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的良心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

2020-12-11 伊人說成長

在我們的生活中,良心產生時能夠引起我們意識的往往是針對不正當的事件,且通常有兩種情形。

一種情形是評價某一行為沒有良心的是他人,這時候他們說沒有良心的意思是:要麼認為這件事別人理所當然的會理解從而不去做,要麼覺得某種行為極其惡劣而超出了人們的心裡極限。

比如,父母辛苦賺來的錢是給孩子上學的,卻被孩子拿去玩遊戲機了,這個時候父母就說:你真是一個沒有良心的人。因為在父母看來孩子應該體會賺錢的辛苦,會自覺的把這個錢拿去上學。

再者,我們經常說強姦幼女的那些人沒有良心,只是覺得,如果他們有兒女,就不會做出那樣的事。

另一種情形是我們自己想要做某件事時,內心突然會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做這樣做,不要那樣做。

我們不清楚這種聲音是怎麼出現的,什麼時候出現的,我們就把這種「內心的聲音」稱為良心。也就是評價某一行為是否有良心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這種情形下的良心,因為它神秘且不清不楚,才是需要我們關注和了解的,而第一種情形中的那些良心,我們一眼可以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些常常也可以和道德劃上等號,因此我們即將要討論的是,那些我們自己行動時突然出現的困惑著我們的良心。

在我看來,良心是道德情感對自我行為正當與否的判斷或評價。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情感如何與行為聯繫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良心形成的過程,然後在分析良心在我們行為前後的活動表現。

不過為了使得我們對良心的了解更加全面,還得補充一種良心是天賦能力的觀點,即直覺論者們的看法。

1.什麼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一般理解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係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裡體驗。

從這樣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道德情感涉及上述良心產生的兩種情形,而讓我們迷惑的那種良心,只是道德情感對自我行為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的體現。

道德情感是依靠經驗獲得,通過概念的形式固定下來。比如某些行為東西,如謀殺和自我犧牲,在我們的意識中後者的意義比前者高尚偉大。這不僅僅是這些詞包含了正當或邪惡的行為觀念,也表現了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態度和價值取向。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測試來直接感受這一點。假如現在讓兩個學生分別朗讀兩組詞語,一組詞語是:謀殺、偷竊、通姦、搶劫……另一組詞語是:仁愛、誠實、奉獻、犧牲……

在這兩個學生都理解了這些詞的含義的情況下,後面這個學生朗讀的時候情緒會比前面那個學生情緒高昂,因為這些詞語都暗示了正當的或邪惡的道德情感,所以他們容易引起我們相對應的情緒。

因此我們也很容易看出,道德情感與文化和教育息息相關,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我們的道德情感,讓我們能夠認識這些道德概念背後所包含的含義,從而影響我們對各種行為的考察和判斷。

而不同的文化,可能從同一行為中提煉出的道德概念有所差異,所以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衝突就是不可忽視的矛盾。

2.良心形成的過程

現在我們已經弄清楚了道德情感所代表的具體含義,現在就來看看道德情感是如何與行為聯繫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神秘」的良心形成的過程。

皺眉、瞪眼、搖頭、責難或別的不快的表情出現在某些行為的前後,能使兒童知道這些行為是他周圍的人所不贊同的。

兒童首先是衝動的模仿這些外來的反對表情,慢慢開始感到與自己的某些行為聯繫著的不安。他對一些反對他的行動感到痛苦,因此本能的感到不滿或怨恨這些行動。

比如當兒童想要嘗試這去到開水的時候,這在大人眼裡充滿了危險,因此輕輕拍打著他的小手以「呵斥」他停止這種行為。

兒童的父母是第一個以一種權威的口氣對他說話,在他們的意識中喚起了強迫和抑制的感情,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本能的讓他不在於做某些事。

這些不快的經歷被保留在記憶裡引起害怕和厭惡,然而兒童不會因為一次「呵斥」就會停止他曾經欲求的行為,隨著成長,認識世界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了,這種好奇和熱愛開始作為一個行為的動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別人和自己的痛苦,使得我們懂得克制某些行為,比如如果真的被開水不小心燙過一次,下次就會格外的小心,同時也提醒別人(和我們一樣大的夥伴)小心,這個過程我們學會了「不能做」某些事,即禁令的合理性,也學會要去遵守自己認可的規則。

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這個過程反覆持續的進行,我們每一次經歷的痛苦,包括別人的不贊同,受到的懲罰,或害怕喪失名譽,以及擔心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受到傷害,都加深了我們「不要這樣做」的信念。

