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良心產生時能夠引起我們意識的往往是針對不正當的事件,且通常有兩種情形。
一種情形是評價某一行為沒有良心的是他人,這時候他們說沒有良心的意思是:要麼認為這件事別人理所當然的會理解從而不去做,要麼覺得某種行為極其惡劣而超出了人們的心裡極限。
比如,父母辛苦賺來的錢是給孩子上學的,卻被孩子拿去玩遊戲機了,這個時候父母就說:你真是一個沒有良心的人。因為在父母看來孩子應該體會賺錢的辛苦,會自覺的把這個錢拿去上學。
再者,我們經常說強姦幼女的那些人沒有良心,只是覺得,如果他們有兒女,就不會做出那樣的事。
另一種情形是我們自己想要做某件事時,內心突然會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做這樣做,不要那樣做。
我們不清楚這種聲音是怎麼出現的,什麼時候出現的,我們就把這種「內心的聲音」稱為良心。也就是評價某一行為是否有良心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這種情形下的良心,因為它神秘且不清不楚,才是需要我們關注和了解的,而第一種情形中的那些良心,我們一眼可以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些常常也可以和道德劃上等號,因此我們即將要討論的是,那些我們自己行動時突然出現的困惑著我們的良心。
在我看來,良心是道德情感對自我行為正當與否的判斷或評價。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情感如何與行為聯繫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良心形成的過程,然後在分析良心在我們行為前後的活動表現。
不過為了使得我們對良心的了解更加全面,還得補充一種良心是天賦能力的觀點,即直覺論者們的看法。
1.什麼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一般理解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係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裡體驗。
從這樣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道德情感涉及上述良心產生的兩種情形,而讓我們迷惑的那種良心,只是道德情感對自我行為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的體現。
道德情感是依靠經驗獲得,通過概念的形式固定下來。比如某些行為東西,如謀殺和自我犧牲,在我們的意識中後者的意義比前者高尚偉大。這不僅僅是這些詞包含了正當或邪惡的行為觀念,也表現了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態度和價值取向。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測試來直接感受這一點。假如現在讓兩個學生分別朗讀兩組詞語,一組詞語是:謀殺、偷竊、通姦、搶劫……另一組詞語是:仁愛、誠實、奉獻、犧牲……
在這兩個學生都理解了這些詞的含義的情況下,後面這個學生朗讀的時候情緒會比前面那個學生情緒高昂,因為這些詞語都暗示了正當的或邪惡的道德情感,所以他們容易引起我們相對應的情緒。
因此我們也很容易看出,道德情感與文化和教育息息相關,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我們的道德情感,讓我們能夠認識這些道德概念背後所包含的含義,從而影響我們對各種行為的考察和判斷。
而不同的文化,可能從同一行為中提煉出的道德概念有所差異,所以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衝突就是不可忽視的矛盾。
2.良心形成的過程
現在我們已經弄清楚了道德情感所代表的具體含義,現在就來看看道德情感是如何與行為聯繫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神秘」的良心形成的過程。
皺眉、瞪眼、搖頭、責難或別的不快的表情出現在某些行為的前後,能使兒童知道這些行為是他周圍的人所不贊同的。
兒童首先是衝動的模仿這些外來的反對表情,慢慢開始感到與自己的某些行為聯繫著的不安。他對一些反對他的行動感到痛苦,因此本能的感到不滿或怨恨這些行動。
比如當兒童想要嘗試這去到開水的時候,這在大人眼裡充滿了危險,因此輕輕拍打著他的小手以「呵斥」他停止這種行為。
兒童的父母是第一個以一種權威的口氣對他說話,在他們的意識中喚起了強迫和抑制的感情,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本能的讓他不在於做某些事。
這些不快的經歷被保留在記憶裡引起害怕和厭惡,然而兒童不會因為一次「呵斥」就會停止他曾經欲求的行為,隨著成長,認識世界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了,這種好奇和熱愛開始作為一個行為的動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別人和自己的痛苦,使得我們懂得克制某些行為,比如如果真的被開水不小心燙過一次,下次就會格外的小心,同時也提醒別人(和我們一樣大的夥伴)小心,這個過程我們學會了「不能做」某些事,即禁令的合理性,也學會要去遵守自己認可的規則。
