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早上送兒子上學,校門口總是哭聲一片。在我兒子上學的幼兒園,往年學生家長是可以孩子送到教室的,今年因為受疫情影響,每天早上安檢,家長都得在大門口止步,新生亦不例外,所以今年開學之際,校門口的哭鬧場景尤為引人注目。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家長應對手段亦各有千秋,有的安撫,有的悄悄「逃離」,有的孩子哭,家長也哭,甚至還有恐嚇、哄騙……
幼兒園新生入園,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不少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恐懼,每天哭鬧著不願上幼兒園,家長常常束手無策。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使其儘快適用幼兒園生活呢?
我兒子從三歲半開始上幼兒園,到現在已整整接送他兩年半時間,根據這幾年的育兒學習與實踐經驗,總結了一些方法提供給廣大家長,希望廣大小朋友每天開心入園,快樂放學!
01 不要悄然離開
有的家長送孩子到學校,因為實在無法擺脫孩子「糾纏」,不得不悄悄離開。這樣做,雖然輕鬆擺脫了孩子,卻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孩子恐懼心理,破壞其安全感。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會真的以為你就此消失不見。
所以家長送孩子到學校後,一定要當面跟孩子道別,並承諾按時接他回家。
記得我兒子第一天上幼兒園,一路上興奮無比,充滿期待,可送到教室門口後,緊緊抱住我怎麼也不肯撒手,硬要我陪著他一起上幼兒園。
老師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要他找一找自己的足球在哪裡,趁孩子轉身找足球,我悄悄溜走了,我快速來到一樓大廳,從監控中看到孩子正往外跑,被老師抱住。此刻,我非常後悔自己不辭而別,當時我的孩子本來安全感就不足,這樣不是更缺乏安全感了嗎?
不到中午時分,孩子竟憑著記憶,借用老師電話撥通了我的手機。儘管我之前讓孩子記住了手機號碼,但從來沒有撥打過,對於第一次見面的老師,還是一個陌生人,而且當時我那三歲半的兒子,在我看來還是一個比較膽小的孩子。
「媽媽,我想你!」聽到電話那頭傳來的孩子不安的聲音,我在想,他是出於一種怎樣的恐懼與不安,才具有如此大的勇氣借用老師電話?
於是,我決定,再也不能這樣與孩子不辭而別。
第二天,孩子比前一天更不肯放我走,沒辦法,我只好叫老師抱住孩子,孩子哭著向我伸手,我微笑著向孩子揮手,當面跟他說再見,並承諾下午早點接他回家。
漸漸地,雖然孩子早上還是有點不太想去學校,可每次放學接他時,感受他總是那麼開心與快樂。孩子也逐漸明白,我只是暫時與他分開,每天放學,我會準時出現在教室門口。大約半個月,孩子已完全適應了幼兒園。一個月後,孩子竟然只要我送到大門口,不要我陪著他去教室了。
02 不要問在學校乖不乖
在與許多幼兒及家長交往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家長有一個習慣,喜歡問孩子在學校乖不乖,是不是聽話,飯菜是否吃完……這無形中會給孩子形成壓力,給孩子的暗示是:只有我乖,老師才會喜歡我,爸爸媽媽才喜歡我。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學校是一個衡量人表現是否好壞的場所,不利於孩子更快地融入集體,有的家長甚至當著孩子向老師打聽他們的表現,這樣更不利於增加孩子與老師的親密聯結。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家長要多問孩子,在學校有什麼開心的事情,有什麼想要跟家長一起分享的。且孩子跟家長分享時,一定要認真傾聽,及時回應。
我兒子常常放學後,總是開心地告訴我,今天認識了哪位小朋友,學號是多少多少,今天又吃了什麼菜,很好吃……我總是帶著羨慕的表情聽孩子繪聲繪色地講述,並表示自己也好想跟他一起去上幼兒園,漸漸的,孩子越來越喜歡他的幼兒園生活。
03 不要恐嚇欺騙
當許多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哭鬧時,常常有家長說:「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家長這種制止孩子哭鬧的方法,表面上似乎可以讓孩子快速停止哭泣而變得「聽話」,實際上,會進一步增加其恐懼而延長分離焦慮。
所以爸爸媽媽不要讓自己焦躁的心情影響孩子,而應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幼兒園是一個快樂的地方,有許多小朋友,老師很愛你們」,幫助孩子對教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家長切記不可當著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告訴老師,叫老師好好收拾你」,「你還哭,還哭就讓老師把你關起來」之類的話。其實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我們給予適當的幫助,上幼兒園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事情。