在所有這些感情裡,有一種對我們的行為表示厭惡或反對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感情成分不在我們的意識中出現,厭惡和反對的感情就和那些行為觀念直接聯繫起來了。

行為者對行為的出現自然會產生一種抑制感,而無需意識到這些感情的根源。這種不再引起意識而直接產生的厭惡和反對,就似乎是我們心中固有的。當某一行為出現時,這些感情就不由自主的對我們的行為產生了約束力,就像一種神秘的力量突然冒出來,告訴我們不要這麼做。

同樣對於那些贊成和肯定的道德情感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培養起來。只不過在現實中,厭惡、反對、贊同、肯定的道德情感相互交錯,共同構成良心的兩面性。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先從經驗獲得對道德情感的直接感受,然後不斷的重複,使得我們逐漸忘記道德情感的根源,讓我們有一種道德情感是我們本身就有的錯覺,因此一旦我們想做某些事,這些道德情感就會自然的出現,從而對這些行為的正當性做出判斷和評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良心。

3.良心在行為前後的活動表現

當我們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會考察我們意識中的動機。如果道德情感認為由此動機產生的行為是正當的時候,就果斷贊同這種行為,就好像得到了總司令的同意。我們常說某些人做事雷厲風行,一般來說,就是說他通常做的一些事符合他的道德情感。

如果道德情感不認為由某一動機產生的行為是正當的時候,就直接反對或表示厭惡,使我們感覺不自在,因為找不出什麼實在明顯的理由讓我們不做這件事,但不要去做這件事的心裡卻出現了。我們就把這種「莫名其妙」的不自在認為是良心在起作用。

我們不會因為沒有明確的理由就停止我們想做某件事,即使良心介入了。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的動機,以安撫良心的不滿,因此就顯得猶豫不決,直到最後有一個堅決的動機獲得勝利,導致我們採取行動。

不過良心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那就是讓我們行動的動機就在眼前,衝動的感情佔據了整個思維,以至於想做就直接去做了。比如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上去拳打腳踢對方一頓。

即使如此,任何行為只要發生了,它的結果都是明確的,是一個事實。依舊避免不了良心對它的評判。

獲得良心贊同的行為,如果結果是不好的,那麼我們會因此自責,比如好心辦壞事,這個時候自責的主要目的不是我們不該去做這件事,而是我們沒有做好這件事情。如果獲得良心贊同的行為,結果也是好的,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快樂,比如慈善。

當良心反對或厭惡我們想要做的某件事時,而其他的動機和衝動獲得勝利讓我們去做了這件事。

如果結果是好的,那麼我們會如負釋重,因為整個過程中良心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儘管我們可以忽視它的聲音,但依舊在心裡產生了壓抑的情感,並且始終害怕不好的結果出現。現在結果卻是好的,壓抑的情感就放鬆了,我們被解救了。

如果結果不好的,那麼我們不顧良心的反對,現在卻產生了惡果,因此我們會感到悔恨,這是不聽良心勸告的結果。

很明顯的,如果我們明顯的意識到了良心在起作用,那麼要麼是行為(動機和手段)不正當,要麼是結果是負面的。

在正當的行為和好結果的事情中,良心也起著作用,只是良心的贊同和肯定讓我們感受了積極的心靈體驗,以至於忽視了它們短暫的存在。

下圖可以更加清楚的讓我們明白良心在行為前後的表現。

4.良心是天賦能力的直覺論觀點

從良心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良心的來源是經驗,如果你認同的話,那麼可以說在良心這個問題上,我們都是經驗論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也有一些人認為良心是天賦的,先驗的,生來就有的,直接的直覺的感受到的,這些就是直覺論,但他們也各有不同,根據是否把良心看成是理性的能力,又分為理性直覺論者,感情直覺論者,知覺直覺論者。

人具有一種天賦,一種特殊的道德天資,一顆良心,使我們能夠直接區分正當與否,並不是從經驗獲得,而是人類理性的本性所固有的知識,理性直接向我們揭示道德真理,這些真理像數學真理一樣必然、絕對、普遍。良心是一種理性的直覺,這種觀點的人就是理性直覺論者。

同樣,把良心看出是天賦的,但是否認良心是理性的能力的人認為,對於我們的行為或動機,我們是通過感情或知覺得知他們是正當的或不正當的,把良心看出是一種感情的人就是感覺直覺論者,把良心建立在知覺的基礎上的人就是知覺直覺論者。

總之良心並不是神秘的,無法解釋的,無論接受那種觀點,一個基本的都認同的看法就是,良心直接的贊同或反對我們的行為,特別是行為不正當的時候,良心像個警官一樣,走到我們的面前,告訴我們舉起手來,不要這麼做。

