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是道德源泉-中新網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良心是道德源泉

  「道德講善惡,講好壞,講是非,等等。那麼,什麼是善,是好,是惡呢?我們可以說: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曹操有言:只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是典型的惡。」這一段話季羨林把道德與善惡講的很明白。

  民國時期的國民對道德比較虔誠,那時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在他的《中國人的修養》書中就把道德的源頭系在良心上。他說: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具有了良心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各種人生經驗的涵養和擴充,那麼良心的作用也無從顯現。這就好比植物的種子,它所具有的胚胎固然有著可以發育成長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日光、水、大氣等外在條件的輔助,種子也不可能自己萌芽生長。我們討論良心的本質起源,應當合併「人生下來就固有」和「從人生經驗中得來」兩種觀點,其解釋才算完整。

  他把良心如何發揮作用的開始,歸功於人類脫穎而出的同情心。他說:物競天擇的效果就是讓人的身體的結構、精神的作用,凡是適合生存需要的部分都日夜發達,不適合生存需要的部分都趨於消失,這就是進化的原則。人剛出生的時候,不能孤立無助地獨自生存,一定要和其他大多數人一起,集合為社會、為國家,而後才能夠相互生存、相互養育。

  既然人類以相互之間的生存養育為目的,人類群體之中那些相互侵犯欺凌的個體就必然會被物競天擇的自然界所淘汰,人類這一種族能夠生存繁衍到今天,都是因為人類能夠相互愛護幫助,這種互相愛護的感情就被稱為「同情」。同情,就是良心作用產生的開端。一旦從同情中產生出良心,再根據遺傳學的原理,祖孫傳承,一代代進化,終於成為人類不可磨滅的一種品性。可以看出,良心的起源是非常久遠的。

  人類從求生存繁衍中漸漸地培育出同情心,更美妙的是它孕育了良心。有了良心,人們自然而然地知道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事。蔡元培告訴我們:義務,指的是人生中應當盡到的本分,其中有不可以做的事情以及不可不做的事情這兩層意思,比如孝順、友愛、忠厚、誠信,這是不能不做到的本分,所以稱之為義務。了解了義務,那麼必定會伴隨有喜好或厭惡的感情,從而用有沒有盡到義務來作為判斷快樂或苦惱的標準。人們有「當做」和「不當做」的感情,這就是所說的義務的觀念。這種觀點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從良心而來。良心,乃是道德的源泉。

  (摘編自澳洲網 http://www.au123.com/ 文:向言小)

