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焦慮型人格撞上迴避型人格,這個局怎麼破?

2020-10-05 雨宸情感

前一段時間搞了個小範圍調查,票選分手後(分手時間集中在1-3個月)大家最關心或者說最常問的問題,下面這個問題,以壓倒性的優勢排名第一:

"我和TA還能複合嗎?/複合的機率大概有多少?"

排名2-4位的問題分別是:

"分手了還能做朋友嗎?"

"失戀了,很痛苦,怎麼才能快速走出來?"

"為什麼提分手的那一方可以做到這麼絕情?/是不是只有被分手的人才會傷心?"

說實話我覺得凡是分手後還能問出"有沒有可能複合"這個問題的人,心裡一定是抱著想要跟對方複合的想法的,既然你都有這個想法了,那最正確的做法是把這個想法變成現實,而不是想東想西給自己設限啊對不對?

我經常跟大家說,普通人士和成功人士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普通人有了一個想法之後,會通過不斷的自我設限,給自己找很多拖延或者不去做的理由,然後任憑這個想法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失;而成功人士有了一個想法之後,他會馬上行動起來,他不會去管這個想法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少,對他們來說,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他們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拉高可能性,把它變成30%、50%,甚至是80%。

這就是為什麼別人分手了,一周、一個月、三個月或者半年,別人挽回成功了,但是你分手就是真的分手了,天天跟朋友訴苦、自己難受的死去活來的、半夜發一些自怨自艾的朋友圈,其實連一點挽回的實際行動都不願意付出,請問你不難受誰難受?

(前方高圖預警)

我之前接手過這麼一個案例,一位28歲的女性,暫且稱為張女士吧,分手一個半月,在分手期間自己根據網上和朋友給的一些建議嘗試過挽回,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

之前我也跟大家分享過很多,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來的所有的行為模式,都是有跡可循的,跟他的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就比如案例中的兩個當事人,男方和女方不同的家庭環境和成長氛圍,造成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不同的表達方式:

先來說說女方:

張女士本身在親密關係中其實是"焦慮型依戀",比如她非常渴望來自於伴侶的回應,一旦對方不能給到她預期中的反饋,她就會把正常的溝通演變成爭吵。

很多獨生子女在親密關係中都會表現出這樣的依戀類型,從小來自父母的過分寵愛,會給這類人帶來一種錯覺,即"我的預期總是對的、我的需求理所當然的應該被滿足,因為我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如此,我的父母總會滿足我的各種需求。"

這類人在親密關係中常見的表現就是:

▲ 喜歡站在自我的角度去闡述問題

▲ 對於伴侶有著不切實際的預期

▲ 情緒維穩能力較差,尤其是在發現對方的意識和自我意識發生衝突時,更容易情緒失控

▲ 邊界意識模糊,經常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度,侵犯對方的私人空間

在跟我溝通的過程中,張女士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表現,就是她喜歡發大段大段的文字或者長時間的語音條,她會不斷的通過各種各樣的言語,試圖去佐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帶有焦慮情緒的溝通方式。

一個人只有在非常焦慮的情況下,才會產生非常足的傾訴欲望,因為她想通過傾訴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緒宣洩出來。

下面再來說說男方:

如果說張女士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那麼她的前男友就是另一個典型代表: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在生活中其實也非常常見,並且經常會和焦慮型依戀的人一起出現,他們比較常見的行為表現有:

▲ 迴避溝通,無論遇到任何問題,第一反應永遠是"我想靜靜"

▲ 看上去無欲無求,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 比較獨立,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

▲ 情緒相對穩定,不容易歇斯底裡但也不怎麼會主動表達愛意

這當然和他的原生家庭也脫不開干係。從張女士的轉述中我們可以發現,男方的家庭相對比較傳統,父親扮演著家裡的"權力者"的角色,但我可以大膽推斷,或許男方的實際家庭氛圍,比張女士看到的還要再壓抑和嚴肅一點。

