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太牛了……

2020-12-12 大河報網

  「5+3=8」,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這是啥操作?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

  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

  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

  腦膜瘤壓在功能區,影響語言功能和行動

  據新晚報報導,59歲的吳女士來到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就診時,說話不利索,半側身體不能動,因為她腦中有一個腦膜瘤正好壓在了功能區,影響了語言功能和行動。檢查發現,由於吳女士此前放療導致腫瘤和腦組織廣泛粘連,想精準切掉腫瘤不碰功能區非常困難。

  經過仔細研究討論後,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決定「術中喚醒」患者,讓患者來配合他辨別功能區位置,切除腫瘤的同時儘可能保護正常腦功能區。

  患者手術中被喚醒 做題、認字、做動作

  為避免患者在術中被喚醒時產生恐懼心理,術前,楊主任和麻醉科的王華民副主任,多次來到病房和吳女士「彩排」。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手術正式開始。吳女士在全麻後開始「沉睡」,楊主任通過頭部一個5釐米的小切口,根據術前定位確定了腫瘤的位置。

  手術進行到關鍵的時候,王華民副主任馬上把相關的麻醉藥停掉。僅用了五分鐘的時間,吳女士就緩緩睜開眼睛。

  「這個圖片是什麼?這個字怎麼念?」

  醫生連忙拿出準備好的幾張圖畫卡片,問吳女士,「蘋果」、「梨」、「5+3=8」,清醒後的吳女士全部對答如流。

  「動動你的手指」,「再動動你的腳趾」,接到王華民的一系列指令後,吳女士多次配合醫生完成了動作。

  

  就在與患者聊天的過程中,楊主任和其他兩位醫生爭分奪秒,在顯微鏡下,僅用時十多分鐘就精準切除了腫瘤。

  手術順利完成,患者:喚醒後,沒有疼痛感

  術後,楊主任告訴記者,「患者醒來後,我們刺激患者腫瘤附近的功能區。如果有反應,就說明這塊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沒有反應,就可以切除,這樣腫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區。」

  腫瘤切除完成後,吳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進入了熟睡狀態,整個手術歷時1小時40分鐘順利結束。吳女士告訴記者,術中被醫生喚醒後,她沒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沒有疼痛感。目前吳女士恢復良好,不日即將出院。

  楊孔賓主任介紹,術中喚醒對麻醉師要求特別高。讓患者在沉睡和清醒中來回切換,並且在醒來的時候感覺不到疼痛,需要麻醉師對鎮靜、鎮定藥物精準地控制。未來,這種喚醒方式可以被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和脊髓外科手術。

  還有患者在手術中唱張韶涵的《遺失的美好》

  據都市快報報導,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

  患者小陸今年25歲,從事著設計師的工作,平時很是喜歡朗誦以及唱歌等語言藝術。原來在小陸大腦的「語言中樞」的位置長了個近3公分的腫瘤。鑑於小陸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誦詩歌的特殊「要求」,專家與小陸相約:開顱後,來一次特殊的「詩歌表演」。

  在完善術前必要的檢查評估後,10多天前,手術按計劃進行。樓林團隊打開小陸顱腦2個多小時,暴露腫瘤後,通過降低麻醉將小陸慢慢喚醒,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視頻 王恆婷

  醫生:已在手術中,感覺還好嗎?

  小陸:好的。

  醫生:現在聽我的口令做,可以嗎?

  小陸:可以。

  醫生:現在可以歌唱了。

  小陸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

  手術中唱歌的小陸

  樓林說:「當時我們根據小陸的反應,快速判斷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響到功能區。患者歌唱時突然出現卡頓等變化,就說明這個點是功能區,需要避開,就這樣,患者一邊唱歌,我們抓緊做手術。在保持他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把緊貼功能區的腫瘤精準完整地切除。」

  「一開始麻醉,沒有任何感覺,被喚醒之後可以聽到醫生們在說話,知道手術在進行中,但沒有太多感覺。」小陸回憶說。

  ▷麻醉師缺口大!術中喚醒對其要求特別高

  患者醒著做手術,難道不覺得痛嗎?

  「這一手術,不僅對手術醫生要求很高,麻醉師同樣如此,對麻醉藥量、濃度及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

  樓林解釋,麻醉藥是個大的概念,裡面包括鎮靜藥、鎮痛藥,還有的藥物兼有鎮靜、鎮痛功效。在患者醒著的時候,只是少用了鎮靜藥,而鎮痛藥依然持續在給,所以患者是感覺不到痛的,能夠按照事前計劃與醫生進行交流。

  據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報導,面對分娩或疾病時,擊垮人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令人絕望的疼痛。麻醉的意義,就是減輕人們的痛苦。

  浙江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浙醫二院麻醉手術部主任嚴敏教授介紹說,目前無痛診療技術已經滲透到臨床診療的各個角落。

  隨著無痛技術的推廣、手術量的增加以及患者對疼痛管理要求的提高,對麻醉科醫師的數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麻醉師缺口大 培養周期長

