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 據日本《產經新聞》7月31日報導稱,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一艘「宙斯盾」戰艦下水儀式於7月30日在橫濱市舉行,該艦被命名為「摩耶」號,預計將於2020年3月服役,該艦的最大賣點是搭載了「協同作戰能力」(CEC)系統。曾擔任海自護衛艦隊司令的池田德宏表示:「『宙斯盾』艦是象徵一個國家軍力的『超級力量』。威懾力和運用效果不可估量。」那麼「摩耶」號的作戰能力究竟如何?是否有宣傳的那麼強大?對日本海自的戰力提升又有何幫助?本文就此為您簡析。
艦名繼承二戰日本重巡 最後被美潛艇擊沉
此次下水的日本最新驅逐艦「摩耶」號(舷號179),為日本海自裝備的第7艘「宙斯盾」戰艦,其艦名實際繼承自二戰日本海軍的高雄級重巡洋艦3號艦「摩耶」號,和此前服役的6艘「宙斯盾」戰艦的艦名一樣,均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復興」意味。最早服役的4艘金剛級驅逐艦除3號艦「妙高」號(二戰妙高級重巡)、4號艦「鳥海」號(高雄級重巡4號艦)外,另外2艘均沿用了二戰金剛級戰列艦的艦名(「金剛」和「霧島」)。之後的2艘愛宕級(又稱「金剛改」)驅逐艦,艦名分別繼承自高雄級重巡2號艦「愛宕」號,以及妙高級重巡「足柄」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二戰日本重巡「摩耶」號的模型封繪圖,該艦的艏樓前只有2座主炮塔,比姊妹艦少一座。(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戰「摩耶」號重巡的名稱源自日本兵庫縣的摩耶山,其所屬的高雄級(首艦名稱源自京都附近的高雄山,與臺灣高雄市無關),是二戰前日本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重巡」(噸位和艦載火力受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日本則稱其為「最強條約重巡」。「摩耶」號重巡全長203.7米,滿載排水量1.27萬噸,最大航速35節,火力配備包括4座雙聯(共8門)50倍徑203毫米主炮,6座雙聯127毫米高射炮,4座四聯610毫米魚雷發射管等。受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危機影響,當時負責建造工作的川崎神戶造船廠幾乎破產,後來在日本海軍的介入下勉強動工,竣工後的「摩耶」號的主炮火力實際要弱於另外3艘姊妹艦(均配備有10門203毫米主炮),但相應增強了防空能力,在整體作戰性能方面,該艦在當時世界上處於先進水平。
「摩耶」號於1932年6月投入服役,於1937年7月參加了日軍入侵中國海南島作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曾先後參與日軍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瓜達爾卡納爾島、阿留申群島、馬裡亞納等一系列戰役。1944年10月,「摩耶」號隨另外3艘姊妹艦一同參加了雷伊泰灣海戰。當年10月23日,其所在的日軍艦隊在巴拉望島水域被美海軍潛艇發現,其中「摩耶」號被美軍「鰷魚」號潛艇誤認作金剛級戰列艦,在通過巴拉望水道時連續被4枚魚雷命中,短短8分鐘內就沉沒了,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2018年7月30日,「摩耶」號(179)飛彈驅逐艦在橫濱舉行下水儀式。(圖片來源於網絡)
今天的「摩耶」號驅逐艦繼承這一艦名,恐怕是沾不到「前輩」的光。果不其然,在7月30日的下水儀式上,布置於艦艏的彩球未能順利打開,這無疑不是個好兆頭。「摩耶」號飛彈驅逐艦全長170米,標準排水量8200噸(滿載排水量將超1.1萬噸),尺寸雖與「前輩」不相上下,但作戰能力早已今非昔比。除一門127毫米艦炮,和96單元垂髮飛彈系統外,該艦將搭載「宙斯盾」基線J7戰鬥系統(相當於美軍的「宙斯盾」基線9系統,具備海上反導能力)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生產的AN/SPQ-9B雷達系統,該系統能夠在強電子幹擾環境中發現並追蹤低空飛行的高速反艦飛彈目標。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