對方的母親很有可能不是她所理解的"溫柔",而是一個相對比較懦弱的角色。長期"父權至上"的生活環境,讓張女士的前男友處於一個想反抗但又無力反抗的狀態(可能小的時候反抗過,但由於父子力量差別過大,兒子一直是被壓制狀態,等到長大了有能力反抗了,反而因為心理上的陰影不敢去強烈抗爭了)。

這就造成了他現在會形成一個迴避型的依戀模式,因為沒有人能帶給他真正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他的心裡,親密關係並不美好,甚至說親密關係對他來說可能反而是一種負擔,他不願意被這個東西束縛。

尤其是在張女士表現出自己的焦慮特徵,反覆表現出咄咄逼人的狀態的時候,這個時候會讓男方想起自己小的時候父親那種壓制自己的狀態,會激起他心裡的一個應激防禦機制,他會更加的表現出迴避的態度。

這就是為什麼張女士覺得,每次兩個人溝通的時候,永遠是自己在說,對方永遠不回應的原因,說白了就是你說得太多了,你把對方想說的那個分量都佔了,他還能說什麼呢?他只能選擇閉嘴。

但是你說,迴避型依戀的人難道真的對於親密關係沒有需求嗎?他們真的不需要愛和被愛嗎?顯然不是,如果真的不需要的話,他為什麼會跟張女士談了長達五年的戀愛呢對吧?這一點就連很多安全型依戀的人也都很難做到。

所以關鍵點還是在於他的心理防禦機制上。很多人說挽回迴避型依戀的人,你要提高價值,你要去吸引他,讓他為你投資為你付出,這樣沉沒成本就會促使他跟你複合,我不否認這個做法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是顯然,你這麼做就沒有抓到事情的本質和核心點。

想要挽回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他心裡的防禦機制,讓他意識到他對於親密關係不是沒有需求的,只是這些需求之前被他自己拼命壓抑住了。

從這個突破口切入,對方一旦意識到這一點,很多時候都不用你主動開口挽回,對方自己就來找你複合了。因為他意識到了這段關係出問題的是他,而不是你。

所以我也針對張女士的情況給她列出了一系列的挽回策略,當然這個策略並不是一開始就全部敲定的,而是隨著男方態度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調整和修改的。如果你的前任也是迴避型依戀,你可以參考一下,相信對你的挽回也是有幫助的。

1. 在保持情緒一致性的基礎上,將負面信息轉換為正面走向

大家都知道焦慮型撞上迴避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個追、一個逃,對吧?很多人看到這會覺得說,既然這樣那我不追了吧,我不追是不是對方就不會逃了,他是不是就會慢慢走回來了?

我告訴你,錯啦!你別忘了他可是迴避型思維,而且這個思維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存在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了,這個時候你突然說你不追了,那他只會逃得更快,就跟脫韁的野馬一樣,到時候你想追都追不上了明白嗎?

所以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在保持跟你之前的行為一致性的基礎之上,把之前的負面情緒轉換為正面情緒。

什麼意思呢?就是保持你之前主動的一個姿態,但是,把你的咄咄逼人換成強勢帶領,不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主動是一種壓制,而是要讓他明白你的主動是一種引領、給他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這樣他才不會繼續逃避你,而是試著去接近你、依靠你。

怎麼才能把壓制轉換成帶領呢?很簡單,就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讓他明白,你比他強大,很多讓他覺得是負擔的問題,你根本就不屑一顧,比如分手:

"我真的沒想到我之前說的話會給你帶來這麼大的壓力,我這個人就是嘮叨,你也知道,但很多時候我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其實我真的沒想那麼多(強調分手只是一件小事,減輕對方的心理壓力)

你說分手我現在覺得也許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畢竟很多事上你比我拎得清(肯定對方價值,配合對方的自尊心)

我只是覺得分手了還能做朋友,所以總會給你發信息,但我沒有騷擾你的意思,既然你覺得是打擾,那我以後也會注意,我只是單純不想失去你這個朋友,畢竟你在我心裡一直都是一個很優秀的人(繼續表示對對方的認同和讚美,穩定正向情緒)"

