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求生」的都鐸王朝,身為舊貴族,怎樣穩固對新英國的統治?

2020-12-13 史學先驅

都鐸王朝王朝時期,王權得到空前加強

都鐸王朝在建立之初,通過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兩代國王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君主專制體制的基本構建。

政治改革方面,建立了以國王為絕對領導核心的統治機構,同時將國王的親信分布在各級行政機關,藉此將國王的意志貫穿到整個封建體制當中,由此實現了英國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的建構。

亨利八世時期針對英國天主教會進行了封建化的改革,使得國王實現了對英國國家的專制統治。

並且利用英國國教原有的教會資產,進行了全方面的國家經濟建設,這為英國在當時所處的特殊經濟變革時代,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撐。

在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進行了雙重的且深刻的君主專制改革,使得都鐸王朝在英國建立起了穩固的統治。

此時的王權加強,比之前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更加明顯、徹底,這也使得國王的權威和地位,及其對於英國封建國家的象徵,成為了當時整個英國民眾內心中的共同意識,由此王權成為了當時英國最高的統治力量。

不過在相繼完成政治、宗教方面加強王權統治的改革措施之後,其實當時英國除了在政治上步入了更為強大的封建君主道路之後,在社會經濟方面以及階層分化上的變革,也是非常明顯的。

經濟上的變革,特別是當時英國手工工廠的快速發展、技術革新,以及國內國外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得國王開始針對這種經濟變革進行了加強王權的舉措。

王朝雖然穩固發展,但危機仍舊存在

換句話說,都鐸王朝雖然掌握了當時英國絕對的政治統治力,以及宗教領導力,但是在當時風雲變化的經濟舞臺上,由於都鐸王朝也是從中世紀時期逐漸走出來的,因此他們對於這一複雜的經濟局勢還是很難立即完成控制。

換個角度理解,雖然亨利七世削弱了王朝初期地方封建主的割據力量,並且將舊貴族和封建主控制起來,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都鐸王室實際上也是守舊貴族。

如果都鐸王室不思進取,依然停留在中世紀古老、封閉的經濟思想的話,那麼對於整個王朝的統治,以及英國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公元16世紀的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這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使得英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同時也醞釀出了大批的資本家和工商業主,他們的出現實際上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經濟分層。

原來的英國舊貴族雖然佔據了崇高的社會地位,掌握了強大的政治權力,但是由於他們依然保持了守舊的經濟思想,不能夠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因此他們遭遇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這就使得舊貴族勢力不斷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則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他們掌握了雄厚的財富,成為當時英國十分有影響力的一個新階層。

都鐸王室及其統治集團,也目睹了大量舊貴族的衰落和破產,雖然他們在當時也屬於舊貴族集團,但是由於其為國家統治者的這一特殊身份,再加上王權已經得到了空前加強,資產階級新貴族勢力尚且不能夠威脅他們的存在。

可是一旦他們不思進取,或者逆時代潮流的話,很難想像是否都鐸王朝的統治者也會步入那些舊貴族的滅亡之路,對此統治者做出了關鍵決策,決定進行順應當時經濟發展潮流的改革,即宣揚重商主義。

限制英國貿易的進出口,建構貿易保護壁壘

英國內部最發展、最強大的就是傳統的紡織業了,而在傳統紡織業當中毛紡織業又是生產規模最大、質量最高,且最受國民和國外歡迎的。

早在公元15世紀中期之時,英國就已經憑藉自己發達的毛紡織業,對當時整個西歐的工商業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當時西歐的經濟重心還處於義大利地區,但是其主要發展的是商業經濟,在傳統工業品的製造上缺乏完整的工廠體系,而同時期的法國和英國已經成為了西歐世界著名的手工業製造大國。

他們每年能夠生產巨量的毛紡織品,這些紡織品用於內銷的話綽綽有餘,因此兩國的毛紡織品大部分都是用來出口,而出口的出現便是義大利地區的重要商業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

龐大的出口量使得英法兩國獲得了巨額的出口利益,這對於兩國的資本積累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了新興的經濟強國,他們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為了能夠充分發揮海外殖民市場的經濟優勢,葡萄牙和西班牙經常運送西歐的手工業品,向海外殖民地出口,由此賺取巨額的殖民經濟利潤。

此時英國憑藉發達的毛紡織業,又成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品供應方。但是由於英國這種出口的經濟收益遠遠低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經濟利益,因此都鐸王朝統治者意識到了這種現象只會導致英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對此,國王與其參謀集商議決定限制羊毛及其製成品的出口,同時也限制國外商品的進口。外來商品的減少,使得英國的內需開始不斷擴大,促進了本國手工工廠多點開花的發展。