孩子想要抱時,就多抱一抱孩子,這樣他會多一份安全感。孩子想哭時,允許他哭一會,哭夠了,孩子情緒得到釋放了,才有能力與動力來應對新挑戰。
為了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幼兒園,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緩解入園焦慮
01 多帶孩子接觸家庭以外的世界
家長在孩子入園前,要多帶孩子接觸家庭以外的世界,更要多帶孩子到新幼兒園去參觀、玩耍,使孩子對上學產生興趣與好奇。
我兒子上幼兒園以前,常常有許多幼兒園為了招生而舉辦這樣那樣的親子活動,我都會帶孩子去參加。還常常主動帶孩子去參觀周邊一些幼兒園,孩子非常開心,很期待自己也能上幼兒園。
後來選定了幼兒園後,在兒子入園前一個學期,我經常在幼兒園放學之際帶兒子入園玩耍。我兒子是2018年春節入園的,新生是3月1日正式開學,他們班原來的老生因為寒假提前放假,2月底就開學了,於是入園前一天,我帶著孩子去他們班上找老師,並希望見一見新同學。老師非常熱心,立刻給他安排了座位與學號,還留他吃了中餐。孩子非常開心,一下跑出教室告訴我:「媽媽,楊老師給了我一個2號的杯子。」「媽媽,楊老師給了我一個2號的凳子」。吃完中餐後,老師出來告訴我,孩子還想看本書再回家。回家後,他對第二天上學充滿期待。
所以我兒子入園前幾天,對上學是充滿期待的,只是送到學校後,希望我陪他一起呆在幼兒園。當時兒子是既想上學,又不想離開媽媽的矛盾心理。不過,只過了兩周,孩子很快就適應了。
02 按時接、送孩子入園
在孩子入園初期,家長要按時接、送孩子入園,沒有特殊原因,不能因一時「心軟」或一些不重要的原因而不送孩子入園,這樣會讓對幼兒園陌生感的時間增長,造成孩子不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另外,家長還要按時接幼兒,不能讓孩子在入園後的前幾天裡感覺離開父母的時間過長,從而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
我記得第一天接孩子時,看到他早早地背著書包在左顧右盼,一見到我的剎那,孩子激動地叫著「媽媽」,眼淚刷地流了下來。
孩子說:「媽媽,你明天能不能第一個來接我?」我說「好的!」此後一段時間,我都提前早早地來到教室門口等他。大約一個月時間後,孩子放學時不再左顧右盼。
03 多與老師溝通交流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點與生活習慣,家長要多與老師溝通,將孩子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健康狀況等如實告訴老師,以配合老師有針對性地教育。
我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由於從小缺乏安全感,在陌生人面前比較膽小而又敏感,而我兒子的先天氣質又是那種感受力特別強的孩子,喜歡被關注。於是我把孩子的這些特點告訴老師,希望老師多關注一下他,多為他介紹一下新同學,如果不小心做錯了什麼,希望老師委婉地指出而不要直接批評他。老師非常善解人意,她說:「謝謝你告訴我這些。」就這樣,兒子很快融入了這個集體。
當然,孩子的情緒是變化莫測的,兒子有時也不想去幼兒園,有一次孩子說出這種想法後,我說:「可是老師同學會想航航呢!其實啊,老師有時也想呆在家裡多陪陪他們的崽崽,多陪陪他們的爸爸媽媽。可是老師一想,如果我不去的話,誰陪航航他們玩呀?於是,老師就去學校啦,可是老師來到學校一看,咦,航航怎麼沒來呀?我好想航航啊。還有同學也想航航呢。」
沒想到孩子說:「其實我也想老師和同學的。」於是又乖乖地背著書包上學去了。可是晚上孩子回家跟我說:「媽媽,我今天在學校,沒有人說想我啊。」
我說,老師同學想你,有時會說出來,有時是在心裡想,不一定說出來。就像你想老師和同學時,有時也沒有說出來對不對?兒子點了點頭。
於是,我又把這一情況告訴老師,希望老師多跟孩子們說說想他們之類的話,更有利於增加孩子對老師、同學的親近感。
所以我們家長要多與老師溝通孩子的情況,包括孩子在家裡的表現等,讓老師多了解孩子,更有利於家園交流。
04 以遊戲釋放焦慮
昨天早上送兒子至校門口時,只見一位媽媽輕輕地抱了抱孩子,然後微笑著說,「今天晚上回來我們還玩遊戲好不好?像昨天晚上那樣。」孩子輕輕地點了點頭,然後依依不捨地走進校園。我很欣賞這位媽媽的做法。
一說到遊戲,沒有孩子不喜歡的,遊戲幾乎對任何孩子具有無法阻擋的魅力,我跟我兒子幾乎每天都玩遊戲,百玩不厭。遊戲互動中所產生的親密感,可以釋放孩子們的天性,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
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非常適合玩捉迷藏遊戲,尤其是玩「你好,再見!」遊戲。比如一會跟小孩說「再見」,然後躲到另外一個房間,一會又跑出來跟小孩打招呼說「你好!」,一會分離,一會再見,經過多次反覆,可以從這種遊戲互動中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同時,現實生活中跟小孩真正分離時,爸爸媽媽一定要當面跟小孩說再見,並說明自己什麼時候會回來,這樣小孩會逐漸明白,爸爸媽媽只是暫時分開,而不會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另外,早上父母上班時也應儘量當面跟小孩說再見,如果不能,應在前一天晚上告訴小孩,媽媽需要第二天早上寶寶醒來前去上班或出差,並告訴自己什麼時候回來。孩子逐漸習慣了這種「分離」「再見」的場面,在幼兒園也能很快適應與爸爸媽媽的分離。
