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受孩子、家長、學校共同的影響,只處理一處,毫無效果

2020-09-10 Doris媽媽說育兒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四川成都的一所學校中發生了一起校園暴力。網友在網上傳出了一條視頻,視頻中的一位女生在牆角,被幾名其他女生用口罩蒙住眼睛毆打,嘴角已經出血了。

據學校,這位被毆打的女生實際上已經是第三次遭到校園暴力了。之前幾次女生都不敢和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有老師說。女生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忍就忍過去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孩子的一再隱忍,只會讓施暴者覺得軟弱,換來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校園暴力。

近些年來,校園暴力的新聞層出不窮。很多孩子遇到了這種情況,都不知道怎樣處理。並且也多半選擇不和老師以及家長反映。這就導致校園暴力極具隱蔽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校園暴力的那些事。

01 校園暴力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首先,我們從被欺凌者來談起。孩子遭受到了校園暴力,最大的傷害就是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般,遭遇校園暴力的孩子普遍都會變得自卑,害怕和別人交往。在這些孩子眼中,自己並不能引起其他同學的關注。並且,失敗的社交經歷會讓孩子患上嚴重的社交恐懼。

另外,遭到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的正常生活學習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經常生活在校園暴力中的孩子,他們每天都在擔心施暴者會不會有進一步的施暴行為,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學習成績下降。嚴重的,還有可能導致孩子休學。

其實,在校園暴力中,沒有一個孩子是贏家。我們總是覺得,校園暴力中遭受到欺凌的孩子會受到傷害,但是實際上,施暴的一方,同樣會受到影響。

對於施暴者來說,他們會逐漸形成一種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這些孩子一般都會堅信,暴力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在生活中,他們普遍也會有暴力傾向。

例如之前,江西的某個孩子沾染上了賭博的壞毛病。這個孩子屢次三番找爸爸媽媽要錢,爸爸媽媽不給,就選擇毆打他們。有一次,孩子直接把自己的媽媽推出了家門。

孩子的父母就表示,孩子從小就有暴力傾向,在學校裡也總是欺負其他同學。都怪當時自己沒有糾正孩子的行為,才會讓孩子變成今天這樣。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在校園暴力中,施暴的一方很容易傾向於暴力解決問題。但是在如今這個法治社會,暴力傾向的孩子,是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的。

因此,並不是只有遭到校園暴力的孩子會受到傷害,無論是施暴方,還是受到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都沒有辦法開展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嚴重的還很有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02 校園暴力為什麼會存在?

既然校園暴力這麼恐怖,那麼很多爸爸媽媽還有老師就會問,為什麼校園暴力還會存在?學校也相應的頒布了很多條例和校規,為什麼校園暴力屢禁不止呢?

首先就是爸爸媽媽教養方式的問題。在《中毒的父母》這本書中,作者指出,如果爸爸媽媽酗酒吸菸以及經常有暴力行為,那麼孩子很可能也會有不良的行為方式。

很多新聞也都報導過,孩子的家長在醉酒之後經常毆打孩子。事實上,孩子一部分行為是可以通過模仿父母來習得的。爸爸媽媽在生活中沒有為孩子做出好的示範,那孩子進了學校之後,自然也就更容易有校園暴力的可能。

其次就是群體心理的作用。所謂群體心理,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國式過馬路。明明闖紅燈是不對的,但是當人數多了,每個人心理的負罪感也就會降低了。

一般情況下,一個孩子是很難進行校園暴力的,多半都是一群孩子去欺負某一個孩子。這其中,既有一些本身就非常暴力的孩子,也有一些原來受到欺負,現在加入校園暴力群體的孩子。這種群體心理助長了校園暴力的歪風邪氣,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校園暴力行為的產生。

最後,就是學校管理方面的原因。雖然校園暴力的危害很大,但是很多學校還沒有對校園暴力引起足夠的重視。當校園暴力發生,很多學校也沒有標準的處理流程和方案。

我們發現,校園暴力之所以屢禁不止,是家庭學校等等各方合力的結果,僅僅把校園暴力的責任簡單的歸咎於孩子或者家長,學校,實際上是不合理的。

03 校園暴力發生,爸爸媽媽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雖然校園暴力的產生原因很多,但是作為爸爸媽媽,我們還是可以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在孩子遇到暴力的時候引導孩子。

那麼,爸爸媽媽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一方面,就是經常和孩子溝通和交流。

遭受到校園暴力的孩子,普遍有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不願意和親友以及老師溝通。有些爸爸媽媽在孩子屢次三番遭受到校園暴力的時候甚至還是沒有發現孩子的異常。

校園暴力發現的越早,越能減少其對孩子的傷害。作為爸爸媽媽,我們首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孩子遇到的問題。之後,要通過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及時止損,讓孩子儘快回歸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另一方面,就是告訴孩子一些應對校園暴力的方法,防微杜漸。