你一定要記住,當你能夠非常篤定的去認同一個人或者否定一個人的時候,事實上就證明你已經站在帶領對方的位置上了,就像生活中只有長輩讚美晚輩、上司表揚下屬一樣,這是一個道理。

2. 用示好的唯一性,打造專屬於迴避型人的舒適空間

大家都知道挽回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給對方提供一個舒適的感覺,但是這個感覺一定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覺得熱情讓他舒適,有人覺得溫柔讓他舒適,有人覺得保持安全距離讓他舒適,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舒適的點也就不一樣對不對,所以說這個鋪墊舒適感是沒辦法一概而論的。

而對於迴避型依戀的人來說,他能感到舒適的唯一方式,就是讓他感受到你"非他不可",你"只粘他一個人"。

前面我也提到了,一個人之所以會發展成迴避型依戀,就是他的原生家庭沒能提供給他真正的安全感和認同感,所以他內心始終處於一個懷疑的狀態,懷疑自己不配擁有愛,也懷疑沒有人會真正愛他(畢竟他覺得連父母都不愛他)。

所以他才會表現出一個迴避的行為狀態,說白了其實就是內心不安的一種投射,就像我們感知到危險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躲開這個危險。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告訴他,他對你來說,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用這份唯一,去彌補他內心的不安。

很多人會覺得說我有點自相矛盾了,前面說了迴避型的人不喜歡太粘人的,後面又說要持續粘他,這裡有一個邏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他討厭的不是"粘"本身的這個行為,而是討厭"粘"他之後,你要他給出同樣"粘"的回饋。

事實上他是非常享受你"粘"他的這個過程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能充分感受到你對他餓的認可和肯定,但是要注意的是,你粘他可以,但是不要帶有目的性的去粘他。你的這個目的性,會讓他覺得非常不舒服,他又會跳回到那個懷疑的邏輯裡,認為你不是真的愛他,而只是為了跟他複合必須出的"不得不愛他"。

就像張女士一開始給前男友發一些照片啊分享一些插花啊烘焙啊等等吧,分享這些自己的生活狀態,對方都給出了一定的回應,但是當她想要趁機跟對方見面的時候,對方一口回絕了,並且要張女士不要再打擾自己。

說白了這就是因為目的性太強被對方拆穿了,對方其實是在試探,他的內心潛臺詞是"我已經看穿你了,你不要裝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真的不再聯繫對方了,那你就等於坐實他的懷疑了,挽回更遙不可及了,正確的做法就是就當這件事不存在,繼續跟對方分享你的生活狀態,但是切記,不要暴露自己的需求感。

3. 利用普雷馬克原理,讓對方覺得跟你複合是一種獎勵而非逼迫

行為心理學中有一個原理,叫做"普雷馬克原理",普遍應用於教育界,現在也經常被用作育兒方法之一。

它是指用當事人喜歡的一件事情作為誘因,去誘導對方做另一件他不喜歡但你希望他去做的事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小孩想玩iPad,不想寫作業,那你就可以告訴他,想玩iPad就必須先認真完成作業,孩子為了玩iPad(自己喜歡的事),就不得不完成作業(自己不喜歡但是你想讓他完成的事)。

用到挽回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讓你們在挽回的第二步,去不斷的強化示好的唯一性,進而打造一個舒適空間的原因。

如果你第二步做的非常好,那麼現在對方一定是處於一個習慣了你"粘"他的狀態,或者說習慣了你帶給他的認同、安全和舒適,這個時候,這份舒適,就變成了他想要的東西,而跟你複合,就是你希望他完成但他不太想完成的事情。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說"這段時間真的很謝謝你的包容,我發現跟你做朋友其實也挺開心的,只是偶爾也會後悔如果早點對你這麼好就好了,不過現在說這些也晚了哈哈,我家裡給我介紹了一個男生,拒絕了好多次了,你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情況吧,算啦,人總要往前走,希望咱們以後都能好好的吧……"

這其實就是暗示對方,如果他不能給你一段確定的親密關係,那麼你就要收回你為他打造的舒適空間,而他為了留住這個舒適空間(他想要的東西),就一定會答應跟你複合(你想讓他完成的事情)。

