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一直想寫一篇關於出生順序的文章,誘因首先在於發現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老二現象」;並通過閱讀和觀察,發現到出生順序對人們產生的重要影響。
一、原生家庭養育中的「頂端優勢」現象
十多年前,我和一位至交好友,經常長時間地討論各種思想和觀念,文學、心理學、哲學……有時甚至長達10個小時不停歇,彼此都說到眼花繚亂舌花凋盡。
那時候我們常談家庭養育中的問題。我這位好友,是我這些年見到的不可多得的、很有深度和靈性的女子,走到哪裡,別人都覺得她非常優秀。
但很多年裡她一直受到原生家庭早期養育方式的影響,每當遇到事情就想要放棄。
她坦言自己曾經很久活在姐姐的陰影下。她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自己生下來不久就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撫養,不像姐姐那樣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
到了上學的年齡,終於回到父母的身邊,卻發現姐姐比自己更漂亮,學習更優秀,自己超越姐姐而獲得父母認可的機率非常小。
當姐姐考上北大時,她是家裡最悲傷的一個,大哭了一場,覺得自己在學業上不可能超過姐姐了。
後來她本科考到了南開數學系,在國內也是名校和優秀專業,但卻一直覺得反正怎樣也不如姐姐,讀了兩年,就拿了個專科畢業證肄業了,工作多年後又讀了研究生。
那時候我們在一起時,討論很多的就是「頂端優勢」。
所謂頂端優勢,原本是生物學術語,指的是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抑制的現象;除非由於某種原因頂芽停止生長,一些側芽才有機會迅速生長。
關於朋友的童年經歷,出生後沒有留在父母身邊成長,這當然是造成童年創傷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在7歲尤其是3歲之前,孩子如果不能跟隨父母生活、成長,往往會帶來此後難以彌補的傷痕,對父母會存在或隱或顯的怨氣與距離。
不過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她在家中同性別的子女中排行第二,所以導致她出生後因乏人看顧而送回老家,而姐姐由於是第一個孩子,卻可以留在父母身邊,而且姐姐非常優秀,頂芽旺盛生長,結果抑制了側芽生長,造成她很多年裡一直自我放棄的狀況。
不要以為她的原生家庭有什麼問題,不,那是個少有的、開明而注重教育、商業與文化完美結合的家庭,父母都是當地名人,積極上進,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用心。
即便在這樣的家庭,孩子的出生順序都在展現著重要影響力。
此後十多年,我經常在很多人身上,看到出生順序對人生造成的重大影響,其中尤其明顯的是「老二現象」。
二、「老二現象」
所謂「老二現象」,指的是家中有了第一個孩子之後,第二個孩子如果和第一個孩子是同性別的,就比不同性別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同胞競爭的關係。
第二個同性別的孩子誕生時,得到的關注和待遇往往不如第一個孩子,因為此時父母已不再有初為父母時的喜悅和激動,而且心底裡可能還盼望著二胎是個不同性別的孩子,第一個孩子就好比是植物學中所說的「頂端優勢」。
由於每個孩子都需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第二個孩子會把自己與哥哥或姐姐相比較,認定自己需要表現得有所不同。
他們或者竭力趕超老大,認為自己必須趕上並超越前者,才可以顯示自己的價值。長大成人後,他們會成為那種已經非常卓越卻仍在企圖證明自己價值的人。
如果老大太優秀,老二偃旗息鼓,相信自己贏不了而選擇放棄,至少放棄還可以刺激一下父母,從而得到一定的關注,這種人成年後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
還有一位朋友,也是家裡的第二個女孩子,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她則成為「趕超者」,從小就很會看顏色,擅長人際交往,聰明能幹,所以成功地趕超了沉默寡言的姐姐,成為原生家庭的「頂梁柱」,對自己在事業上的要求一直都很高。
我們也可以從很多名人或小說中的主人公來看到這種「老二性格」的表現,現實版的如唐駿,我們可以從他的傳記中讀到他身為家中的第二個男孩子,是怎樣超越哥哥而成為家庭的驕傲的。
小說中如瓊瑤《一簾幽夢》中的紫菱,是一個典型的「老二」,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姐姐,潛意識裡也許都會產生與姐姐爭奪男朋友的心態。
三、孩子角色感的形成
在一個家庭裡面,每個成員都需要有一種角色感,如果已經有了一個「好孩子」的角色,其他孩子可能需要扮演一個「壞孩子」、「反叛的孩子」、「擅長社交的孩子」等等。
形成這樣的角色感,孩子最初往往是無意識的,這是在家庭的人際交往中不自覺地形成的。
每個孩子都會和其他孩子相比較,在此基礎上對自己感覺到的家庭環境做出不同的解釋,得到不同的結論。
這也是海靈格的家族系統排列方法的可行性之所在,每個成員都在這個系統中佔有一席之地。
美國著名教育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專門有一章內容,論述了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書中指出,不同家庭中,出生順序相同的孩子,其擁有的相似之處,要超過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孩子的相似處。
這是由於出生順序相同的孩子,通常會對他們自己做出相似的解釋,並且對於自己如何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理解也是相同的,因此他們往往具有相同的性格特點和行為。
