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到了,開園最晚的幼兒園也開始複課了。很多小朋友重新回到了幼兒園,見到了久違的老師和同學,非常的興奮。
不過,對於剛剛入園的小朋友和父母而言,艱難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上幼兒園是寶寶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生活,難免會有哭鬧、焦慮的問題。
最近有一些媽媽私信我:每天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都會哭著喊著說:媽媽,不要走。」看見孩子哭得那麼傷心,媽媽只能一邊抹淚,一邊堅強轉身離開。
其實入園焦慮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只要父母做好準備,孩子入園也沒有那麼難。今天,我們了解一下克服入園焦慮的2原則和4個方法,希望對媽媽們有所幫助。
1、父母情緒很重要
剛剛入園的前幾天,孩子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把自己留下來,心裡變得非常焦慮、緊張。當孩子不能用語言表達內心的焦慮時,哭鬧就成了最好,最有效的選擇。
如果父母這時候情緒也不穩定,不管是自己哭,還是強迫孩子不要哭,都會增加孩子的不安。
2、有些話,不要說
送寶寶入園,媽媽一定不要用語言恐嚇孩子。這些話不但不會讓孩子擺脫焦慮,反而讓孩子更加恐懼感。
第一句,你再哭,媽媽就不來接你了
有些媽媽看到孩子哭,就會說:「你再哭,媽媽就不來接你了。」媽媽說這句話,孩子會認為媽媽不要我了,心裡變得更緊張。
第二句,大家都在看,不害臊。
有的媽媽會說:「大家都在看著,不害臊。」媽媽說了這種話,孩子會覺得自己很丟人,不但沒有停止哭鬧,反而變得更黏人。
第三句,你再哭,就讓老師把你帶走。
有些媽媽看到孩子哭,就會說:」你再哭,我就讓老師把你帶走。「孩子上了幼兒園,老師才是那個整天陪伴他的人。媽媽說這句話會無意識的黑化老師的形象,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恐懼。
第四句,不是說不哭的嗎?怎麼又哭
很多媽媽會和寶寶約定好不哭的,可是孩子還是沒忍住。這時候媽媽會說:「不是說好不哭的嗎?」媽媽這句話就等於給孩子貼上「不乖」的標籤,會無形增加孩子的壓力。
其實,寶寶哭鬧只是想搞清楚媽媽為什麼不要我了,結果媽媽不理解,還用了一些恐嚇的語言,孩子會變得更害怕。
1、互動
有時候,看到孩子哭鬧厲害,媽媽會讓老師把孩子強行抱走,以為真的可以做到眼不見心不煩。這種做法會給孩子一個「老師是來搶我的"的錯誤認知,反而增加了孩子對老師的恐懼。
送寶寶入園的時候,媽媽可以多和老師互動,交流,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老師是媽媽的好朋友,這時候孩子才會對老師產生信任感。
2、信任
當我們送孩子入園的時候,媽媽可以告訴寶寶:「媽媽下午四點就來接你回家。」如果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媽媽可以說:「寶貝,你下午睡醒了,媽媽就來接你了。」
媽媽這樣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有了一個具體的等待目標,自然不會太焦慮了。
幾天後,孩子發現老師可愛,媽媽說話算話,信任也就建立起來了。
3、建立
在寶寶入園的1到2周,父母和老師要幫助孩子建立友誼。大多數孩子的焦慮是因為幼兒園沒有吸引他的東西。
這就需要父母和老師共同觀察,看看孩子這幾天有沒有特別喜歡的玩具、老師、小朋友等。如果是老師,媽媽送寶寶上學時可以說:「走,媽媽帶你去和某某老師玩。」這樣就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降低孩子恐懼和焦慮。
4、練習
在寶寶入園的前一周,媽媽就可以給寶寶分享一些幼兒園的照片。一邊看一邊告訴寶寶幼兒園的飯多好吃,玩具多好玩,老師多可愛。
在寶寶覺得安全的時候討論這件事,孩子的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自然也不會太焦慮。
當孩子知道了幼兒園是個好玩的地方,媽媽也不會不要我,寶寶自然就不焦慮了。
寶寶入園焦慮,是每個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只要媽媽能細心觀察,找到正確的語言和方法,孩子的成長會讓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