我們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如何處理校園暴力,例如千萬不要激怒對方,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等等。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告訴孩子,遇到了校園暴力,一定要及時和老師還有家長反映,千萬不要一個人忍氣吞聲。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讓孩子明白作為父母是有能力保護好孩子的。

在校園暴力中,沒有任何一方是贏家。對於施暴者的家長來說,平時也一定要注重言傳身教,不要讓孩子形成暴力思維。那麼,大家對於校園暴力,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一起留言和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校園暴力下如何正確引孩子,如何正確處理?
    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數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
  • 孩子在接受校園暴力,只叫孩子忍讓的家長,已經毀了孩子一生
    有的家長可能會以暴制暴,給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也讓孩子養成了「凡事用拳頭說話」的習慣;還有的家長可能性格比較懦弱,會讓孩子忍讓,或者直接幫孩子轉學逃避等,這也是在無形之中毀了孩子的一生。第三步,則是幫助孩子的性格變強大,讓孩子有獨立解決問題面對問題的能力,在面對校園暴力的時候,也可以冷靜果敢地處理。再觀察校園暴力發生的背景,其實大多數原因都是因為受害者很喜歡管別人的閒事,因為想要幫助別人,而讓自己陷入了危險之中。
  • 孩子遇到校園暴力,家長只會讓娃找老師?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這個社會有太多太多的孩子並沒有把家長那句「欺負別人不對」的話聽進去,這也導致許多孩子都在被欺負,甚至有的孩子還因為被欺負而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身心還是未來都遭到了不可磨滅的陰影。這是屬於校園暴力,不僅僅只是讓孩子告訴老師,還是得讓孩子懂得反擊才好,不然就會一直被欺負。」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在學校被欺凌的情況吧,有的時候家長都不到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才好。其實這種情況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要打回去!」孩子遇到校園暴力,家長只會讓娃找老師?
  • 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
    校園暴力問題近年來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據《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校園霸凌最常出現在初中階段,其次是小學、高中,校園霸凌最容易發生在學校廁所、宿舍等私密場所,五成校園暴力案件因瑣事而起。面對孩子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問題,學校、老師、家長該怎樣做?
  • 【校園動態】防治校園欺凌暴力致家長的一封信
    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先後印發了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防治工作方案。 學校堅決反對各種程度和形式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嚴肅校規校紀,規範學生言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孩子的成長需要家校共育,學校家長要攜起手來,共同防範校園欺凌和暴力在我們孩子身上發生。請家長知曉並做到以下事項: 一、家長怎樣辨別孩子遭受欺凌暴力?
  • 家長幫孩子到學校毆打九歲同學,校園暴力建議入刑
    當做父母的將孩子送到學校之時,便開始了無盡的擔心。害怕其受到欺負,害怕校園暴力,但誰也不會想到,孩子沒有受到來自同學的惡意,學生的家長卻開始了暴行。其次,家長們把孩子送進學校的目的是其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在校園暴力面前,一切希望終成空,孩子的學業可能會中斷,性格還會扭曲。而那些校園暴力的實施者,不夠刑事責任年齡,不會受到刑事責任處罰,只可能被教育改造,或者是治安處罰,給受害人賠錢、之後轉學了事。
  • 校園暴力及預防辦法
    又到開學季了,多少的家長又開始擔心自己的心肝寶貝在學校會被人欺負。新聞多次報導的關於校園暴力帶給孩子嚴重的傷害仍觸目驚心,孩子在學校一呆就是一整天,家長難免會有所顧慮。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什麼是校園暴力,以及如果自己孩子不幸遇上了該怎麼處理?
  • 孩子被欺負,家長別成為最後才知道的人!面對校園暴力該怎麼辦?
    受欺負的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可能會很差,因為他們對學校的興趣和參與度降低了,而且可能會發生不明原因的自我毀滅行為。 情緒方面的影響包括自卑、失眠、抑鬱和自殺想法。此外,受欺負的學生患胃病或頭痛等健康問題的機率是普通學生的兩倍。
  • 開學季丨共同努力,防範校園暴力!
    新學期已經開始,關於學生參與校園暴力、學生被校園暴力侵害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校園暴力不僅給社會帶來危害,也給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消極的影響。校園暴力的危害校園暴力對於學生、家長、學校各方面都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 校園暴力如何應對?這幾點一定要做到
