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首例!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

2020-12-25 澎湃新聞

珠海首例!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

2020-09-16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的頭顱已經打開了。感覺還好嗎?」「很好。」「放心,目前手術很成功,你動一下手。」「謝謝醫生(同醫生握手)……」

近日,在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手術室,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

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是首次成功用於珠海的腦外科臨床。這也標誌著我市的神經外科手術走上一個新高度。

腦中長腫瘤靠近運動中樞

31歲的張先生(化名)是廣西人,在珠海一家公司擔任保安。今年8月中旬開始,他感覺左邊手腳無力,以為是工作勞累,但隨後的幾天中,不適的症狀漸漸加重,並且頭部也感到隱隱作痛。感覺到無法堅持工作後,他來到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

接診的腦外科副主任醫師汪永強,在詢問病情、經相關檢查後,最終診斷:張先生右腦額頂葉有一個4cm大小、已出血的惡性腫瘤。腫瘤壓迫周邊運動功能區,導致他手腳無力、頭痛。

在「兩難」中尋求新方法

一聽說是腫瘤,張先生嚇癱了,面對患者焦急的眼神,醫師一邊安慰、鼓勵他,一邊思索治療方案。

這是一個難題。由於大腦結構功能複雜,如切除腫瘤,可能傷及周邊組織,影響患者運動、感覺功能,導致術後症狀不但不緩解,反而惡化甚至偏癱。而如果不手術,腫瘤就會繼續生長,浸潤破壞周邊功能區,最終導致運動功能喪失,甚至危及生命。「能不能既精準切除腫瘤,又不傷及周邊功能區腦組織?」為此,醫院組織多科室會診。

經評估,最終醫生團隊決定採取一種新的手術方案——「術中喚醒」手術。

一般手術,患者都是在麻醉後「沉睡」,直至手術結束。而術中喚醒手術,通過特殊技術讓病人在手術中被喚醒,配合醫生通過神經電生理技術來確定重要功能區和腫瘤位置,進而保護其他腦組織。

「簡單說,如果患者一下子動不了,就說明碰到了運動功能,手術時跟患者交流,讓他張嘴、動手腳,就可以避免傷及無辜。」汪永強醫生說。

經過充分溝通,患者和家屬最終同意這一方案。

難上加難的手術

對醫生和麻醉師的要求很高

在腦袋裡動刀子,本身難度就很高,而中途還要讓患者醒來,更是難上加難,這就要求手術醫生必須穩、準、快,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痛苦。同時,麻醉醫生要將麻醉藥量、濃度及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才能讓病人在「全麻狀態—清醒狀態—無意識狀態」順利過渡。

否則,可能會出現患者「喚不醒」,或醒來後狂躁、亂動,輕則生命體徵波動,重則多系統功能紊亂,發生腦灌注突破,大出血危及生命的情況。

一邊手術一邊交流

術中清醒30分鐘

9月4日,經過充分討論、準備,張先生在麻醉狀態下被推上了手術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龍飛、副主任醫師何川以及麻醉科團隊,一起開展手術。

首先,在麻醉狀態下,醫生為其開顱。之後,在嚴密監護之下,患者逐漸清醒,逐步配合醫生作動作……

「刺激這個部位的時候,他無法動作。」醫生們根據張先生的表現,逐漸標記出感覺、運動等功能區,並規劃出手術「路徑」。之後,醫生團隊加大麻醉藥物劑量,張先生再次進入全麻狀態。數小時後,大腦裡的腫瘤被成功切除。

術後運動功能無損傷

手術後,張先生的症狀解除,運動功能無損傷。目前,張先生康復良好,很快將能出院。

主刀的副主任醫師何川介紹,神經外科喚醒麻醉下切除腦功能區膠質瘤手術成功的關鍵是監測和保護,這種手術能減少永久性神經功能損傷,提高患者術後生存質量,增強患者後續治療的信心。

