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1:3C模型
什麼是3C:非戰略三角模型
1. Capability能力:你有足夠的能力服務於客戶或者你的產品足夠令客戶滿意好
2. Compatibility匹配: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夠匹配客戶的真實或潛在的需求
3. Confidence信心:你的言談、舉止或者你的產品品牌宣傳能給客戶信心,讓對方相信,支付後能夠解決問題
使用場景:介紹自己,比如面試時候!產品或服務宣傳,比如產品展示、會議銷售等!
注意事項:3C中『Compatibility匹配』最重要,因為只有需求對了,剩下的才是臨門一腳的有力支撐!如何跟對方澄清需求呢?沒有別的辦法——提問!
提問問題:通過提問直擊真實需求的核心(這裡也有個方法-剝洋蔥法):
你的目標是什麼?完成該目標的挑戰在哪裡?
具體想了解哪方面呢?/為什麼想了解呢?
你認為怎麼才能改變這種情況?/你認為我怎麼做才能更好?
所有需求/問題裡面,從優先級來看的話,哪三個最重要呢?
關于澄清問題:花時間澄清真正的問題,以及知道哪些問題需要被解決,是重要的事情。
3C戰略三角模型介紹
3C模型是由日本戰略研究的領軍人物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提出的,他強調成功戰略有三個關鍵因素,在制定任何經營戰略時,都必須考慮這三個因素:
1. 公司顧客(Customer)
2. 競爭對手(Competition)
3. 公司自身(Corporation)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產品定位是很關鍵一環,產品定位是否精準,直接決定產品力的高低,進而影響後期銷售去化速度的快慢。精準的產品定位,需要綜合考慮客戶導向、競爭導向和公司導向這三大要素。
點擊一下推出即可,給個鼓勵認可唄!
工具2:Kano模型
KANO模型簡介
受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啟發,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於1979年10月發表了《質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一文,第一次將滿意與不滿意標準引人質量管理領域,並於1982年日本質量管理大會第12屆年會上宣讀了《魅力質量與必備質量》的研究報告。
該論文於1984 年1月18日正式發表在日本質量管理學會(JSQC)的雜誌《質量》總第4期上,標誌著狩野模式(Kano mode1)的確立和魅力質量理論的成熟。
MBA智庫網
當需求很多的時候,你還需要分析:這些需求,在對方心中的痛點程度,以及這些需求如何影響他的決定。
需要說明的是:基本需求扮演了門檻的作用,也就是說,達不到是不行的。期望需求扮演了提升對方滿意度的作用,也就是,越高越好。而興奮需求則是一個附加題,有則更好,但非必須。
工具3:冰山模型
什麼叫冰山模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所謂「冰山模型」,就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MBA智庫
「冰山模型」,是人才管理領域中最基礎的一個模型,全面地描述了一個人所有的內在價值要素,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會用它來進行人才招聘和培養。
關於知識和技能,兩者的區別在於:知識更多是描述性的,而技能更多是程序性的。比如,自行車屬於平衡原理,是知識,但修自行車,屬於技能。
點擊一下推出即可,給個鼓勵認可唄!
工具4:行為分析模型
這是組織行為學裡的一個模型,稱之為「行為分析模型」。實際上,它不僅可以用來分析組織行為,還可以分析個人行為。這個模型的理念在於:人的行為是外在表象,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是三大系統以及一些外部條件。
解釋系統-角色認知(知):是否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及相應要求?
動力系統-行為意願(願):了解要做什麼之後,是否有意願去做?
能力系統-行為能力(能):具備了意願,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
個性/風格:是否與自己的個性/風格匹配,最影響「行為意願」
價值觀:是否符合價值觀,最影響「角色認知」和「行為意願」
認知:是否有足夠的認知能力來達成理解、形成能力,最影響「角色認知」和「行為能力」
情感與態度:是否與自己的態度/動機相匹配,最影響「行為意願」
壓力:社會輿論、家庭壓力、同齡人影響
應用場景:分析團隊成員行為,內向自我剖析,分析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