成一致,案件以調解結案,從立案到結案,只用了一天的時間。
據立案庭庭長保積乾介紹,今年以來,互助縣法院已收案3118件,其中,通過網上立案231件,跨域立案25件。
多元解紛聚合力社會力量助調解
6月18日,結束連日的陰雨天氣,陽光格外明媚。互助縣法院東溝法庭的幹警們一大早就驅車前往轄區的丹麻鎮澤林村、東溝鄉卡子溝村、昝扎村、東和鄉姚家溝村四地開展巡迴辦案。考慮到此次巡迴的案件中有3起案件的當事人都是土族,用本民族語言交流更有助於化解矛盾糾紛,也更能讓當事人願意接受法庭的調解,法庭提前聯繫好一名土族調解員一起開展調解工作。經過法官和調解員耐心細緻地調解,4起案件中3起案件以調解結案。
7月的互助縣西山鄉灣地廣場人頭攢動,一起宅基地使用權糾紛案正在這裡巡迴開庭。為了更好地了解原被告之間的矛盾癥結,法庭早早地從村幹部、鄉民處詳細了解了雙方的矛盾,經在場旁聽的村民及村委會幹部和法官共同的努力,原被告之間達成協議,被告支付原告3萬元轉讓款,原告將其宅基地使用權轉讓給被告,至此,雙方長達兩年的矛盾得以圓滿化解。
這些僅僅是互助法院巡迴辦案、高效辦案的一個縮影。這些案件的順利調解,得益於互助法院不斷總結的「互助經驗」。近年來,互助法院積極探索、創新舉措,在突出主審法官核心地位的同時,巧用調解員、村幹部等各方力量,分工協作,緊密團結,力爭審判績效和隊伍建設實現雙優。分別為5個派駐法庭聘請了1名專職調解員,調解員多從村幹部、當地少數民族中威望較高的人中選擇,通過在基層培養調解力量,確保各種矛盾糾紛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就得以化解。同時,針對轄區內案件劇增,調解委員會等鄉村調解組織調解技能不強、調解質量不高的實際,為了進一步推進訴調對接和多元化糾紛調解工作,完善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糾紛解決機制,提高法庭轄區內調解組織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加大訴源治理,做到矛盾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不定期對人民調解員、村委會幹部進行調解技能和法律知識培訓。
針對農村高發、易發、頻發的贍養、撫養、撫育、彩禮等案件,積極開展巡迴審判,以案釋法,使大量的矛盾糾紛化於未發、止於未訴。依託「幸福家庭課堂」、「法制副校長」等平臺,通過深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庭傳統美德、家風家訓,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孝老愛親、崇德向善、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裡團結的社會風尚。同時,各法庭積極嘗試建立了基層組織微信聯繫群,為基層組織在化解糾紛案件時提供專業法律幫助。
在「國家主導、司法推動、社會參與、多元並舉、法治保障」的理念下,互助縣法院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整合多部門的力量,全面推進家事案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互助縣法院副院長楊佔菊對此很有感觸。
目前,互助縣法院與縣司法局、民政局、婦聯等部門聯合成立了互助縣家事案件調解委員會,形成了以法院家事法庭為依託,聯席單位家事糾紛調解室為支撐的聯動調處機制,搭建了以法院、司法、教育、民政、婦聯「五級」和調解員、調查員「兩員」的多元調解平臺。同時,積極從本院退休幹部和社區、婦聯、司法、教育等機構聘任了12名家事調解員,組成調處家事案件的中堅力量,打造了家事審判的「互助樣板」。
簡案快調減訴累一站解紛效率高
「如果都沒有異議,就在調解筆錄上簽字確認,一會兒書記員會給你們送達調解書。」近日,互助法院速裁團隊法官李東生又調解成功了一起勞務合同糾紛。讓原告沒想到的是,在前往法院立案的當天,通過法官兩個多小時耐心調解,被告就承諾2個月內支付所拖欠的全部工資。
立案登記制改革以來,面對案件數量急劇上升、人案矛盾加劇的現狀,互助縣法院應時應勢而動,成立了刑事、民事、家事、執行、速裁等5個審判團隊。在用人選人上,突出高標準配置,確定將具有多年審判經驗、熟悉民商事審判、行政審判、刑事審判的老法官以及責任心強、積極上進的年輕法官助理充實到速裁團隊,對各類案件進行「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過濾。高強度的工作催生出了「速裁」精神,速裁團隊幹警爭分奪秒忙結案,加班加點趕進度,勇挑重擔提質效,讓群眾切身感受到案件審理的「速度與激情」,鏗鏘有力的辦案節奏。截至目前,速裁團隊收案655件,結案624件,平均用時23.6天,切實做到「簡案快辦、繁案精辦」,不僅減輕了一線法官的辦案壓力,也節約了司法成本,減輕了群眾訴累。
速裁團隊法官助理馮玉萍說:「初幹速裁,壓力很大,但決心也很大。院裡對速裁團隊工作很支持,鼓勵我們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我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到速裁工作中,在磨礪中成長,在歷練中前行。」
跨域立案一小步司法為民一大步
2019年10月30日,互助縣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運用跨域立案方式成功立案一起勞務合同糾紛的省內跨域立案,這也是互助縣法院開展「跨域立案」工作以來受理並完成的首例案件。
互助縣法院與協作法院稱多縣法院的兩地跨域立案工作人員經審核,及時對該案作立案對接處理,由稱多縣法院把相關材料通過「青海移動微法院」小程序填報上傳系統。互助法院接收後進行立案操作,並在立案成功後及時向當事人發送受理案件通知書、繳費通知書等材料。
跨域立案並不限於青海境內。1月17日,互助法院接收到甘肅省宕昌縣法院通過跨域立案系統提交的起訴材料,工作人員立即審查材料,並當場立案,整個立案和推送材料時間僅花費9分鐘。
「跨域立案是一個跨法院、跨區域的訴訟服務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實現了資源共享,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踐行了『信息多跑腿,群眾少跑路』的便民精神,提升了司法服務水平。這不僅是訴訟服務的創新,更是訴訟模式、司法理念的創新。」訴訟服務中心主任張玉芬介紹說。
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有了新期待。新起點,互助法院不斷順應網際網路時代發展要求,推出網上立案、微信辦案,實現訴訟「家裡辦」「掌上辦」,踏上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各類訴訟群眾司法需求的新徵程。
「在當前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全面推行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很大的勇氣,也需要很大的決心,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互助法院將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努力將矛盾化解在源頭,將糾紛消除在訴前,全面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真正實現司法為民、公正司法。」互助法院院長韓如龍說。
供稿:互助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