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後一定會更加努力學習,爭取獎學金,力爭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回報社會的愛心和關懷。」近日在湘橋區,考上中山大學的優秀貧困學子蔡同學如是說。在準大學生們奔赴校園之際,湘橋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青春情暖·愛心助學」專項慰問,團湘橋區委和愛心企業代表一起為貧困家庭學子送去溫暖。
事實上在湘橋,大愛如潮湧,以公益慈善、孝親敬祖為典型的潮文化特質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點點滴滴中展現。湘橋區在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傳習中傳播,在傳播中傳承,繼而擴大文明實踐影響力。
●南方日報記者 蘇仕日 實習生 王欣 通訊員 陸霄爍
守望亦相助
公益慈善裡有文明接力
「居委會主任老跟我說20號可以來剪頭髮,我聽著感覺還不錯,就趕緊來了。」在湘橋區意溪鎮寨內社區,潮州市首家專門為老年人打造的「長者髮屋」裡,社區老人點讚。這裡不僅可以免費理髮,環境也好,天熱了有空調、有水喝,志願者服務態度又好,還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預約上門理髮的志願服務。
潮州可謂公益之城,「長者髮屋」在湘橋的出現並不稀奇,守望相助的慈善文化在湘橋長久已有。自湘橋區成為省級、國家級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後,志願服務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自然將潮人認同的慈善文化傳承開來。
今年抗疫期間,更多的守望相助在湘橋湧現:當口罩成為稀缺商品時,金山街道的黨員與志願者們為孤寡、五保、貧困、扶貧對象裡的獨居老人分發口罩等物資;潮州唯愛慈善會的志願者們在今年疫情期間,連續27天堅持在凌晨為戰疫工作人員送粥。在此期間他們共送出了約2500份「愛心粥」,愛心路程超6500公裡;在紅色高溫預警之時,牌坊街上,太平街道的志願者帶著解暑涼茶,為一線工人、遊客送來清涼……
年屆七旬的來生伯是秋暉文明勸導隊的副隊長,他帶領巡邏隊隊員不畏嚴寒酷暑,一年四季守著古城的平安。也許不少人會認為,能夠堅持做公益的人,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事實上並非如此,來生伯家庭條件很困難,他每月退休工資只1000多元,一家8口人到現在還借住在親戚家裡。
有些人不理解:「你年紀這麼大了還這麼拼命幹,圖啥啊?」來生伯總會笑呵呵地說:「我不圖啥,只要看到我們的鄰居能夠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就值了。」
正如來生伯一樣,這些公益之舉感染著周邊的居民群眾。文化有溫度,社會有力量。文化是引領社會向上、推動經濟發展力量。湘橋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事業中,同時以「微身份」「微場景」「微角度」的「三微百姓宣講團」,將「文明接力棒」交到群眾手中,用真情實感打動聽講人,更有文化認同感。
親家更忠國
孝親敬祖裡有文化認同
「正人先正己,治國如治家,先須重祖宗,慎勿慢親族……」在古城義井巷的汝南茶舍裡,門板上的家訓不僅感動著經營者林伯,也讓在此喝茶的遊客對潮文化的孝道文化有了更多認識。這裡是湘橋區的一個家風家訓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常在此舉行。
汝南茶舍對面有個「湘橋區好人館」,而位於中山路的湘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則有個「好人長廊」。在這些地方,更多的「潮州好人」「廣東好人」在此亮相,更多的孝道文化在此得以展示。
在鳳新街道雲梯村,章秋娥家獲得「全國最美家庭」稱號。她說,他們一家所做的都是平凡人該做的事,比如孝順公婆、團結兄弟姐妹,而這些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劉秋燕、鄭四川、盧瑞音、許曉展、周紅才、許鎮強、黃嬙……「好人長廊」上孝老愛親的眾多故事在感化著許多人。
潤物細無聲,耳濡目染的文化認同更在平時。
暑假期間,湘橋街道義安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館,開展「傳承傳統文化,樂唱潮州歌謠」暑期親子活動。在潮州歌謠聲中,孩子們懂得了工夫茶裡蘊含著的和諧和敬老之禮。
「田間潮韻香拾裡,中華雅曲傳八方」。今年母親節前夕,鳳新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田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潮韻雅曲」潮劇票友會活動,作為獻給母親節的特別禮物,倡導敬老愛老良好風尚。
家庭的孝親是國之大忠的基礎。
