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操作!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

2020-12-12 騰訊網

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

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

腦膜瘤壓在功能區 影響語言功能和行動

據新晚報報導,59歲的吳女士來到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就診時,說話不利索,半側身體不能動,因為她腦中有一個腦膜瘤正好壓在了功能區,影響了語言功能和行動。檢查發現,由於吳女士此前放療導致腫瘤和腦組織廣泛粘連,想精準切掉腫瘤不碰功能區非常困難。

經過仔細研究討論後,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決定「術中喚醒」患者,讓患者來配合他辨別功能區位置,切除腫瘤的同時儘可能保護正常腦功能區。

患者手術中被喚醒 做題、認字、做動作

為避免患者在術中被喚醒時產生恐懼心理,術前,楊主任和麻醉科的王華民副主任,多次來到病房和吳女士「彩排」。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手術正式開始。吳女士在全麻後開始「沉睡」,楊主任通過頭部一個5釐米的小切口,根據術前定位確定了腫瘤的位置。

手術進行到關鍵的時候,王華民副主任馬上把相關的麻醉藥停掉。僅用了五分鐘的時間,吳女士就緩緩睜開眼睛。

「這個圖片是什麼?這個字怎麼念?」

醫生連忙拿出準備好的幾張圖畫卡片,問吳女士,「蘋果」、「梨」、「5+3=8」,清醒後的吳女士全部對答如流。

「動動你的手指」,「再動動你的腳趾」,接到王華民的一系列指令後,吳女士多次配合醫生完成了動作。

就在與患者聊天的過程中,楊主任和其他兩位醫生爭分奪秒,在顯微鏡下,僅用時十多分鐘就精準切除了腫瘤。

手術順利完成 患者:喚醒後,沒有疼痛感

術後,楊主任告訴記者,「患者醒來後,我們刺激患者腫瘤附近的功能區。如果有反應,就說明這塊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沒有反應,就可以切除,這樣腫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區。」

腫瘤切除完成後,吳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進入了熟睡狀態,整個手術歷時1小時40分鐘順利結束。吳女士告訴記者,術中被醫生喚醒後,她沒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沒有疼痛感。目前吳女士恢復良好,不日即將出院。

楊孔賓主任介紹,術中喚醒對麻醉師要求特別高。讓患者在沉睡和清醒中來回切換,並且在醒來的時候感覺不到疼痛,需要麻醉師對鎮靜、鎮定藥物精準地控制。未來,這種喚醒方式可以被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和脊髓外科手術。

還有患者在手術中唱張韶涵的《遺失的美好》

據都市快報報導,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

患者小陸今年25歲,從事著設計師的工作,平時很是喜歡朗誦以及唱歌等語言藝術。原來在小陸大腦的「語言中樞」的位置長了個近3公分的腫瘤。鑑於小陸想要保留歌唱以及朗誦詩歌的特殊「要求」,專家與小陸相約:開顱後,來一次特殊的「詩歌表演」。

在完善術前必要的檢查評估後,10多天前,手術按計劃進行。樓林團隊打開小陸顱腦2個多小時,暴露腫瘤後,通過降低麻醉將小陸慢慢喚醒,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醫生:已在手術中,感覺還好嗎?

小陸:好的。

醫生:現在聽我的口令做,可以嗎?

小陸:可以。

醫生:現在可以歌唱了。

小陸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

手術中唱歌的小陸。圖片來源:都市快報

樓林說:「當時我們根據小陸的反應,快速判斷出切除的部位是否影響到功能區。患者歌唱時突然出現卡頓等變化,就說明這個點是功能區,需要避開,就這樣,患者一邊唱歌,我們抓緊做手術。在保持他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把緊貼功能區的腫瘤精準完整地切除。」

「一開始麻醉,沒有任何感覺,被喚醒之後可以聽到醫生們在說話,知道手術在進行中,但沒有太多感覺。」小陸回憶說。

麻醉師缺口大!術中喚醒對其要求特別高

患者醒著做手術,難道不覺得痛嗎?

