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孩子要入園了,第一天肯定少不了哭鬧的分離大戲。
明智的父母學會幾個小心機的方法,讓孩子順利開啟校園生活。
《二胎時代》裡有一幕搞笑又心酸的場景。
適齡期的小女孩馨兒第一天上幼兒園,媽媽抱著她在學校門口哭花了妝。
她問老公,要不然先不去上學了,再緩衝幾天。自己照顧了孩子1400多天,從來沒分開過,突然接受不了孩子要離開自己的生活了。
馨兒的爸爸說,你這是分離焦慮症,全職太太都有這個毛病,你得自己調節。
小女孩馨兒倒是很灑脫,蹦蹦跳跳去上學,臨走跟爸爸說,管管你媳婦兒……
去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與父母分離,有分離焦慮症的不止孩子,還有那些日夜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們。
《三十而已》中,顧佳對著閨蜜聊起自己當媽的感受,她說,從產房出來,原來的自己就死掉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一直期待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能夠把我還給我自己。可是最後發現,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孩子依戀父母,父母也依戀孩子。所以,幼兒園門口就成了悲情劇的大型展示現場。
如果父母能夠冷靜跨越自己的分離焦慮症,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指導,讓他順利入園入校。
入園準備中,大部分父母都會提前建設孩子的心理準備,通過讀繪本,參觀學校,看動畫片等方式,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學習。
但是,很多家長忘了緩解自己的心理焦慮。
父母與子女註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上幼兒園是這個分離過程的第一步。
對於從未與孩子分開過的全職媽媽來說,邁出第一步,非常難,心裡肯定很悲傷。如果上學第一天,孩子沒哭,自己先掉眼淚,就會把這種焦慮傳染給孩子。
聰明的父母,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即使孩子入學後特別喜歡學校的老師,也不要表露出失落和嫉妒的心態。孩子在幼兒園建立的親密關係,會讓他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分離是為了讓孩子獨立、強大、豐富他的人生,父母與子女的感情不會因為相處時間變少而減少,相反,因為孩子心智的成熟,他會加深與父母的感情。
第一天上學,如何把孩子更順利得交到老師的手裡?堅持3個原則。
孩子不願意進學校,一些父母就在門口苦口婆心得勸說,結果越安慰哭得越兇猛。
幼兒園園長的建議是,快速告別,堅決轉身,根據他們的經驗,家長離開以後,孩子會慢慢停止哭泣融入到小夥伴之中。
不過,跟孩子說再見之前,父母一定要強調,爸爸媽媽只是不能陪你上學,並不是拋棄你,走之前,給孩子一個有力的擁抱。
為了安撫孩子,家長在離開的時候一般都會說,等你放學了,我就來接你。
這可能是提供安全感的一句承諾,既然說出口,家長就一定要兌現。因為孩子會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裡,掛念一整天。
所以,承諾之前,父母一定要衡量現實條件,是否能夠說到做到,如果做不到,不如不說,讓孩子的希望破滅才是最讓他傷心的。
耗費洪荒之力,終於把孩子送到學校了。第二天,苦情戲碼還得上演一遍,還有第三天、第四天。
適應能力稍弱的孩子,可能需要20天、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接受上學了的事實。
父母很容易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就妥協了,看著孩子哭腫的眼睛,想著就先在家裡休息一天。
這樣間歇性的入園,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分離焦慮,延長哭鬧的持續時間。
因此,不管有多心疼,一定要堅持送孩子去上學,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結束語:
除此之外,一些小心機的方法,也可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
比如讓孩子上學的時候帶一個自己平時自己經常用的生活物品,像水杯,碗勺等,可以有效緩解陌生環境的焦慮感。
入學只是一個過程,每個孩子終究都會開始嶄新而快樂的校園生活。
— END —
佑媽,前媒體人,科學育兒,與孩子一起成長。匠心講述育兒故事,有用,有趣,有溫度。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