    校園暴力現在越來越常見,施暴的未成年人在增加,而受到暴力而選擇沉默,不告訴學校、家長的孩子數量也在增加。而御貓老師了解到,不少校方對於校園暴力其實並非不了解,而是不重視。甚至抱著「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落後教育思想,對於雙方進行各自批評處理,殊不知這就是對施暴方的一種變相鼓勵。嚴重的犯罪行為並非突然出現,毫無徵兆,而是由無數小惡縱容鼓勵而來。如果學生間輕微的越軌行為得到學校、老師的重視,早日針對性矯正的話,是不會演變成嚴重的傷害時間的。
  • 校園暴力,是學校的放縱還是家長的疏於管教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是關於校園暴力的問題。湖北15歲男生疑遭校園暴力致死,8月25日20時許,湖北省襄陽市東津職教中心高一新生小陳(化名)在襄陽市智投匯文綜合高中參加軍訓時死亡,29日,一網友爆料稱小陳是在寢室被3名學生圍毆致死。
  • 如何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
    如何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的發生中國教育服務網(匕頁)校園安全是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時最受重視的部分之一,它是保護學生生命安全,保障學習生活正常進行的必要因素校園暴力行為的產生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在校園暴力的預防方面,需要做出的努力也不少。首先是要增加孩子的安全教育知識的普及.近期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僅是施暴者個人的行為問題,還有被施暴者個人安全意識不夠的問題。
  • 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校園暴力?
    果然,一進廁所,就遭到15名同學的圍毆。在被反覆欺凌和孤立無助的狀態下,他用隨身攜帶的摺疊刀進行了反擊,結果造成2 人重傷,1人輕傷的慘劇。類似案例舉不勝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欺凌和被欺凌者都是學生!從過程看,這些學生都很無知!
  • 女生遭遇校園暴力被欺凌,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勇於反抗
    如此殘酷暴力的行為,有誰能想到,居然會出自一個看起來只像是初高中女生之手,這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作為花季女生,她為何能對同齡人下此狠手?這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孩子上學時被一些壞學生欺負,被校園霸凌,這不是孩子的錯,但是家長應該教孩子勇於反抗,不能一直被對方欺負下去。看到這個視頻後,有的寶媽不僅不表示安慰,反而指責這個孩子:"為啥不反抗?她打你,你就打回去啊!"這也是多數人的心聲。
  • 孩子上學被欺負,是一種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編 輯:柔山「我家孩子在學校總是被同學欺負,該怎麼辦?」類似這樣的問題正在困擾著家長,家長們的想法很單純,只要我的孩子不欺負別人,別人就不回來欺負自己。孩子上學被欺負,愈演愈烈的校園暴力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說道:當前世界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校園暴力,尤其出現在孩子上小學後期到初中的階段。
  • 家長怕孩子受欺負,其實是在助長孩子的暴力傾向
    現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別人打你的時候,你就狠狠給我打回去。」家長不想自己孩子受欺負的心理,促使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脫離了正確的軌道,最後自己的孩子是不受欺負了,但是也越來越暴力。結果導致孩子在遊樂場玩的時候,有孩子故意打我家大寶,但是孩子沒有還手,只是說:「你不能打人!」但是孩子的語言制止根本沒有產生效果,那個孩子又再次打了我家大寶,但是大寶也並沒有還手,自己白白挨了打。通過這件事情,我就開始反思我的教育方式。我們家長雖然都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暴力蠻橫,但是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能受欺負。我們不欺負人,但是也不能受欺負。
  • 政府學校家庭攜手應對「校園欺凌」
    中學校園暴力有「規律」從對該區2011—2015年中學校園暴力案件共計63件141人,以及獲得的有效調查問卷602份(學生版429份,家長版173份)的統計來看,中學校園暴力有以下特點:一是校園暴力具有叢生性。即校園暴力事件並不是平均地分布在各個學校,而是集中在某一小部分學校和學生之間。
  • 拒絕校園暴力,讓校園的天空變得湛藍
    2017年一名叫張超凡的15歲學生因為在學校不斷的被同學欺負毆打於是輟學了。之後在一個網吧打工後在網吧裡頭遇見之前欺負她的六名學校。六名學生在網吧門口手拿木棍對他進行圍毆。周圍的路人都裝沒看見。後來六名學生將張超凡抓到附近的叢林裡繼續對她進行毆打。一小時後張超凡被六名學生活活毆打致死。屍體上沒有一塊好肉全是傷痕。全身骨骼80%斷裂。
  • 李玫瑾:性格軟弱的孩子,在學校容易受欺負,家長要注意3個方法
    李玫瑾:性格軟弱的孩子,在學校容易受欺負,家長要注意3個方法孩子們到了上學的年紀之後,父母們最關心的除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之外,基本上就是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被別人欺負了。其實不僅是幼兒園家長擔心孩子受欺負,很多孩子上了小學或者是中學的家長,也都很擔心孩子會被欺負。
  • 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受到校園暴力!孩子不敢說,家長需要這樣觀察
    這樣的情況沒有正確處理,將會使得同學間變得更加冷漠,遇到危險也只敢偷偷憋著,時間長了會嚴重影響社會風氣。但也別擔心,下面種種跡象表明,孩子可能正在校園暴力,這時候家長就要留心觀察了。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多加關心,多和孩子聊天,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能直接詢問孩子是否正在遭受校園暴力,否則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