這一手術,不僅對手術醫生要求很高,麻醉師同樣如此,對麻醉藥量、濃度及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

樓林解釋,麻醉藥是個大的概念,裡面包括鎮靜藥、鎮痛藥,還有的藥物兼有鎮靜、鎮痛功效。在患者醒著的時候,只是少用了鎮靜藥,而鎮痛藥依然持續在給,所以患者是感覺不到痛的,能夠按照事前計劃與醫生進行交流。

面對分娩或疾病時,擊垮人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令人絕望的疼痛。麻醉的意義,就是減輕人們的痛苦

浙江省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浙醫二院麻醉手術部主任嚴敏教授介紹說,目前無痛診療技術已經滲透到臨床診療的各個角落。

隨著無痛技術的推廣、手術量的增加以及患者對疼痛管理要求的提高,對麻醉科醫師的數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麻醉師缺口大 培養周期長

「我們至少還缺一半以上,再開展無痛診療的手術室的話,這個缺口還要大。」嚴敏說。

中國麻醉醫師雖然總數居世界第一位,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量不高,醫療服務需求的增長變化對麻醉醫療服務帶來新的要求和挑戰。

據了解,培養一個熟練麻醉師要13年左右。

「白+黑」、「5+2」 工作壓力大 強度高

據半島都市報報導,在全國範圍看,麻醉醫生過勞都是普遍現象。

青島市婦兒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醫師任悅義清楚記得,去年4月份前後,除了每天兩三臺小兒心臟類手術外,他還要幫助耳鼻喉科做異物取出術。

當時正值兒童異物吸入的高發期,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參與了60多臺心臟手術和上百臺耳鼻喉異物取出手術。有時候晚上凌晨下班,第二天一早7點還要準時到達醫院,長時間疲勞和緊張,讓年富力強的他心臟出現了心悸、心慌等反應。

「一刻未停,第一臺好不容易送出去,馬上第二臺接上,現在連個飯都吃不上,一個人幹這小兒先心心外麻醉,估計全國獨一份。」任悅義在微博博文中記錄。

手術前,任悅義(右)給孩子做麻醉。來源:半島都市報

除了巨大的工作量,比起其他科室醫生可以在不同環境中轉換,得到精神上短暫的放鬆外,麻醉醫生工作的環境是「悶罐子」式的手術室,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環境封閉加上手術全程精神高度緊張,細心操作,麻醉醫生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目前,全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

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印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意見的通知》指出,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55所高校招收麻醉學專業本科醫學生。

目前,全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近5年增長20%,35歲以下青年醫師約佔麻醉醫師的一半。

《意見》指出,未來將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加強麻醉醫師培養和隊伍建設,優化麻醉專業技術人員結構,擴大麻醉醫療服務領域,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相關政策,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確保麻醉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

力爭到202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9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4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醫師數量增加到16萬,每萬人口麻醉醫師數達到1人以上並保持穩定。

麻醉醫師與手術科室醫師配比更加合理,崗位職責更加明確,麻醉與鎮痛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讓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更加舒適的醫療服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綜合自新晚報(張新浩 朱虹 )、都市快報( 見習記者 陳彥汝 通訊員 宋黎勝)、健康時報、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浙江之聲記者 吳迪)、半島都市報(徐軍 王鑫鑫 高苗苗)

