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都鐸,寫不完的故事——英國現代性的起點

2020-12-08 澎湃新聞

都鐸王朝作為英國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王朝,始終是英國史家關注的熱點之一,說不盡的都鐸,寫不完的故事,既有講不清的神秘宮廷,又有道不明的瑰麗史詩,偉大與血腥並存,總能激發無限的聯想;盛世與陰謀共在,不斷引致無盡的遐思。近年來,我國也陸續翻譯出版了不少有關都鐸王朝的書籍,比如剛剛出版的《都鐸王朝》

([英]查爾斯·愛德華·莫伯利:《都鐸王朝:1485-1547》,華文出版社,2020年)

。都鐸王朝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就在於它通過三位主要君主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的英明統治,英國在實質上開啟了現代性。

[英]查爾斯·愛德華·莫伯利所著《都鐸王朝:1485-1547》

從都鐸王朝開始,英國踏上了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道路,逐漸形成了有利於現代治理的政治架構。

首先是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國家行政官僚機構。在此之前,英國的行政機構是沿襲中世紀的王室政府,行政機構不發達,職能不清。從亨利七世時開始,就積極對行政機構開始改造,以加強中央集權。到亨利八世時,在克倫威爾主持下,進行了政府改革,建立樞密院作為中央管理機關,完善了財政機構;地方形成了郡長、治安法官、督尉的分權治理、直接對中央負責的管理架構。史家埃爾頓把16世紀英國的政府改革視為一次「革命」,而不是一次「變革」, 因為這次改革引進了「官僚管理以代替國王的個人控制,全國的管理以代替王室集團的管理」。英國國家機構開始向現代轉型,國家行政架構基本成型,為以後發展框定了方向。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的創立者沃勒斯坦指出:「國家官僚制度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將要從根本上改變從政規則,確保今後經濟方針的決策,非經國家機構,不得輕易制定。」

亨利七世

其次是從亨利七世開始,較為經常地召開議會,以協商稅收,諮詢國是,特別是在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議會本身成為加強王權的得力工具,在宗教改革、政府改革、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它的立法法案成為王國內最具權威的法律形式,二是它的稅收表決具有法律強制力,特別是議會下院,其控制權逐漸掌握在新興鄉紳和工商業者手中,成為表達新興經濟力量要求的政治舞臺。議會參與國家管理逐漸成為慣例,這一慣例的確立對以後的政治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從蘇格蘭前來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其繼任者查理一世就是由於不願遵從這一慣例,試圖利用君權神授理論來推行個人專制統治,引發了英國革命和內戰,最終通過光榮革命徹底解決了這一矛盾,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和理性統治原則。

再次,通過宗教改革擺脫了天主教會對國家權力的幹擾。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在政治上剝奪了羅馬教廷對英國教會事務的控制權,宣布英國國王是教會的最高首腦,有權處理教會的一切事務,教規律令由國王批准,案件在本國審理,教會的稅收上交國王,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均由國王任命;在經濟上,解散修道院,沒收並出售教會土地。英國國教成為名副其實的民族教會。

(見《都鐸王朝:1485-1547》第307-346頁。)

在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英國的宗教政策較為寬容,有利於思想的自由發展,也有利於吸引歐洲大陸受到宗教迫害的技術工匠移民英國,給英國帶來了先進技術,極大地提升了英國的技術水平。

