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參觀藝術與考古博物館

2020-12-22 騰訊網

2019年9月8日,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為這裡增添了一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殿堂。2019年11月27日中午,在單位的安排下,我跟同事們一起,前往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位於校區西南,分為博物館區與學術區兩個部分。博物館區在第一層,包括展廳、藏品庫房、修復展示室、學術報告廳和教育活動區等,空間開闊,功能齊全。

這座博物館的定位為文明史和藝術史教學博物館,通過藝術品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和藝術品原作,強化浙江大學「文」與「物」並重的教學模式。目前,這裡有四個展覽——

1、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

作為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這個展覽的含金量很高,展出2009年至今獲得的部分藏品,詮釋了「中國中心,全球脈絡」的收藏規劃和籌建期間的收藏成果。

這裡的中國藝術品全部來自民間捐贈,時間的跨度從唐代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包括書畫、碑刻、瓷器、漆器、金銅造像等。其中,小橫山南朝墓畫像磚、《乾隆平定西域戰圖》銅版畫和張大千《竹梅扇頁》等都是非常珍貴的文物。

小橫山南朝墓畫像磚

《乾隆平定西域戰圖》銅版畫

這裡的《唐顏真卿楷書西亭記殘碑》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立於唐大曆十二年(777),顏真卿時年69歲,書法風格已成熟。碑身四面,環刻楷書,可辨認266字,碑陰上部淺刻篆字「柳文暢西亭記」。左側殘高112釐米,右側殘高133釐米,寬約95.5釐米,厚約40釐米。根據推測,全碑原高約270釐米。

當時,顏真卿擔任湖州太守。南朝時期,梁代太守柳惲在此修建西亭,成為了當地文人聚會的場所;200多年以後,李清出任烏城縣令,向顏真卿提出修繕西亭之事,這塊石碑便記載了重修西亭的經過。

石碑正面

石碑背面

這裡的外國藝術品主要為收購所得,以來自日本的各類古代藝術品為主,包括寫經、古筆切、明治以來漢風書法、文人畫和版畫等。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東南亞、南亞、埃及、希臘等地的藝術品。

在展廳的中央,擺放著一件漢詩文六扇屏風,上面有日本著名儒學家貫名崧翁的書法作品,所寫的兩首唐詩分別為曹唐的《題子侄書院雙松》和韓溉的《松》。一氣呵成,迴環頓挫,繼承了唐風書法的雍容華貴。

在展廳的牆上,懸掛著很多被稱為「古筆切」書法作品。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以後,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古代書法,把作品切成多份進行分開收藏,這種形式被稱為「古筆切」。古筆切不便於保存,所以大多被製成字帖和冊頁。

漢詩文六扇屏風

古筆切

高棉石碑

埃及浮雕藍釉陶瓶 希臘文黑釉陶片

2、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

這個展覽以近代圖像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為線索,以近百年來中國繪畫知識的公共化為背景,著重介紹了《神州國光集》和《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兩部巨著。

《神州國光集》是中國境內第一個專門出版中國金石書畫圖像複製品的期刊,創刊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至民國二年(1912)更名為《神州大觀》為止,乃雙月刊,發行21集。

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文物局合作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對現存的中國歷代繪畫作品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出版,全套書分為先秦至漢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五卷,總計共有208冊,歷時13年完成。

《神州國光集》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

3、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位化展覽

作為「漢唐奇蹟」特展的一部分,這裡展示了北朝晚期在墓葬壁畫中的寫實狀物發展面貌,通過數位化手段再現了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的全貌。

2013年3月,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蘭村鄉下社村外的田野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一座北朝時期的壁畫墓,被稱為「九原崗北朝墓」。在墓道東、西兩側的牆壁上,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壁畫,描繪著生動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其中,第二層繪製的《狩獵圖》面積約70平方米,為中國現存面積最大的壁畫。

因為此墓的墓志銘已經被盜,所以墓主人的身份、性別和年齡都無法斷定。但是,從墓葬的形制來看,墓主人應該是北齊高氏集團的核心人物。

漢唐奇蹟之北朝記憶

九原崗北朝墓壁模型

4、漢唐奇蹟:中國藝術狀物傳統的起源與發展

最初,這個展覽由方聞教授提出理論構想,試圖探討中國藝術早期獨特的發展軌跡。貢布裡希在論及希臘藝術的革新和寫實主義的成就時,將其稱為「希臘奇蹟」。在中國的漢唐時期,藝術家們在不同的時空中,也有過相同的夢想與激情,可以將其稱為「漢唐奇蹟」。

展品匯集國內12座博物館的130多件文物,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青州博物館、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

其中,渭南市富平縣李邕墓出土的《馬球圖》,線條流暢,細緻精彩;富平縣節愍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馬,準確生動,工藝精湛;渭南市蒲城縣李憲墓出土的仕女俑,女扮男裝,高大豐腴;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出土的一組動物形尊,生動地刻畫了虎、羊和鹿的形象。這些來自陝西的文物,我在本地都沒有見過,沒想到會在浙江看到……