參考文獻:

梯利著,何意譯.《倫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3

相關焦點

  • 捍衛我們的道德 產生道德的根源是良心
    道德觀念不是分析、權衡、推導出來的,產生道德的根源是良心而不是理智。  有關老人訛詐的消息,與其說更多地揭示了老人作為一個特定群體的道德狀況,不如說揭示了熱衷於報導和傳播這些消息的所謂主流社會的道德狀況,揭示了他們無法從自身汲取道德的力量。
  • 使得我們良心不安的兩個方面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當自己想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內心突然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不應該這麼做,或者應該那樣做。我們把這種內心的聲音稱之為「良心」。使得我們良心不安的原因,無外乎就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良心不安總是和痛苦聯繫在一起的,無論這痛苦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在這兩種情形中,想到別人的痛苦,比想到自己受到牽連更加稀少。因為人首要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和得失,而後才是別人。
  • 有利有弊:社交媒體會對抑鬱症產生影響,我們也可利用它解決問題
    雖然社交媒體讓人們更容易與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家人進行交流、了解最新資訊,但它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孤立感、網絡暴力和睡眠不足的情況,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抑鬱症患病率的上升。這種「別人比自己過得好」的想法很容易產生攀比心理,並且得出「為什麼我活得沒有他們快樂」這樣的結論,從而對自己的自尊心產生影響,引發焦慮感。害怕錯過任何東西。
  • 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該如何克服它?
    那麼什麼是耳機的聽診器效應,我們又該如何杜絕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好好聊一下這個話題。什麼是聽診器效應?如果您佩戴過聽診器的話一定會有所感觸,無論是聽診頭還是管路觸碰到物體都會有令人十分不愉悅的沙沙聲,聲音很大也很不舒服,這就是聽診器效應。
  • 良心是道德源泉-中新網
    那麼,什麼是善,是好,是惡呢?我們可以說: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曹操有言:只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是典型的惡。」這一段話季羨林把道德與善惡講的很明白。  民國時期的國民對道德比較虔誠,那時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在他的《中國人的修養》書中就把道德的源頭系在良心上。
  • 白話解釋什麼是比特幣,它為何產生,為什麼說它是新的瑞士銀行
    在一個行動支付快速發展的時代,現金正在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這個時候我們又開始思考,金錢到底是什麼?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銀行到底做了什麼?我們思來想去,反正金錢已經變成了一個數字。而銀行,就是這些,所謂的數字的記錄者。
  • 它是如何產生的?
    口吃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類語言障礙,它的症狀明顯,不易矯正,還會對口吃者自身的性格養成和心理變化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可惜的是,很多人只能淺顯地看到口吃者那種停頓、重複、拖長音的語言狀態,卻忽略了口吃更為重要的其他方面。
  • 肯德基最具良心的食物,除了紅豆派,還知道啥?第4種90後經常吃
    而在肯德基裡面有很多非常具有良心的食物,比如說一下幾種。第一種,紅豆派首先第一個就是紅豆派,不知道大家內心是否已經有了一種感覺,那就是紅豆派雖然說也是油炸食品,但是並不是像炸雞一樣完完全全的油炸食品。在裡面還包裹這個非常豐富的紅豆餡,吃起來香軟甜糯。
  • 比「聚焦」更震撼人心,告訴我們什麼是媒體的良心
    作者:三哥來源:電影爛番茄(ID:dylfc99)原標題:比《聚焦》更震撼人心,活生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媒體的良心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奧斯卡最佳提名影片提名爆出的時候,我已經安利過不少好電影了——《三塊廣告牌》《伯德小姐》《敦刻爾克》《至暗時刻》……但有這麼一部電影
  • 人,一旦沒了良心(說得真好!)
    具體到日常生活中,無非兩點,一是做人有底線,二是做事有良心。良心這個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卻是任何事物都無法取代的。有了它,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不說昧心話,不怕多心人。丟了它,背信棄義,丟人品;忘恩負義,人人棄。科森就曾說過:「人一旦喪失了良心,就毫無可取之處了。」做人一旦沒了良心,無異於一場災難。