亨利八世

英國在都鐸王朝時期開始鋪設現代經濟的第一塊基石,拉開了(手)工業化的序幕,通過重商主義政策奠定了此后角逐歐洲霸權的基礎。

在都鐸王朝之前,英國不管是從地理上來說,還是從經濟和文化技術上來說,英國都是歐洲世界的一個邊緣國家,外貿的相當大一部分掌握在義大利商人和漢薩同盟商人手裡,出口商品結構單一,除了羊毛、獸皮、錫、鉛等原材料外,只有呢絨一種製成品,英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在16世紀下半期,在都鐸政府的鼓勵下,特別是在伊莉莎白女王的支持下,英國引進技術和移民,發展出利用自然資源的新工業,不斷開闢新的財富來源。這些新工業的發展,剛開始主要滿足兩類市場的需求:國家的軍事需要和勞苦大眾的基本生活物質需要。大量資本開始湧向採煤、煉銅、煉鋅、冶鐵、煉鉛、煉錫等新的冶金工業,釀造業、建築業、制炮業、火藥業、鋼鐵業、金屬絲業、肥皂業、製鹽業等行業也都在英國發展了起來。英國政府還採取了許多措施限制工業原料(包括軍事工業原料)的出口,鼓勵進口。鐵、銅、鍾銅的出口禁令到1694年才廢除。這些措施使得英國很快擺脫了軍需工業受制於人的局面。此前,英國的軍事力量嚴重依賴萊茵河地區和西北歐的軍需供應,在1542-1550年的戰爭中,英國被迫進口幾乎每一樣軍需品:僱傭軍來自於德國和義大利,資金來自於安特衛普,船隻和海軍物資來自于波羅的海地區,錨、槍炮和火藥來自於低地國家,小型武器裝備來自於米蘭和布雷西亞,軍隊的食品來自於但澤和荷蘭,弓材來自於瑞士和漢薩。在這種情況下,正是通過政府授予特許權,且保證持續大量採購,才誘使資本家敢於冒險向採礦業和冶金業等行業投入巨資,最終使英國的軍需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到1574年,由於生產發展迅猛,政府不得不出面控制銷售和限制生產,因為大炮生產太多,開始向英國的敵對國家出口。

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造是都鐸王朝伊莉莎白女王時代起確立的國家政策之一。通過授予外國移民專利權,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或者通過工業間諜等技術轉移途徑,消化吸收外國技術成為本國的新技術,是英國近代早期一直以來實現技術進步和升級的重要路徑。伊莉莎白政府對外國移民的技術,通過授予壟斷特許狀給予鼓勵和保護,以此吸引外國技術工人前來。正是通過這些措施,英國引進了大批佛蘭德斯的紡織工匠,使得落後的英國呢絨工藝大為改進,英國治鐵業的鼓風爐技術和大炮鑄造技術是依賴法國人引進的,深井採礦則由德國專家傳授,最早的製造紙張、硝石、銅器、黃銅器、鋼製品等技術都依賴於德國技術和德國技術工人。正是外國技術工人引進了硝石、玻璃、明礬、冶金、繩索、帆布等行業最新的製造工藝,使得這些新興工業迅速成長起來。政府授予的特許狀一方面授予外國移民一定期限的壟斷經營,另一方面也規定,新的機器或工藝必須切實可行,在此期間要將這些技術傳授給英國人,僱用一定比例的英國工人,產品不能過於昂貴,不能禁止用舊工藝生產同類產品。這樣,既保護了大眾的利益,又使得專利所有權一旦受到侵犯,能夠獲得切實的補償。正是由於英國(手)工業在伊莉莎白一世時起飛,經濟史家約翰·內夫才會提出,英國在1540-1640年就出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此外,都鐸政府積極為商業發展鋪路,為了促進英國海外貿易的發展,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與許多國家締結了互惠互利的商業條約,都鐸王朝前期政府發展本國海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以國家的名義與各國政府籤訂一系列商業條約,保障英國商人在歐洲大陸從事貿易的相應權利,同時利用與不同國家的條約削弱和打擊主要的商業對手。從亨利七世開始,英國政府對倫敦呢絨出口商予以外交支持,亨利七世與丹麥、佛羅倫斯、法國、西班牙、尼德蘭等籤訂商業條約,到伊莉莎白一世時,英國的外交取向開始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據統計,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與其他國家共籤訂雙邊或多邊條約92項,其中,許多是商業條約。商業條約通過國家的力量,為商人贏得有利的貿易條件,確立了優勢。

(見李新寬:《英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第184頁。)