05 利用繪本激發上學興趣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借用繪本親子共讀亦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在我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有兩個繪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本是《20個上幼兒園的好理由》,另一本是《媽媽去上幼兒園》。
《20個上幼兒園的好理由》通過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誇張而幽默的情節,幫小讀者構造了一個不上學的假想世界,讀起來非常輕鬆有趣。這個繪本我在孩子入園前已準備好,但剛開始並沒有拿出來給他讀,在孩子入園一周左右有了不想上學的情緒後,我才拿出這個繪本。沒想到孩子非常喜歡,讀了一遍又一遍,每天晚上要讀好幾遍才睡覺,還要求每天帶去學校,要給老師看。
繪本的最後一頁是:「結論:我還是乖乖地去上幼兒園吧!」每次讀到這句時,孩子竟然一邊用手指著,一邊誇張地大聲讀出聲音:「我-還-是-乖-乖-地-去-上-幼-兒-園-吧!」。幾天後,這繪本中的大部分句子,孩子竟然都會背了。我倒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這個繪本的內容記住,然後時不時在路上跟兒子你一句我一句邊走邊誦讀。當孩子偶爾情緒來襲說不想上學了,我就以滑稽搞笑的表情搖頭晃腦讀出:「如果我不上幼兒園……」,
如果我不上幼兒園,就不會讀也不會寫
兒子很自然地接上:「就不會讀也不會寫……」
如果我看不懂字,就會把蘇打水和洗髮水搞混
如果我吞下洗髮水,就會邊說話邊吐出泡泡
如果我吐出一個跟我一樣大的泡泡,泡泡就會帶我飛離屋頂
通過兩人你一句我一句滑稽搞笑的誦讀,孩子的情緒一下調整過來。當然,這樣的方法也只用了幾天就失效了。面對我們的孩子,我們永遠不要指望同一種方法永遠會起作用,而需要我們不斷調整我們的思路與方法來適應孩子的變化。
我孩子入園之初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上學充滿興趣與好奇,只是每次送到教室門口不肯讓我走,希望我能留下來。此時,《媽媽去上幼兒園》這個繪本可幫上了大忙。
這個繪本講的是小女孩第一天上學,發現小夥伴們在爸爸媽媽離開後,都哭了。於是她不肯讓媽媽離開她,一定要讓媽媽陪著她上幼兒園。於是媽媽只好留了下來,漸漸地,小朋友發現,幼兒園裡很多趣事都是不需要媽媽陪伴的,而媽媽的陪伴反而有那麼點「不合時宜」,比如一起唱歌時,媽媽的聲音比所有人都大;吃飯時,因為桌子太小,媽媽的大腿把桌子的下方全佔了,兩隻腳還分開放著,小朋友看到後都笑了;午休時,她跟媽媽共用一張小床和毯子,媽媽佔了大部分,還打呼嚕,影響其他人休息;自由活動時間,媽媽被一輛小小的三輪車絆倒了……
利用這些情節,當孩子不肯讓我走的時候,我就會提到這繪本中媽媽在幼兒園遇到的尷尬場景,跟孩子說:「寶貝,媽媽也想留下來跟你一起上幼兒園呢,幼兒園有這麼多好玩的,我也想玩滑滑梯,想在你們學校吃飯,想陪你一起睡。可是你看,你們的桌子這麼小,等下我吃飯時把腳伸到桌子的另一邊去了,同學們會笑話我呢。還有,你們的車子,滑滑梯我都坐不下呀,等下摔倒了同學也會笑話我呢……」漸漸地,孩子沒這麼堅持,當他逐漸熟悉老師和同學後,也像繪本中的小女孩那樣,發現沒有媽媽的幼兒園生活其實更有意思。
除了這兩個繪本外,我兒子對《大衛上學去》,《媽媽,我還要上幼兒園》等繪本也比較感興趣,通過這些繪本故事,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其他小朋友上幼兒園的情況,或通過繪本中其他小朋友上幼兒園面對的問題,幫助小朋友建立自己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所以建議家長朋友可以準備一些繪本與孩子親子共讀。當然,如果孩子不喜歡某一個繪本,我們不要勉強,在我所購買的繪本中,有些繪本剛買回來的時候孩子說不喜歡,我說不喜歡我們就不讀,讀孩子喜歡的,然後把它擱在書架上。一段時間過後,孩子還是偶爾拿出來翻一翻。
另外,《魔法親親》、《幼兒園的一天》、《我愛幼兒園》、《送爸爸上幼兒園的奧爾加》、《湯姆上幼兒園》、《你好,幼兒園》等都是很適合幼兒新生入園的繪本,家長不妨準備一些與孩子親子共讀。
同時,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建議家長給孩子準備好安撫物品,有助於增加其安全感。記得我兒子剛上學時,總是喜歡帶一些喜愛的小玩具,後來因為學校不允許小朋友攜帶玩具,兒子便要我放學後帶一些玩具去接他,我總是儘量滿足。家長還可根據幼兒園的作息制度來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鐘能和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吻合,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以便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