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你可能經常會遇到下面這種現象,答應我,穩住,不用驚慌,這不是人販子在踩點,而是他家的「神獸」今天第一天上幼兒園。
每年在這個神獸大面積入園的季節,依依不捨的大型殘酷分別現場,總是很催淚。娃在裡面哭,大人在外面哭,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不過千萬別覺得這是小題大做,對於孩子和家人來說,這場成長必經的分離焦慮,分外艱難。
不過分離焦慮是只外強中乾的「紙老虎」,提前做好準備,可以很大程度減緩它的囂張氣焰。
今天叨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關於孩子上幼兒園不可少的3個規劃:應該如何應對分離焦慮、提前都需要準備什麼物品、應該調整什麼習慣。家長們對照看看,你都準備好了嗎?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也被稱為離別焦慮,是指孩子因和家人分離而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包括焦慮、不安、大哭、哭鬧不止等。
常發生在孩子和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後,又要分開時,因傷心、痛苦,而用哭鬧的方式拒絕分離。
分離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大多數時候發生在家長回歸職場時和學齡前期。
根據調查顯示,孩子的分離焦慮從7月齡開始就會逐漸顯現,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過因為和父母分離而產生的焦躁不安的表現。
如果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中並沒有過分離焦慮的表現,爸媽先別急著開心,這種現象反而可能代表著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如果是這樣,家長就要反思一下了,自己是不是陪娃的時間太少了。
而且不光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家長也會。這是因為在孩子濃烈的情感依戀下,家長會很受用。這種強烈的被需要感,讓家長由衷的感到自豪,孩子乍然離開,父母也就會產生分離焦慮。
還有一種情況,家長因為孩子哭的太傷心,而產生負罪感,進而產生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症都有哪些表現?
分離焦慮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依次為反抗階段、失望階段和超脫階段。
● 反抗階段:
大聲哭鬧,連踢帶撓,無論如何就是不讓家長離開;
● 失望階段
雖然還是會哭泣,但是哭鬧的聲音和動作幅度都降低了很多,不搭理身邊的人,反應變慢,表情木訥;
● 超脫階段
能夠接受外人的照顧,開始理睬他人,開展正常的日常活動,但是看到親近的人(如媽媽)時,馬上會再次流露出悲傷的情緒。
應對分離焦慮
入園前怎樣做
● 提前熟悉幼兒園情況
很多幼兒園在開學前就開門了,如果父母孩子已經確定了要到哪一個幼兒園上學,父母可以提前帶著孩子去熟悉一下環境和老師。
請老師陪同參觀一下幼兒園,讓孩子在幼兒園玩一會,並告訴孩子,他在開學之後就會到這裡來上學,每天都可以玩那些新玩具。
● 讀有關幼兒園的繪本
關於幼兒園主題的繪本有《我愛幼兒園》、《幼兒園的一天》等。其中《幼兒園的一天》講的是小動物們開學第一天發生的有趣事情。
其中蝸牛還是拖拖拉拉,小鱷魚因為想鱷魚媽媽而掉眼淚,還有不肯午休的螢火蟲。小動物們狀況百出,但是卻都能一一克服。
在幼兒園的一天,也很美好。大家一起做遊戲、畫畫、搭積木,互相認識,成為新的朋友,有趣又新奇。
不過因為想念爸爸媽媽,有的小動物覺得這一天可太漫長了,但是不要急,放學的鈴聲響起,就可以撲進等在門口的爸爸媽媽懷抱了。
繪本可以生動形象的向孩子描繪出幼兒園一天的生活,可以讓孩子提前對即將開展的入園生活有所了解,削減孩子對於陌生事物的恐懼感,自然可以也可以減輕孩子部分的分離焦慮。
● 家長不要傳遞分離焦慮給孩子
在很多家庭,分離焦慮嚴重的是大人反而不是孩子。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話,在實際當中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
不少寶爸寶媽或者祖輩家長,在孩子還沒有去幼兒園時候就開始擔心起來,怕孩子在幼兒園吃不好穿不暖、擔心寶寶在幼兒園受欺負。
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寶寶,會讓孩子從潛意識裡面覺得幼兒園是一個可怕的地方,自然孩子也會比較焦慮。
所以在家庭中最好給孩子營造一種開心輕鬆的氛圍,讓孩子通過繪本或者實地感受的方式,了解幼兒園的生活是什麼樣,孩子不覺得陌生恐懼,自然焦慮感也就沒有那麼多了。
需要家人們注意的是,不要刻意的去誇大幼兒園的好處,孩子在心裡對幼兒園期待過高,實際情況和期待的有差距,很容易讓孩子有心理落差,感到失望,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應對分離焦慮
入園後怎樣做
● 不要偷偷溜走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之後,擔心孩子會哭,所以就想趁著孩子不注意偷偷的溜走。這樣不但不能讓孩子很快的適應幼兒園,還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在你下次出現的時候孩子會更加粘你,而且孩子容易產生不安感,所以最好不要這樣做。
爸爸媽媽需要做的是,和孩子進行正式的告別,而且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來接他,不要爽約。
提前告訴孩子你什麼時候會離開。例如對孩子說到了幼兒園之後,老師在給他量體溫、檢查喉嚨、洗手消毒之後,老師就會帶他去教室,這個時候就到了爸爸媽媽和他說再見的時候。提前給孩子做一點心理鋪墊,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以及將要發生的事,從而減少他的焦慮感。