相關焦點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如此一來,都鐸王朝創建伊始,就缺乏封建時期維護王權合法性的血統與神意兩大支柱。[2]175—189作為創立者的亨利七世必須另闢蹊徑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統治。 亨利七世即位以後,一方面迎娶了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莉莎白公主,藉此徹底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讓交惡三十多年的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聯合起來。另一方面,圍繞王權的鞏固採取了一系列的內政外交措施。
  • 都鐸王朝:宗教、內政改革,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都鐸王朝對英國從中世紀邁入近代,邁向大英帝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都鐸王朝經歷五代君主,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無嗣而終,都鐸王朝才最終結束統治,在這百餘年的歷史中,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通過宗教改革驅逐羅馬教廷對英國宗教事務的幹涉,通過內政改革,收攏地方貴族的權力,將中央的法治和憲政滲透進地方統治中,又依靠武力粘合了英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這些改革激發了國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
  • 都鐸王朝和狼廳審美表現對比
    在審美表現上,《都鐸王朝》和《狼廳》的整體感覺都是異常華麗的,但《狼廳》比《都鐸王朝》多了些嚴肅的氣氛,如果《狼廳》給我的感覺是一個高冷,不苟言笑的教父,那《都鐸王朝》則是暴躁又開放的鬥牛士。下面我就幾個方面闡述我對《狼廳》和《都鐸王朝》的審美表現對比的理解。
  • 英國都鐸王朝:其實有兩個伊莉莎白公主,傻傻分不清?
    一開始以為是講都鐸王朝的那位「童貞女王」,也就是瑪麗一世的妹妹,那位伊莉莎白女王的。結果看了劇才發現,這位伊莉莎白並非彼伊莉莎白,而是約克家族的伊莉莎白,她是亨利七世的妻子,也是都鐸王朝的第一位王后——伊莉莎白王后。嚴格來說,這位只是都鐸王朝的王后。而另外一位伊莉莎白,才是真正的都鐸王朝的公主和女王,也被後人稱作伊莉莎白一世。
  • 博林家的另一個女兒,都鐸王朝之瑪麗·博林
    都鐸王朝之——瑪麗·博林 瑪麗·博林的出生日期現在已經不可考,有些歷史學家宣稱她是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的妹妹,但是根據貴族繼承的嚴格的規則,在沒有存活的男性繼承人情況下,封號會被長女一系繼承。如果安妮·博林是姐姐,那博林家祖傳的封號奧蒙德伯爵應該由伊莉莎白一世繼承。
  • 都鐸玫瑰之八:亨利七世和朱元璋有什麼相似之處?
    他大搞貿易保護,用行政幹預市場,開創特務統治,用揭發告密、刑訊逼供、密室審判等方式製造大量冤假錯案,分批次處決貴族並沒收其財產……可謂是英國史上的「朱元璋」!正文: 血腥殘酷的玫瑰戰爭在持續了三十年(1455年-1485年)後,終於在亨利·都鐸手中結束了。
  • 金雀花王朝——玫瑰戰爭
    玫瑰戰爭又稱薔薇戰爭,發生在英國金雀花王朝。紅玫瑰為標誌蘭開斯圖家族,白玫瑰為標誌的約克家族。是英格蘭15到16世紀的政治浩劫,兩大家族互相徵戰百年,爭奪英格蘭王位。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誌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通用語。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衡平法的成長(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英國歷史:都鐸王朝——衡平法的成長。衡平法與普通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廣義而言,它是最早實行普通法的英國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為了調整法律關係而產生,並與普通法服務於同一社會制度。都鐸王朝金幣衡平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都鐸王朝建立之前。在14,15世紀,一些在各種普通法法庭涉訟的當事人,向國王、諮議會或議會提出請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其中諮議會接到訴訟後,將其職權授予大法官。
  • 每天300隻雞 100隻羊 18頭牛 舌尖上的都鐸王朝真是奢侈
    英國的都鐸王朝是整個英國從傳統轉向近代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國王利用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追求自由和平的心聲,加強了王室權力。他們常常邀請貴族到宮廷中舉辦盛大的宴會,琳琅滿目的食物和酒水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社會顯得十分的奢靡。白麵包通常是上層貴族才可以享用到的美味,而底層平民只能吃黑麵包。