都鐸政府對農業發展也給予了同樣的關注,積極推動引進和培植新作物,發展排乾沼澤和灌溉農田的新技術,實現了農業的增產增效。

英國從都鐸王朝開始,積極發展海軍力量,推動均勢外交,用兩手為英國以後能夠在歐洲稱霸,發展成為日不落帝國奠定了基礎。

為了保障貿易,英國不斷擴張海上力量,通過戰爭來實現貿易目的。英國皇家海軍在亨利八世時正式建立並不斷壯大規模。憑藉其強大的海軍力量,英國在發展對外貿易和爭奪殖民地時,不惜訴諸武力,發動商業戰爭,以此作為重商主義政策的一種延伸。都鐸政府還大力鼓勵漁業和造船業的發展作為海上力量的儲備庫。為了支持本國漁業的發展,英國甚至通過法律強制規定,在一星期的某些天裡,人們要限制吃肉而吃魚。這一措施從1549年起在英國實施了一個世紀。樞密院每年發布指令確保漁業法得到執行。當時的人們的想法是,一個繁榮的漁業是一個龐大的「蓄水池」,一旦海軍需要,就可以提供訓練有素的船員和適當的船隻。直到1544年,英國海軍還依靠外國造船所造船,在這一年海軍艦隊的噸位有50%是外國建造的,多數為外國所有。此後,英國使用一切手段鼓勵造船業的發展。通過航海法案,禁止船隻出售,支持漁業,建造的船隻超過100噸每噸補貼5先令,重建戰略港如多佛,通過特許狀強制貿易公司使用本國船隻。此外,採取了許多措施來為造船業提供必需的原材料,通過嚴厲的立法保存木材,鼓勵種植製作繩索用的大麻,鼓勵在斯塔福德發展本國帆布製造業。建立莫斯科公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確保焦油、蠟、繩索、桅杆以及其他海軍物資。由於持續的獎勵政策,英國輪船特別是大噸位輪船的數目迅速地增加。同樣,海軍的發展也引人注目。到1607年,皇家海軍50噸級以上的艦隻僅有40艘,總噸位約為23600噸,為船隻配備的人員總數為7800人,到了1695年,相應的數字分別為艦船200多艘,總噸位超過112400噸,人員45000多人,形成了海上稱霸的強大力量。

在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英國開始了均勢外交政策,打擊試圖稱霸歐洲的國家,為英國積累和創造優勢。1588年,英國和西班牙進行了海上決戰,西班牙著名的「無敵艦隊」覆滅,商業霸權遭到重創,殖民優勢開始喪失。到17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和航海法案,摧毀了「海上的馬車夫」荷蘭的貿易和海運優勢,在18世紀通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和戰後外交,逐漸超越和戰勝法國,開創了自己的海洋霸權時代,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權。

伊莉莎白一世

總而言之,都鐸王朝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萬象更新,在政治、經濟、社會、法律、軍事、外交等方面,走變革之路;風雲際會,湧現出諸多偉大人物,託馬斯·莫爾、弗朗西斯·培根、莎士比亞等,開風氣之先。英國啟動現代性之後,雖然其後的發展仍經歷了不少曲折,但英國通向現代的大路只會越來越寬敞。當然,非專業讀者可能更關心都鐸君主的愛恨情仇,王室宮廷的宮闈秘事,熱衷談論國王們縱橫捭闔的手段,朝臣們勾心鬥角的把戲,除了英國專業史家對都鐸王朝和社會的每一個方面和細節都詳加考證和闡釋外,近年來,不少作者圍繞都鐸王朝進行了通俗化寫作,有的側重文學性,有的側重史實性,但基本上都做到了兩者兼顧,以鮮活生動的情節、通俗易懂的語言對這個傳奇王朝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比如丹·瓊斯的《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該書已有中文版)

、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從亨利八世到伊莉莎白一世的英國史:都鐸王朝》(Peter Ackroyd,

The History of England from Henry VIII to Elizabeth I:Tudors,Macmillan

, 2012)、蘇珊·布裡格登的《新的世界,逝去的世界:1485-1603年都鐸王朝的統治》(Susan Brigden,

New Worlds,Lost Worlds:The Rule of the Tudors,1485-1603

,Penguin Books,2006)、萊達·德萊索爾的《都鐸王朝:激情、操控、陰謀,英國最聲名狼藉的王室家庭故事》(Leanda de Lisle,

Tudor: Passion,Manipualtion,Muder. The Story of England’s most Notorious Royal Family

, Public Affairs,2013)、託馬斯·佩恩的《凜冬之王:亨利七世和都鐸英國的黎明》(Thomas Penn,

Winter King:Henry VII and the Dawn of Tudor England

,Simon & Schuster,2013)等等,就連被譽為「血腥瑪麗」的瑪麗女王也成為關注的對象,如埃蒙·達菲的《信仰之火:瑪麗都鐸治下的天主教英國》(Eamon Duffy,

Fires of Faith:Catholic England under Mary Tudor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4)。可以預見的是,都鐸這個開啟了英國走向現代之路的王朝,其故事仍將不斷成為歷史寫作的對象,喜愛歷史者茶餘飯後的談資。