如果你喜歡的,或者你想挽回的是一個擁有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那麼我希望你必須要認清楚一件事,就是你一定會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甚至在前期相處的過程中,你的自尊心和面子還會收到些許挑戰,但是!你要記住,你現在付出的這些,一旦迴避型的人把你認定為是他的終生伴侶之後,他就會百倍千倍的回報給你。

所以不要在前期過於計較得失,愛情不是買賣,愛情是你情我願,是不看過程的曲折和坎坷,而只是堅定你的目標。你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最終獲得一個圓滿的、幸福的結局,中間的波折,是我們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一定會穿過的荊棘。

分手後你是否想過兩個人還有多大的可能會複合?這套測試題幫你測試分手後複合的概率有多大,一起來試試吧!

1、 現在你的手機裡是否還存著前任的聯繫方式?

A.是 (5分)

B.否,全部刪除了 (0分)

2、 你們分手的原因是什麼?

A.客觀原因,家裡不同意 (1分)

B.異地戀,沒有未來 (2分)

C.TA認為我脾氣很差,我們性格不合適 (3分)

D.有第三者介入我們的感情 (0分)

E.我們吵架之後誰也不願意低頭,一怒之下分手 (5分)

F.我覺得TA脾氣很不好,總是抱怨,被TA甩掉 (6分)

3、 以下四種說法,如果非要選一個你最認同的,你會選哪一個?

A.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就應該愛TA 的全部,無論優點還是缺點,否則就稱不上是真愛,頂多是喜歡 (2分)

B.感情雖說是你情我願,但是事在人為,對方的愛也是可以把控的,只要能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愛情就能被引導 (4分)

C.強扭的瓜不甜,如果TA不想複合,我尊重TA的想法 (1分)

D.感情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想複合的那個人必然要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6分)

4、 在表達一件事情上,你更看重什麼?

A.說話表述的精確程度 (2分)

B.說話給對方感受到的強烈印象 (1分)

C.說出的話周圍的人是否感到舒服 (6分)

D.說出的話所能達到的最終目標 (4分)

5、 你認為自己的情感上的基本特點

A.情緒化嚴重,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0分)

B.自抑能力強,表面風平浪靜,但內心情緒起伏大,一旦挫傷很難平復 (2分)

C.一切都是浮雲,天生不容易動怒,朋友都誇讚的好脾氣 (6分)

D.感情不拖泥帶水,較為直接,只是一旦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發怒 (3分)

6、 曾經挽回過前任嗎?

A.挽回過,但是被拒絕了,沒有再繼續挽回 (4分)

B.沒有,不知道對方心裡怎麼想的,不敢開口 (2分)

C.挽回過好幾次,對方很排斥,拉黑,不希望再見到我 (0分)

D.試探著開過口,但是對方認為我們不合適,希望我找到幸福 (6分)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

