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這樣完成腦瘤切除

2020-12-2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錢江晚報

「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

「我們根據患者的反應判斷切除部位是否影響語言功能區——如果切除中歌聲突然出現卡頓等變化,就說明碰到了功能區,要避開。」10月10日,該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樓林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未出現語言障礙,11日就可出院。

9月,小王因突發顏面、身體抽搐,並發口齒不清,到浙江省人民醫院就診。經檢查,他大腦靠近語言中樞的位置長了一個直徑約3釐米的腫瘤。

「這個位置的腫瘤一般切除效果良好,但因為靠近語言中樞,術後極可能影響語言功能。」樓林表示,術前溝通時患者說喜歡朗誦、唱歌,如果語言功能受損,對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

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

樓林解釋,切除腫瘤時如不慎切到語言功能區,會引起語言障礙,切少了又切不乾淨,「只有在患者清醒時採用電刺激的方法,才能精確找到有關中樞,繞開它,精確切除腫瘤。」

9月26日手術進行,患者被全身麻醉,醫生打開顱腦,暴露腫瘤,然後通過降低麻醉量將他慢慢喚醒。

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醫生:已在手術,感覺還好嗎?

患者:好的。

醫生:現在聽我口令做,可以嗎?

患者:可以。

醫生:可以歌唱了。

患者哼出張韶涵《遺失的美好》: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

「他在唱歌,我們抓緊手術,在保持患者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把緊貼功能區的腫瘤精準、完整地切除。」樓林告訴澎湃新聞,切除完畢,麻醉師逐漸增大給藥劑量,患者又昏昏然睡去,醫生縫合傷口。

他表示,患者在術中清醒並不會感到疼痛,因為麻醉師在這一過程中只是減少鎮靜藥,鎮痛劑依然持續給藥。

據介紹,樓林的團隊2010年起進行術中喚醒開顱術,已實施近百例。資料顯示,這類病變觸及大腦功能區的病人做常規全麻手術,近30%可能發生語言、行動等障礙;而在清醒狀態下做手術,可能性為4%。(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通訊員 宋黎勝)