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這個過程反覆持續的進行,我們每一次經歷的痛苦,包括別人的不贊同,受到的懲罰,或害怕喪失名譽,以及擔心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受到傷害,都加深了我們「不要這樣做」的信念。
在所有這些感情裡,有一種對我們的行為表示厭惡或反對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感情成分不在我們的意識中出現,厭惡和反對的感情就和那些行為觀念直接聯繫起來了。
行為者對行為的出現自然會產生一種抑制感,而無需意識到這些感情的根源。這種不再引起意識而直接產生的厭惡和反對,就似乎是我們心中固有的。當某一行為出現時,這些感情就不由自主的對我們的行為產生了約束力,就像一種神秘的力量突然冒出來,告訴我們不要這麼做。
同樣對於那些贊成和肯定的道德情感也是用同樣的方式培養起來。只不過在現實中,厭惡、反對、贊同、肯定的道德情感相互交錯,共同構成良心的兩面性。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先從經驗獲得對道德情感的直接感受,然後不斷的重複,使得我們逐漸忘記道德情感的根源,讓我們有一種道德情感是我們本身就有的錯覺,因此一旦我們想做某些事,這些道德情感就會自然的出現,從而對這些行為的正當性做出判斷和評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良心。
3.良心在行為前後的活動表現
當我們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會考察我們意識中的動機。如果道德情感認為由此動機產生的行為是正當的時候,就果斷贊同這種行為,就好像得到了總司令的同意。我們常說某些人做事雷厲風行,一般來說,就是說他通常做的一些事符合他的道德情感。
如果道德情感不認為由某一動機產生的行為是正當的時候,就直接反對或表示厭惡,使我們感覺不自在,因為找不出什麼實在明顯的理由讓我們不做這件事,但不要去做這件事的心裡卻出現了。我們就把這種「莫名其妙」的不自在認為是良心在起作用。
我們不會因為沒有明確的理由就停止我們想做某件事,即使良心介入了。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的動機,以安撫良心的不滿,因此就顯得猶豫不決,直到最後有一個堅決的動機獲得勝利,導致我們採取行動。
不過良心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那就是讓我們行動的動機就在眼前,衝動的感情佔據了整個思維,以至於想做就直接去做了。比如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上去拳打腳踢對方一頓。
即使如此,任何行為只要發生了,它的結果都是明確的,是一個事實。依舊避免不了良心對它的評判。
獲得良心贊同的行為,如果結果是不好的,那麼我們會因此自責,比如好心辦壞事,這個時候自責的主要目的不是我們不該去做這件事,而是我們沒有做好這件事情。如果獲得良心贊同的行為,結果也是好的,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快樂,比如慈善。
當良心反對或厭惡我們想要做的某件事時,而其他的動機和衝動獲得勝利讓我們去做了這件事。
如果結果是好的,那麼我們會如負釋重,因為整個過程中良心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儘管我們可以忽視它的聲音,但依舊在心裡產生了壓抑的情感,並且始終害怕不好的結果出現。現在結果卻是好的,壓抑的情感就放鬆了,我們被解救了。
如果結果不好的,那麼我們不顧良心的反對,現在卻產生了惡果,因此我們會感到悔恨,這是不聽良心勸告的結果。
很明顯的,如果我們明顯的意識到了良心在起作用,那麼要麼是行為(動機和手段)不正當,要麼是結果是負面的。
在正當的行為和好結果的事情中,良心也起著作用,只是良心的贊同和肯定讓我們感受了積極的心靈體驗,以至於忽視了它們短暫的存在。
下圖可以更加清楚的讓我們明白良心在行為前後的表現。
4.良心是天賦能力的直覺論觀點
從良心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良心的來源是經驗,如果你認同的話,那麼可以說在良心這個問題上,我們都是經驗論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也有一些人認為良心是天賦的,先驗的,生來就有的,直接的直覺的感受到的,這些就是直覺論,但他們也各有不同,根據是否把良心看成是理性的能力,又分為理性直覺論者,感情直覺論者,知覺直覺論者。
人具有一種天賦,一種特殊的道德天資,一顆良心,使我們能夠直接區分正當與否,並不是從經驗獲得,而是人類理性的本性所固有的知識,理性直接向我們揭示道德真理,這些真理像數學真理一樣必然、絕對、普遍。良心是一種理性的直覺,這種觀點的人就是理性直覺論者。
同樣,把良心看出是天賦的,但是否認良心是理性的能力的人認為,對於我們的行為或動機,我們是通過感情或知覺得知他們是正當的或不正當的,把良心看出是一種感情的人就是感覺直覺論者,把良心建立在知覺的基礎上的人就是知覺直覺論者。
總之良心並不是神秘的,無法解釋的,無論接受那種觀點,一個基本的都認同的看法就是,良心直接的贊同或反對我們的行為,特別是行為不正當的時候,良心像個警官一樣,走到我們的面前,告訴我們舉起手來,不要這麼做。
參考文獻:
梯利著,何意譯.《倫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