  • 「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佩王朝統治時期王權如何加強王權?
    前言中世紀時期的法蘭西王國其實原來說與查理曼帝國的統治地區,也就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統治時期王國領土的一部分。墨洛溫王朝對於法蘭克王國的統治結束之後,由矮子丕平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並且在查理曼擔任王國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戰爭,使得法蘭克王國最強盛時期勢力範圍囊括了之後的德意志、法蘭西以及義大利的中北部地區,史稱查理曼帝國。
  • 說不盡的都鐸,寫不完的故事——英國現代性的起點
    近年來,我國也陸續翻譯出版了不少有關都鐸王朝的書籍,比如剛剛出版的《都鐸王朝》([英]查爾斯·愛德華·莫伯利:《都鐸王朝:1485-1547》,華文出版社,2020年)。都鐸王朝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就在於它通過三位主要君主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的英明統治,英國在實質上開啟了現代性。
  • 都鐸王朝之母瑪格麗特如何幫兒子登上王位?
    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在戰爭中,支持蘭開斯特家族的埃德蒙·都鐸被約克軍所俘,1456年死於獄中。這時,瑪格麗特·博福特還懷著七個月的身孕,於是埃德蒙·都鐸的弟弟賈斯珀·都鐸承諾保護這位年輕的寡婦。1457年,瑪格麗特·博福特生下了她此生唯一的孩子亨利·都鐸,也即未來的亨利七世。
  • 書摘|都鐸前傳:孀婦再嫁,為了權位與獨生子……
    本文節選自《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作者:[英]丹·瓊斯,譯者:陸大鵬,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 現實版《權力的遊戲》|殺戮與愛情滋養出的都鐸玫瑰
    英國的國花是玫瑰,準確地說叫「都鐸玫瑰」,它的來歷與「玫瑰戰爭」有關。有一種說法,欲理解近代英國需懂得都鐸王朝,它是近代英國史的開端;要了解都鐸王朝需認知玫瑰戰爭,它是這場戰爭催生的結果,這話不無道理。熟悉這段進程,基本上就能聆聽到近代英國的胎動。
  • 玫瑰戰爭:英國封建貴族的葬禮
    在這百年戰爭中,英國的各封建貴族都建立有自己的武裝。這種武裝力量體制同外敵作戰也許還管用,但對於維護內部政權來說不啻是一種禍根。在這百年戰爭之後,英國內部各封建貴族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武裝蠢蠢欲動,企圖掌握國家的最高統治權。經過一番分化組合,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金雀花王朝後裔的兩個王室家族內部的鬥爭。其中,以蘭開斯特家族為一方,以紅薔薇為標誌;以約克家族為另一方,以白薔薇為標誌。
  • 「世界史」英國史:英國歷代王朝——經常絕嗣,為找王國繼承人發愁
    正當英國與海盜交戰,1066年法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率領軍隊橫渡英吉利海峽,打敗了盎格魯薩克森人,在英格蘭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從1066年開始統治英格蘭的是法國人,法語也成為了貴族的語言。威廉既是英格蘭的國王又是法國諾曼第公爵,他是有自己的領地的,而且領地眾多,不多擴張開拓了很多領地。
  • 復古的德國鄉村農場:帶你穿越百年,夢回都鐸王朝
    國內的明清穿越劇看多了,咱們看看同時期國外的都鐸王朝換換口味,都鐸王朝號稱「黃金王朝」,是指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後開創的一個王朝,這個王朝的服裝、文化、建築都影響深遠,而德式民居風格與英國都鐸風格建築相近,也受巴洛克和哥特風格影響,每個立面都有明顯的裝飾,俗稱「繃帶」式建築
  • 兩朵玫瑰花之間的選擇,帶來英國封建貴族內部的「大清洗」
    新貴族和上層市民失去了向海外進行經濟擴張的機會,舊貴族和軍隊實力則再也無法藉機掠奪法國財富,於是無不歸怨與朝廷。長期的戰爭也消耗了皇室的力量,當時的英國皇室也有無力控制國內的各個勢力,各級附庸更加效忠與自己的直接領主。這些領主和從法國失敗後歸來的職業軍人一起構成了許多軍事集團,他們在政治經濟上幾乎保持著獨立,朝廷力量孱弱,也不敢過問。
  • 波旁王朝——歐洲貴族圈的半壁江山
    16世紀後期的法國宗教戰爭頻繁,也間接導致當時統治法國的瓦盧瓦王朝(卡佩王朝的繼任者)人丁凋零。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年少病逝,按照薩利克繼承法,波旁家族成為法國第一順位繼承家族。1589年,亨利三世意外身亡後,波旁納瓦拉的恩裡克三世順利即位成為法國國王,即亨利四世。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