四、排行不同,行為特徵不同
在家庭裡排行最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責任感、循規蹈矩、獨立、保守、追求完美等性格特徵,因為他們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所以往往會錯誤地認為必須成為第一或最好的,才能顯得自己很重要。
中國自古就有「長兄為父」、「長姐為母」的觀念,更是社會對排行最大的孩子的觀念強化。
而在家庭裡排行最小的孩子,很容易因為被溺愛而形成嬌慣的特徵,他們往往愛玩,富有創造性。
由於被嬌慣,他們形成了一種錯誤認知,以為必須不斷操縱別人為他們服務,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他們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容易受到傷害而發脾氣。
據美國的一項調查,在有學習障礙的班級裡,有85%的孩子都是家裡最小的,他們花了大量精力來表現自己的無助,以此尋求老師的特別關注。
在職業諮詢中,我曾見過幾個典型的「老小現象」,老小不是老二,指的是家裡至少超過兩個孩子,而這個孩子是老三或以上,尤其是同性別順序。
由於現在中國很多是獨生子女,所以家裡有三個孩子或以上的,比例相對很小,但由於人口基數大,依然有數量不少的此類現象。
有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士,通過分析和交談,我發現他很優秀,具有一些良好的特質,而且長得也很帥。
但是他卻不夠自信,而且看起來有些女孩子的感覺,原來他在家裡排行第三,前面兩個哥哥。他出生時,父母特別希望是個女孩,所以小時候就把他當作女孩養育,穿女孩的衣服,做女孩的裝扮,這對他的男性氣質造成了影響。
他也提及自己的二哥,具有明顯的「老二現象」,是家裡最受打壓、最被忽視的一個。
那麼這種情況下的老二,由於排行中間,既沒有老大的特權,也沒有老小的嬌慣,所以容易形成的錯誤理解是:認為必須要在某些方面與其他孩子不同,才能顯示其價值。
他們由於夾在中間,所以通常不太引人注目,性格比較隨和,是很好的調解人。
當然由於前面提到的,因為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大部分家庭裡孩子的數量很少,要觀察排行中間的孩子的行為並不容易,只能在一些由於特殊原因兄弟姐妹多的人身上才能察覺到這些特徵。
獨生子女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這取決於他是像老大一樣被賦予了更多責任,還是像老小一樣被給與了太多溺愛。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據調查,所有的首批太空人都要麼是老大、心理老大,要麼是獨生子。
五、一些例外的情況
排行不同,行為特徵往往不同,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性別,比如老大和老二性別不同,那麼通常就不會出現「老二現象」,很可能兩個孩子都會形成老大特徵。
第二種情況是年齡方面的差距,當兩個孩子的年齡相差4歲以上時,相互影響就會減少,同胞競爭的情況也會減弱。
第三種情況是老二趕超了老大,在這種情況下,老大作為家裡第一個孩子的典型特點就會失去,他可能放棄了完美主義,讓位給了第二個孩子。
父母了解到這一點,可以充分地理解老大的痛苦,然後適當地對老大給與鼓勵。
第四種情況是家庭氛圍:
在一個推崇競爭的家庭裡,孩子們的差異就會增強,排行不同的性格特徵就愈明顯;
而在一個推崇合作的家庭裡,孩子之間的差異就會減少,性格特點就會比較相似。
六、了解排行順序有什麼意義
了解到排行老幾,在家庭中處於何種順序與位置,一是可以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想法。
理解老大的壓力,讓他感到不必凡事都要爭第一;
理解排行中間的孩子,使他們減輕受擠壓的感覺;
理解排行最小的孩子,使他們不至於被過度嬌慣。
二是能夠幫助身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婚姻關係。
出生順序與婚姻之間也存在著關係,老大和老小通常更容易互相吸引,但也許老大後來會覺得老小沒有責任感,卻忘記也許這正是當初吸引自己的地方。
兩個老大的結合,通常是出於賞識對方身上與自己相同的優點,但一旦兩個就某些問題無法達成一致時,就會出現問題,尤其會出現家庭權力之爭。
兩個老小的結合一開始會很快樂,但後來也許會指責對方最自己照顧不周。
如果兩個人價值觀相似,互相理解和尊重,那麼不管是何種排行的結合,都會營造出良好的婚姻關係。
三是能夠幫助老師了解自己的教學風格。
比如排行老大的老師,比較偏愛條理和秩序,願意看到學生們整整齊齊地坐在那裡,並按照自己的指令行事。
排行中間的老師則比較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希望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影響到那些反叛的學生。
排行最小的老師則很有創意,不在乎學生們的喧鬧和混亂,他們通常願意讓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而不是自己事必躬親。
總之,了解排行老幾,不是為了貼標籤,而是為了增加對自己與孩子的理解,從而使各方面的人際互動更為有效。
請關注叢綠心靈教育,作者系國家生涯規劃師,中國職業規劃師,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培訓師,職場心理、生涯諮詢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致力於個體的自我探索、心靈成長與生涯規劃,從而達致自由和諧的生活。
微信號:conglv2
歡迎大家直接分享到朋友圈
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