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鐸王朝王朝時期,王權得到空前加強
都鐸王朝在建立之初,通過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兩代國王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君主專制體制的基本構建。
政治改革方面,建立了以國王為絕對領導核心的統治機構,同時將國王的親信分布在各級行政機關,藉此將國王的意志貫穿到整個封建體制當中,由此實現了英國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的建構。
亨利八世時期針對英國天主教會進行了封建化的改革,使得國王實現了對英國國家的專制統治。
並且利用英國國教原有的教會資產,進行了全方面的國家經濟建設,這為英國在當時所處的特殊經濟變革時代,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
在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進行了雙重的且深刻的君主專制改革,使得都鐸王朝在英國建立起了穩固的統治。
此時的王權加強,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更加明顯、徹底,這也使得國王的權威和地位,及其對於英國封建國家的象徵,成為了當時整個英國民眾內心中的共同意識,由此王權成為了當時英國最高的統治力量。
不過在相繼完成政治、宗教方面加強王權統治的改革措施之後,其實當時英國除了在政治上步入了更為強大的封建君主道路之後,在社會經濟方面以及階層分化上的變革,也是非常明顯的。
經濟上的變革,特別是當時英國手工工廠的快速發展、技術革新,以及國內國外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得國王開始針對這種經濟變革進行了加強王權的舉措。
王朝雖然穩固發展,但危機仍舊存在
換句話說,都鐸王朝雖然掌握了當時英國絕對的政治統治力,以及宗教領導力,但是在當時風雲變化的經濟舞臺上,由於都鐸王朝也是從中世紀時期逐漸走出來的,因此他們對於這一複雜的經濟局勢還是很難立即完成控制。
換個角度理解,雖然亨利七世削弱了王朝初期地方封建主的割據力量,並且將舊貴族和封建主控制起來,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都鐸王室實際上也是守舊貴族。
如果都鐸王室不思進取,依然停留在中世紀古老、封閉的經濟思想的話,那麼對於整個王朝的統治,以及英國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公元16世紀的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這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使得英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同時也醞釀出了大批的資本家和工商業主,他們的出現實際上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經濟分層。
原來的英國舊貴族雖然佔據了崇高的社會地位,掌握了強大的政治權力,但是由於他們依然保持了守舊的經濟思想,不能夠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因此他們遭遇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這就使得舊貴族勢力不斷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則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他們掌握了雄厚的財富,成為當時英國十分有影響力的一個新階層。
都鐸王室及其統治集團,也目睹了大量舊貴族的衰落和破產,雖然他們在當時也屬於舊貴族集團,但是由於其為國家統治者的這一特殊身份,再加上王權已經得到了空前加強,資產階級新貴族勢力尚且不能夠威脅他們的存在。
可是一旦他們不思進取,或者逆時代潮流的話,很難想像是否都鐸王朝的統治者也會步入那些舊貴族的滅亡之路,對此統治者做出了關鍵決策,決定進行順應當時經濟發展潮流的改革,即宣揚重商主義。
限制英國貿易的進出口,建構貿易保護壁壘
英國內部最發展、最強大的就是傳統的紡織業了,而在傳統紡織業當中毛紡織業又是生產規模最大、質量最高,且最受國民和國外歡迎的。
早在公元15世紀中期之時,英國就已經憑藉自己發達的毛紡織業,對當時整個西歐的工商業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當時西歐的經濟重心還處於義大利地區,但是其主要發展的是商業經濟,在傳統工業品的製造上缺乏完整的工廠體系,而同時期的法國和英國已經成為了西歐世界著名的手工業製造大國。
他們每年能夠生產巨量的毛紡織品,這些紡織品用於內銷的話綽綽有餘,因此兩國的毛紡織品大部分都是用來出口,而出口的出現便是義大利地區的重要商業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
龐大的出口量使得英法兩國獲得了巨額的出口利益,這對於兩國的資本積累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了新興的經濟強國,他們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為了能夠充分發揮海外殖民市場的經濟優勢,葡萄牙和西班牙經常運送西歐的手工業品,向海外殖民地出口,由此賺取巨額的殖民經濟利潤。
此時英國憑藉發達的毛紡織業,又成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品供應方。但是由於英國這種出口的經濟收益遠遠低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經濟利益,因此都鐸王朝統治者意識到了這種現象只會導致英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對此,國王與其參謀集商議決定限制羊毛及其製成品的出口,同時也限制國外商品的進口。外來商品的減少,使得英國的內需開始不斷擴大,促進了本國手工工廠多點開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