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啟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施「136」興醫工程,在...

2020-12-25 山西日報數字報

  本報訊(記者秦洋)醫改是關係民生的重大改革,社會各界廣泛關注。12月2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衛生健康委、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醫保局、省藥監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了我省「十三五」期間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展和成效的有關情況,重點介紹我省2020年抗疫和醫改兩不誤、兩促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的情況。
  「十三五」期間,我省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啟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施「136」興醫工程,在全國率先實施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被國家確定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省。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持續向好,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升,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12.48/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至4.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5.27‰,好於全國平均水平。省市縣三級財政累計支出1347.87億元用於衛生事業,年均增長率6.04%,醫療衛生支出佔財政支出的8.74%,高於全國1.3個百分點。衛生資源配置狀況持續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省醫療衛生人員總量達到34.1萬人,每千人口床位數5.83張,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註冊護士分別達到2.84人和2.92人,每萬人全科醫生、公共衛生人員分別達到1.75人和5.88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年以來,我省堅持疫情防控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兩手抓、兩不誤,堅守「雙零」目標,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築牢防控防線,疫情傳播得到有效遏制,各項醫改重點工作順利推進,人民健康狀況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續改善。
  我省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持續深化。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深化改革舉措。省人大頒布了《山西省保障和促進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辦法》,醫共體試點省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各縣級醫療集團全部上接三級醫院、專科聯盟、遠程醫療「三根天線」,提升服務能力。
  我省全面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研究提出了《山西省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山西省「十四五」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山西省疫情監測多點觸發預警機制》,修訂了《山西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完善了《山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預案》。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投入疫情防控財政資金64.9億元,有力保障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我省優質醫療資源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省財政累計投入資金7.4億元,大力實施「136」興醫工程。啟動「四個一批」科技興醫創新計劃,推動科研平臺建設。引進博士42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6項、國家級科研課題39項、專利74項,引進開發85項國際國內一流前沿醫療技術,整合新建59個亞專科,打造36個卓越醫學團隊。
  我省全民醫保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開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縣級醫療集團實行醫保基金「總額管理、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管理模式;將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納入醫保範圍,截至2020年11月底,已有217.5萬人享受「兩病」門診待遇,減輕患者負擔7.7億元。
  我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持續深化。省委組織部、省衛健委黨組聯合印發了《山西省公立醫院黨委會議和院長辦公會議(院務會議)議事規則(試行)》,將黨的領導融入醫院治理。對14家三級公立醫院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限。全面取消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加成。
  我省中醫藥強省戰略全面推進。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成1個省級治未病中心、1個省級中醫康復示範中心、187個省級重點專科,累計安排1325個基層中醫館建設項目。
  我省健康扶貧任務圓滿完成。一體化改革助推「雙籤約、三保險、三救助」制度落實,創造了健康扶貧山西經驗。累計救治貧困群眾34.07萬人次,救治率達到99.9%。全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累計住院172.48萬人次,住院綜合保障比例近90%,為全省整體脫貧交出了成色十足的終考答卷。
  下一步,我省將在牢牢守住疫情常態化防控底線的同時,以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力升級區域醫療中心,持續繪製「136」興醫工程藍圖,強力推進中醫藥強省「三項工程」,構建「一老一小」服務新業態,全力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焦點

