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需求分析、滿意度評價都靠它了:一文解讀KANO模型

2020-12-12 SPSSAU

KANO模型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標準化問卷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各因素屬性歸類,解決產品屬性的定位問題,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的方法。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KANO模型,以及如何使用SPSSAU進行分析。

什麼是KANO模型

KANO模型,是由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用於分析用戶對於各類需求的排名偏好情況,其在企業產品需求調研,市場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

KANO模型主要是通過標準化問卷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各因素屬性歸類,KANO模型將功能/服務的態度屬性分為六類,分別是魅力屬性A、期望屬性O、必備屬性M、無差異屬性I、反向屬性R、可疑結果Q。

一、研究背景

當前有一項關於手機功能/服務的需求調研,共頭腦風暴出10種功能/服務,分別是投影功能、左右手模式、超級快充、取消SIM卡、3D投影、照片搜索、自動美顏、防盜加鎖、遙控器、暖手寶、望遠鏡、顯微鏡。

共收集有效數據為100份,現希望通過KANO模型分析出該10種功能/服務的態度情況,為企業產品研發提供建議。

二、問卷設計

設計KANO問卷時,針對每個功能需求,都需要設計正向和反向兩個問題。

三、SPSSAU操作

① 選擇SPSSAU【問卷研究】--【KANO模型】。

②將各功能指標的正反項放入對應分析框,同一題的正反兩項放置的順序需完全對應。

四、結果解讀

1 KANO模型評價結果分類對照表

針對每個指標,KANO模型共分為正向題和負向題兩個方向進行收集數據。並且在得到數據後,將指標映射到六個屬性上。KANO模型評價結果分類對照表正是展現這樣的對照表格。

注意:系統默認1分代表不喜歡,5分代表喜歡。如果你的數據不是這樣設置的,可通過【數據處理】--【數據編碼】進行修改。

2 KANO模型分析結果匯總

此表格為核心輸出表格,即得出各功能/服務對應的屬性佔比、分類結果、Better和Worse值。

從上表可以看出,本次分析10個功能/服務的屬性情況,按某屬性佔比最高作為劃分界限:

最終結果為期望屬性O包括投影功能共1項;魅力屬性A包括左右手模式、超級快充和照片搜索共3項;必備屬性M包括自動美顏和防盜加鎖共2項;其餘6項為無差異屬性I

需求滿足優先級上,通常順序為:必備屬性>期望屬性>魅力屬性>無差異屬性。

因而手機廠商應該首先開發必備屬性即自動美顏和防盜加鎖共2項功能;並且應當抓緊開發期望屬性即投影功能,而且應該對魅力屬性進行開發並且越完善越好,分別包括左右手模式,超級快充和照片搜索共3項。

除此之外,Better(滿意影響力)= (A+O)/(A+O+M+I),該指標介於0 ~ 1之間,值越大說明敏感性越大,優先級越高;

Worse(不滿意影響力)= -1 * (O+M)/(A+O+M+I),該指標介於-1 ~ 0之間,值越小說明敏感性越大,優先級越高。

Better、Worse值可結合Better-Worse係數圖進行分析。

3 Better-Worse係數圖

Better-Worse係數圖是從10項功能的對比角度來分析屬性分布情況,本次分析Better-Worse係數圖如下圖:

Better-Worse係數圖展示各功能/服務的坐標情況,橫坐標為Worse絕對值,縱坐標為Better值。

Better 的數值通常為正,正值越大 / 越接近 1,則表示用戶滿意度提升的效果會越強,滿意度上升的越快。

Worse 的數值通常為負,其負值越大 / 越接近 -1,則表示對用戶不滿意度的影響最大,滿意度降低的影響效果越強,下降的越快。

第一象限為期望屬性,Better值高,Worse值絕對值高。該象限的功能/服務應優先滿足,本次研究對應為『投影功能』;

第二象限為魅力屬性,Better值高,Worse值絕對值低。該象限的功能/服務應優先滿足,本次研究對應著『超級快充』,『左右手模式』和『照片搜索』;

第三象限為無差異屬性,Better值低,Worse值絕對值低。該象限的功能/服務通常不提供;

第四象限為必備屬性,Better值低,Worse值絕對值高。該象限的功能/服務一定需要滿足,本次研究對應著『投影功能』。

其他說明

KANO模型不僅適用在產品需求上,還可用在各個領域。如酒店服務、公共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

