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圖書館在線版:首批20000+館藏條目正式發布

2021-03-01 科學史圖書館

科學史圖書館在線版,https://www.zotero.org/groups/2489429/wissenschaftsgeschichte,點擊Group Library的藍字進入全部館藏。

科學史圖書館的Wordpress博客,https://wissenschaftsgeschichte.wordpress.com/ 和公眾號同步更新

前言

我是在去年4月左右寫本科畢業論文時開始接觸Zotero的,那個時候簡單將論文涉及到的作者和主題分了一下類,大概五六個作者、四五個主題,條目不過幾十個。現在一年多過去,我的Zotero My Library裡已經有了21875個書和論文的條目,其中5457個是有pdf附件的。十月份新買的1T的MacBook Pro現在只剩不到100G了,前一陣給Wellcome填寫博士研究預算時第一件事就是要了三年份Zotero unlimited storage的錢,不然網盤估計過一陣就不夠用了。今天公開的這些條目就是我從去年4月到現在Zotero裡與科學史相關的全部收藏。

整理收藏時的頁面

作為一個副業做學術史的人,在整理圖書館的時候,我經常會站在科學史這個學科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的角度上:我在今天能夠收集和擁有的知識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從scale的角度來思考一下。僅計算有附件的條目,我在這一年中可以收集三千冊與科學史相關的pdf monograph,其中包括不少一鍵就可以下載的15-18世紀珍貴書籍的電子版,再加上同等數量的單篇論文。這在科學史剛剛建立的20世紀初是不可想像的:瓦爾堡的圖書館在1911-1923的十多年以來,每年購買的各時代、學科的書籍和期刊的總和基本在一千冊左右,在他去世前幾年才增加到每年購進四千冊的水平(Stockhausen 1992, 189-191)。以此增速來看,我在博士後時期就可幾近擁有瓦爾堡55歲時的兩萬冊藏書(Saxl 1943, 收錄於 Gombrich 1986)。在數碼時代這沒有什麼可驚訝的,scale up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我們的知識生產規模和收集規模都在同步指數性地增長,如果說瓦爾堡時代決定一個私人圖書館規模的是資本,那麼今天決定其規模的則是技術;技術創造了新的信息交換方式,可以跨越不少資本的壁壘,但也可能製造新的壁壘。當然了,生產和收集了這麼多知識,並不意味著我們真的「知道」了更多;資源只有被組織、利用起來的時候才是有效的。科學史圖書館就是這樣一個數碼時代的嘗試。我使用 Zotero group library 公開條目的方法是從 Recipe Project (https://www.zotero.org/groups/400072/the_recipes_project?)得到的靈感,他們早在2015年就建立了協作的 Zotero group library,但是並不是公開的,需要申請才能加入,現在可以看到成員有14位學者。我的科學史圖書館則走公開路線,和我個人的Zotero收藏和知識增長同步,所以寫給所有人和寫給自己的更新基本是一樣的。更新的語言不限,我準備歇一陣在Wordpress上發布這個指南的英文版——Zotero在英國,至少在我身邊用的人也不多,多數人畏難情緒或者慣性都很重,系裡熟悉的人中我只遇到過一位導師天天Zotero不離手。一開始開科學史圖書館這個號的時候,我是把它想像成一個blog的,但是慢慢發現做blog不如做open access來得爽——關鍵是車軲轆話寫文章不過多久就厭倦了,寫多了只是重複已知和已思,文字的表達永遠跟不上思想的流動速度。而bibliography是不會停止更新的,收藏是永恆的加速主義——過去的幾個月可能很多人體會到了為末日囤積物品和信息的感覺,那麼就讓我們把囤積變成一種存在和思考的方式。

科學史圖書館的連結:https://www.zotero.org/groups/2489429/wissenschaftsgeschichte,以後會按照我自己最近在研究的東西,每隔幾天更新一個單位的Zotero收藏(比如一個子領域、一個問題或者一位文藝復興作者),並且在公眾號和Wordpress推送出來。圖書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如上圖,無需註冊Zotero帳號,你可以在線分類瀏覽條目、雙擊條目進入下載頁面,以及在線搜索和標籤篩選。如果你有Zotero客戶端,就可以在本地使用,還可以挪動複製條目到你的個人圖書館,然後使用Zotero find available pdf自動添加附件。今天的第二條推送是一個技術性的使用指南,第三條推送是幾點針對科學史入門者的建議以及可以用來入手的館藏,需要的可自取。歡迎大家在微信後臺或Zotero討論板留言告訴我你的意見和建議。在此特別感謝前幾天幫我在Zotero上內測的朋友們。

分類方法和原則

科學史圖書館是從我的個人收藏發展出來的,這意味著我的分類法本身就是我對這個學科理解的論述。總的來說我的分類原則是偏重實踐的:不是以「研究什麼」分類,而是以「如何研究」分類,以modus operandi分類,以ways of knowing(Pickstone 2000)分類。這包括區分科學、醫學的各個分支,也包括區分科學史的不同層次本身。我的分類重點參考了三個系統:倫敦瓦爾堡圖書館(Warburg Library)的分類方法、佛羅倫斯伽利略博物館(Museo Galileo)和其圖書館的儀器、書籍分類方法,以及北大朱青生老師講授的圖像層次(見2.2)和材料取用的層次(見2.5)。同時在具體的知識和書目層面,除了自己的儲備外,我也參考了系裡的Research Guide,課程大綱,Oxford Bibliographies以及Isis Current Bibliography等很多資料。

這個圖書館的特點是選書比較新,除了史學史、方法論部分以及上個世紀一些難以超越的紮實研究,以及來自瓦爾堡圖書館的那些老書外,基本都以近20年出版的monograph和論文為主,電子版也是比較好找的。圖書館所關心的問題(見一層 1.7 Paradigms and Methods 和二層2 Objects and Questions )也是當下學界正在討論的,不少問題尚且沒有一個定論。我可以保證這個科學史圖書館不存在實體圖書館的過時問題。

下面按照現有三部分館藏分別介紹一下分類的邏輯,我用了圖書館建築的三層來形容它們,每一層有書架,書架上有格子……作為一個建築設計愛好者(sketchup和unity入門級)我正在計劃著把它視覺化到vrchat這種東西裡面,如果能做成遊戲就更好了。這個介紹同時也是一個科學史和醫學史領域的導論(兩萬三千字!),因為我會提點一下每個層級的關鍵文獻。由於我個人研究領域的原因,這個圖書館的收藏偏重歐洲,偏重early modern時期(寬泛一點大概15世紀末到18世紀早期),以及一些我一直感興趣的領域,如史學史和方法論,如人類學史、人文學史等等,但是我希望這個結構儘可能突破我個人知識儲備的限制。

我之後準備根據自己的研究隔幾天更新一個小的子文件夾(比如一個作者,或者一個話題)然後通過公眾號和Wordpress寫一個短的簡介推送出來,所以如果你在Zotero上加入了圖書館,同時也關注了公眾號或Wordpress,你就能及時收到和使用我的新發布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最想看哪一部分的更新(比如你想看更多Gessner的文獻,告訴我,我如果沒被ddl搞得焦頭爛額就可以優先更這一部分)。

長文預警——本文很長。我這一篇裡的乾貨可以供一般公眾號推送10篇以上。微信公眾號沒有文章導航那麼高級的東西,所以可以根據前面的三層總目錄圖決定你下拉到哪裡。前面一層和二層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問題導向的,梳理科學史領域重點的問題、方法論和史學史,適合想瀏覽科學史這個領域當今概況的讀者。對圖書館裡的一手文獻感興趣,或者對我如何使用Foxtrot Pro給每個文藝復興時期的作者做資料庫感興趣,可以先跳到2.5 Scientists 閱讀。想看我如何把瓦爾堡圖書館的藏書系統整合到科學史圖書館的可以從3 History of Disciplines看起,對人文學史感興趣的可以直接拉到末尾從後往前看。

1 Resources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 研究資源和思想資源

如果把這三部分館藏想像成一座建築物的三層,最下面一層很顯然是資源類的,也是整個學科的總體性反思。科學編史學是理解科學史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今天的科學史家尤其要思考如何面對科學史以往進步主義和斷裂主義的遺產,可以說這是整個「1 研究資源和思想資源」一層的主題。在1.1.0 General Studies書架中,我收入了一些廣義上現代史學史的文獻,以及一些著名史家的反思文章,還收入了兩本期刊特刊,一是Isis去年的Explanation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專輯,二是Osiris在2012年的Clio Meets Science: The Challenges of History專輯。期刊條目信息都抓取得很全,在網頁版上雙擊條目就可以進入文章。

下面我分別按照地域(1.1.1 Regional Traditions)、史家(1.1.2 Historians)和學科(1.1.3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1.1.4 Medicine 1.1.5 Technology)的順序收錄了一些研究文獻,其中史家部分有些人由於是我的研究對象,所以資料比較多,例如瓦爾堡,再例如Karl Sudhoff,寫論文時我曾經按照他去世時後人編寫的bibliography下載了幾百篇文獻,有些還要到圖書館去翻閱又大又重的德國舊期刊掃描。我對單個人物的資料整理都遵循三等九級法(朱青生 1998,9-10),後面會詳細講。這體現在Zotero裡可能會使文件夾顯得繁瑣,但條理是清晰的。

總之,我希望讀者從historiography這個書架意識到科學的編史學不僅僅是一道前菜,它是很多重要反思和理論的來源,反思科學的編史學就是反思現代性的編史學。點開HSTM中任何一個學科,都有豐富的反思編史學的文獻,這些可以和1.7 Paradigms and Methods中的內容結合起來看。