相關焦點

  •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太牛了……
    「5+3=8」,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這是啥操作?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  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  經過仔細研究討論後,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決定「術中喚醒」患者,讓患者來配合他辨別功能區位置,切除腫瘤的同時儘可能保護正常腦功能區。  患者手術中被喚醒 做題、認字、做動作  為避免患者在術中被喚醒時產生恐懼心理,術前,楊主任和麻醉科的王華民副主任,多次來到病房和吳女士「彩排」。
  • 開顱手術做一半,竟被叫醒算了道題!不好好做後果可能很嚴重…
    正被做著開顱手術呢突然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最終達到切除腦腫瘤的同時患者能配合語言、運動等神經功能的實時監測評定的效果。說來易,做起來難。術中喚醒,對麻醉的技術要求很高。這種麻醉技術既需要患者開、關顱過程鎮痛充分,能夠耐受手術,還需要患者在麻醉與清醒過程平穩過渡,又需要患者術中皮層電刺激時足夠清醒配合神經功能測試,而且術中需要有效控制氣道,避免呼吸抑制,同時保證患者的舒適性,無誤吸、無肢體及軀幹亂動情況發生。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放心,目前手術很成功,你動一下手。」「謝謝醫生(同醫生握手)……」近日,在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手術室,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是首次成功用於珠海的腦外科臨床。這也標誌著我市的神經外科手術走上一個新高度。
  • 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如何護理
    有很多的疾病患上了就要做一個手術,就是開顱手術,一聽到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毛骨悚然的,因為聽著真的非常恐怖,那您知道開顱手術全過程是什麼樣的嗎?您知道做了開顱手術後遺症哪些嗎?做完手術的護理肯定是少不了的,那就來看看開顱手術後吃什麼好,趕快來學習一下吧。開顱手術全過程一提到開顱手術,第一個反應就是把頭骨打開的,真的就是感覺打開了還能合的上嗎?
  • 腦瘤患者微創開顱手術 治療一周可出院
    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介紹,現在開顱手術也能做微創,不僅損傷小,連頭髮都不用剃。在大家的印象中,開顱手術是非常危險的大手術,原來的開顱手術都需要剃頭,開一個長達20釐米的刀口,但現在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只需要開5釐米的刀口。由於微創手術創面小,可以大大減少碰損血管或神經的機率,避免造成大出血或癱瘓、植物人等意外情況。
  • 孕32周二胎媽媽突發腦出血 泰安市中心醫院剖宮產與開顱手術同臺...
    近日,泰安市中心醫院手術室內,一場開顱、剖宮產同臺進行的手術緊張有序的進行著。在經過11個小時的手術後,手術室內的醫護人員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場醫院急診科、神經外科、產科、麻醉科、新生兒科等多科室聯動,挽救一名32歲腦腫瘤出血的二孩媽媽和孕32周的胎兒性命的手術終獲成功。
  • 開顱手術,一定要剃光頭嗎?
    說到開顱手術,大家就會想到一個光禿禿的腦袋,很多女性病人一說要剃光頭,情緒都很低落,一是捨不得自己的一頭秀髮,二是覺得光頭很影響自己的形象,覺得自己光頭很難看,導致自己很不自信,心情低落,而情緒又影響身體整個機能[1],有研究表明,糟糕的情緒可能直接影響患者的術中進程和術後恢復[2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這樣完成腦瘤切除
    來源:錢江晚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樓林表示,術前溝通時患者說喜歡朗誦、唱歌,如果語言功能受損,對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區
    「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樓林表示,術前溝通時患者說喜歡朗誦、唱歌,如果語言功能受損,對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
  • 腦瘤開顱手術多久恢復 顱內手術護理注意事項有哪些
    核心提示:  近年來顱內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惡性腦瘤的出現甚至會就此奪走患者的生命,是非常可怕的。因此當確診腦瘤病症以後,一定要及時治療,一般來說腦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瘤體為常見治療方法。
  • 開顱手術中為何喊醒患者讓他用三種語言考試?主刀大夫如是說