相關焦點

  • 患者開顱手術時唱歌 醫生根據歌音效卡頓避開語言區
    「海的思念綿延不絕,終於和天在地平線交會……」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日前進行的一臺開顱手術中,25歲的患者小王(化名)清醒地唱著歌,醫生則迅速切除貼近其大腦語言功能區的腫瘤。「這個位置的腫瘤一般切除效果良好,但因為靠近語言中樞,術後極可能影響語言功能。」樓林表示,術前溝通時患者說喜歡朗誦、唱歌,如果語言功能受損,對生活會造成嚴重影響。樓林決定施行「術中喚醒」聯合術中電生理功能監測,精準切除腫瘤。他和患者約定,會讓他在手術中「醒來」,唱一首歌。
  • 腦瘤患者微創開顱手術 治療一周可出院
    東北網4月19日訊(徐旭 朱虹 記者 張璐 編輯 王豔)日前,因頭暈半個月,46歲的李女士在哈醫大一院確診長了腦瘤,經微創治療一周左右出院。接受微創治療的李女士康復在即。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介紹,現在開顱手術也能做微創,不僅損傷小,連頭髮都不用剃。在大家的印象中,開顱手術是非常危險的大手術,原來的開顱手術都需要剃頭,開一個長達20釐米的刀口,但現在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只需要開5釐米的刀口。由於微創手術創面小,可以大大減少碰損血管或神經的機率,避免造成大出血或癱瘓、植物人等意外情況。
  • 腦瘤開顱手術多久恢復 顱內手術護理注意事項有哪些
    核心提示:  近年來顱內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尤其是惡性腦瘤的出現甚至會就此奪走患者的生命,是非常可怕的。因此當確診腦瘤病症以後,一定要及時治療,一般來說腦瘤主要以手術切除瘤體為常見治療方法。
  •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太牛了……
    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    就在與患者聊天的過程中,楊主任和其他兩位醫生爭分奪秒,在顯微鏡下,僅用時十多分鐘就精準切除了腫瘤。  手術順利完成,患者:喚醒後,沒有疼痛感  術後,楊主任告訴記者,「患者醒來後,我們刺激患者腫瘤附近的功能區。如果有反應,就說明這塊是有用的,要保留。
  •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
    原來這是「術中喚醒」,也是哈醫大一院首次通過「喚醒麻醉」讓患者在術中清醒片刻,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 手術順利完成 患者:喚醒後,沒有疼痛感 術後,楊主任告訴記者,「患者醒來後,我們刺激患者腫瘤附近的功能區。如果有反應,就說明這塊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沒有反應,就可以切除,這樣腫瘤完整清除,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區。」
  • 確診腦瘤,患者就需要手術嗎?醫生坦白說:未必,也得分情況
    我們不深究這樣的原因,而將重點放在確診了腦瘤,應該如何治療上。現階段醫學上主要有四種治療,手術,放射,化學藥劑,其他療法四種。很多人說,確診了腦瘤,一定要進行手術切除嗎?不切除會不會壓迫腦神經?醫生坦白告訴你,並不是所有的腦瘤都需要手術,要分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和其他的腫瘤一樣,腦瘤也會分不同的性質。
  • 英國小提琴家接受「清醒開腦術」切除腦瘤,一邊開刀一邊拉小提琴
    罹患腦瘤的透納,由於擔心手術傷及腦部神經,斷送音樂生命,於是在醫生團隊的建議下,接受「清醒開顱手術」,於是就發生了一邊切除腦瘤,一邊拉著小提琴的奇妙場景,而這段視頻近日也在網絡上引發網友的驚嘆。於是,負責執刀的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團隊,選擇了看來駭人、但在腦部手術中不算罕見的清醒開顱術(awake craniotomy)。清醒開顱術是一種精準切除腦瘤的手術,由於腦部是掌管意識、肌肉協調等重要功能的中樞,為了避免腦部手術過程中,其餘正常的腦部細胞受到損傷,醫生往往會採用局部麻醉的方式,讓患者保持意識清醒,並持續運作大腦。
  • 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後如何護理
    開顱手術,亦稱穿顱術,是顱骨外科手術的一種,指通過機械設備打開患者顱骨,從而進行一些非常規治療。由於開顱手術的高風險性,例如醫生的失誤操作導致患者腦損傷,這個手術本身也備受爭議。然而對於一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癲癇等,實施開顱手術還是很有必要。開顱手術後遺症:有沒有後遺症看幾個方面:受傷程度,受傷部位,術後恢復情況等。後遺症的種類很多。
  • 果斷放棄腦瘤開顱手術費用全免,三年帶瘤生活,如今美美的
    ,她的回答很平淡,「腦瘤,不過沒切,現在感覺比以前好多了!」我看了她一眼,她又接著說「不是惡性的,當初醫院說是給我開顱手術取出來,手術過程當做教學費用全免,可是我沒有幹!」我的眼睛瞪的更大了,要知道這樣的好事對於家境一般的她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啊,要知道有多少家庭因為開顱手術的費用而放棄治療,而她竟然就這樣把到嘴的肉給扔掉了!我問她為什麼,她的回答說服了我,她的決定是對的!
  • 開顱手術中為何喊醒患者讓他用三種語言考試?主刀大夫如是說