1.4 Archives and Databases

這五個書架相當於總的資源站點,就是把我了解到的所有資源放進去。其中1.2 Bibliographies最為重要,這裡集中了科學史領域最重要的工具書。首先是1.2.1 Guide to Primary Sources,收錄了一些early modern印刷本目錄、科學家的著作列表等,其中不少在三層學科史中(3 History of Disciplines)會重複出現,後面也可能包含一些前面沒提到的資源。1.2.3 HSTM Bibliographies是一個最全的工具書集合,如果你使用網頁版可以直接雙擊進入文件,如果使用Zotero客戶端可以右鍵Find available PDFs批量下載文件。例如下面是Isis Current Bibliography的文件列表。

下面是劍橋科學史的文件列表,一共8卷,每一卷我都是分章節在Zotero上批量保存的,用客戶端全選右鍵可以一次下載所有章節。

3-6的博物館、資料庫、圖書館列表等同理,有些可能在學科史中重複出現。如果希望查詢某一分支學科(如文藝復興博物學)的資源,可以直接上樓看第三層,或者使用搜索。

1.7 Paradigms and Methods 範式與方法

這是我一直在下功夫思考的一個書架,可能藏書量不多,但其結構涉及了很多重要的問題和方法,選書也有一些跨學科的意味。這也是我希望將圖書館做成一個「Problemsammlung」(Saxl語)的用意所在,圖書館的第二層2 Objects and Questions就是遵循這樣的邏輯。

轉型是科學史的核心問題之一,我這裡收錄了六個關於轉型的子話題。

1 Time,時間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是我只放了兩本個人重視的文獻:一本是朱利安的《迂迴與進入》(嗯不是他的《論時間》),一本是Reinhart Koselleck的Futures past,我想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2 Modernity,我依據Oxford Bibliographies收錄了現代性、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四個方面的經典文獻,在文件夾的末尾用OB標示。OB是可以將整個條目提到的文獻自動導入Zotero的,我平時就有隨手收藏OB的習慣,這可以在使用Zotero內部搜索的時候極大豐富和精簡搜索結果。

3 Whig History,我們熟悉的輝格史問題。

4 Paradigm and Episteme 範式和知識型,這部分主要關於庫恩、福柯,以及阿甘本對他倆的反思。範式和知識型並不是什麼經典理論,不是拿過來用在自己研究裡會顯得很牛逼的東西,而是現在科學史家在努力批判和超越的對象,我們必須問自己「如何能夠不使用『範式』這個詞」。這一點在閱讀的時候需要明確。

5 Political Economy和6 Secularisation也是很重要的主題,這部分我還不是很熟悉,先從《大分流》這樣的經典文獻開始,爭取未來深入思考和更新。

1.7.2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歷史認識論

歷史認識論是近年來受Lorraine Daston影響頗為熱點的一個方法論主張,其源頭可追溯到歐陸哲學,如Gaston Bachelard,Georges Canguilhem以及福柯。這個書架的第一部分1 HE in Continental Philosophy就收錄了一些相關的討論,2 Hacking and Daston以及3 HE Today主要關注史學家、科學哲學家對Daston這個範式的批判、應用和反思。

微觀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裡收錄的文獻主要關注微觀史與1 宏大敘事、2 全球史,以及3 近年來的「日常生活轉向」(我瞎概括的,大概就是知識史家開始注重everyday knowledge)的關係。我還在擴充Carlo Ginzburg的專門收藏,我的博士論文裡其中一個子論題就是通過深入文藝復興「徵象」(doctrine of signatures)和密碼學的實踐,與他的clue概念展開對話。其實還沒跟我導正式聊這方面,不過估計他們會認同我的判斷,哈哈。

1.7.4 History of Knowledge 知識史

知識史可以說是塑造整個圖書館的核心之一。沒準過幾年我會把圖書館從「科學史圖書館」改名成「知識史圖書館」,這完全不是沒有可能。如果以往對知識史這個範疇的理解可能在知識社會學層面(見0 General Overviews收錄的舊文獻)和知識分子、學術史的層面(見1 Peter Burke),那麼今天我們談論的知識史就是一個更廣闊,也充滿問題的實踐領域,這方面可以參考兩期KNOW雜誌,以及Martin Mulsow和Lorraine Daston的辯論(見2),最新的文獻則是Berichte zu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去年的特刊「科學史還是知識史」。我在最後附了一個個人prefer的科學史入門路徑,其中明確把關於知識史的辯論作為入門首先要讀的東西之一,因為這牽涉到如何理解科學史學科的本質。

1.7.5 Gedankenausstellung 思想展覽

展覽也是一種史學方法和思考方法。我一直很重視非藝術領域的學者做的展覽,如利奧塔的「非物質」,拉圖爾的Laboratorium等等,這個書架就是我收集所有這種作為方法的展覽的地方。

1.7.6 Terms and Begriffsgeschichte 術語與概念史

術語和概念史是一個交叉了人文學史、科學史和哲學的混合領域,感覺我能想起來這個分類也是2016年世界藝術史大會主題的緣故。這裡我除了收藏一下Hacking和Lovejoy以外還沒太展開,不過也收錄了兩期Berichte zu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的特刊「Begriffsbildung – Begriffsgeschichte: Entstehung und Entwicklung wissenschaftlicher Konzepte」,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文章,例如Nipperdey, J. (2015), Die Terminologie von Epochen – Überlegungen am Beispiel Frühe Neuzeit/,early modern『. Ber. Wissenschaftsgesch., 38: 170-185. doi:10.1002/bewi.201501719 ,可與Koselleck (2004) 對看。

1.8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1.9 Science and Society 科學與社會

這三個都是我不算熟但是非常重要的主題,還沒有一個全面的結構,只是暫時收錄了一些能想到的子話題,例如SSK分類下放了2017年Isis的一本特刊,是關於Simon Schaffer《利維坦與空氣泵》一書的接受史。講真這本書比庫恩更有資格在科學史領域被作為經典閱讀。1.9分類下現有的一個子目錄是Science and the Open Society,科學與波普爾意義上的開放社會,涉及到一些科學的政治經濟學背景、科學與自由相關的問題。

2 Objects and Questions 研究對象與問題2.1 Practices of Science 科學的多種實踐

這一個書架是科學史圖書館的重點之一,它的主題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近年來的科學史家是如何研究實踐過程的?在2.1.0 General Studies一格我只放了John V. Pickstone的Ways of knowing: a new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一書,這本書和科學史圖書館的原則相近,體現了一種基於實踐的分類、理解各種認識活動的方法。它不一定是Pickstone所說的historical sociology,也可以是Dupre所說的知識史,甚至阿甘本所說的「無名之學」——還不一定非要找一個名詞來形容這種取向。

2.1.1 Creations, Innovations, Discoveries 創造、創新和發現

這個類別的所指我想大家都能理解。0 Cases一格收錄了一些關於科學創造力的案例研究,例如拉瓦錫,再例如16世紀的荷蘭移民者,名單還在不斷增加。最為推薦的是Anton Blok這本Radical innovators: the blessings of adversity in science and art, 1500-2000,它試圖論證一個社會中邊緣人的身份如何激發創造力。1 Mentality一格收錄了一些關於科學史上創造力的心理學、如何從史學角度處理Creativity概念等等問題的書,尤其有趣的是心理學教授Dean Simonton的一系列研究,例如Creativity in Science: Chance, Logic, Genius, and Zeitgeist. 2 Economy討論專利、著作權、行會等問題對科學創新、發現的影響,這方面economies of discoveries也是近年來科學史研究的熱點之一,代表的學者有研究early modern專利和壟斷的Mario Biagioli,研究artisanal knowledge(後面專門有一個書架講)的Pamela Long,以及技術史專家David Edgerton,他們的著作不止收在這個書架裡,可以直接館內搜索名字。

3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reation是比較特別的一格,館藏見下圖:它關注「創造」這個話語是如何投射到自然世界中的,或者說神聖的、自然的創造這個概念是如何被用來描述人類活動中的——我們知道除了人工的創造之外,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創造一個是神創造萬物,另一個就是母親創造生命,現在我們寫不出來論文都會說「論文難產了」。我把Henry Adams的自傳放進來,就是因為裡面有一段關於女性的宇宙觀的描寫,使用的語言和柯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中的語言幾無二致,我是在今年一月Daston研討班上的閱讀中發現這一點的,也因此有了這一個分類。關於創世、生育的隱喻如何影響了科學家乃至科學史家的實踐和寫作,我其實沒有找到什麼現成的二手文獻,但這無疑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而且一定能找到材料,是值得有人去研究的。4 Art, Humanities and Science 主要關注藝術、文學和科學的交叉及多種創造的關係,順帶收入兩個科學與文藝復興藝術/科學與當代藝術的OB。

失敗和創新一樣是科學史敘事中的隱形主題,我們如何定義科學上的失敗和成功本身就說明了很多事。這個書架的第一格是關於造假和欺騙的問題,尤其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史相關。第二格是科學上的失敗與勝利,我還在進一步找更好的文獻。第三格和波普爾的著名論題相關:科學就是可以被證偽的。這個科學的定義是如此有影響力,直到Isabelle Stengers提出魔法也可以被證實和證偽——我將她的文章也收錄了進來。