與都鐸王朝相關的出版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刊|現代英國的基因:依舊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近來如BBC的歷史劇系列《空冠王》(The Hollow Crown)和迷你劇《莎士比亞重現》(Shakespeare Retold)是對莎翁的英國式演繹和改編,美國如《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這樣的電影(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演繹)和如《紙牌屋》(The House of Cards)這樣的熱播劇(源自《麥克白》的現代白宮故事),都讓人感到,隨時間的流逝,莎翁離我們反而越來越近
  • 都鐸王朝:宗教、內政改革,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都鐸王朝對英國從中世紀邁入近代,邁向大英帝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都鐸王朝經歷五代君主,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無嗣而終,都鐸王朝才最終結束統治,在這百餘年的歷史中,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通過宗教改革驅逐羅馬教廷對英國宗教事務的幹涉,通過內政改革,收攏地方貴族的權力,將中央的法治和憲政滲透進地方統治中,又依靠武力粘合了英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這些改革激發了國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
  • 英國都鐸政府貧困治理政策的演變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起源主要有「英國說」和「德國說」之分,英國都鐸政府則更早地在貧困治理實踐中嘗試發揮社會職能並不斷糾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就都鐸政府社會職能發揮問題的研究側重於濟貧立法方面,[1]而對都鐸政府社會職能形成問題的研究則較為薄弱。土地和勞動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兩大生產要素,是農民主體權利(subjective rights)的核心。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潘榮成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摘 要: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英國都鐸「王權主義」通過對「文化生活」的控制,引導社會發展
    都鐸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是英國人的「精神支柱」,社會文化生活中包含了英國很多傳統娛樂活動,娛樂活動帶動英國社會經濟發展,但都鐸時期的宗教文化生活幾乎佔據整個英國文化生活,宗教文化生活對英國都鐸時期的社會衝擊很大。都鐸「王權主義」是為了控制宗教娛樂活動對社會的影響,通過王權主義帶領英國都鐸社會主義發展。
  • 英國都鐸王朝:其實有兩個伊莉莎白公主,傻傻分不清?
    前段時間看了部英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名字叫做《白公主》。一開始以為是講都鐸王朝的那位「童貞女王」,也就是瑪麗一世的妹妹,那位伊莉莎白女王的。結果看了劇才發現,這位伊莉莎白並非彼伊莉莎白,而是約克家族的伊莉莎白,她是亨利七世的妻子,也是都鐸王朝的第一位王后——伊莉莎白王后。嚴格來說,這位只是都鐸王朝的王后。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衡平法的成長(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英國歷史:都鐸王朝——衡平法的成長。衡平法與普通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廣義而言,它是最早實行普通法的英國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為了調整法律關係而產生,並與普通法服務於同一社會制度。都鐸王朝金幣衡平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都鐸王朝建立之前。在14,15世紀,一些在各種普通法法庭涉訟的當事人,向國王、諮議會或議會提出請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其中諮議會接到訴訟後,將其職權授予大法官。
  • 現實版《權力的遊戲》|殺戮與愛情滋養出的都鐸玫瑰
    英國的國花是玫瑰,準確地說叫「都鐸玫瑰」,它的來歷與「玫瑰戰爭」有關。有一種說法,欲理解近代英國需懂得都鐸王朝,它是近代英國史的開端;要了解都鐸王朝需認知玫瑰戰爭,它是這場戰爭催生的結果,這話不無道理。熟悉這段進程,基本上就能聆聽到近代英國的胎動。
  • 都鐸王朝和狼廳審美表現對比
    歷史上的都鐸王朝時期是亨利七世在入主英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之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歷史上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度時期,被認為是君主專制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是最被世人熟知的英國歷史,同時也是一個黃金時代。
  • 博林家的另一個女兒,都鐸王朝之瑪麗·博林