來源:觀海融媒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太牛了……
    「5+3=8」,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這是啥操作?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  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未來,這種喚醒方式可以被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和脊髓外科手術。  還有患者在手術中唱張韶涵的《遺失的美好》  據都市快報報導,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
  • 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如何護理
    開顱手術,亦稱穿顱術,是顱骨外科手術的一種,指通過機械設備打開患者顱骨,從而進行一些非常規治療。由於開顱手術的高風險性,例如醫生的失誤操作導致患者腦損傷,這個手術本身也備受爭議。然而對於一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癲癇等,實施開顱手術還是很有必要。開顱手術後遺症:有沒有後遺症看幾個方面:受傷程度,受傷部位,術後恢復情況等。後遺症的種類很多。
  •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
    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 還有患者在手術中唱張韶涵的《遺失的美好》 據都市快報報導,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樓林團隊實施了一例術中喚醒手術,術中患者應「邀」醒來唱歌朗誦詩使手術順利進行,不僅完整切除了顱內的腫瘤,且很好保護了其語言功能。
  • 開顱手術做一半,竟被叫醒算了道題!不好好做後果可能很嚴重…
    正被做著開顱手術呢突然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
  • 打造「偶像療法」,智慧母親讓16歲女兒笑對清醒開顱,含笑走上手術臺——中國首例清醒開顱手術的幕後故事(圖)
     ■故事導讀:近日,微博上又熱傳國外關於清醒開顱手術的視頻,視頻中一位外國男子一邊開顱,一邊唱歌的情景 ●打造「偶像療法」,智慧母親讓16歲女兒笑對清醒開顱,含笑走上手術臺——中國首例清醒開顱手術的幕後故事(圖)文圖/紀廣洋  2006年3月17日8時30分至11時25分,中國首例清醒狀態下開顱切除腦腫瘤的手術,在河南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完成。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術中喚醒,對麻醉的技術要求很高。這種麻醉技術既需要患者開、關顱過程鎮痛充分,能夠耐受手術,還需要患者在麻醉與清醒過程平穩過渡,又需要患者術中皮層電刺激時足夠清醒配合神經功能測試,而且術中需要有效控制氣道,避免呼吸抑制,同時保證患者的舒適性,無誤吸、無肢體及軀幹亂動情況發生。
  • 開顱手術,一定要剃光頭嗎?
    說到開顱手術,大家就會想到一個光禿禿的腦袋,很多女性病人一說要剃光頭,情緒都很低落,一是捨不得自己的一頭秀髮,二是覺得光頭很影響自己的形象,覺得自己光頭很難看,導致自己很不自信,心情低落,而情緒又影響身體整個機能[1],有研究表明,糟糕的情緒可能直接影響患者的術中進程和術後恢復[2
  • 音樂家開顱手術手術臺上彈吉他 患"音樂家手"病為全球第7例
    深圳第二人民醫院25日為一名「音樂家手」患者成功實施了腦起搏器手術。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邊接受開顱手術邊彈吉他。記者 朱洪波 攝   手術臺上,醫師們正緊張地進行腦部神經手術,而患者靈活的手指撥動吉他琴弦,彈奏出優美的樂聲。這是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二醫院」)手術室內出現的一幕。1月25日,深圳第二人民醫院腦科中心為一名57歲患有「音樂家手」病症的音樂家,成功實施了腦起搏器手術,患者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邊接受開顱手術邊彈吉他。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這樣完成腦瘤切除
    來源:錢江晚報「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樓林解釋,切除腫瘤時如不慎切到語言功能區,會引起語言障礙,切少了又切不乾淨,「只有在患者清醒時採用電刺激的方法,才能精確找到有關中樞,繞開它,精確切除腫瘤。」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區
    「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樓林解釋,切除腫瘤時如不慎切到語言功能區,會引起語言障礙,切少了又切不乾淨,「只有在患者清醒時採用電刺激的方法,才能精確找到有關中樞,繞開它,精確切除腫瘤。」