2.1.3 Artisanal Practice 工匠實踐

Artisanal Practice是近年來early modern科學史研究的重點,和經濟史、技術史都有結合。第一格1 Knowledge-Making館藏見下圖,收錄的都是early modern領域這個方向的重要學者著作,Pamela Smith是其中的代表。2 Trading Zones和我們平常理解的貿易區略有不同,用Peter Galison和Pamela Long的話來說,它指涉的是一種異質的群體之間奇妙的信息交換方式:「a zone in which two groups understood a commercial transaction in very different ways, but completed buying and selling successfully,」 在early modern語境下則指artisans and other practitioners和intellectuals之間的交流 (Long 2015, 841-2)。3 Technological Economy 則主要收集經濟與工匠實踐方面的文獻。

和前面提到的知識史問題一樣,交換問題也被我列入了科學史入門指南。知識的交換與傳播,以及科學與殖民時代活動的關係,都是在打破「內史」「外史」二分法的過程中必須關注的事情。第一格1 Matters of Exchange是一系列集中討論early modern時期知識和商品作為goods參與交換的文獻,如下圖,始於Harold Cook關於信息交換和商品交換中trust和credibility問題的類比,可以說每一本都很重要,尤其Knowledge in Transit可以說是必讀。第二格的go-between問題是Simon Schaffer在The brokered world: go-betweens and global intelligence, 1770-1820中提出的,第三格的breakdown問題來自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的特刊,其中Daniel Margocsy的導論A long history of breakdowns: A historiographical review值得一讀。

秘密問題在early modern的科學史中是一個勾連起1 神秘學傳統(包括工匠實踐傳統)、2 科學的透明性,以及3 知識的帝國/商業屬性三個領域的重要話題,同時在這個意義上將自然哲學和全球範圍內的知識交換串聯起來的研究還不多。我的碩士論文就在處理帕拉塞爾蘇斯主義的秘密鍊金術醫學與殖民活動中的物質-知識交換之間的張力,另外第三格中Keller的Mining Tacitus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這三個方面,William Eamon的一系列研究算是比較經典的,另外一些關於鍊金術、藥方(菜譜)中的秘密的研究在第三層會涉及。除此之外Vermeir和Margocsy主編的BJHS特刊States of Secrecy中收錄了很多來自Mario Biagioli, Peter Galison等人值得一讀的研究,前面提到的Mining Tacitus也是這一期特刊中的。

這個書架主要關注文藝復興時期古典傳統在醫學、博物學、新世界的發現等領域的作用,分為1 Revival 2 Diffusion 3 Construction 三個部分,還在更新中。古典傳統與文藝復興科學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Anthony Grafton為代表的許多學者都在研究,在後面的學科史中也會涉及。

2.2 Scientific Images 科學圖像

終於寫到了科學圖像問題。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學圖像就是植物學插圖、顯微鏡照片這些東西,但我這個分類下要討論的是七個層次的科學圖像。首先看2.2.0 General Studies,我在0 Sources一格收錄了一些藝術史和科學史常用的圖像資料庫和網站,如emblematica online, Wellcome Collection, Artstor等等。下面的總體方法論分為四種:

1 Iconologies 圖像學,這一部分不必多說,下圖是館藏截圖。

2 Epistemologies 認識論,這一部分關注圖像塑造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從阿恩海姆的Visual Thinking開始,兩個關鍵範疇分別是Ludwick Fleck提出的Epistemic Images和Horst Bredekamp提出的Technological Images,同時也收錄了BWG的特刊Bildtatsachen: Visuelle Praktiken der Wissenschaften. 

3 Theorie des Bildakts 主要關注Bredekamp的圖像行為理論,並且收錄了Bredekamp主編的De Gruyter的兩個叢書系列Actus et Imago和Image Word Action,一共28本書,如果你的學校買了資料庫就可以直接在Zotero客戶端用find available PDF批量下載全文。

4 Iconoclasm 圖像毀壞主義,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也自不必說,推薦看Theory一格中David Freedberg, Jas Elsner的導論,以及拉圖爾在Iconoclash展冊的導言中區分的幾個層次的不同圖像毀壞主義。

我對科學圖像區分的七個層次來自朱青生老師提出的圖像的七個分層,從即看即像,到再現,到象徵符號,最後到想像的圖像——心相,可以參見下圖左邊的分類欄(我個人的理解,不代表朱老師的標準定義)。在第一層 2.2.1 Seeing 觀看這一層中,我以文藝復興時期為基準區分了四種觀看:

1 Recognising ——醫學上的症狀、面相學等指認的觀看方式;

2 Reading (the book of Nature)——觀看和闡釋自然,這是我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這種reading被英語世界闡釋出了很多個層次,比較經典的就是下圖中Peter Harrison的論題,即Reading the book of Nature 在15-17世紀是一個從寓意解經進化到字面解經的過程,Bono也是這個論題的支持者,並且他用了Ashworth的emblematic worldview概念來闡述這種寓意解經。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承接的都是福柯主義的「相似性」的知識型和古典知識型的區分,這些都是我研究 doctrine of signatures批判的對象,所以在這裡提一句。

3 Observing 和 4 Describing 比較好理解。

2.2.2 Representation 複製

第二層就是我們比較熟知的再現領域,我這裡專門將第一格用來存放科學哲學中的representation理論——很多人都愛隨便拿科學和藝術中的representation出來類比,但這其實是不嚴謹的,可以參見Julia Sánchez-Dorado的文章Methodological less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esthetics: The case of representation.

2.2.3 Pictures 圖畫

第三層關注的是有媒介的圖像,即用W.J.T.Mitchell的話說有生死愛欲的圖像,它們在知識的生產中有其具身化的功能,可以1 參與行動、2 建構論述,3 要求觀看者以特定的方式進入,這一分類是Nick Jardine和Sachiko Kusukawa的研究關注的圖像類型,也承接Bredekamp的圖像行為理論。

2.2.4 Symbol 象徵

第四層是傳統圖像學的研究對象,也是神秘學重點關注的領域,我這裡區分的七種象徵來自Paul Taylor撰寫的OB詞條Iconology and Iconography的七層結構,分別討論了不同內容的知識、故事和傳說如何成為視覺上的象徵,每一層都列舉了不少Primary Source和Secondary Source.

2.2.5 Sign 符號

第五層討論的是更抽象意義上的符號,如果說symbol是承載形象的,那麼sign則可以不承載。Sign可能是整個科學圖像書架裡最為複雜的一格,我也不可能一下說清楚。我的分類:

1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sign, 主要圍繞聖奧古斯丁區分的 natural sign 和 artificial sign. 

2 Trace and sign 痕跡與符號,如果說符號可以是任意規定的(如密碼學),那麼痕跡則是有其因果,由特定的行為產生的符號,參見Hans-Jörg Rheinberger的Räume des Wissens: Repräsentation, Codierung, Spur. 

3 Cryptography 密碼學,這也是我個人下一年會重點關注的領域,藏書如下圖所示。文藝復興的密碼學研究的人不算多,我能name出來的專家只有Bill Sherman. 

4 Diagrams 圖表,作為一種表意方式的圖表可以從葉茨的《記憶之術》看起。

5 Seals 印章,印在飾品、封泥上的印章是early modern時期很重要的一個符號體系,不少博物學家都有專門收集整理這種印章,這方面我還在研究。

6 Signs and Identity 主要關注身體的符號和身份的符號,去年剛出版的Dauge-Roth, Signing the Body : Marks on Skin in Early Modern France 很值得一看。

2.2.6 Text 文字

第六層討論視覺化的語言,和前面的reading the book of nature一節也有聯繫。注意hieroglyphs分別在象徵一層和語言一層出現了兩次,分別指不同層次:前一次是指文藝復興知識分子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上附加的象徵含義和據此創作的emblem book一樣的解讀,和象形文字本身的意思無關。後一種是他們理解了象形文字(包括埃及,也包括中國和美洲)直接表象的特徵之後的另一種解讀,或將這種直接性與神秘啟示聯繫起來,或將其視為事物的簡單圖畫,這種解讀和附加的象徵含義沒有關係。

2.2.7 Imagination 心相

第七層收錄各種early modern科學中的想像圖像,這方面有趣的研究很多,例如Daniel Margocsy The camel’s head: Representing unseen animals in sixteenth-century Europe 等等。

2.3 Scientific Instruments 科學儀器

科學儀器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玩的領域,尤其是當你的系裡一進門就有個博物館的時候。我們系裡關於科學儀器的research guide是非常好的,我把它放在了2.3.0 General Overviews 0 Sources一欄,看著這篇guide基本就可以入門重要文獻。同時除了OB以外,我還收錄了Scientific Instrument Commission Bibliography 的所有在線電子版,雙擊條目就可以獲取,在Zotero客戶端直接批量find available pdf也可以。這個書架的general overview中我挑選了一些關鍵問題列出來,例如藝術與科學中的儀器、科學儀器的收藏、紙質儀器、儀器的流通等,許多收在這裡的期刊也值得一讀,在此不一一贅述。

2.3.1 Bodies as Instrument 身體作為儀器

作為儀器的身體是我覺得還很有待挖掘的一個領域,尤其是與drawing結合起來的時候。這方面代表性的monograph是Wolfe and Gal, The Body As Object and Instrument of Knowledge: Embodied Empiricism in Early Modern Science,同時我也專門列入了一些關於drawing and inscription的文獻。拉圖爾的Drawing Things Together基本是必讀的經典,這篇文章指出了科學如何是一種銘寫(inscription)的實踐,其特徵即是用不變的標準去衡量變化(immutable mobile)。Simon Schaffer的」On Seeing Me Write」則討論了早期人類學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科學書寫和身體書寫的案例:用測繪用的筆紋身。藝術史領域關於drawing和知識的研究,如Bredekamp的伽利略研究自不必說。

