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早上上班的時候,看到有個三歲多的孩子被媽媽拉扯著跑到了車前,嘴裡還不停的說著:「快點快點,上學要遲到了.....」
一邊說一邊順手按了車的開鎖鍵,孩子卻突然發起了脾氣,小嘴一撅,急躁的說道:「我要開鎖,我要開鎖,是我來按開鎖的.....」
說著就把書包丟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 媽媽好說歹說,重新又讓他按了一遍開鎖,才開開心心的上學去
不讓按開鎖鍵就大哭大鬧?
為什麼有些孩子的脾氣這麼容易暴躁呢?
很多人會覺得孩子天生就性格很固執,或者是家長太慣著了,太溺愛了,但其實是有原因的。
孩子脾氣暴躁,是這4種能力的缺失
暴脾氣的小孩只是缺乏一些能力,比如適應性、靈活性、挫敗忍耐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我們只要鍛鍊好孩子的這些能力,他們的表現就會越來越好。
1.適應環境的能力
陌生的環境會給使孩子本能的出現恐慌與焦慮,這是孩子的大腦還未發育成熟,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孩子無法理性的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恐慌與焦慮,只能通過哭鬧和牴觸來消解自己的恐懼,所以我們會發現2、3歲的孩子很容易在陌生的環境中哭鬧和發脾氣。
2.認知靈活能力
很多孩子因為理解能力有限,很難快速的從一種精神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精神狀態,比如讓一個在遊戲中玩嗨的孩子迅速靜下來看書......
孩子的思維模式很簡單,他們並不明白讓他看書是為了學習知識,只會認為你阻止了我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不高興,我生氣了,我要發飆了。
3.抗挫敗能力
就像那個一定要自己按開鎖鍵的孩子一樣,沒讓他按開鎖鍵,就剝奪了他按開鎖鍵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對他而言是一次挫敗。
面臨挫敗感時,首要任務是找到導致挫敗感的原因,找到了原因,才能規劃解決方案,並預見可能產生的後果。
顯然,孩子無法分析這些原因,也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應對這種挫敗感了。
4.情緒管理能力
有研究發現,在較為緩和的氛圍中,很多孩子甚至可能擁有成功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而一旦產生挫敗感,強烈的情感就會阻止他們獲取並利用這些信息。
所以,這類孩子發脾氣不是存心不配合,而是在挫敗感的衝擊下不知所措,他們無法讓自己冷靜下來,無法調動出平和的情緒和理性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那孩子脾氣暴躁該怎麼應對啊?
1.父母要保持情緒平和
當孩子情緒不穩定時,家長鬚作孩子的好榜樣,先控制、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表示任何看法,慢慢走到孩子面前,讓哭鬧中的孩子感覺到你的冷靜,降低哭鬧情緒。
2.了解原因,換位思考
了解孩子發脾氣、哭鬧的真正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讓孩子感覺到你是了解他的。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可將孩子抱至懷中輕拍安撫情緒,或是放一些輕柔音樂、孩子平常喜歡聽的歌,藉以安定情緒。
3.讓孩子表達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當情緒來了後,我們不要去壓抑它,而是要用恰當的方法去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表達」是一件容易又困難的事,其實很多孩子如果平時善於表達,基本在發脾氣之前就願意把內心不開心的因素分享出來了。反而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因為不習慣溝通,內心的情緒積累起來,容易發脾氣,所以,我們需要引導孩子表達出來。而不是做父母的一直去猜!孩子如果不願意對著父母說,可以讓他對著他心愛的玩偶傾訴……方法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地嘗試,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4.觸覺訓練
多進行觸覺訓練,帶孩子去戶外與其他小朋友玩耍,如玩泥巴、玩沙土、玩石頭等,另外,家長還要注意孩子對溫度冷熱的體驗,多擁抱孩子,這些活動都是孩子身體的觸覺刺激,培養孩子抑制輕微刺激信息的能力,有利於情緒的穩定發展。
若孩子因觸覺失調導致脾氣暴躁、易怒、情緒自控能力差,就需要進行專業的觸覺訓練來降低觸覺敏感度。可以帶孩子到專業感統機構如全納優童尋求幫助。
在專業的感統訓練中,不僅可以通過觸覺訓練來提高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讓孩子成為樂觀、自信、受歡迎的孩子。
綜上所述,教養孩子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現在育兒資訊豐富,父母需要花心思,經常吸收教養新知識,來真正讀懂看似「奇怪」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