KANO模型的問卷設計有著嚴格的規範,一定需要有正向和負向題分別測試某『功能/服務』的態度,並且分值一定完全對應。

相關焦點

  • KANO模型:產品人必懂的需求分析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非常實用的需求分級方法——KANO模型。一、什麼是KANO模型?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排序的有用工具通過分析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滿意程度,對產品功能進行分級,從而確定產品實現過程中的優先級。
  • 基於Kano模型的MOOC學習支持服務需求分析
    通過對已有研究進行分析,將MOOC學習支持服務界定為技術支持、資源支持、人員支持、情感支持以及評價支持,並以MOOC學習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結合Kano模型的理論內涵和研究方法,以國內MOOC平臺上的學習者為調查對象,開展「MOOC學習者對學習支持服務的需求調查」。研究表明,Kano模型下MOOC學習支持服務的有效需求主要分為魅力需求、必備需求和一維需求等三大類。
  • 【翻譯】Kano 模型完全指南-優先考慮顧客滿意度和愉悅度(一)
    你不能像每個人要求的那樣——「立刻」完成所有的需求。你不想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去(你也不應該這麼做)。你可能對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有很好的預感,但是你需要數據來支持你的決定,要麼是為了來確定,要麼是為了呈現給組織的其他成員。你希望創建具有正確特性的產品路線圖。
  • 產品需求挖掘與排序的2大利器:文本挖掘與KANO模型
    一、問卷調研的文本挖掘分析首先我們肯定已經完成了第1條工作路徑了,我們為了防止出現遺漏或誤解用戶需求的情況,我們有必要進行一次定量的用戶問卷調研,除了要獲得用戶對我們即將上線的產品功能點的態度與觀點(主要獲得功能點的價值排序),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收集用戶對產品功能其它補充建議的主觀題,一來為避免出現遺漏了最重要最緊急的功能,二來也為產品的下次迭代做好用戶需求分析的準備工作
  • 如何分析用戶滿意度?這4種常用滿意度分析模型,一定要學會
    說到問卷調查,滿意度調查算是眾多問卷調查類型中應用最廣泛的。不論是大小企業,或是政府、機構都可以通過滿意度問卷調查了解服務對象的滿意程度。比如醫院需要了解患者對醫護人員服務的滿意程度,企業需要了解顧客對自家產品的滿意程度及需求,政府需要了解公眾的的服務需求等等。
  • 互動設計常識—設計常用模型分析(一)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具體實踐案例說明下圖是對阿里內部一款移動運維產品的分析,分析其從 0-1 的方向探索和從 1-1.5 的發展歷程:下圖是曾經在一個設計講座中,滴滴 CDX 一位設計師的分享,她把雙鑽模型利用到設計的研究和輸出階段,個人感覺此模型此刻的使用場景也很貼切;不僅僅是在完整的一個項目中,在單一的某個階段雙鑽模型也是理念很好的承載容器
  • KANO模型: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必備思維模型
    編輯導語:KANO模型是一個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是產品人必懂的需求分析法。它一般不直接用來測量用戶的滿意度,常用於識別用戶對新功能的接受度。幫助企業了解不同層次的用戶需求,找出顧客和企業的接觸點,挖掘出讓顧客滿意至關重要的因素。一、KANO的簡單定義、應用意義1.
  • KANO模型應用詳解
    KANO模型從用戶滿意度與功能性這兩個緯度出發進行需求分類,所以解釋這五類需求前,先引入用戶滿意度與功能性。滿意度與功能性用戶滿意度是漸變的,這一維度從令人沮喪出發到令人振奮,如下圖。我們希望產品達到極高滿意度,但通常是不可能的。需求因人而異,而且充滿變化。另一個緯度產品功能性,即產品提供了多少用戶期望的功能,這些功能實施得如何。
  • 一文講透需求管理(方法+模型工具)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需要解決的呢?為什麼產品實現一個新功能之後,數據上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呢?這就帶出下面要討論的問題,當我們把需求挖掘完之後,如何進行需求的分析,以達到追求產品價值最大化的效果。需求分類及排序首先介紹一種對用戶需求分類及排序的定性分析工具-KANO模型。
  • 工具篇:3C模型、Kano模型、冰山模型、行為分析模型
    3C戰略三角模型介紹 3C模型是由日本戰略研究的領軍人物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提出的,他強調成功戰略有三個關鍵因素,在制定任何經營戰略時,都必須考慮這三個因素: 1. 公司顧客(Customer) 2.
  • 工程項目管理客戶滿意度評價模型研究
    美國客戶滿意度指數[1](the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Index,ACSI)有一套公認的滿意度評價方法,可用來評價製造業、交通運輸業、通信業、零售業、金融保險業、服務業、公共管理和政府部門的滿意度,但它不是為建築行業設計的,也不適合工程項目管理企業,因此,需要為工程項目管理服務開發一個適用的客戶滿意度評價模型。
  • KANO模型原理及實際應用
