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發展路上,LinkedIn是我用過最好的且唯一在使用的職業社交產品。使用LinkedIn已經很多年了。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喜歡LinkedIn,如何使用會有效果。我這裡把這些年使用LinkedIn的粗淺經驗記錄一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先講一個好玩的故事。
我第一次集中使用LinkedIn,是參加工作後。我碰到好多新的同事、前輩,就開始八卦他們的工作經驗,查LinkedIn玩。
有一次,我看到某個同事的LinkedIn介紹這麼寫自己,「俺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我就跑到我經理那裡,給他看這個LinkedIn頁面,說,哈哈,哪兒有人自己說自己是世界知名的啦……然後經理很明顯地咽了一下口水,說,西方的自我營銷方式會比東方更直接一些,可以理解……
我當時就默默地回座位,才想起來,沒有查過經理的LinkedIn,一看,結果他當時寫的是「很多人叫俺完美無瑕的設計師」……
幾天沒有敢正眼看經理……後來經理也改了他的LinkedIn介紹,哈哈哈。
從那時起,LinkedIn就陪著我的職業路一直走過來啦。
講下我為什麼喜歡LinkedIn:
1)單純:LinkedIn和其他社交產品比,單純得多。沒有豐富的圖片和繁雜的互動,就是簡簡單單的Profile頁,職業社交關係鏈。
2)真實:人都是真實的,有真實名字,有真實職業背景。加聯繫人時因為大多是認識的、見過的,所以很相信這個社交產品的內容。
3)職業:這裡沒有曬旅遊、養生方法、小道消息,這裡只有職業相關的內容。作為一個設計師,我的職業聯繫人裡大部分是設計師以及相關行業的同事,所以LinkedIn裡我得到的信息是非常集中在我這一行的。
4)嚴肅:這是一個相對嚴肅的社交圈。每一個狀態、每一個工作記錄都是嚴肅的。在眾多社交產品中,這是獨一無二的。
以上4點是我開始使用LinkedIn的興趣點,後來使用久了,發現很多有趣的使用方法,讓我更喜歡這個產品。
1學習在職業場合中,會遇見很多不同的人。同事、上司、下屬、會議演講嘉賓、合作夥伴、校友等等。我總會發現很多人非常優秀,從很多維度各有特色。我就會好奇,他/她為什麼這個點是出色的,來自哪兒,如何鍛鍊出來的。
舉一個例子,在美國工作時,有一位領導,每次會議的時候那個風度翩翩真是令人髮指,說話談吐優雅到位,舉止得體。我當時就想,都是研發線的,為什麼這個人就這麼不一樣呢?我查詢了他的LinkedIn,才知道他在哈佛讀了JD後,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律師,才轉入網際網路行業。知道他的背景後,我會理解他的行為模式是如何來的,並了解這個點他為什麼優秀。
其實我們工作中能碰見很多有趣的人,我後來養成一個習慣,會查詢一下他們的LinkedIn檔案。他們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國際生活工作經驗,都會對他們現在的工作方式和特點帶來極大的影響。久而久之,甚至我可以簡單的有一個人群劃分,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可以幫我迅速了解在工作中需要合作的職場人士。
在華為,工作需要和很多客戶打交道。我也喜歡在和客戶初次會議後,通過名字搜索,加上LinkedIn,並進行一些研究,會幫助我在工作場合中與客戶的合作更融洽。
簡單來說,職業成長期,多看厲害的人的LinkedIn經驗,可以作為參考、學習、印證,對自身的職業成長很有好處。
2自省小時候覺得寫簡歷是需要用的時候才動筆,例如申請研究生、找工作、換工作,但是LinkedIn教會我,維護一份自己的職業經驗記錄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的微博、知乎自我介紹可能很多年都沒變過,但是我的LinkedIn個人頁面是長期保持更新的。在工作經驗這一欄,多次的更新每次都可以讓我再次思考這段時間職業發展的歷程、工作的優缺點、職業進步的瓶頸、自身的差距。這個思考過程對我非常重要。
可以這麼說,我的LinkedIn頁面寫得比我簡歷還仔細認真。每一份工作的每一句話都是至少改過100次且思考得比較透徹的結果。