  • 什麼是實證主義?它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可以說,椅子本身就是一個物體。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同一性和物理完整性,看起來很堅固。如果你拿起椅子並把它移到另一個地方,它仍然會被認為是同一把椅子。諸如此類的分析將椅子識別為除了構成椅子的關係之外還存在的唯一的單元。如果一個人遵循實證主義的傳統(本文將要介紹的概念),一個超然的觀察者可以從椅子的外在和內在外觀的審視中獲得最高的真理和知識。
  • Pantone流行色是如何產生的?北歐生活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
    身處更迭變化的時尚旋渦中,我們每天都在接收著瞬息萬變的潮流信息,很少會停下來去思考「時尚的意義」,更多只是很淺顯地關注好不好看,流不流行。Pantone流行色是如何產生的?北歐生活流行起來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你是否思考過每件衣服的由來和價值?在被盲目的購物慾煽動之前,我們來聊聊這些時尚事物的本質。
  • 為什麼我們要「昧著良心」誇獎別人好看?
    其實他不說話這件事在以前就初現端倪,一兩年以前,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熟人,彼此打了一個招呼,對方說,你吃了嗎?我禮貌的回了過去,表弟很不屑,這不是問的廢話嗎,誰這個點還不吃飯?而且如果說沒吃他會請我們吃飯嘛?
  • 經常拍打腹部真的能減肥嗎?會對自身產生什麼影響?看看專家咋說
    有很多小夥伴都認為,經常拍打自己的腹部,可以加速腹部脂肪的燃燒,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於是有很多小夥伴紛紛加入了拍打腹部的行列當中,希望自己能夠快速減肥。經常拍打腹部真的能減肥嗎?會對自身產生什麼影響?看看專家咋說脂肪在我們人體作用很多,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減震,為了防止身體受到意外衝擊,從而起到保護作用。所以一般的震動對於來脂肪說不屬於嚴重破壞,如果想要達到破壞脂肪的力量,那麼也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通過震動來減肥是不太明智的。
  • 日本「良心」護膚品排行榜:怡麗絲爾成最大「黑馬」CPB比不上它
    日本「良心」護膚品排行榜:怡麗絲爾成最大「黑馬」CPB比不上它嗨咯!你們所熟悉的yamin上線啦!今天的美妝和護膚如期送達,關注我每天和我一起Get到更多的美妝和護膚知識吧!日本護膚品一直都是小姐姐們經常被提及的,畢竟日本小姐姐的好肌膚並不是天生的,她們也是靠後天保養起來的,那麼對於這麼多日本的護膚品,小姐姐們能夠分辨哪些才是真正好用的嗎?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日本最「良心」的護膚品排行榜,其中怡麗絲爾成最大的「黑馬」了,就連CBP都快比不上它了,來看看吧。
  • 佛說:上有天,下有地,中間有良心
    由於當時年級小,我並沒在意這句話,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越發感覺到這句話的重要性——不管我們做過什麼,都會受到良心的監督,違背道德的事情做了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傳說,以前有個朝代出了一個無德的皇帝,他自己做壞事,還把好人都帶壞了。
  • 唐崇榮:《聖經難解經文》良心是上帝的代表
    但就在他還沒有死以前,就產生了四個反對他觀點的思想家 起來反對他。所以這實實在在應驗了他哲學的方法論。因為他說正論一定產生反論,而反論產生綜合論。而他是人類歷史以來幾千年所有的思想的最後的綜合論。但是他沒有想到他的綜合論馬上變成正論引起四個反論。這個是哲學很好玩的事情。所以這四個人包括祁克果,他們就反對了黑格爾的思想系統,反對了這個用理性解釋一切的可能。
  • 經常把土豆放冰箱,會產生大量毒素?春季如何保證土豆的安全性
    其澱粉含量高、熱量比大米飯、饅頭低,嘌呤含量還是在30mg/100g 以下,幾乎痛風人群都不用顧忌土豆,適量吃對排尿酸有益,糖尿病人群還可以把它當部分主食吃。可就是這種蔬菜,我國已經吃了上千年之久,屬於產量最多的蔬菜之一,在歐美國家是第二主食。近來卻有人說,把土豆長期放冰箱裡,會產生大量毒素,事實又是什麼呢?
  • 你的良心為什麼會痛?——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我們之所以有良心,與我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而演化出的神經生物學能力有關。因此,我們對是非的分辨主要依賴兩樣東西——在大方向上驅動我們的情感以及將這些驅動化作行動的判斷。這類判斷一般反映的是「個體所依戀的群體的某些標準。」這種觀點認為良心是一種將社會規範內化的神經生物學能力,它與人類如何以及為何區分對錯的嚴格哲學意義形成了鮮明對比。
  • 焦慮是怎樣產生的?我們如何才能控制焦慮?
    那如何才能把焦慮控制在正常水平呢?為我們提供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那麼,如何才能克服這種非理性信念呢?埃利斯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和這種非理性信念辯論。通過辯論,找到一種理性信念,然後用理性信念戰勝非理性信念,從而控制住自己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