2.3.2 Astronomy and Time 天文與時間2.3.3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ld 世界的再現2.3.4 Magical Objects FC 魔法物(瓦爾堡圖書館FC分類)2.3.5 Mathematics, Navigation and Surveying 數學、導航和測繪2.3.6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實驗和演繹2.3.8 Medical Instruments 醫學工具2.3.9 Teaching Science 教學工具

如何分類科學儀器?一般的圖書館裡是不會有這種按儀器種類的分類的,頂多是把它們安排到對應的自然科學學科底下。所以分類儀器要看專業的科學博物館。我在這裡參考的是佛羅倫斯伽利略博物館的儀器分類法,如下圖index所示,這是一個以技術本身的性質而不是歸屬的學科歸類的系統。伽利略博物館是我最喜歡的博物館之一,空間設計簡直不能再舒適,我去年兩度去佛羅倫斯度假都天天泡在他們的博物館和圖書館裡,出來就是阿諾河邊,空氣清新。我這裡將瓦爾堡圖書館關於魔法物件,如amulet和magic stone的部分藏書目錄也收了進來,這件事我後面還會專門講,瓦爾堡圖書館的分類法被我再利用到了很多地方。

科學儀器我沒辦法一一展開說,我也並不是每一種都有收藏,畢竟不懂那麼多,挑兩個我重點關注的介紹一下。一是地球儀/天球儀 globe,我關注它們純粹是因為有趣。我這裡收錄了不少研究球的網站和書單——要知道世界上研究球的人本來就沒有多少,文獻也不會太多,見下圖,我比較推薦的球專家是Sylvia Sumira,前年在London rare book school聽過她的課,幾乎就是英國研究球的唯一一人。二是各種光學儀器,我這裡列入了我個人在Whipple研究過一點的四種,Camera lucida, camera obscura, 顯微鏡和望遠鏡,實際上這個清單還可以再拉長。

2.4 Sites of Science 科學的場域

科學不是歐幾裡得埋頭寫一本《幾何原本》,牛頓埋頭寫一本《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然後大家讀一讀,科學首先是一種在地的實踐。在2.4這個書架中,我依照空間和地理範圍分類了不同場域發生的科學實踐,如下圖左側的列表,從實驗室、收藏空間、培養空間、城市、旅途、殖民地、國家,直到烏託邦即想像空間。

實驗室是科學之所以成其為科學最核心的空間之一,關於實驗室的研究從鍊金術到21世紀,從建築設計到SSK都層出不窮。我這裡主要區分了以下幾個問題:

1 Becoming Laboratory,這裡強調的是實驗室是建構出來的,它不一定指涉一個真正的空間實體。科學家可以就地取材,將野外、書房、珍寶閣等等空間「變成」實驗室,可以通過特定的建築設計來定義實驗室,也可以通過物質、信息交換來豐富實驗室的組成。這裡首先要推薦的文獻是Peter Galison和Emily Thompson主編的The architecture of science一書,涵蓋的範圍從16世紀的鍊金術、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一直到當代的實驗室建築,雙擊條目可以跳轉到open access頁面。另外Paula Findlen的Possessing Nature一書中有一章講16-17世紀的珍寶閣、博物館如何轉換為實驗室的空間,雙擊可以到libgen下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關於達爾文遠洋考察中的實驗室,以及實驗室工業勞動的文獻,總之有趣的話題很多。

2 Theatre of Proof 證明劇場,這個概念是拉圖爾在2000年的展覽Laboratorium上提出的,他當時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邀請科學家和科學史家來現場重構科學實驗。證明劇場的核心是關注實驗本身在論證中,在引導觀眾和公眾接受特定的科學事實為真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就是實驗的力量所在,當然這點要參見《利維坦與空氣泵》。特別要註明的是實驗室不僅是科學證明的空間,也是科學史證明的空間:許多著名的科學史家例如Allen Debus都有自然科學訓練的背景,更有人將重構科學史上的實驗變成了一種研究方法,Lawrence Principe就是一個經常從early modern recipe裡重構鍊金術實驗的科學史家,因此能得出不少有意思的假設和結論。他和Otto Sibum等人的文章From the Library to the Laboratory and Back Again就討論了實驗對於科學史的作用問題。以上這些都可以在書架上找到。

3 Domestic Laboratories,這一格關注家庭中的實驗和知識生產,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Elaine Leong的Recipes and everyday knowledge: medicine, science, and the household in early modern England,這方面近年來的研究很多,在圖書館第三層 3.6.1 Pharmacy 中還可以見到更多資料。

4 Laboratories of Art and Science 藝術與科學的實驗室。這個現在是當代藝術的熱門話題,我們在文藝復興的科學史中一樣能找到其淵源。首先可以參考Sven Dupre在柏林馬普所科學史所領導的研究項目Laboratories of Art,後來這個項目在Springer出了一本論文合集,將藝術與科學實驗室的歷史追溯到了16世紀佛羅倫斯烏菲齊和Casino San Marco裡面共同工作的鍊金術士、工匠和藝術家,雙擊可以查看電子書。當代的例子可以看David Edwards對哈佛大學一個藝術創新實驗室的研究。

2.4.2 Sites of Collection 收藏場域

收藏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話題。我這裡按照收藏的所有權、面向對象和組織方式區分了一下1 私人 2 移動 3 公共的收藏(不是絕對的,很多Wunderkammer在一定程度上也擁有公共性,這裡只是大概)。收藏是一種重要的知識組織方式,我在三層的3.6 Collected Knowledge中分別介紹了各種基於收藏活動的學科,如藥學、植物學等,這裡著重收集關於收藏活動本身的文獻。

1 Private 這一分類下有很多種收藏,既有魯道夫二世的藝術品和珍寶收藏,也有林奈的herbarium cabinet,文獻跨度從科學史到Julius von Schlosser,還在擴充中。

2 Mobile 這一分類關注流動性的收藏,如作為知識交換地點的藥房、賣藥人,以及馬背上的收藏,其中Apothecary的文獻如下圖,藥學方面德國研究較多,英語世界還不是很多。

3 Public 這一分類關注博物館和知識劇場,後者Theatres of Knowledge其實還是個新話題,參見Horst Bredekamp Die Fenster der Monade 和bibliotheca hertziana的研究項目Visualizing Theatres of Knowledge.

2.4.3 Sites of Cultivation 種植場域

這一分類主要關注種植活動與知識生產的關係,有1 花園,2 田野, 3 風景三個分類,目前的收藏以early modern時期的花園為主,比較關鍵的文獻有Emma Spary Utopia’s Garden等。

2.4.5 Fields and Expeditions 田野與考察

在2.1 Practices of Science中我們討論過知識交換(exchange)以及其中的壁壘、中介這些問題,現在我們主要關注這些交換活動發生的具體空間場域,其中田野與科學考察是很重要的一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考察本身算是一個啟蒙時代的概念,可以參見0 General Overviews中收錄的劍橋科學史詞條Expeditionary Science,不過考察行為本身在普林尼的時期就很重要了。關于田野工作可以參見Osiris的Science in the Field 特刊。

由於個人研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緣故,我將early modern時期田野與考察的空間範圍分為四個層次:1 Local 當地的,2 Continental 歐陸內部的,3 Mediterranean 環地中海的,4 Global 全球的。這當然是一個歐洲中心的分法,不能概括全球範圍內其他地區的知識擴展過程,我希望未來可以從一個更大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分類。基於我前一陣的碩士論文選題範圍,我著重收集的是4 Global這個範疇的文獻,截圖是0 General Overviews一格,其中有些我在下一節講殖民活動時還會提到。

關於環球範圍內的知識行程的入門文獻,這一階段我比較推薦Kapil Raj的Relocating modern science,以及Pamela Smith的Entangled Itineraries。下面我的文獻分了三個層次, 4.1 商業活動(以 Smith and Findlen 的 Merchants and Marvels為代表),4.2 文化傳播(以Cultural Exchange in Early Modern Europe四卷本為代表)以及 4.3 宗教活動(主要是關於耶穌會士的一系列文獻),相關的OB條目也有收入。關於考察途中的知識生產,可以參考Glyn Williams的Naturalists at sea: Scientific travellers from Dampier to Darwin.