相關焦點

  • 焦慮型依戀人格愛上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往往使局外人和參與者都感到困惑。這種關係介於心理學家稱之為:焦慮型依戀人格與迴避型依戀人格之間。在這類夫妻關係中,存在著持續不斷的推拉遊戲。焦慮型依戀人格很典型地或多或少會抱怨他們的伴侶反應不足,指控他們感情上的疏離、隱瞞、冷酷、身體上也冷落。迴避型戀人對他們的伴侶保持著相對安靜,但在他們厭煩時,他們會抱怨。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之後,一些心理學家發現,這種依戀行為的影響會延續到人們成年,主要凸顯在親密關係上,由此衍生出三種不同的戀愛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依戀人格(anxious preoccupied)和迴避型依戀人格(avoidant attachment)。
  • 迴避型人格障礙和迴避型依戀人格
    >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一個方面的特徵是:在他們眼裡,生活就是一團團的麻煩構成的,而這些麻煩之所以被稱之為麻煩,是因為它們需要耗費精力,並且跟責任有關,涉及到責任,就需要承擔,承擔就有可能讓自己失敗、受傷、不受控,然而又沒嚴重到讓自己走投無路要去死的地步,於是就迴避。
  • 焦慮型依戀人格」—怎樣才能擺脫焦慮型依戀?
    心理學上通常將人類的人格特性分為三種:安全型,焦慮型以及迴避型。今天藉助這個話題,再來好好說說,如果你是焦慮型依戀人格,你應該怎麼來糾正自己。三種人格裡面,除了安全型以外,他們內心都會有兩種聲音在呼喚他們,我們通常稱之為次生和原生情緒。
  • 迴避型人格應該如何挽回?
    戀愛中迴避型人格通常表現為:不夠關心對方,不能明白對方的訴求,從來不溝通,一旦有問題、矛盾都是沉默再沉默,無論怎麼去溝通都是沉默,讓人很有挫敗感。焦慮型人格的人碰到迴避型人格的人,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通常更容易生出很多不安,而迴避型也因為不會相處而表現出一種逃避。大家應該都知道《小王子》這本書吧,在第三個星球上小王子遇見了一個酒鬼:小王子問他:「你為什么喝酒?」「為了忘卻。」
  • 迴避型與焦慮型依戀者,註定相愛相殺嗎?
    這比焦慮型+焦慮型(他們互相讓對方感到窒息)或者迴避型+迴避型(因為誰會把他們維繫在一起呢)的配對都更普遍。屬於這兩種類型一種的人通常都遭受著某種情感或精神上的痛苦,他們會被「相反」類型的人所吸引,因為這種類型的人感覺好像可以平衡這種痛苦。一個焦慮型依戀者的願望就是有一個可以喜歡的目標。一個迴避型依戀者的願望就是有人喜歡他們。
  • 焦慮型依戀者如何和迴避型依戀者在一起?
    餘春嬌是焦慮型依戀,兩人相愛又相互折磨。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相戀,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感情上吃不飽,還會對他產生懷疑:他真的愛我嗎?想聽甜言蜜語,他卻眼神遊離。你說了很多話,他卻簡單的點點頭,就連吵架的時候,他根本不接招,你拳拳落空。你患得患失,他人際淡漠。
  • 焦慮型如何挽回迴避型愛人
    宸哥一邊吃著瓜一邊忍不住用自己專業的情感諮詢師的角度在想,傻姑娘這不就是焦慮型依戀撞上了迴避型依戀嗎?可能很多被分手和被挽回的對象都是這兩種,之所以你們一開始找不到挽回的下手點,就是因為對於自己跟被挽回的對象處於沒有一個正確認知的問題。今天宸哥就給大家分析一下什麼是迴避型依戀跟焦慮型依戀。
  • 婚姻心理學:「焦慮型人格」導致的婚姻裂痕,如何修補
    「原生家庭」的深遠影響「焦慮型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就是小時候父母如何對你,會影響到你成年後的價值觀和婚戀觀。四種依戀人格孩子對父母有深深的依戀,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會讓孩子的依戀朝不同的方向發展。臨床心理學家Lisa Firestone將依戀大致分為了4種類型,分別為:「安全型人格」、「焦慮型人格」、「迴避型人格」、「害怕迴避型人格」。
  • 焦慮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最近有很多女生給我留言說:「宸哥,看了你的文章之後,突然發現我是傳說中的焦慮型依戀,而我男朋友就是妥妥的迴避型。這感覺太酸爽了。」對於這種情況,我特別理解她們的感受。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一個人是焦慮型依戀,一個人是迴避型依戀,兩個極端的人碰在一起。這是典型的「矛盾的愛情」,那感覺不只是酸爽,簡直可以算是火星撞地球了。
  • 從《心靈捕手》看迴避型人格
    如果說表演型人格障礙是「見人就表演」的話,那麼,迴避型人格就是「見人就迴避」。(前文)迴避型人格示意圖學術界的一部分人甚至稱迴避型人格為一種「焦慮型人格」,指這類人會因追求安全感而裹足不前。從電影中可以看出,威爾有很明顯的迴避型人格的特徵。
  • 迴避型依戀人格: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