需要注意的是,說了再見之後,父母要堅定的離開,不要因為孩子一哭鬧就回頭。否則當孩子發現這一招奏效的時候,可能會頻頻上演。
● 避免傳遞負面情緒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議論別的小朋友有多麼不願意去幼兒園,而且不要談論幼兒園相關的負面事件,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幼兒園或者老師的不滿。當孩子感受到家人對幼兒園沒有好感的時候,他也會覺得幼兒園是個不好的地方。
● 帶一樣情感連結物
這是一位讀者媽媽的小妙招,可能對大家有用。在孩子上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帶一本小相冊,裡面有寶寶和爸爸媽媽的合影。告訴寶寶如果很想念爸爸媽媽的話,就可以拿出相冊看一看,這樣就感覺像是爸爸媽媽和他在一起了。
情感連結物,可以給孩子一種熟悉感,讓孩子能夠重溫父母陪伴的感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緩解寶寶分離焦慮的作用。
● 給與高質量陪伴
晚上接寶寶回家之後,儘量放下手機,給與孩子一段時間的高質量陪伴。可以和孩子討論一下幼兒園的生活,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還是像原來一樣愛他、在意他,只不過他長大了,應該去學知識,見識更廣闊的世界了。
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遊戲,還能在輕鬆的氛圍中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生活狀態,父母也會更安心一點。
入園前物品準備
● 書包
帶寶寶一起挑一款可愛、輕便的小書包,並在書包上寫上寶寶的名字,便於老師辨認。
● 換洗衣物
給寶寶帶一套內衣褲在書包裡。因為有些小朋友即便在家中已經能夠自主如廁了,剛開始到了幼兒園由於環境的改變和情緒的變化也可能出現尿床、尿褲子的情況,有備無患。
關於寶寶衣服挑選點擊《央視親測:這種衣服,7歲以下孩子千萬別穿!》了解更多
● 適合的鞋子
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給寶寶穿一雙帶有獨特圖案的鞋子,並教寶寶記住鞋子上的圖案。避免寶寶穿錯鞋。
關於寶寶鞋子挑選點擊《最傷孩子的4種鞋子,打死也別給孩子穿了!》了解更多
● 安撫物品
很多寶寶在家裡有安撫物,可能是一塊小手帕,也可能是一塊小毯子,或者是寶寶特別喜歡的玩具。提前和老師溝通一下,讓寶寶帶去學校,這樣可以給寶寶一種安全感和熟悉感,讓寶寶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覺得安心。
入園前習慣培養
● 自主如廁
有些幼兒園採用的是蹲坑,有的幼兒園採用的是坐便器。這就需要爸爸媽媽提前和幼兒園了解一下了。
如果是蹲坑的話,可以採取遊戲的方式,擺兩塊磚頭,間隔一點距離,和寶寶一起比賽上、下、蹲起的動作,並在寶寶熟練之後,逐漸加寬兩塊磚的距離,直到寶寶能夠適應蹲便寬度。
關於寶寶如廁訓練點擊《求你別再把尿了!解放小屁屁就靠這幾招!》了解更多
● 自主進食
培養孩子自己吃飯,家長應該減少餵食。在開學前一段時間中,就儘量逐步讓孩子完全自己進食。
把每頓飯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之內。如果孩子一直有拖拉的習慣,可以先少給孩子盛一點飯,孩子吃完了再添,並鼓勵寶寶專心吃飯,讓寶寶享受吃飯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幫助寶寶養成每天定時喝水、吃水果的習慣。家人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幼兒園關於寶寶飲食方面的管理制度,併合理做出規劃。
關於寶寶自主進食點擊《愛娃還是「害」娃?2歲前不戒掉這個習慣,將成寶寶自主吃飯的最大絆腳石!》了解更多
● 睡覺習慣
提前了解幼兒園的時間表,並在開學前一段時間調整寶寶的作息,逐漸向著這個時間表去靠近。
● 大聲表達需求
教會孩子在口渴或者想去衛生間的時候,能夠舉手示意老師,並且能夠清晰的和老師描述自己的需求。
入園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先做示範,比如頭痛的時候,要指頭說頭痛。想去衛生間的時候,要告訴老師,想去洗手間。當已經便出,也要及時告訴老師,讓老師幫忙更換衣服。
日常中可以有意識的做一些這方面的練習,當孩子叫爸爸媽媽時,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這樣形成習慣,孩子自然能夠運用得當了。
寫在最後
很多爸爸媽媽會說,看著孩子小小的身影,一搖一晃的進入班級,自己忍不住就會淚目,覺得一直粘著自己的那個小屁孩一瞬間長大了。
的確孩子上幼兒園是裡程碑式的成長,代表著孩子即將進入更大的圈子,也預示著寶寶和父母親密無間的三年,就此一去不復返。
但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和父母逐漸脫離的過程,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的那樣: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以,不必感傷,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坦然的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和擁抱自己的人生。
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孩子的避風港,讓孩子無論何時回頭,都尚有來路,心有安處。
關於娃入園,你有什麼建議or疑問嗎?歡迎大家留言區一起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