Early modern時期的殖民主義與科學是個很大的問題,我自己也是三個月前剛剛入門這個領域。作為1 Histories of Colonisation 殖民史的入門,我個人主要推薦兩本文獻,一本是米尼奧羅《文藝復興的陰暗面》,我這裡也收錄了一些這本書的書評,較有名的如Barnes那篇,可以一起閱讀。另一本是Jorge Cañizares-Esguerra 的 How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the New World,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書,他用了很翔實的史料批判了Mignolo關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知識分子對美洲文化接收的假說,兩本都很有洞見。2 Empires and Colonies 分類下我收錄了OB的內容,可以瀏覽一下。

3 Colonial Science 分類下我目前收錄了博物學、醫學和收藏三個方面,其他學科如測繪等可能未來增加。

關於3.1 殖民時代的博物學,下面的截圖已經表明了文獻量之眾多,建議可從Daniela Bleichmar的Visible Empire (2012) 或 Visual Voyages (2017) 讀起,後者是Bleichmar在Huntington Library策展的展冊,容量基本等同於monograph。早一點的文獻有Antonio Barrera-Osorio的Experiencing Nature,同時值得一讀的論文集還有Schiebinger and Swan ed. Colonial Botany。

關於3.2 醫學可以從Pablo Gómez的The Experiential Caribbean 和Linda Newson的Making Medicines in Early Colonial Lima, Peru開始,都是2017年出版的,雙擊可以直達頁面。我在醫學的分類下還包含了一個localism and universalism的子分類,這也是歐洲醫生和知識分子辯論的主題之一,即究竟是新世界的新奇藥物更好還是歐洲當地的藥物更適合歐洲人的身體。

這是我自己比較自豪的一個收藏——如果你現在打開了圖書館網頁版,你願意數一數這個分類下一共包含多少人物嗎?反正我是沒數過,如果有人願意數一下我會非常感謝。如圖所示,我的收藏大體上是按照年代順序排列的(不知道為什麼普林尼和蓋侖這些被Zotero排到底部去了),重點集中在15、16和17世紀,每個作者分一手文獻和二手文獻。如何定義誰是科學家?我使用Scientist這個詞只是為了方便,如果你讀這篇文章讀到現在,應該不會覺得科學家只是哥白尼和克卜勒吧。畫解剖圖和地圖的丟勒,以及出版過非常流行的家庭藥方集的Elizabeth Gray,這些人在我看來都是科學家或者說知識的生產者。總之只要我自己研究裡涉及到的人我基本都收在這裡面。

上圖是隨便點開了一個Otto Brunfels給大家看一下,實際上15世紀我收藏的還不算很多,你要知道16和17世紀我是需要按照字母順序把這些人收納起來的,如下圖左側。

我收藏這麼多作者當然不是閒得沒事幹,使用Foxtrot Pro我可以為他們每一個人建立全文索引。一手文獻方面,我有各大early modern資料庫如EEB提供的電子化的印刷本,只要買了資料庫全都可以下載,你雙擊圖書館裡的條目就可以自動跳轉過去。二手文獻方面,關於這些作者的論文和書基本也能找到電子版,畢竟整個early modern醫學和博物學文獻的增多就是在近幾十年內,多數東西都電子化了。因此對於這裡的每一個作者,我都有一個Foxtrot Pro的全文索引,想搜索他們哪一個人寫了什麼植物、礦物,提到了什麼哲學概念,或者哪幾個人有沒有互相引用彼此對某一事物的描述,都可以在下圖的資料庫中搜索。

唯一的缺憾就是由於文藝復興抄本印刷字體的原因,有時候你得把s替換成f多搜幾遍,不過在足夠大量的文獻面前這都不是問題。下圖就是我寫論文過程中的常用頁面。

建立這個巨大的資料庫時,我會下載同一本書在不同地點的不同電子化版本。假設Athanasius Kircher的Oedipus Aegyptiacus在大英圖書館藏有兩本,在stabi Berlin藏有三本,這五本都有電子化,那我會全部下載下來。

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為了比較印刷本的物質性,我們知道今天出版社出版的書兩本copy之間沒什麼區別,但是在early modern時期是完全不同的,這五本書可能被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裝訂,可能有不同人的批註,可能是不同的版次和印次,即使在當時不會明確標在書頁上。這方面可以參考Dániel Margócsy等學者對Andreas Vesalius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這本書1543/1555 兩版在全世界所有的surviving copies的研究(在Brill上),他們調查了全世界擁有這本書的圖書館(包括北京國圖的一本)以及私人、拍賣行手中的藏書,重構了一系列傳播史和閱讀史,這就是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時代我們做bibliography能夠真正超越19世紀學者的地方。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搜索結果儘可能全面,畢竟現在拉丁文電子書的OCR識別多有不足之處,資料庫搜索出來的結果一定要親眼驗證一下是否全面和正確,這時候多一個copy就可以讓結果多一點準確度。

下面講一下我這麼多資料的分類原則。我在一個世紀範圍內部按照字母順序收納作者的想法來自伽利略博物館三層的圖書館,這是一個和瓦爾堡圖書館一樣可愛的地方。下圖是圖書館的二層,正對著阿諾河,整個二樓這一圈藏書就是字母順序A-Z的所有科學家——而且他們不像我這樣區分年代,古典時代、文藝復興乃至現代的人物都按照字母放在一起,你會看到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的旁邊就是榮格的好友量子物理學家Wolfgang Pauli,這實在是一種奇妙的共時性。我現在還不敢將全部科學家這樣排列,畢竟繞暈自己的風險比較大。

我會將一手文獻收入0 Evidence這個類目裡。下圖以Kircher為例,可以看到我對一手文獻的分類比較複雜,這個思路來源於朱青生老師在《將軍門神起源研究》中講到的「三等九級法」,原文見下圖,我將每一級按照個人的理解(不代表此法的標準英文翻譯),以便於應用的方式給了一個英文對應,並且有所展開,例如第一級「事實(material evidence, 或我可直接接觸的事實殘留)」我區分了1.1 Things 東西、1.2 Places 地點、1.3 Personal Papers 個人手稿、1.4 Collections 個人收藏、1.5 Correspondences 通信五種,而研究文藝復興人最常見的材料,即下圖中的印刷本,我歸類於第二級「描述事實(Testimonies)」。下面我放了一張自己手寫的關於各個級別及其關聯的解釋。

做這麼大個結構主要是為了未來查檔案用,例如對於瑞士的化學家Theodor Zwinger (1533-1588),我來年去巴塞爾大學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時可能拜訪他的墓碑,可能看到他做實驗用的器皿,可能看到他收藏的specimen或者藏書,外加現在已經電子化了一部分的手稿和通信,這些都需要歸入特定的層級,即使現在顯得麻煩一些。

二手文獻的歸類其實也不比一手文獻簡單。我這裡用帕拉塞爾蘇斯舉例,他的二手文獻我分了18個層級——多嗎?畢竟是帕拉塞爾蘇斯。見下圖。

對於所有作者,我一般最開始都會先建五個通用的類別,這五個文件夾基本是在頭一次碰到某個作者時就建好的,便於之後收集資料。1 General Overviews 工具書詞條、傳記一類;2 Bibliographies 比如對於帕拉塞爾蘇斯我就收錄了三套一手文獻目錄,即最早Schubert的目錄和之後Sudhoff的Bibliographia Paracelsica,加上後來Uni Glasgow館藏的1529-1793年間出版關於帕拉塞爾蘇斯的作品目錄,以及一套二手文獻目錄,即Paulus的Paracelsus-Bibliographie,目前收錄到1996年(為了補充我還收了一篇Joachim Telle在2011年寫的書評,裡面提到了不少新文獻);3 Essay Collections 放一些重要的論文集;4 Editions,分單部作品的scholarly edition和比較權威的全集,對於帕拉塞爾蘇斯來說主要是四種,即Sudhoff編的Sämtliche Werke(這是我用得比較多的版本,我在SW文件夾裡收入了internet archive裡的15冊,可點擊下載)和Huser, Matthiessen, Goldammer的edition,這四個edition都全文收錄在Zurich Paracelsus Project的資料庫裡,圖書館裡收有網頁連結;5 Τranslations,收錄各種語言的譯本,一般是英語,可以看到我是將modern translations即現代學者的譯本和19世紀以前的譯本分開收集的。

6號以後的文件夾就是個性化定製內容,對於不太知名的文獻少的作者我可能直接建一個Studies on XXX文件夾完事,對於帕拉塞爾蘇斯這種就要很精細地考察方方面面。我整理的時候可以說搬空了De Gruyter的相關文獻,大多數條目都可以雙擊下載。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帕拉塞爾蘇斯接受史的不同層次:可以看到我分出了以下幾種:15 偽帕拉塞爾蘇斯、16 帕拉塞爾蘇斯主義(包括反帕拉塞爾蘇斯主義)、17 接受與傳播(主要指德國以外的傳播、layman閱讀史等)、18 思想史接受(比如榮格對帕拉塞爾蘇斯的解釋,或者歌德對帕拉塞爾蘇斯的挪用,或者當代歐陸哲學)、19 科學界的接受(比如現代醫生對其的理解)。也可以參見我前面Kircher的那張截屏,我對Kircher的關注就更多在其行程、地理學方面,而且會以著作為單位(如China Illustrata單建一個文件夾)收集Kircher的研究文獻。

瓦爾堡圖書館的帕拉塞爾蘇斯文獻一角

2.6 Scientific Societies 科學學會

這個分類下我收集得還不是太多,也就是猞猁學院、皇家學會這些比較經典的,以及魯道夫二世和美第奇的宮廷(還沒展開)。正如Worlds of Natural History的前言所總結的,現在對network即交流、通信網絡的研究正在取代以往以學會為單位的研究,學會也不僅僅被看作一個機構實體。

這是一個不用我多說的領域,一言以蔽之就是所有花鳥魚蟲被書寫的歷史。如果把科學史圖書館vr化,這一部分就應該做成一個cabinet of curiosities, 像Ole Worm那個一樣,然後把每種動植物在架子上具象化,點擊一隻鳥就顯示相關的歷史文獻。對於early modern「東西史」的研究可以從Paula Findlen的 Early modern things一書開始。我是按照1 動物 2 植物 3 礦物這個比較傳統的分類順序收集的,很多就是讀到時隨手建一個文件夾再找文獻,有些植物我現在還不確定它們是什麼。下面的截圖是我收集的一部分關於bezoar stone的參考文獻。