端午期間,在鳳新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來自宜園社區的黨員幹部、志願者、教師、學生先後誦讀了《端午》《滿江紅》等十幾首抒發愛國情懷、歌頌民族精神主題的詩詞。學生們帶來的《春江花月夜》《感恩的心》等美文朗誦,也博得陣陣掌聲。
「看到老爺爺的傷疤,我們很心疼。」在臥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聽了年過九旬的抗美援朝老戰士丁錦坤講述抗戰故事,學生丁佳榆如是說。
西湖街道劉察巷李春濤烈士故居、金山街道李厝祠、西湖公園裡的涵碧樓等,這些散落在湘橋城鄉各地的古建築,因其所含有的「紅色文化」而被改造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成為群眾文化傳習的新場所,使得封存的歷史建築煥發了新的光彩。「我們不要辜負先烈,要好好建設我們的國家。」百姓宣講團成員、革命烈士李春濤侄子李科斌如是說。
老樹育新苗
非遺傳承裡有文脈賡揚
日前,潮州市青少年宮聯合湘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鳳城文化廣場舉辦文藝演出。在活動現場群舞《剪紙姑娘》拉開了演出序幕,孩子們可愛有趣的造型和富有創意的舞蹈形式很快點燃了現場氣氛。精湛的舞姿、歡快的節奏、整齊的動作獲得觀眾們陣陣掌聲,演繹出對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非遺傳承人紛紛走進意溪鎮中心小學。省級非遺項目潮州菜烹飪技藝省級傳承人方樹光,現場演示潮州春餅、鴨母捻、苦刺丸的製作方式;國家級非遺項目「潮州花燈」市級傳承人黃韜指導學生們動手製作潮州花燈,引起學生們濃厚興趣;國家級非遺項目潮州工夫茶藝市級傳承人李淡榆,為學生們演示了潮州工夫茶的衝泡技巧,在陣陣茶香中,同學們感嘆熟悉的工夫茶原來另有一番味道……
「鳳凰名茶——鳥嘴,溪口熬薯——膠而,這些歇後語你了解多少?」日前在古城區修繕一新的雙忠廟裡,基層文化能人盧錦標為街坊們講述潮語道德俗諺的故事。
潮州是歷史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僅國家級非遺項目就有15項。湘橋區作為潮文化的發祥地,以非遺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傳承既是其優勢,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所要承載的責任。
近年來湘橋區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推進傳統文化走進基層、走進村居、走進校園。這給大人小孩們帶來了別樣的體驗,大家親身體驗了潮州各式各樣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將傳統文化蘊含的許多道理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基層城鄉社區的文藝晚會、曲藝表演、燈謎競猜、科普集市;古建築、博物館、圖書館的經典誦讀會、展覽會、宣講會……在湘橋,文化傳承的方式不一而足,傳統文化這棵老樹正發新芽。
傳文化,習技能。文明實踐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同時也培育群眾力量以推動文化傳承,更添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帶動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文明風尚。
■記者手記
文明實踐有用心
文化自信可立人
在文明實踐中助力潮文化傳承,是湘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一大特點。潮州是潮文化的發源地,潮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恩的孝親文化、包容的慈善文化、多元的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推動下,潮文化與社會多方面相融合,滲透在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踐行,正是要這樣與深入民心、群眾熟悉的傳統文化藝術相結合,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文化內涵,才能真正樹立良好的文明風貌。惟其如此,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在心靈深處,吸收其精華,提升文化自信和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增強社會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有溫度,才能喚醒人們心中的文化認同感,文化傳承才有動力、才有底蘊,才更有文化自信。文明之花遍開湘橋,文明之風時時吹拂,暖心的善舉、知心的交流、交心的傳遞,帶來更多溫暖的故事,會在新時代中綻放潮文化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