  • 「136」興醫工程--省眼科醫院5G遠程醫療啟動--山西青年報2019年11...
    「136」興醫工程 省眼科醫院5G遠程醫療啟動   本報記者 程銳   為切實推進「136」興醫工程,加強領軍臨床專科建設,落實國家5G發展戰略,推動5G技術在「智慧醫療」中的應用,11月26日下午,山西省眼科醫院舉行了5G遠程醫療啟動會。
  • 山西「十三五」醫改成績單出爐 136興醫工程藍圖繪製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啟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實施「136」興醫工程,在全國率先實施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被國家確定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省。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持續向好,人均預期壽命持續提升,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12.48/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至4.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5.27‰,好於全國平均水平。
  • 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西北)在西安啟動建設
    陽光訊(高琦 張萌 記者 鄭亞雷)為貫徹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及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設置規劃》,進一步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化優質兒童醫療資源區域布局,有效提高兒童醫療衛生服務能力,12月10
  • 《廣州市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醫共體內組建跨專業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團隊,與居民籤訂衛生健康基本醫療服務一體化協議(包括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廣州市社會醫療保險普通門診基層定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優化公共衛生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建立共享型區域衛生信息和健康大數據平臺,形成服務、責任、利益和管理的共同體,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衛生健康服務。(二)醫療集團。
  • 崇明區域醫聯體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啟動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崇明區域醫聯體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啟動&nbsp&nbsp&nbsp&nbsp近日,崇明舉行了一次航空醫療救援演練。
  • 啟動建設!|兒童醫院|兒科|醫療服務|醫療中心_網易訂閱
    為貫徹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及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設置規劃》,進一步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化優質兒童醫療資源區域布局,有效提高兒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12月10日上午,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
  • 【醫德】運城市中心醫院依託優勢學科全面提升醫技水平
    「136」興醫工程是我省打造國內有影響力重點專科和綜合醫院的重要舉措。「1」,即以提升全省醫療水平為主線;「3」,即建設一批省重點臨床醫學專科、重點臨床醫學實驗室和重點臨床科研創新團隊;「6」,即建設區域臨床醫學、疑難重症診療、急救體系協作、網際網路+國際醫療、前沿醫療技術、醫院管理評價「六大中心」。
  • 2020年:各省均設置綜合類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記者從國家衛生計生委獲悉,到2020年,我國將在全國範圍內按綜合和不同專科類別設置國家醫學中心,並在各省設置建設1個綜合類別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動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形成科學有序的就醫格局。如今,老齡化、城鎮化的腳步日益加快,醫療服務需求持續釋放,而我國仍面臨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優質醫療資源短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
  • 著力打造區域醫療中心
    院長吳文忠說:我們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以創新機制、規範管理為抓手,力爭完成「七大醫療中心」、「五大重點專科」、「三大服務中心」建設,著力打造森工林區、哈爾濱市區域醫療中心,創建具有一定特色的綜合性精品醫院的願景目標。 升級軟硬體打造有溫度的醫院 「一定要少喝水,多吃瘦肉、牛奶這些高蛋白食物。
  • 張錦:借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東風」,提升百姓就醫獲得感
    在山西省兩會期間,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白求恩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錦表示,醫院要發揚白求恩精神,借晉鄂兩省共建區域醫療中心的「東風」,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增強老百姓就醫獲得感。  新華網:2019年8月,山西省與湖北省有關方面籤署了4項合作協議開展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其中包括同濟醫院託管山西白求恩醫院。為什麼要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呢?
  •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樣板
    2019年11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等4部門聯合印發《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經過兩年多的規劃設計,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工作正式拉開帷幕。事實上,此次是王賀勝在半年時間內第二次考察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在2019年6月15日的考察中,他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作為國家醫療隊『排頭兵』,在國家剛剛提出建設區域醫療中心這一方針不久,就已先行先試,通過同質化、全運營的管理模式大力推進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建設,初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為今後全國各區域醫療中心的構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 連接頂尖醫療資源 京東健康致力於打造「國家級網際網路醫療中心」
    京東健康認為,跟隨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步伐,規模化、區域化地連接醫生團體、醫療機構等頭部醫療資源,開展圍繞「線上+線下」「醫+藥+險+養」一體化閉環的國家級網際網路醫療中心、和國家級網際網路的分級診療中心,這是對「網際網路醫療3.0時代」內涵的闡述。
  • 安徽省醫療衛生五年規劃發布 全省劃分3個區域醫療中心
    據市場星報報導  為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增強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日前《安徽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正式公布。在區域內急危病症、疑難病症和科研教學領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鼓勵以現有醫療資源為基礎,發展高端醫療技術,新增資源向薄弱領域傾斜,使之具備國內先進水平或省內一流水平的臨床服務能力。成長類城市包括亳州、宿州、六安、黃山市,具備區域內整體綜合性或專科性醫療服務水平,引導衛生資源向薄弱區域和薄弱領域傾斜,增強衛生資源的綜合服務能力。
  • 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西北)運行績效評估順利通過
    為深入落實《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運行績效評估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化優質兒童醫療資源區域布局,有效提高兒童醫療衛生服務能力,12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邀請數位兒科領域專家至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西安市兒童醫院)進行國家兒童區域(西北
  • 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建設工程項目獲批!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海淀山後地區建設的新消息,日前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建設工程項目獲得北京市發改委批覆,同意實施北京市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建設工程。關於海澱區北部醫療中心,此前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中心坐落在西北旺鎮亮甲店地區,規劃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
  • 關於印發《上海市醫療機構 設置「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繼續加大醫療資源投入力度,城鄉重大醫療機構項目落地,醫療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總量有序發展,基本醫療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體系效率和醫療服務水平得到提高,短板資源和辦醫結構得到優化,社會辦醫取得較快發展。醫療資源總體滿足本市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運動創傷)正式授牌
    10月22日上午,陽光明媚,清風和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廈門舉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授牌儀式暨集中調研座談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崇禮院區作為首批試點單位接受授牌,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運動創傷)。
  • 整合醫療衛生資源 路橋醫共體讓群眾共享健康紅利
    路橋積極發揮市級醫院的「領頭雁」作用和區級醫院主力軍作用,三個醫共體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貢獻了多樣化的試點經驗。「以治療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在醫共體內形成「預防-治療-康復-長期護理」的閉環服務模式,破解了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醫療資源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
  • 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區域醫療中心——專訪市衛計局局長雷繼敏
    他表示,今年以來我市健康服務進一步優化,著眼於打造珠江西岸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建設穩步推進,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初步建成,群眾就醫體驗有效改善。深化改革開放,加強與港澳醫療衛生協作○記者:深化改革開放,市衛計部門如何根據自身優勢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 農工黨上海市委建言醫療資源配置:增加婦產科和兒科資源總量
    原標題:農工黨上海市委建言醫療資源配置:增加婦產科和兒科資源總量「二孩」政策影響下,婦產科和兒科資源需求階段性上漲。有衛生計生專家估計,「二孩」政策實施後,上海每年出生人口大約增加2-3萬人,即從政策實施前的24萬人增加到27萬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