3 History of Disciplines 學科史

終於講到了三層的學科史,首先說明一下我的學科史分類方法。從early modern的視角出發,我一直在避免按照現代的學科分類,也就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來套五百年前的學科,而是關注這個學科的practitioner是如何做的。如圖左側,

3.1 Math and Logic 數學和邏輯學;

3.2 Experimental Science 實驗科學,包括物理學、鍊金術和化學;

3.3 Occult Knowledge 神秘知識,包括魔法(總體上)、巫術、佔卜等,也包括自然哲學;

3.4 Celestial Science 天體科學,包括佔星術、天文學和時間測算;

3.5 Terrestrial Science 地理科學,目前只有地圖學一類,未來還會把現代地理學加進去;

3.6 Collected Knowledge 收集的知識,包括幾個以收集為基礎的學科,如總體意義上的博物學,以及藥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

3.7 Medicine 醫學;

3.8 Humanities 人文學,包括關於書寫、圖像、檔案、數據處理等一系列學科,以及數字人文(即截圖所示的文件夾)。

可以看到有一些文件夾帶有三個字母的後綴,例如下圖3.1 Number Symbolism後面的字母FNI 加上其他幾個子分類後面的數字,3.1.1 Magic Letters 200 3.1.2 Magic Squares 300 等等。這些事實上是從瓦爾堡圖書館的藏書系統而來,可以參見下面兩張圖的對比:我等於是把瓦爾堡圖書館特定幾個classmark的藏書照原樣「買」了一份,收錄在自己的圖書館相應classmark下,進入下面的網頁https://warburg.libguides.com/classification/magic-and-science 點擊相應的classmark,到達第三張圖所示的藏書目錄,然後用Zotero瀏覽器插件批量收藏就可以。

一句話概括,我是把瓦爾堡圖書館的目錄當作Oxford Bibliographies在用。這是我從2017年第一次探訪瓦爾堡圖書館就萌生的想法:這個圖書館本身就像一個導師,給你根據「好鄰居原則」推薦相關領域的參考文獻,還通過空間布局來拓寬你的思路,幫你尋找交叉點。除了瓦爾堡圖書館,還有哪裡能找到一份關於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幻方的bibliography呢?

這就是數碼時代我們利用研究型圖書館的新方式:在1920年代,學者們都是千裡迢迢從各地來到漢堡瓦爾堡的圖書館,像卡西爾說的一樣要麼趕緊逃出來,要麼紮根在他奇妙的分類系統中挪不動步。但是在今天,我們在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也可以通過網上目錄(即便任何網絡目錄都可能有錯漏)進入這個分類系統,按照classmark,也就是瓦爾堡排列這些書的順序瀏覽藏書,甚至複製一份整個目錄,然後到internet archive, libgen或是劍橋大學的實體圖書館尋找對應的資源。當然數碼時代目錄和物質性藏書的分離既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危險,正如我的一位導師所說 「All catalogues are lying」, 書的物質性終究是不可替代的。

瓦爾堡圖書館的分類方式給我的科學史圖書館整個三層都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瓦爾堡除了在Planetarium展覽上做了一個佔星學專門圖書館(他將此稱為瓦爾堡圖書館的分部),他在1929年去世前還在著手購買一批鍊金術藏書,建立一個鍊金術專門圖書館。可以對比一下上圖瓦爾堡圖書館 F Magic and Science 分區的內容: Zoology, Botany, Mineralogy, Pharmacy – FO Alchemy and Chemistry – FG History of Medicine -FE Astrology and Astronomy – FA Geography, Exploration, Cartography – FP 等等,這基本和我這一層的分類原則相同,也與Pickstone在Ways of Knowing裡面劃分科學實踐的方式不無共性。

瓦爾堡這種從實踐活動的人類學源頭出發理解科學的方式,事實上和今天的知識史趨勢是吻合的,這和他對時間、共時性與轉型的理解不無關係。因此我自己的分類系統也可看作是對瓦爾堡圖書館的一個重新闡釋,瓦爾堡的很多東西如果不是和他研究同一個領域(例如文藝復興佔星學)的人是很難真正理解的。

3.2 Experimental Science 實驗科學

我們在二層有一個關於實驗室空間的分類,現在這一分類主要關注實驗這種活動。作為實驗科學的3.2.0 General Overviews,最全面的13-17世紀資源匯總當然是Lynn Thorndike的八卷本A history of magic and experimental science,點擊條目可以到internet archive下載。柏林馬普所Hans-Jörg Rheinberger部門的研究項目Historical Styles of Experimentation and Observation: Historia Experimentalis也值得關注,同時可以參看他的文章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s of Experiment,一篇很好的史學史上和思想上的反思。David Gooding等人的The Uses of Experiment: Studi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和Peter Galison的How Experiments End都是必讀的書目,見下圖,在圖書館中可雙擊下載。

關於物理學中的實驗,可以參見我收錄的OB詞條Experiments in Physics,是我認為OB裡面質量比較高的詞條之一,雖然屬於OB的哲學分類但對歷史學家也是很有用的。關於鍊金術和化學,前面提到的普林西比《鍊金術的秘密》就是一本很好的導論,同時值得關注的當代學者還有William Newman, Bruce Moran, Jennifer Rampling等,他們的著作可以通過館藏搜索。更早一些的研究可以看一下傳說中的PDR學派(Ravetz 1979),即Allen Debus, Pyarali Rattansi和Walter Pagel,讀一讀《科學與歷史:一個化學論者的評價》會有助於理解他們在當時關注的問題。

3.3 Occult Knowledge 神秘知識 3.4 Celestial Science 天體科學

神秘學實在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領域,我個人的知識樹主要在其偏向科學史,偏向實踐的那一面,對宗教性和理論性的部分掌握還不是很多,這方面可以關注公眾號「西方神秘學評論」。說實話,其他有些領域的書我不用全讀也知道哪些比較重要,但這方面我感覺自己還缺一點直觀。我正在按照瓦爾堡的藏書一點一點瀏覽,可以推薦的導論就是Wouter Hanegraaff的《西方神秘學指津》,Antoine Faivre 和Christine Rhone的Western Esotericism : A Concise History這些。同時3.4的佔星學和天文學史部分我也還在整理中。目前這兩部分文獻不少,但我還在思考如何分類是最佳的。可以先瀏覽一下裡面這些瓦爾堡的藏書。

3.5 Terrestrial Science 地理科學

這一部分有我比較喜歡的一個領域:3.5.1 Cartography 地圖學。關於地圖學的網站和research guide不算多,我覺得我已經集齊了,其中一個就是Tony Campbell做的網站Map History / History of Cartography,看了一下上個月剛剛更新,我收在0 Sources Bibliography一格,另外Newberry Library的Concise Bibliography也非常全面。工具書方面推薦Lexikon zur Geschichte der Kartographie,我在伽利略圖書館幾乎瀏覽完了全本。通史類就是下面芝大出版社的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系列,都可以下載PDF。 地圖史的方法論方面最重要的文獻大概就是J. B. Harley的Maps, knowledge, and power,地圖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權力影響知識建構的場域。關於地圖與representation的哲學也有一些不錯的文獻,收錄在2 Visuality一格裡,例如Johannes Lenhard的Simul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Cartography這篇。

3.6 Collected Knowledge 收集的知識3.6.0 Natural Histories in General 總體上的博物學

Collected Knowledge其實就是所有意義上的博物,因此從西方傳統中的博物學開始。0 Key Historiographies這一欄我想只需要推薦兩本書:2018年出版的Worlds of natural history和1996年出版的Cultures of natural history,這兩本書是今天研究博物學絕對不可跳過的指南。

同時,一些博物學史上的經典問題也值得關注:一是命名、分類法的歷史問題 1 Taxonomy,這部分可以關注一下最近大數據史的研究帶來的data概念在早期博物學命名、收集、分類中的溯源,比如Staffan Müller-Wille的文章Names and Numbers: 「Data」 in Classical Natural History, 1758–1859,以及比較經典的Farber的Finding Order In Nature;二是生態問題 2 Ecology,我收錄了OB供參考,Worlds of natural history最後幾章也專門提到了這一點。

藥學可能一般人會歸類在醫學下,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應該歸類為收集科學或博物學,因為對藥物的探索正是文藝復興時期博物學發展的源動力之一。藥學研究的一手資源很多,我在 0 Sources 裡列舉了一些:首先是各個藥學學會、博物館收集的器具,值得一看的例如海德堡的Deutsches Apotheken-Museum, 巴塞爾的Pharmaziemuseum和倫敦的Royal Pharmaceutical Society Museum等等。我還收入了海德堡和Herzog August Bibliothek Wolfenbüttel在1988年合辦的一個展覽Pharmazie und der gemeine Mann的展冊和一套德國藥學期刊匯總的Bildkatalog,藥學方面的資料整理德國比英國好很多。

另外就是藥方(或許recipes也可以翻譯成菜譜,反正這兩者在文藝復興時期基本是手牽手的),我這裡收納了不少藥方手稿目錄和資料庫,例如recipe project和manuscript cookbooks的資料庫,Folger library, Wellcome library, Herzog August Bibliothek Wolfenbüttel的館藏,下面還有兩個單獨的藥方文件夾,基本是隨著自己的研究順手收藏。Pharmazeutischer Briefwechsel作為藥學相關的通信集裡面也有藥方收錄。近年來對文藝復興時期藥方的研究不少,可以參見4 Prescriptions and Recipes 中收錄的文獻,以Leong, DiMeo, Rankin等為代表。最後是bibliography,我這裡收錄了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Pharmacy和Bibliographies on HSTM系列的兩本,還可以參見藥學史圖書館如馬堡的Institut für Geschichte der Pharmazie Bibliothek和皇家藥學學會。