相關焦點

  • 道德與「良心」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道德建設。道德立人心,而良心是人心中道德層面的關鍵所在。    提起良心,人們並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說昧良心的話,不做昧良心的事」、「做人做事要講良心」等是人們普遍使用的處世格言。人們也常用「不講良心」、「喪盡天良」等語言來譴責某些人的醜惡行徑。可見,良心作為評價人們行為的道德尺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領袖聯盟敦促成為各國的「道德良心」
    」,並建議他們應該立志成為本國的「道德良心」,以便更為有效地促進和平議程。聖奧拉夫學院印度裔宗教學教授安納塔南德·蘭巴坎(Anantanand Rambachan)在「和平宗教」(Religions for Peace)會議上發言:「我想我們必須認識到,作為宗教領袖和宗教社團,我們很容易被國家的陷阱所吸引、被掌權機遇所誘惑,因此我們會傾向於對我們的道德發聲作妥協。」
  • 人民熱點:良心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第二階段是公民道德的自律時期。前面曾經到,公民道德不僅包含著他律,更主要的是自律。公民道德從他律時期向自律時期升華,核心是道德義務向道德良心的轉化。所謂公民的道德良心,就是公民在履行社會職責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它是領導幹部所應具備的各種心理因素在主體意識中的集中體現和有機結合。良心的最基本特徵就是自律性。
  • 一種根源於理智的道德能力,被稱為良心
    良心是內心的上帝良心無時無刻不在監督我們,讓我們在違反道德規範時遭受內心的譴責,可以說,它是我們心中的上帝。如果說,良心是存在於人內心的上帝,具有無上的權威,那麼,人們自然會問,良心有什麼特徵呢?小編的回答是:現在,這一種根源於理智的道德能力,被稱為良心,它有這樣的特徵,即一個人克服自己的偏好興趣,而且這個人為他的理性所逼迫,被逼迫著去處理這項事血,好像是在另一人的命令下去處理這項事業似的。因為這種處理在這裡就像是在法庭前的一種裁判行為。但是,「一個為其良心所責備的人必須被思議為與法官為同一人。」
  • 捍衛我們的道德 產生道德的根源是良心
    真正的道德不僅在於「扶起」的動作本身,還在於要承擔有可能被訛詐的風險。  道德觀念不是分析、權衡、推導出來的,產生道德的根源是良心而不是理智。但真正的道德不僅在於「扶起」的動作本身,還在於要承擔有可能被訛詐的風險。不存在由犧牲的勇氣支撐的道德穹頂,只有所謂的宗教禁忌或道德底線,道德的大廈就不能建立起來。僅僅不作惡是不夠的,僅僅拒絕與環境同流合汙是不夠的,僅僅站在世界之外滿足於充當這個世界的評判者是不夠的,你還得以某種方式進入這個世界。儘管,進入就意味著被現實所局限,意味著被評價,意味著有可能被訛詐。
  • 做人要不要講「道德」?但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生活中我們常常被道德和良心所影響。那麼道德和良心之間有沒有一定的聯繫?今天為大家分享在道德和良心之間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是不是有時候也會很迷茫?有可能你被戴上了道德的枷鎖。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是良心,什麼是道德。
  • 良知與良心之辨,道德建設由內而外的動力之源
    而關於良心這一概念的提出,孟子的原話是:「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後世朱熹對其加以概括:「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由此可以看出,良心相對良知,更偏向於道德範疇,而良知相對於良心,更偏向於行為範疇。
  • 秦皇島市道德模範倪寶全:對得起自己良心就是最大的誠信
    對得起自己良心就是最大的誠信——記秦皇島市道德模範、開發區一建公司董事長倪寶全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孫也達)白色的襯衣、筆直的西褲、鋥亮的皮鞋……近日,記者初見河北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寶全時
  • 猴子和猿也有道德感 人類良心來自基因
    研究暗示,道德感並非人類獨有的品質,它也由進化而來,人類的良心在某種程度上由基因決定。研究將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年會上宣讀。 埃默裡大學靈長動物學家法蘭·德瓦爾在文章中描述了在猴子和猿身上進行的實驗,觀察它們是否理解公平這個概念。 研究人員讓這些動物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然後給予它們一些隨機的食物或情感的獎賞。
  • 你的良心為什麼會痛?——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因此,制定並遵守道德規範的能力其實源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切實需要。此外,我們的良心還會受到社會刺激的強化。比如,說謊會受到指責,彬彬有禮則會受到稱讚。在Churchland看來,良心關乎的是「將群體標準內化。」不過,嚴格遵照自己的良心行事並非總是好事。
  • 劉雲生:什麼是「良心債」?
    羞恥、善惡觀念,同情、正義等良心觀念是人類在文化行進過程中培育而成的一種社會性本能,以此遏制人類的生理性本能,最終憑藉法律達成相互無爭、和平共處的理想秩序。  「良心債」又叫「人情債」,是民間的通俗稱呼,學理上一般稱為「自然之債」或「道德之債」,是指無法定履行義務、也不受法律強制的自然法債務。
  • 良心何在
    看到這個消息,看到這個事件,看到陳某彭某,我十分震怒,十分痛心,十分糾結,要連問三聲:良心何在?!今年神州有幾大糾結,其中第一大糾結就是一位老人倒下了,一個民族糾結了,不是不扶,而是不敢扶。有人說,當今社會某些人四缺:一缺道德,缺社會公德,缺職業道德,缺家庭美德;二缺誠信,對天、對地、對人、對自都不講誠信;三缺親情,長幼之間、同事之間、師生之間、鄰裡之間、親友之間都沒有親情;四缺良心。在四缺之中,我認為最缺的是良心,危害最大的也是缺良心。
  • 飲食有度-中新網
    飲食有度 2012年10月11日 16:07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這「道」,小時候,是「敎導」:中國人的飯桌往往也是家庭講堂,談吐和敎養不少也是在飯桌旁修煉而成;長大了,是「道德」:照顧弱勢、禮讓他人、有節有度,是有敎養的表現。  這「度」與「道」的認知和育成,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堅守它,也須長期的自我完善和外界的督促。然而,若良知和道德深植心中,即使沒有細緻入微的條條框框約束,我們也會舉止有度。
  • 鬼谷子:拷問良心道德的六個尖銳問題,問心無愧者才堪流芳百世!
    這六個拷問良心道德的尖銳問題,也是奉勸世人與人為善的道德真經。但行善事,莫問前程: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裡寧,為善事者子孫興!
  • 我們經常說的良心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
    這種情形下的良心,因為它神秘且不清不楚,才是需要我們關注和了解的,而第一種情形中的那些良心,我們一眼可以看出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些常常也可以和道德劃上等號,因此我們即將要討論的是,那些我們自己行動時突然出現的困惑著我們的良心。在我看來,良心是道德情感對自我行為正當與否的判斷或評價。
  • 斯坦福開學演講:創新的源泉是道德創新
    我談論的想像力是道德想像力。「道德」在這裡與對錯無關,而與選擇有關。道德想像力是那種能創造新的活法的能力。它意味著不隨波逐流,不是下一步要「進入」什麼名牌大學或研究生院。而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父母、同伴、學校、或社會想要什麼。
  • 專家談塑化劑事件:企業的道德良心很重要
    所以,企業自律、企業的道德良心很重要,」食品安全及環保專家、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表示,「消費者自身的消費常識也很重要,所有的奶製品、果汁、運動型飲料等等,都不如家裡燒的自來水健康。」問與答什麼是「起雲劑」?就是我們常說的乳化穩定劑。
  • 老闆把麵粉摻滑石粉,把道德扔垃圾堆,把良心扔給狗吃
    為了錢置他人的生命於不顧,把道德扔進垃圾堆,把良心給狗吃了。這樣做就是實實在在的沒有天理、沒有人性,對待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情,我們應當修改刑法,加重對他們的處罰!原創稿件,敬請關注
  • 說說心理健康與道德健康的聯繫
    張載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裡的「心」就是天地良心。只有有了這顆「心」才能「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升太平。」 良心是什麼?良心是一個人做人的底線;良心是一個人的人品德行;良心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最低標準;良心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原則性。做人一旦沒了良心,坑蒙拐騙,什麼壞事都可以幹得出來。
  • 心安是福 -中新網
    心安是福 2012年12月18日 16:19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他最討厭昧著良心「勸生意」。白髮頻生的客人愛問,「我要不要焗油」,馬玉劍總爽快地回答一句「別焗」,然後就拿起剪刀,為客人一根一根地剪掉白髮。入院治療之前,他就已經想著要給客人退錢。每回出門,他與妻子都要多帶些錢,遇上辦了卡的客人,就馬上還錢。在許多老主顧的眼中,這家不起眼的理髮店不僅僅是在做買賣。這裡交換著金錢與服務,也交流著人心與人心之間獨有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