    在此前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系列的「【企業數位化轉型】系列 - WHO」中曾經提及KANO模型,今天就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產品經理在做功能需求開發時常用的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需求開發中應用。KANO模型基本原理KANO模型是在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啟發下,由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率先創建並提出,有效地解決了當時日本的產品質量和企業服務質量提高的難題,後來則由網際網路從業者特別是產品經理完美地應用在了產品功能需求的開發上。
  • 產品經理不知道這些分析模型怎麼行?
    適用場景:競品分析,評估產品機會,戰略分析用戶體驗要素出自《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雖然原書介紹的是網站設計,但同樣適用於移動產品。用戶體驗要素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梳理產品從 0 到 1 的 5 個階段工作,也可以利用這 5 個方面對競品進行分析。
  • 用戶需求分析常用的3個理論
    2、KANO 模型用戶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但資源和條件的限制決定了單個產品不可能滿足用戶的所有需求,為此,我們需要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排序,集中資源解決用戶最急需滿足的需求。那麼,怎樣才能更恰當地對用戶需求進行排序呢?Kano模型能夠幫我們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 客戶滿意度測評模型~常用的5個模型
    並將這些分值加權平均處理或者是計算其簡單算術平均值,然後以該指標的滿意度和重要度為橫縱兩軸作圖,同時標記出四個象限。優勢:四分圖模型目前在國內應用很廣,國內大多數企業在做客戶滿意度調查時均採用該模型,這個模型簡單明了,分析方便有效,而且不需要應用太多的數學工具和手段,無論是設計、調研,還是分析整理數據,都易於掌握,便於操作。
  • 善用KANO模型,做需求分類與評估優先級
    一、KANO模型是什麼KANO模型是由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建立的,用於對需求用進行分類和分級排序。KANO模型將需求劃分為必備型需求、期望型需求、魅力型需求、無差異需求、反向型需求。它描述了需求具備程度和用戶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 關於需求分析,你過去知道的可能是錯的(四)
    >一.產品需求分類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方法,KANO 模型分析法,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發明的,是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對用戶需求進行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方法。在KANO 模型中,將影響用戶對產品滿意度的需求分為5類:分別是基礎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無差異型需求和反向需求,下面分別說說這5種需求:1.
  • Kano模型在用戶調研中的應用:客戶關係管理工具調研實例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用戶的滿意度直接影響著用戶對於企業/產品的忠誠度,進而影響用戶的粘性和流失。正因如此,每個公司/產品,都想了解自己客戶的滿意度狀況,從而制定後續的策略和規劃。在傳統的觀念裡,會認為滿意的反面就是不滿意。然而赫茲伯格(1974)在研究員工滿意度時提出了雙因素理論(也被稱作激勵-保健理論),如圖1所示,他認為滿意與不滿意並不是存共同存在一個單一的連續體,而是分開的。
  • 揭秘:高級運營常用的思維模型
    ,從最初簡單的AIDA模型,不斷衍生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的模型↓↓↓一.AIDA模型初期的漏鬥模型是AIDA模型,由斯特朗將AIDA模型引入廣告效果評價中。5)簡單易懂應用:內容運營、活動策劃、用戶分析、產品設計、時間管理和學習新理論等>>>KANO模型KANO模型是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 企業員工滿意度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評價模型
    造成員工跳槽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企業凝聚力差,員工滿意度低。因此建立員工滿意度評價指標模型,經常對企業員工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和評價,有利於企業制定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從而為增強企業凝聚力和提高企業競爭力提供依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