很多時候,周末泡上一杯茶,改改自己的LinkedIn頁面,已經成為一種樂趣和習慣。
思考過程的美妙之處在於:
首先,一份工作,短短幾行字,寫出的內容,就是我這段工作最在意的內容,最在意的成績;
其次,在思考寫什麼的時候,優先級自動就出來了,也能幫我想清楚我到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最後,每次語言的精煉和捶打,都會讓我對這份工作的感悟越深厚。
LinkedIn更新自己工作經歷的過程,對我來說,就是自省的過程。
3社交社交產品一定還是有社交的。當個人頁面到一定穩定度之後,職業形象就自動體現出來,同時,這個Profile頁也有了一定信任度在裡面。在職場上和聯繫人互相加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職業經驗再認識一次的過程。
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在會議上遇見一個美國設計師,交流了後,互相都覺得聊得很來。於是我們互加LinkedIn,發現我們兩個之前在矽谷的公司開車就10分鐘,且有共同認識的朋友。馬上我們就聊得更開心了。這種職業的聯繫可以更好地幫助交流、增進職業關係。
LinkedIn的社交我分為:新認識的朋友加深職業聯繫;老同事再聯繫;認識新朋友。每一種都給我帶來很多社交、學習、擴展職業工作圈子的機會。
4推薦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有一個同事給我做LinkedIn推薦。來自同事的真實認可是最寶貴的。
每個圈子都不大。例如在矽谷工作的設計師、產品經理、開發,公司換來換去,來來回回就是那幫人,所以真實的推薦是非常有說服力的。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是一個主管,你要招聘一個年輕設計師,你看到他的LinkedIn頁面有你現在同事或者以前同事的推薦,認可度很高的推薦,你也許會電話你同事直接問這個年輕候選人怎麼樣,也許會直接加分。
就像把很多零散的點連接為一個有意義的圖形一樣,LinkedIn的推薦把大家的信任拉在了一起。
推薦是直接在個人頁面展現出來的。我回國後很少請朋友推薦了,在美國用的多一些。我今天數了一下,有25位同事給我做過推薦。
其實大家都互相在推薦,大部分時候都不吝誇獎之詞,但是又因為LinkedIn是一個相對嚴肅的地方,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形象,所以不會太誇張地寫。這使得LinkedIn的推薦在自己行業的圈子裡有足夠的推薦力和可信度。這些推薦的同事現在散布在Apple、LinkedIn、Verizon、eBay等公司,也相當於把我的優勢和讚許帶到了更多的場合。
一份LinkedIn推薦,是友情的證明、是職業的肯定、也是一封寶貴的推薦信。
5閱讀LinkedIn同時還是一個優質的內容來源。你可以設置屏蔽首頁的信息來源聯繫人,這樣你可以篩選出你信任且欣賞的同事來接收他們的信息。我發現,這樣的天然篩選器非常好用。這幫人分享、寫作的內容,無論從質量、行業、還是風格,都非常適合我。感覺就像是面對海量的信息來源,有一群可信的朋友在幫你篩選並提供閱讀內容似的。
我現在大部分英文閱讀,關於設計、關於職業、關於網際網路業界,都是來自LinkedIn首頁Feeds區域。
當然,LinkedIn還有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與新工作機會的聯繫。這個好處不細說了,不過確實有效。我近三次換工作,都是來自LinkedIn的緣分。
LinkedIn還有很多好玩的使用方法,我今天記錄的是基本的功能。希望國內使用Linkedin的優質用戶越來越多~
本文由領英經作者許可發表。歡迎更多用戶沉澱職業思考,分享個人成長,郵箱tougao@linkedin.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復142,閱讀《<經濟學人>專題 | LinkedIn:全世界的工作人士,上線吧》
回復6185,閱讀《領英影響力 | 孫振耀主題演講:職業與創業》
回復134,閱讀《故事| 從投行到傳媒,職業社交給我的三個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