《馬球圖》

三彩馬

仕女俑

虎形尊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
    9月8日下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在紫金港校區正式開館。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湯恆、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出席開館儀式。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為捐贈者頒發捐贈榮譽證書,校長吳朝暉院士講話。校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黨委原書記張曦,校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原校長楊衛,黨委副書記鄭強,學校老領導鄭造桓、程家安、卜凡孝、王玉芝出席。副校長羅衛東主持儀式。 湯恆、顧玉才、任少波、吳朝暉、張曦、楊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省教育廳黨委副書記幹武東、省文物局局長柳河以及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共同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揭幕。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今日正式對外開放!
    9月8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歷經十餘年籌備正式開館,並於今日(9月9日)起,免費對外開放。 即「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漢唐奇蹟:中國藝術狀物傳統的起源與發展」和「漢唐奇蹟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位化展覽」。 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
  • 「小隊實踐」走進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探索藝術與考古!
    樂學同遊-小隊實踐定製活動一起走進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探索藝術與考古小隊實踐>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博物館簡介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Zhejiang University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設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區,館體建築佔地50畝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師資強大!
    在浙江大學喜迎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整合藝術學系、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建立。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中國國家博物館一行來訪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早已有合作。2019年11月27日,學校受邀赴中國國家博物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共建中國國家博物館-浙江大學中國夢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研究任務定位為「中國夢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王春法表示,浙江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底蘊深厚,是全國名列前茅的綜合性大學。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於2019年5月,由原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藝術系、文化遺產研究院、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等單位組建。學院現擁有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藝術設計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現設藝術史系、考古與文博系、設計藝術系、美術系四個學系,藝術史研究所、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所三個研究所。
  • 來浙大打卡 還有一個博物館等你參觀
    假期裡,越來越多的人愛去高校打卡都市快報 朱振輝 文/攝昨日最佳推薦記者實地探訪——昨天下午,我乘坐地鐵5號線來到了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博物館位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毗鄰蔣墩路。方正簡約的建築設計風格、凹凸有致的灰紅色相間外牆,現代的科技感和藝術的歷史感仿佛在這一刻水乳交融。天氣雖然炎熱,但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除了結伴而來的年輕人,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打卡。
  • 遊於藝 | 浙江大學啟動「遊於藝」實物教學計劃(公益),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師資培訓
    11月21日,浙江大學啟動了「『遊於藝』中小學實物教學及推廣計劃」,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主持了啟動儀式,他介紹,「文」與「物」猶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樓可程還說,「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並不想簡單地邀請中小學生來參觀打卡,事實上,很多中小學生和他們的老師們沒有條件來博物館開展課程教學」,「我們想先培養一批有實物教學能力的教師,為他們提供文物或者藝術品的複製品作為教具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建院首次畢業作品展在杭州西溪美術館展出
    展覽作品呈現明顯的多元與跨界風格,同學們並不局囿於自身專業,涉獵廣泛、形態多彩,充分體現出藝術與考古學院兼容並蓄、學科交叉的明顯特色。本文共遴選出若干優秀作品,以饗廣大讀者。全部作品可參見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公眾號。視覺傳達設計 https://mp.weixin.qq.com/s/xGlQ9lckaE9n3EvEmBVM0Q
  • 浙大決議籌建藝術與考古學院,並建綜合性高校中首個藝術史系
    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際著名藝術史家方聞追思會在紫金港校區舉行。10月25日,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際著名藝術史家方聞追思會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另外,消息透露,明年,我國第一家藝術史教學博物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及藝術與考古專業圖書館「方聞圖書館」(The Wen and Constance Fong Library)將同期於浙江大學開放。澎湃新聞記者查詢發現,這是浙大官方首次確認籌建藝術與考古學院並建立藝術史系的消息。
  • 北京大學院系魅力展示:考古及博物館學科
    北京大學考古及博物館學科正是實現你的夢想、展現你的才華的最佳選擇。   考古及博物館學是什麼?   考古及博物館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探索人類文明奧秘的一門科學。她屬於人文學科,但同時又具有文理交叉的特點。   考古及博物館學是一門藝術。面對那些遺留至今的宏偉建築、那些琳琅滿目的藝術珍品,我們何止心曠神怡。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小松教授作品欣賞
    王小松1964年出生於中國武漢現任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院長 / 教授 / 博士生導師2003作為中國國家人事部引進專家,任浙江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 教授1997獲得柏林藝術大學造型大師生學位,任教於Victor Gollancz成人大學1996獲得柏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任德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 / 文化總監1994入選德國藝術家協會會員1992作為自由藝術家 / 設計師定居柏林
  • 從浙大藝博館看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浙江在線12月8日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吳雅蘭)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坐落著一座外形方正、青灰色調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築,這就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自年初以來沉寂了5個多月,於6月恢復對在校師生開放,11月1日起正式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 考古重大發現!浙江餘姚發現世界最早古稻田
    、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浙大藝博館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觀眾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最新展覽「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 拍友 盧紹慶 攝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坐落著一座外形方正、青灰色調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築,這就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自年初以來沉寂了5個多月,於6月恢復對在校師生開放,11月1日起正式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題目:參觀博物館成測試項目
    中國人民大學2015年是重啟自主招生的第一年,考試方式更別出心裁,甚至走出校園。比如考古專業,昨日(6月13日)下午的測試項目是參觀首都博物館。而下周一將赴真實的考古現場進行考察測試。
  • 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浙大藝博館提供了最新的樣本
    觀眾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參觀最新展覽「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 拍友 盧紹慶 攝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坐落著一座外形方正、青灰色調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築,這就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自年初以來沉寂了5個多月,於6月恢復對在校師生開放,11月1日起正式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 西班牙——濃墨重彩的藝術大染缸世界級藝術博物館免費參觀
    近些年,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深入了解學習西方藝術,選擇了西班牙非盈利移民。作為歐洲藝術文化融合最豐富,色彩最燦爛的國家,西班牙是藝術生們學習提升,陶冶情操的聖地。而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無疑是最快的途徑。
  • 大學博物館,該是什麼樣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南角,坐落著一座外形方正、青灰色調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築,這就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受疫情影響,博物館自年初以來沉寂了5個多月,於6月恢復對在校師生開放,11月1日起正式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近日,走進浙大藝博館的參觀者最大的願望,就是體驗1:1復原的雲岡第12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