  • 9歲女孩經歷清醒開顱手術 術中彈電子琴玩遊戲
    據《鏡報》12月15日報導,印度一個9歲女孩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了腦部手術,全程玩電子遊戲和彈電子琴。據悉,12月13日在印度瓜廖爾的一家醫院裡,9歲的Saumya經歷了6個小時的清醒開顱手術。接著,鏡頭移到床單後面,醫生正在給她做切除腫瘤的手術。神經外科醫生Abhishek Chauhan說,該病人至少彈了6個小時琴,還玩了手機遊戲。這種清醒開顱手術是由於腫瘤位置靠近控制視力,運動和言語的大腦部位,為避免損傷腦神經而只在頭部部分使用局部麻醉,保持病人的清醒狀態。Abhishek Chauhan醫生說,這項手術至關重要,國際上已有先例,手術過程很成功,腫瘤已被取出,女孩現在的情況很好。
  • 孕32周二胎媽媽突發腦出血 泰安市中心醫院剖宮產與開顱手術同臺...
    近日,泰安市中心醫院手術室內,一場開顱、剖宮產同臺進行的手術緊張有序的進行著。在經過11個小時的手術後,手術室內的醫護人員終於鬆了一口氣,這場醫院急診科、神經外科、產科、麻醉科、新生兒科等多科室聯動,挽救一名32歲腦腫瘤出血的二孩媽媽和孕32周的胎兒性命的手術終獲成功。
  • 醫生為93歲老人「開顱」根治
    輾轉求醫後,經過中山一院專家楊超對其進行開顱微血管手術,將其成功治癒。據悉,方婆婆不僅是主刀醫生楊超近千例手術中最高齡患者,也是華南地區最高齡的開顱微血管手術患者。誤以為「牙疼」,93歲老人疼痛到無法進食方婆婆約1年前開始出現右側面部疼痛,下牙槽痛。「我以為是牙疼,就一直在看牙醫。先後進行了根管治療、種牙、牙周治療等,但疼痛並沒有因此緩解。
  • 不用開顱,只需微創,也能清除腦內血腫
    據手術醫生張燦裕介紹,該項手術只需大約直徑2釐米的小切口,再在顱骨上鑽一個小孔,用毫米級的穿刺針精準到達病灶,把血腫抽吸出來。採取該項手術可以避免開顱造成的創傷,將穿刺點定位誤差控制在0.5-1毫米以內。
  • 開顱手術中為何喊醒患者讓他用三種語言考試?主刀大夫如是說
    開顱手術中將患者喚醒,還讓他說三種語言,這樣的場景就發生在北京天壇醫院。近日,天壇醫院為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做了腦腫瘤摘除手術。為了保留他的語言功能,醫生在術中喚醒他,並檢驗他的語言功能。經過「考核」,醫生不僅順利摘除了腦腫瘤,還保留了大腦中的語言功能區域,讓他在今後仍能流利地講出中、英、德三種語言。
  • 英國53歲女小提琴家邊拉小提琴邊接受開顱手術,成功切除了腦瘤
    美劇《周一清晨》中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小提琴家一邊進行小提琴演奏一邊接受開顱手術。如今,這個情節在英國國王學院醫院,已經變成了現實。據英國《鏡報》2月18日報導,現年53歲的英國小提琴家達格瑪·特納(Dagmar Turner)在接受腦部腫瘤切除手術時不間斷演奏小提琴,以為醫生作出精確判斷和操作提供依據,這在英國尚屬首例,也在英國的醫學史上添上獨具特色的一筆。
  • 腦瘤開顱手術多久恢復 顱內手術護理注意事項有哪些
    因此當確診腦瘤病症以後,一定要及時治療,一般來說腦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瘤體為常見治療方法。 因此當確診腦瘤病症以後,一定要及時治療,一般來說腦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瘤體為常見治療方法。那腦瘤開顱手術多久恢復?顱內手術護理注意事項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腦瘤開顱手術多久恢復?
  • 英國醫生手術中喚醒病人拉小提琴以防喪失技能,醫生也是鋼琴家
    亞太日報編譯 如一做手術過程中患者中途被叫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英國一名患者的高能經歷就非常令人不可思議,在醫生的配合下,竟然在手術過程中拉了一段小提琴,而她接受的還是腦瘤切除手術。據美聯社報導,近日,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外科醫生成功為一名女性患者摘除了腦瘤,而為了保證大腦關鍵區域未受手術影響,在醫生的同意下,這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就開始了她的演奏。現年53歲的小提琴家達格瑪特納於2013年被診斷出患有二級(生長緩慢)的神經膠質瘤。
  • ...偏癱,我院首例機器人輔助下腦內血腫穿刺引流術讓她重新站起來
    近日,仁濟醫院神經外科使用ROSA手術機器人,完成了醫院首例機器人輔助下腦內血腫精準穿刺引流手術,切口僅3釐米。
  • 若爾蓋開展首例腹腔鏡婦科手術 德陽援若傳幫帶醫生現場教學
    4月2日,一名29歲的藏族牧民向李俊星醫生表示感謝。  3月27日,這名藏族牧民因腹痛到若爾蓋縣人民醫院就診。經檢查後,德陽市人民醫院產科副主任、傳幫帶支援若爾蓋縣人民醫院醫療隊隊長李俊星診斷其為宮外孕。因腹腔內大量積血,需要手術進行清除和止血治療,否則病人會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