  「我們至少還缺一半以上,再開展無痛診療的手術室的話,這個缺口還要大。」嚴敏說。

  我國麻醉醫師雖然總數居世界第一位,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量不高,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變化對麻醉醫療服務帶來新的要求和挑戰。

  據了解,培養一個熟練麻醉師要13年左右。

  「白+黑」、「5+2」 工作壓力大 強度高

  據半島都市報報導,在全國範圍看,麻醉醫生過勞都是普遍現象。

  青島市婦兒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任悅義清楚記得,去年4月份前後,除了每天兩三臺小兒心臟類手術外,他還要幫助耳鼻喉科做異物取出術。

  當時正值兒童異物吸入的高發期,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參與了60多臺心臟手術和上百臺耳鼻喉異物取出手術。有時候晚上凌晨下班,第二天一早7點還要準時到達醫院,長時間疲勞和緊張,讓年富力強的他心臟出現了心悸、心慌等反應。「一刻未停,第一臺好不容易送出去,馬上第二臺接上,現在連個飯都吃不上,一個人幹這小兒先心心外麻醉,估計全國獨一份。」任悅義在微博博文中記錄。

  除了巨大的工作量,比起其他科室醫生可以在不同環境中轉換,得到精神上短暫的放鬆外,麻醉醫生工作的環境是「悶罐子」式的手術室,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環境封閉加上手術全程精神高度緊張,細心操作,麻醉醫生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目前,全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

  據健康時報報導,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指出,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55所高校招收麻醉學專業本科醫學生。

  目前,全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近5年增長20%,35歲以下青年醫師約佔麻醉醫師的一半。

  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9萬

  《意見》指出,未來將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加強麻醉醫師培養和隊伍建設,優化麻醉專業技術人員結構,擴大麻醉醫療服務領域,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相關政策,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確保麻醉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

  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9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4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6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達到1人以上並保持穩定。

  麻醉醫師與手術科室醫師配比更加合理,崗位職責更加明確,麻醉與鎮痛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更加舒適的醫療服務。