    開顱手術中將患者喚醒,還讓他說三種語言,這樣的場景就發生在北京天壇醫院。近日,天壇醫院為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做了腦腫瘤摘除手術。為了保留他的語言功能,醫生在術中喚醒他,並檢驗他的語言功能。江濤介紹,大腦中漢語和英語、法語等語言的「激活區」不一樣,考慮到未來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力爭保住他使用漢語、德語和英語的能力。這就要在喚醒手術中定位和保護三種語言的「激活區」,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難度較大。
  • 醫患體驗:「開顱手術」沒有想像得可怕
    新華網北京9月5日電(孫慧)提起腦部腫瘤,很多人便會想到開顱手術和頭上那道長長的傷疤……近日,北京市醫院管理局推出「相約守護」醫患體驗活動,新華網走進以神經科學著稱的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零距離感受該院神經外科腫瘤區主任徐庚的「頭等功夫」。
  • 手術麻醉後,為啥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醫生告訴你,來漲漲知識
    當身體裡面出現某種疾病,常規治療不能緩解,這時就要通過手術治療的方法,幫助改善病情。在手術的過程中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是幫助患者減輕在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麻醉之後的患者更加便於進行手術。但是手術麻醉之後,為什麼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
  • 音樂家開顱手術手術臺上彈吉他 患"音樂家手"病為全球第7例
    深圳第二人民醫院25日為一名「音樂家手」患者成功實施了腦起搏器手術。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邊接受開顱手術邊彈吉他。記者 朱洪波 攝   手術臺上,醫師們正緊張地進行腦部神經手術,而患者靈活的手指撥動吉他琴弦,彈奏出優美的樂聲。這是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二醫院」)手術室內出現的一幕。1月25日,深圳第二人民醫院腦科中心為一名57歲患有「音樂家手」病症的音樂家,成功實施了腦起搏器手術,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邊接受開顱手術邊彈吉他。
  • 7歲女童突然頭痛嘔吐,開顱手術發現是腦血管畸形
    無法確定畸形血管的大小和具體位置,讓醫生感到棘手,也影響到患者的後續治療。對此,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萬江二區主任劉小紅帶領科室的江耿思、方欽銳等醫生進行全面綜合評估,決定採取「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血腫清除+必要時腦動靜脈畸形切除術」。
  • 腦淤血開顱手術多少錢?能省錢嗎?後期怎麼辦?
    腦淤血開顱的費用大概是在五萬元到六萬元左右,在臨床當中腦出血開顱手術有的時候是不同的手術模式,有的只是單純的開顱去骨瓣減壓,有的也可能是開顱血腫清除,有的還可能是進行腦室外穿刺引流等等。不同類型的手術也對行了不同類型的費用,絕大多數的都是在五萬元到六萬元左右,如果有的相對比較複雜的話,那這個費用問題有可能更多,而且一定要注意有可能是複合傷,並不僅僅指合併有腦出血,還有可能合併其它類型的損傷,手術有可能一起進行。
  • 孕婦昏迷同時做剖腹產和開顱手術 生女兒後死亡
    今年24歲的金壇女孩任飛原本就要做個幸福的媽媽了,但是在10月1日凌晨,已懷孕七個多月的任飛突然感覺頭痛,被家人送到金壇市人民醫院治療,僅僅過了幾個小時,任飛出現昏迷,在開顱手術和剖腹產手術同時進行後,孩子被取了出來,但任飛已經腦死亡,10月5日,還未見一眼親生骨肉的任飛離開了人世。
  • 9歲女孩經歷清醒開顱手術 術中彈電子琴玩遊戲
    據《鏡報》12月15日報導,印度一個9歲女孩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了腦部手術,全程玩電子遊戲和彈電子琴。據悉,12月13日在印度瓜廖爾的一家醫院裡,9歲的Saumya經歷了6個小時的清醒開顱手術。接著,鏡頭移到床單後面,醫生正在給她做切除腫瘤的手術。神經外科醫生Abhishek Chauhan說,該病人至少彈了6個小時琴,還玩了手機遊戲。這種清醒開顱手術是由於腫瘤位置靠近控制視力,運動和言語的大腦部位,為避免損傷腦神經而只在頭部部分使用局部麻醉,保持病人的清醒狀態。Abhishek Chauhan醫生說,這項手術至關重要,國際上已有先例,手術過程很成功,腫瘤已被取出,女孩現在的情況很好。
  • 徐火輝教授關於大腦語言分區培養理論實證:《又現神操作!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用三國語言答題......》
    神經電生理技術精確定位功能區「大腦中漢語和英語、德語等語言的『激活區』是不一樣的。我們考慮到未來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力爭保住他使用漢語、德語和英語的能力。」江濤說,「在『喚醒手術』中定位和保護三種語言的『功能區』是不多見的,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