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他弟弟的官場之路,首先要感謝的是他們的父親--蘇洵,蘇洵斷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以後全身心的投入到培養兩個兒子上面。蘇軾出入官場的道路雖然沒有那麼的艱辛,但是他的父親為了他們也是付出了很多。
在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沒有參加應試之前,蘇洵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拜訪了在成都做官的張方平,講自己的作品呈上希望打通這個關係得到賞識,張方平當然出於父子三人的才華,為他們父子三人寫了推薦信,推薦信的對象是,當時朝廷為官的重臣,同時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和韓琦。在獲得推薦信的次年,嘉佑元年( 156年)蘇詢就帶著兩個飽讀詩書的兒子,前往大宋的都城--汴京。
在汴梁,蘇軾的名字將名動京城。
這是蘇軾第一次離開家鄉四川。 五月父子三人到達汴京,住在太平興國寺浴室院。蘇氏兄弟沒有參加眉州的州試,所以根據北宋的科舉制度,他們還需要在開封府通過舉人的考試,才能參加禮部省試。八月,二人雙雙通過舉人考試,剩下的時間,就是等待第二年初的禮部考試了。準備時間寬裕,蘇軾與蘇轍除了備考外,有更多時間隨父親-起遊覽京城,出人京城的社交場合。蘇家三父子在汴京的文名不小,在一次有韓琦的宴飲場合上,韓琦還特意向蘇洵問起蘇軾。
嘉祐二年( 1057年)正月,蘇軾和蘇轍一起參加了禮部的考試。考題是《刑慣忠厚之至論》,蘇軾六百餘藝洋洋酒酒,平實流暢地完成了文章。在閱卷時,考官梅堯臣十分喜愛蘇軾的文章,想將其錄為第一,請示主考歐陽修。歐陽修讀後讚不絕口,本欲拔擢為第,但又 疑慮怕這篇文章是自己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就為第二。結果拆卷一看,這篇文章是蘇軾所作,而被係為第一的文章,反而是曾鞏寫的。雖然陰差陽錯,不過在三來的禮部複試時,蘇軾還是以《春秋對義》取得了進上第一,榮登狀元。
二月殿試,蘇軾和蘇轍順利通過,並且給當朝皇帝宋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家的科舉運恐怕全被蘇軾和蘇轍佔了去。蘇軾進土及第後,親自拜訪了歐陽修、梅堯臣、富強、韓琦。老前輩們都對這個才華橫溢的青年青睞有加,蘇軾的二十二篇文章,在公卿大夫們間爭相流傳。身為學界泰鬥的歐陽修為其揚名,蘇軾這個名字,也自此名動京師。
初入官場的蘇軾用「春風得意馬蹄急」來形容簡直再適合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