來源:商丘日報柘城新聞 編輯:凡聞

相關焦點

  • 神操作!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
    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 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
  • 開顱手術做一半,竟被叫醒算了道題!不好好做後果可能很嚴重…
    正被做著開顱手術呢突然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同時幾乎與管理大腦語言、肢體功能中樞「纏在一起」,手術切除中稍有不慎,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可能就會喪失,但如果腫瘤切除不乾淨,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麻醉科與神經外科經過反覆討論後,決定採取「術中喚醒麻醉」為患者切除腫瘤,在術中控制麻醉深度,完全鎮痛,喚醒患者後在其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配合採用電刺激的方法精確找到語言功能區,並繞開這一區域切除腫瘤。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放心,目前手術很成功,你動一下手。」「謝謝醫生(同醫生握手)……」近日,在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手術室,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是首次成功用於珠海的腦外科臨床。這也標誌著我市的神經外科手術走上一個新高度。
  • 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如何護理
    開顱手術,亦稱穿顱術,是顱骨外科手術的一種,指通過機械設備打開患者顱骨,從而進行一些非常規治療。由於開顱手術的高風險性,例如醫生的失誤操作導致患者腦損傷,這個手術本身也備受爭議。然而對於一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癲癇等,實施開顱手術還是很有必要。開顱手術後遺症:有沒有後遺症看幾個方面:受傷程度,受傷部位,術後恢復情況等。後遺症的種類很多。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這樣完成腦瘤切除
    來源:錢江晚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樓林表示,術前溝通時患者說喜歡朗誦、唱歌,如果語言功能受損,對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區
    「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樓林表示,術前溝通時患者說喜歡朗誦、唱歌,如果語言功能受損,對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
  • 手術麻醉後,為啥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醫生告訴你,來漲漲知識
    當身體裡面出現某種疾病,常規治療不能緩解,這時就要通過手術治療的方法,幫助改善病情。在手術的過程中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是幫助患者減輕在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麻醉之後的患者更加便於進行手術。但是手術麻醉之後,為什麼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
  • 開顱手術,一定要剃光頭嗎?
    NO NO NO ,隨著CT、核磁共振等診斷工具不斷進步,顱內病變定位診斷越來越精準,手術切口的設計也日趨精準,所以,開顱手術並一定要剔除全部毛髮,手術完也可以美美噠~~~20床的劉阿姨明天要做開顱微血管減壓術了,今天我們要給她做相應的術前準備,包括備皮,看我們怎麼讓漂亮的劉阿姨保持她的完美形象,讓她開顱手術後也依然可以美美的
  • 腦瘤患者微創開顱手術 治療一周可出院
    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介紹,現在開顱手術也能做微創,不僅損傷小,連頭髮都不用剃。在大家的印象中,開顱手術是非常危險的大手術,原來的開顱手術都需要剃頭,開一個長達20釐米的刀口,但現在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只需要開5釐米的刀口。由於微創手術創面小,可以大大減少碰損血管或神經的機率,避免造成大出血或癱瘓、植物人等意外情況。
  • 開顱手術中為何喊醒患者讓他用三種語言考試?主刀大夫如是說
    開顱手術中將患者喚醒,還讓他說三種語言,這樣的場景就發生在北京天壇醫院。近日,天壇醫院為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做了腦腫瘤摘除手術。為了保留他的語言功能,醫生在術中喚醒他,並檢驗他的語言功能。江濤介紹,大腦中漢語和英語、法語等語言的「激活區」不一樣,考慮到未來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力爭保住他使用漢語、德語和英語的能力。這就要在喚醒手術中定位和保護三種語言的「激活區」,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難度較大。
  • 腦瘤開顱手術多久恢復 顱內手術護理注意事項有哪些
    核心提示:  近年來顱內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惡性腦瘤的出現甚至會就此奪走患者的生命,是非常可怕的。因此當確診腦瘤病症以後,一定要及時治療,一般來說腦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瘤體為常見治療方法。
  • 孕32周二胎媽媽突發腦出血 泰安市中心醫院剖宮產與開顱手術同臺...
    近日,泰安市中心醫院手術室內,一場開顱、剖宮產同臺進行的手術緊張有序的進行著。在經過11個小時的手術後,手術室內的醫護人員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場醫院急診科、神經外科、產科、麻醉科、新生兒科等多科室聯動,挽救一名32歲腦腫瘤出血的二孩媽媽和孕32周的胎兒性命的手術終獲成功。
  • 醫患體驗:「開顱手術」沒有想像得可怕
    新華網北京9月5日電(孫慧)提起腦部腫瘤,很多人便會想到開顱手術和頭上那道長長的傷疤……近日,北京市醫院管理局推出「相約守護」醫患體驗活動,新華網走進以神經科學著稱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零距離感受該院神經外科腫瘤區主任徐庚的「頭等功夫」。
  • 醫生為93歲老人「開顱」根治
    這是一種怎樣的疼痛體驗?這就是三叉神經痛。93歲的方婆婆,就患上了這種疾病,病痛折磨一年,體重下降了20斤。輾轉求醫後,經過中山一院專家楊超對其進行開顱微血管手術,將其成功治癒。據悉,方婆婆不僅是主刀醫生楊超近千例手術中最高齡患者,也是華南地區最高齡的開顱微血管手術患者。誤以為「牙疼」,93歲老人疼痛到無法進食方婆婆約1年前開始出現右側面部疼痛,下牙槽痛。
  • 90後媽媽做開顱手術保命!醫生緊急提醒:這事你也愛做
    一家人陪她到當地醫院,做了頭顱CT和磁共振檢查,發現小魚的大腦裡藏著一個圓圓的病灶,醫生說可能需要開顱手術。這下子,全家人都嚇壞了,趕緊把她轉診到浙大二院神經外科。 大腦裡的病灶清晰可見 接診的林邵奇醫師詳細地詢問了病史,拿著小魚的磁共振片子仔細端詳起來,並向主管的陳景森和嚴鋒副主任醫師進行了詳細的病情匯報。
  • 音樂家開顱手術手術臺上彈吉他 患"音樂家手"病為全球第7例
    深圳第二人民醫院25日為一名「音樂家手」患者成功實施了腦起搏器手術。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邊接受開顱手術邊彈吉他。記者 朱洪波 攝   手術臺上,醫師們正緊張地進行腦部神經手術,而患者靈活的手指撥動吉他琴弦,彈奏出優美的樂聲。這是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二醫院」)手術室內出現的一幕。1月25日,深圳第二人民醫院腦科中心為一名57歲患有「音樂家手」病症的音樂家,成功實施了腦起搏器手術,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邊接受開顱手術邊彈吉他。
  • 7歲女童突然頭痛嘔吐,開顱手術發現是腦血管畸形
    明確診斷後,小妮立即被轉入東莞市人民醫院就診,當時她已經意識模糊,醫生總體評估後,考慮她屬於腦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腦出血,暫時予止血、脫水等保守治療。入院第二天,醫生對小妮進行了「腦動脈CTA及全腦血管造影術」檢查,但奇怪的是,檢查未發現小妮顱內血管異常。
  • 是否都需要開顱,看完這篇你就懂了
    手術確實是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顱底的結構比較複雜,但是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現在的腦部手術往往是比較安全的,一個是設備的進步,還有一個就是做手術的過程,會有全程的監控,如果當一個動作引起神經系統有損失損壞的話,一般會有警報,這大大的提升了手術的安全性。手術是否都需要開顱?
  • 印度9歲女童做開顱手術時彈琴,醫生淡定手速飛快
    據印度媒體報導,當地時間周日,在印度中央邦瓜廖爾,9歲女孩蘇米亞(Soumya)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在貝拉醫院接受了腦部手術。令人驚奇的是,切除腦中腫瘤手術期間,她一直在彈琴。蘇米亞在手術後說:「我至少彈了6個小時的琴,我還玩了手機遊戲。我現在感覺好多了。」報導稱,當蘇米亞被父母帶到醫院接受治療時,醫生表示,由於可能會損傷她大腦的其他神經,所以很難為她進行大手術。因此,醫生決定為蘇米亞採用「清醒開顱」的手術方法。恰好蘇米亞本人喜歡彈琴,醫生團隊就要求她在手術期間彈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