2 Genres 是我對文藝復興時期一些藥學流派的收集,現有徵象理論(doctrine of signatures, 我的主要研究對象)、化學藥物、神藥(從魔法神藥到耶穌的神藥,我先隨便這麼翻譯了)和亂入的現代草藥療法四種,最後一類文獻不少,有時候可以作為理解藥學史的參考,這方面的跨學科研究已經有了先例,參見Francia and Stobart編輯的Critical Approaches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Herbal Medicine一書中科學家和科學史家的合作。

3 Medical Botany 主要收集醫學植物學文獻,這方面20世紀初Agnes Arbers寫作的Herbals, their origin and evolution一書依然重要。

5 Experimental Pharmacy 主要收集關注testing drugs的文獻,6 Household Pharmacy 關注家庭和女性的藥學實踐。

7 Pharmacy and Markets 關注藥物的貿易,而且經常和新世界的物質交換相關,這一方面可參見Katrina Maydom博士論文中收錄的英國17世紀藥物進口數據。

礦物學的文獻我收集得還不算很多,比較有意思的通史文獻有Martin Rudwick, The meaning of fossils: 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palaeontology和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的特刊A History of Geology and Medicine, 主要討論礦物與藥學的關係。

植物學在整個博物學史裡可能是最受重視的,相應的資源也有很多。我這裡將0 Sources 資源分為以下五類:

0.1 Vocabulary 詞彙,包括William Stearn的Botanical Latin, 在線版的A Grammatical Dictionary of Botanical Latin, 聖經植物詞典等等。

0.2 Catalogues 目錄,文藝復興時期出版的植物學著作很多,有些很早的目錄如19世紀的Thesaurus literature botanicae就很有用,可以雙擊條目進入biodiversity library下載。很多大圖書館也出版了他們館藏的植物學著作目錄,最全的應該是Hunt,這本目錄非常大,一共有兩卷三冊,第一卷是中世紀到18世紀以前,第二卷是18世紀。Hunt即亨特植物學文獻研究所的植物學藏書有三萬多冊,比較注重1730-1840年。官網上還可以找到一些他們編輯出版的bibliography,都很有用。 除了Hunt以外,Cleveland的目錄也非常好,而且算是目前最新的,會給出該書在其他目錄比如Hunt中的編號。

這兩個研究所的官網都收錄在0.3 Bibliographies裡面。另外如果專門研究植物學插圖可以看Nissen,這份目錄前面關於植物學插圖的導論也很好。

0.4 Selected Herbals 算是我個人涉及到的植物學一手文獻的匯總。

0.5 Modern Handbooks 主要收錄現代植物學家做的database,最大的應該是JSTOR的Global Plants,讀早期著作時遇到不認識的植物可以去查。

我在下面提到的幾個問題都是今天博物學史研究關注的重點:

2 Materiality of Botany,是從物質性的角度研究植物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如植物學標本的收藏、卡片盒子和herbarium的壓印等。就像20世紀初的卡片盒、文件夾塑造了圖像學的方法一樣(3.8.3還會再討論),植物學中的本子、盒子、柜子也是塑造一個學科認知方法的物質條件,可以參考Staffan Müller-Wille對林奈的信息技術的一系列研究,Alix Cooper的文章Placing plants on paper和Dominic Olariu對herbarium的研究,以及圖書館二層的 2.3.0-5 Paper Instruments 科學史中的紙質工具。

3 Botanical Illustrations 植物插圖,這是一個近幾年變得家喻戶曉的領域,比較重要的就是Sachiko Kusukawa的研究。

4 Botany in Transit ,這個主題在二層的2.4.5 Fields and Expeditions和2.4.6 Colonies兩個書架上也有涉及,我收入的monograph都是比較重要的,可以先看一下Londa Schiebinger的Plants and empire, James Secord的Victorian Sensations, 以及前面提到過的Colonial Botany和Naturalists at sea.

下面各個年代的博物學我覺得不用說太多,除了前面提到過的以外大概關注一下幾個學者 Karen Reeds, Brian Ogilvie, Florike Egmond就差不多了。

動物學這方面還在擴充中。0 Sources這一格我放了四卷本的Bibliographia zoologiæ et geologiæ, 雙擊可以在biodiversity library裡下載。中世紀的Bestiary和動物象徵是一個我還在慢慢收集的主題,這些對後來的動物學知識、圖像都很有影響。2 Early Modern Animals 見下圖,有趣的研究很多,最新的這本A New World of Animals是我比較喜歡的。這一時期的動物圖像也是一個重點,Annals of Science的特刊The Representation of Animals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就很值得一讀。下面比較modern的問題,如進化論、人與動物的關係等我還在慢慢擴充。

人類學史這一部分的館藏結構我參考的是系裡一門本科生課History of Anthropology的課程設置和參考文獻,3-7的館藏單元就來自於此,分別是 3 Encounter and Exhibition 殖民活動與早期的人類學展覽,4 Fieldwork 人類學的田野活動(關注馬林諾夫斯基),5 Mind Matters 對indigenous people心智、信仰、文化等等的研究,6 Anthropology and the economy 主要是圍繞The Original Affluent Society的辯論,7 Anthropology and its audiences 主要關注人類學的社會影響。

同時在當下值得關注的還有8 Anthropology and Race人類學與種族的問題,我在8.3給出了系裡History of anthropology and science and race research guide的連結,可以點擊瀏覽。

我個人在這方面主要關注 8.1 Heredity and Race 文藝復興時期遺傳、生理學的發展與種族概念的建構,下圖就是這一部分的書目,其中今年七月的新書Heredity under the microscope還是我昨天聽BSHS的online festival剛剛得知的。另外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期刊有一個collection叫Blood/Food/Climate – Physiology/Nation/Race, 裡面的文章我也收錄了進來。

8.2 Early Modern Race 這一方面最近推特上有一個 google doc 文檔 Early Modern Race/Ethnic/Indigenous Studies: A (crowdsource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整理得非常好,為了避免有人用不了google doc, 我使用Zotero的note功能將整個bibliography粘貼在了條目裡,可以直接查看。

8.3 History of Race and Racism in Science 主要關注科學史中的種族,我同時也收錄了前一陣推送的Isis做的種族主題bibliography, 使用Zotero客戶端就可以直接全選批量下載PDF.

可以看一下上一張截圖裡的整體結構——醫學這一部分是個很大的主題,我這裡是嘗試在圖書館中把大的架構呈現出來,不一定處處都深挖。首先醫學史的 3.7.0 Sources 方面,我主要收錄了一些資源性的網站如History of Medicine: Online Syllabus Archive, 以及工具書如De Gruyter的Enzyklopädie Medizingeschichte(這本真的超級推薦,一千五百多頁,我當年是A-Z一章一章手動下載下來的,結果不過多久他們就推出全文下載功能了),都可以直接雙擊條目進入。

3.7.1 Practices of Medicine 醫學實踐

這個書架我按照實踐的要素分了一下,1 Media of Medicine 主要是醫學的媒介,如下圖所示的印刷媒介(Grafton和Fissell的文章作為理解印刷媒介本身的指南),之後可能還會增加工具媒介。2 Seeing 觀看,3 Touching 觸摸,4 Recording 記錄,5 Talking 講話,6 Diagnosis 診斷 這六個格子類似於「望聞問切」,收錄文藝復興時期(也可能擴充到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關於這些醫學認識方式的研究文獻,例如關於醫學上的「看」可以參考Gianna Pomata的Sharing Cases,關於觸覺可以參考Elizabeth Harvey的Sensible flesh,記錄方面的經典文獻有Julia Epstein的Historiography, Diagnosis, and Poetics,診斷和reasoning這方面則可看Ian Maclean的Logic, Signs and Nature,當然這本書的所涉範圍並不止於此。

3.7.2 Genres of Medicine 醫學流派

醫學流派則是一個比較inclusive的領域,可以從上兩張圖看到我嘗試收錄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文獻,當然像非洲醫學什麼的我只是把OB收了進來便於檢索和使用,如下圖,只有歐洲醫學部分我是展開的。其中文獻最多的部分自然是 3.7.2-4.3 Early Modern Medicine, 目前主要收錄的學者有 Alisha Rankin, Mary Fissell, Michael Stolberg, Margaret Pelling 等。

3.7.3 Fields of Medicine 醫學領域 

這一部分主要是我根據自己的研究,隨時收錄一些涉及到的特殊疾病(如性病)、分支領域(如獸醫)的相關文獻。

3.7.4 Mental Illness 精神疾病 

這一部分的館藏主要來自瓦爾堡圖書館,可以看到瓦爾堡在這方面的收藏是非常細緻和全面的,我只收錄了一部分。圖上是瓦爾堡圖書館FEI 290 classmark 下的Melancholy文獻區,其實我收錄的這一批更應該叫Robert Burton文獻區,基本是圍繞Anatomy of Melancholy這本書展開的。下面附了一張我去年的實拍圖對比,可以看到瓦爾堡這個Melancholia分區的實體藏書。今年都沒來得及再去瓦爾堡,還是挺懷念實體圖書館的,畢竟真的不是每個圖書館都能把15 16世紀的珍本書籍直接開架和二手文獻放在一起讓你自己拿。