    開顱手術中將患者喚醒,還讓他說三種語言,這樣的場景就發生在北京天壇醫院。近日,天壇醫院為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做了腦腫瘤摘除手術。為了保留他的語言功能,醫生在術中喚醒他,並檢驗他的語言功能。經過檢查,醫生在小周的顱內發現一顆腫瘤,正是這顆腫瘤影響到了他的語言功能。對於一個靠語言功能為生的翻譯來說,切除腦瘤的同時,最好還要保留語言功能。此次為小周主刀的是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江濤。「小周的首發症狀是癲癇性的混合性失語,不僅是德語、英語,他所有的語言似乎都受到了影響。」
  • 一成像技術可準確鑑別腫瘤 可更有效切除腦瘤
    ,外科醫生可以藉此更加安全、有效地切除腦瘤。負責研究的李興德教授告訴新華社記者:「在腦瘤開顱手術中,如何把病變組織儘量切除同時盡最大可能保留健康組織,對醫生而言是一大難題。切除不乾淨,就容易復發,而且復發速度很快。多切一點,把正常組織切了,患者的正常功能比如說話、肢體及面部肌肉運動等就可能受到影響。所以亟須一種術中實時導航技術,告訴醫生怎麼去切。」
  • 英國53歲女小提琴家邊拉小提琴邊接受開顱手術,成功切除了腦瘤
    美劇《周一清晨》中曾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小提琴家一邊進行小提琴演奏一邊接受開顱手術。如今,這個情節在英國國王學院醫院,已經變成了現實。據英國《鏡報》2月18日報導,現年53歲的英國小提琴家達格瑪·特納(Dagmar Turner)在接受腦部腫瘤切除手術時不間斷演奏小提琴,以為醫生作出精確判斷和操作提供依據,這在英國尚屬首例,也在英國的醫學史上添上獨具特色的一筆。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同時幾乎與管理大腦語言、肢體功能中樞「纏在一起」,手術切除中稍有不慎,患者的語言及肢體功能可能就會喪失,但如果腫瘤切除不乾淨,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麻醉科與神經外科經過反覆討論後,決定採取「術中喚醒麻醉」為患者切除腫瘤,在術中控制麻醉深度,完全鎮痛,喚醒患者後在其意識清醒的狀態下,配合採用電刺激的方法精確找到語言功能區,並繞開這一區域切除腫瘤。
  • 醫患體驗:「開顱手術」沒有想像得可怕
    在此之前,他其實已完成了一圈查房工作。這位40歲左右的女患者患有腦膜瘤,徐庚看完患者的影像檢查片,並詢問患者最近的一些症狀後,建議患者儘早手術。        「手術的成功率如何?除了手術,還有其他療法嗎……」患者問了很多問題,徐庚表示,不論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手術是首選,對於在頭上做手術,患者多少都會有些牴觸和害怕。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竟把病人「叫醒」......「放心,目前手術很成功,你動一下手。」「謝謝醫生(同醫生握手)……」近日,在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手術室,醫生在開顱手術過程中把病人「叫醒」,邊交流邊切除腦部腫瘤。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這種學名叫「術中喚醒」的技術,是首次成功用於珠海的腦外科臨床。這也標誌著我市的神經外科手術走上一個新高度。
  • 開顱手術做一半,竟被叫醒算了道題!不好好做後果可能很嚴重…
    >配合醫生精準切除腦瘤以免碰到功能區影響語言和行動能力經過仔細研究討論後,楊主任決定 " 術中喚醒 " 患者,讓患者來配合他辨別功能區位置,切除腫瘤的同時儘可能保護正常腦功能區。為避免患者在術中被喚醒時產生恐懼心理,術前,楊主任和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麻醉科王華民副主任,多次來到病房和吳女士 " 彩排 "。
  • 北京援疆醫療隊採用多學科協作完成腫瘤切除手術
    葉迅 供圖 4月16日,北京市第十批第一期援疆醫療隊的兩位援疆醫生葉迅、董懌在受援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共同完成了一例巨大垂體腺瘤內鏡經鼻蝶切除手術。這是和田地區神經外科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首次採取聯合指導方式完成的經鼻蝶入路內鏡垂體瘤切除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 打造「偶像療法」,智慧母親讓16歲女兒笑對清醒開顱,含笑走上手術臺——中國首例清醒開顱手術的幕後故事(圖)
    其實,我國早就有清醒開顱的成功先例。開顱手術,在古今中外的醫療史上,是最危險的手術之一。而摘除腦瘤的手術,就更加危險和艱難。除了手術的高難度和尖端性,患者在接受麻醉之前的心理壓力也定是特別巨大的。本文的病例,卻是在患者完全清醒的狀態下進行腦瘤摘除手術的……一個年僅16歲的花季少女,經歷了怎樣的心理汛期和生命故事?
  • 18歲重慶腦瘤女孩圓夢高考,今天將進行第四次開顱手術
    為完成高考,實現夢想,王千一直在與腦海中的「惡魔」艱難地鬥爭著。這個「惡魔」,是深植在她腦中的腫瘤——四腦室室管膜瘤,第一次發現它時,王千隻有8歲。因腦腫瘤的特殊性,她經歷三次手術,依然沒有將腫瘤「斬草除根」。王千8日下午走出考場暈倒,醫護人員緊急送醫「我太心疼了!」
  • 臨床上腦瘤手術需要多少錢?
    核心提示:當下臨床上治療腦瘤的方法效果最好的就是手術切除,不過很多腦瘤患者最擔心的還是腦瘤手術需要多少錢?每位腦瘤患者的病情不太一樣,所以做腦瘤手術花費的錢也是不一樣的,不過手術加上化療最少也得十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