    《關係的重建》中將成人的戀愛依戀風格分為三類: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焦慮型:他們常常沉迷於親密關係不可自拔,常常懷疑自己的伴侶是否能回饋與自己同樣的愛。迴避型:他們將親密等同於失去獨立性,因此常常試著削弱親密感。安全型:他們喜歡親密,往往溫暖而有愛。
  • 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註定相愛相殺嗎?
    據這麼多年我的案例諮詢經驗,男生迴避型居多,女生焦慮型居多。而且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不是相愛相殺,而是一場災難。那到底什麼是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呢?在心理學上,根據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劃分為三種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焦慮型依戀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大約有65%的人屬於安全型依賴人格,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既能夠依賴對方,也能夠保持足夠的理性好好愛自己。
  • 【解讀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我有我的世外桃源
    這個結在他心底早就有了,當他習慣性遺忘時,他會忽略。而一旦有條件反射時,他就會想起來,使他非常不安。他想迴避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想迴避這個世界。肖艾說:「我甚至連電話都不願意接。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沒有人會關愛我,包括我的戀人。我只能迴避一切。」
  • 男生追求女生時,遇到迴避型依戀人格女生應該怎麼辦?
    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指對某人產生好感後,當他對你有同樣情感後,你就會產生抗拒接觸,甚至不再喜歡TA,這就被稱為迴避依戀類型伴侶。 成年人的世界裡,感情被細分為三種依戀類型,分別是安全感型、焦慮型、迴避型。
  • 男生追求女生的時候,發現喜歡的女生是迴避型依戀人格,該怎麼辦?
    很多的男生在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的時候,會發現一個這樣的現象,那就是明明覺得對方是喜歡自己的,但是當自己喜歡她的時候,她就會開始抗拒你,甚至不再對你熱情,漸漸地疏遠你,在心理學的角度,會稱這類人為有著迴避型依戀人格。 在感情中,總分為三類:安全感型、焦慮型、迴避型。
  • 分手複合挽回愛情攻略——焦慮型依戀人格必備
    一、焦慮型依戀人格在焦慮的背後,其實是深深的恐懼 —— 「被拋棄」在我之前的文章當中曾經大量的講過心理學當中的依戀理論,大家應該對這個理論並不陌生了。我們著重在這裡說一下焦慮型依戀。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關係,依戀關係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並且一直延續甚至伴隨其一生。心理學上把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性格分為三種:安全型依賴人格,焦慮型依賴人格,迴避型依賴人格。
  • 你知道迴避型依戀人格嗎?
    依戀理論對人格進行了四種劃分: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安全型依戀和紊亂型。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會與戀人刻意保持心理和身體的距離。會用冷漠、牴觸、不在乎的態度來使自己不受傷害。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相戀,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感情上吃不飽,甚至會對他產生懷疑:「他真的愛我嗎?」想聽他說甜言蜜語,但他眼神遊離,支支吾吾才說出一句;掏心掏肺對他說了很多話,他卻只有簡單的點點頭。就連吵架的時候,他都根本不接招,你拳拳落空。自我壓抑已經成為了他們其中一種防禦性的手段。
  • 男生追女生時,粘人的女生佔有欲強,是不是焦慮型依戀人格呢?
    所以說三種依戀型人格的性格大多數是和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一般父母和諧的家庭,孩子大多數是安全型,其他兩種不太健康的依戀人格大多數形成原因是因為童年家庭不和諧。 特別是焦慮型依戀人格是特別常見的,在兩性相處中往往比較容易出現摩擦。
  • 你是迴避型人格嗎?自測一下就會明白!
    接下來帶大家一起了解迴避型人格是什麼,以及有什麼症狀。迴避性人格是指,對外界十分敏感,因為害怕失敗或失望而不敢跟別人交往,而且很怕與新事物接觸,這可以說是社交恐怖症的升級或變異。有這種人格的人與焦慮型的人完全相反,主要的特點是冷淡,不喜歡與別人有過於親密的關係,甚至是恐懼親密。而且他們不喜歡別人靠近自己或依賴別人,自己也一樣不想跟別人有過多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