    不!除了6個老婆之外他還有若干情婦,這些情婦也有生下了私生子的,但是即便私生子身體健康,亨利八世也沒有將他合法化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說,亨八也是有些矛盾的。既渴求兒子,又拒絕私生子的合法化,一味的通過結婚、離婚來達到目的,說起來也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而體弱多病的愛德華登基導致了後來一系列的變故,也不知道亨利八世的選擇是對是錯了。
  • 說不盡的《獵人筆記》
    在這位藝術大師的畫筆下,一團篝火跳蕩著蓬勃的生命,一聲蟲鳴也飄悠著女性的溫柔,一個普通的星夜被寫得肅穆輝煌,一個多露的清晨被寫得流光溢彩,字字句句給人美的享受。 屠格涅夫所描寫的美好自然景色,總和他鍾愛的主人公相伴相依,但和他憎惡的人卻毫無關係。
  • 「夾縫求生」的都鐸王朝,身為舊貴族,怎樣穩固對新英國的統治?
    都鐸王朝王朝時期,王權得到空前加強都鐸王朝在建立之初,通過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兩代國王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君主專制體制的基本構建。並且利用英國國教原有的教會資產,進行了全方面的國家經濟建設,這為英國在當時所處的特殊經濟變革時代,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在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進行了雙重的且深刻的君主專制改革,使得都鐸王朝在英國建立起了穩固的統治。
  • 英國插畫:現代性的另一副面孔
    新近發行的《英國插畫書拾珍》揭秘其中22部經典之作背後的故事,就某種意義而言勾畫了現代性的另一副面孔,帶領我們從視覺感官上完成了一次文化藝術的穿越之旅。事實上,整個20世紀圖像藝術一直在文學的「大眾化」進程中扮演著推手角色,從而也應當是所謂「中國文學現代轉型」中的重要因素,可惜迄今尚未受到學界重視。對此,《英國插畫書拾珍》向我們洞開了一個有趣的視角。
  • 英國版「上梁不正下梁歪」,查理一世上斷頭臺,與其父也有關係?
    故事還要從他父親詹姆斯一世說起...在英國「光榮革命」一課中,查理一世就是冷血、專制的代言人,似乎愛好就是收稅,為此多次和議會不和。追根溯源,查理一世之所以如此「差勁」,引得天怒人怨,終招致殺身之禍,與其父詹姆斯一世的影響分不開。詹姆斯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開創者。
  • 麥可·西託《瑪麗·都鐸公主肖像》賞析(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瑪麗·都鐸肖像 Mary Rose Tudor 瑪麗·都鐸(Mary Tudor,1496-1533 )是英國公主和法國王后,英國國王亨利七世和約克伊莉莎白的女兒。她年輕時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公主之一,伊拉斯謨對她說「自然從未形成任何更美麗的東西」。瑪麗成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二的第三任妻子時,國王比她大三十多歲。
  • 都鐸玫瑰之八:亨利七世和朱元璋有什麼相似之處?
    都鐸王朝就處於這樣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從這個時代開始,英國不再偏於一隅,而不可避免地與歐洲大陸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產生越來越多的緊密聯繫。因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都鐸王朝成為了英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分水嶺。神聖的傳統、充滿機會與變革、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民對社會的焦慮交織在一起,使得都鐸時代成為英國歷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代。
  • 廣東客家文學的現代性
    同樣,作為有眾多客家事象描寫的長篇小說《血日蒼茫》,客家民俗成了詮釋太平天國在南方最後一個傳奇的有效途徑,如作品第十一章《痴女傾情死心塌地,賢婦求珓去兇留吉》,寫「客家人為多神論者,進門求祖宗賜福,出門祈求伯公保佑,山伯公、樹伯公、田伯公、碼頭伯公、水口伯公、山坳伯公應有盡有,各司其職。」太平天國正是藉助客家人希望伯公保佑的這種信仰,將他們緊密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 英國十大皇室居所背後的故事
    漢普頓宮是前英國皇室官邸,位於倫敦西南部泰晤士河邊的里奇蒙(Richmond upon Thames)。皇室雖已遷出,而該皇宮的歷史魅力和其園林的藝術風格使之成為倫敦不可錯過的人文歷史景點。漢普頓宮有「英國的凡爾賽宮」之稱,英國都鐸式王宮的典範。
  • 亨利·都鐸真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陸大鵬:戲說的成分更大
    歐陽烈丹:金雀花王朝大約相當於中國金、元朝和明朝初年時期,這是英國政府機構和法律準則確立的時期。兩者對比來看,誰的政治成熟度高一點?    陸大鵬:這是個很有意思也很複雜的問題,簡單地講,如果從政府機構和法律行政各項制度的完備程度來說,毫無疑問是中國的程度更高。
  • 英國人為何「瞧不上」美國人?
    對現代英國文化的定義依賴於對美國文化的理解,英國的現代主義是在與「美國化」的談判、認同和否定關係中形成的。「美國化」的概念早在20世紀初就完全代表了「現代性」這個概念,而且它比「現代性」更加具體,因為它的名稱已經指明了它的榜樣。值得一問的是,「現代主義」與「現代性」的關係又是什麼?在作者看來,「現代主義」恰恰是骨子裡反對「現代性」或曰「美國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