這一部分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之一。這一點不太為人知,但是實際上瓦爾堡對古典時期、東方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解剖學研究得都很多,可以參見他1925年悼念Franz Boll的演講,其實還有一堆沒發表的卡片和手稿。我這裡選擇性收錄了一部分瓦爾堡圖書館的館藏,尤其是1 古典時代和2 埃及,但是還是以新的當代文獻為主,這裡標出瓦爾堡圖書館的classmark主要是在思路上沿襲瓦爾堡:1. 解剖學是一種精神性的實踐,它是從古希臘解剖靈魂的概念開始的,瓦爾堡認為直到倫勃朗的時期解剖學才變成一種完全物質性的實證活動。2. 解剖學是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需要同時研究文藝復興藝術上的解剖和醫學上的解剖。下圖是Theatre即解剖劇場文件夾中的內容,還可以參見二層2.4.2-3 Theatres of Knowledge 分類。

這一部分我還在擴充,目前有一些瓦爾堡和OB的內容,還準備進一步擴充瘟疫與佔星醫學之間的聯繫。

3.7.7 Health and Hygiene 健康與衛生 

這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話題,可以參考Heikki Mikkeli的著作Hygiene in the early modern medical tradition, 同時我放了Deutsches Hygiene-Museum的連結,他們有不少展覽都很有意思,經常從一個更廣的角度探討醫學和身體的概念,1996年的Herz: das menschliche Herz, der herzliche Mensch就是一例。 3.7.8 Body Politics 身體政治,我將這個理論話題收入進來是因為它從一開始就和醫學密不可分,目前這一格收入的文獻有《國王的兩個身體》,一點福柯,一點阿甘本和哈拉維,特別要推薦的是今年剛出版的一本新書A Book of the Body Politic, 是拉圖爾,Simon Schaffer和Pasquale Gagliardi組織的一場對話的論文集,拉圖爾在他的官網上放了下載連結,雙擊圖書館中的條目就可看到。

人文學史是近些年興起的一個新領域,我最初開始關注還是2017年Rens Bod《人文學的歷史》一書被翻譯到中國的時候,我當時在博雅堂偶然遇到了這本書,然後搜索一番發現了Rens Bod主持的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ities學會,剛剛發行的History of Humanities期刊以及三卷本的The Making of Humanities(網上都有電子版,雙擊條目可以進入De Gruyter連結),再加上當時剛好在上程煒老師的古典學導論(強推!),就這樣進入了這個激動人心的領域。這可以說是一次塑造我頭腦的相遇,我想我後來對科學史、知識史的認知首先就是從人文學史和古典學史的經驗而來。下圖是3.8.0 General Studies部分的文獻,很多其實就是當年大三的收藏重新放到Zotero裡。我特別加入了阿甘本的《潛能》,其中《阿比瓦爾堡與無名之學》一篇值得一起看,同樣揭示了人文學一些重要的特性。

3.8.1 Humanities and Science 人文學與科學

這一部分內容不多,主要是方法論層面的,有Rens Bod一篇文章A Comparative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Histories of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 當然還有我最喜歡的期刊Berichte zu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 

這是一個從古典學術史、語言學史一直延伸到新媒體理論的話題,古典學部分自然要看《抄工與學者》和Rudolf Pfeiffer的《古典學術史》上下卷,我這裡還收入了一些書評,未來會更詳細地把當年學到的古典學史一點點整理進來。3 Writing as Technology 作為技術的書寫這一部分我還在擴充,現在收錄了劉禾Lydia Liu的一篇文章Scripts in Motion: Writing as Imperial Technology, Past and Present, 算作一個問題意識的導引。

同時可以和古典學史一同瀏覽分類 3.8.7 Institutions 機構,這一部分目前收錄了一些history of universities的文獻,還在展開的過程中。

圖像科學的歷史是個大問題,這裡我主要關注其現代的、物質性的一面,即平鋪的1 Atlas(見Ulrich Keller的Visual Difference: Picture Atlases from Winckelmann to Warburg and the Rise of Art History)和立體的2 Image Collection, 後者的文獻我收集得比較多,可以參看Costanza Caraffa的The photo archive as laboratory以及其他文章,Katia Mazzucco對瓦爾堡照片收藏的研究,以及Ute Dercks對KHI圖像索引系統的研究,這些研究最後都要落到我在3.8.6 會講到的「數據史」的問題上。

書籍史這個領域好的導論很多,我在0 Books in General收入了系裡的research guide和我上過課的London Rare Book School的推薦書單,他們的網頁最近有改版,改版後把以往開過的所有課的書單都放了上來(如下圖),瀏覽一下可以知道這個領域都包括哪些東西。和我對圖像科學的關注點一樣,我在這裡主要關注的是書籍信息的組織方式,這主要體現在 1 Libraries 圖書館和 2 Bibliographies 書目兩個載體裡。

圖書館的歷史方面可以讀一讀Harris and Hannah的文章Why Do We Study the History of Libraries? A Meditation on the Perils of Ahistoricism in the Information Era, 另外Art Libraries Journal也經常有很好的圖書館史的研究,我這裡收入了Jas Elsner主編的一期Exiles and émigrés, libraries and image collections: the intellectual legacy. Bibliography的問題則和圖書館的歷史密不可分,並且同樣要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知識組織方式,可以參考Helmut Zedelmaier的書Bibliotheca Universalis und Bibliotheca Selecta.

檔案史的研究近幾年來很熱,代表性的就是柏林馬普所的The Sciences of the Archive研究項目。我這裡收藏的幾本書都是非常值得一讀的研究,包括Markus Friedrich的The birth of the archive, Brill出版的文集Archival Afterlives, 以及Boris Jardine和Matthew Drage編輯的History of Human Sciences特刊The total archive: Data, subjectivity, universality, 這些條目都可以雙擊直接下載。

3.8.6 Data Organisation 數據組織

整個圖書館的分類系統介紹最後落到了數據的概念本身上。數據這個概念可以說是今天資訊時代的科學史學者理解文藝復興以來的圖像收藏、書籍收藏、博物學收藏,甚至種族理論的核心,在各種科學中,我們對一個數據單位——一個植物特徵(單子葉或雙子葉),一個圖像(一個從奧維德那裡流傳至文藝復興繪畫中的揮手的動作),一個知識條目(記錄在單張卡片上的信息)——的定義都體現了數據的概念或者意識,當然我們在什麼意義上可以使用數據這個詞描述文藝復興還是一個尚待討論的問題。

柏林馬普所Daston領導的研究項目Historicizing Big Data以及作為成果出版的Osiris特刊Data Histories是這個問題的提出者,現在學界對數據史的研究還剛剛開始。我在這一分類下也收入了關於Zettelkästen的書目,這個我在之前的推送中已有介紹。

結語

以上這些館藏只是一個開始,我的藏書還有很多肉眼可見的不完備之處。其中一個大的缺環就是技術史(history of technologies),本來我自己的私人藏書裡除了這三層,還有 4 History of Science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和 5 History of Technology 兩層,這些都和技術史緊密相關,但是我目前在這方面的知識還很有限,不能支撐起一個完善的館藏結構。館藏裡還有一些書只是建立了大致的結構,有待進一步整理,我會按照開頭所說的辦法慢慢更新出來。總之這次發布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我在完成碩士論文之後花了兩周時間將這個圖書館整理上線,這是一項很辛苦但又非常有成就感的工作,其工作量絕對要大於7周內完成一篇5000-word的學期論文。我現在的心情就像瓦爾堡23歲時在佛羅倫斯剛剛開始建立自己藏書的時候,現在的我24歲,幾與瓦爾堡當年同齡:「Ich muss hier den Grundstock zu meiner Bibliothek und Photographien legen, und beides kostet viel Geld und repräsentiert bleibenden Werth. … Mich hat jetzt eine solche Arbeits­lust gepackt, dass ich mich selbst manchmal über die Schnelligkeit, mit der sich manches anfangs Unklare in mir, wenigstens zur Fasslichkeit entwickelt, erstaunt.」 (Letter from Aby Warburg to Charlotte Warburg, 7 and 27 January, 1889. Quoted from Gombrich 1986, 45-46.)

最後再貼一下圖書館的連結:https://www.zotero.org/groups/2489429/wissenschaftsgeschichte,以及Wordpress博客的連結:https://wissenschaftsgeschichte.wordpress.com/,今天的第二條推送是一個技術性的使用指南,第三條推送是幾點針對科學史入門者的建議以及可以用來入手的館藏,需要的可自取。

相關焦點

  • 某高校圖書館全部館藏圖書掃描PDF,20000本左右;iOS版迅雷重新上架
    1、很久沒有發什麼資源了,順手轉發一個,某高校圖書館全部館藏圖書掃描PDF,20000本左右。多讀書,多看報,少吃零食,多睡覺。
  • 學堂在線國際版正式發布
    4月20日,學堂在線國際版發布會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學堂在線總裁王帥國等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袁駟主持。
  • 館藏寶貝也能在線放大看了,杭圖館藏古籍資料庫正式開通
    通訊員 李鏡媛 首席記者 張磊近日,杭州圖書館館藏古籍資料庫正式開通運行,這樣意味著讀者可以足不出戶,通過線上平臺就能瀏覽杭圖最「寶貝」的古籍,也免去了以往需要提供借閱古籍的手續。第一批發布的古籍數字資源,共計221部,內容豐富,質量上乘,涵蓋了稿本、抄本、名家批校題跋本、套印本等諸多特色館藏,如有《王文韶日記》《[浙江黃巖]柔橋王氏家譜》《武林風俗記》等稿本,《書經集傳》《明詩綜》《說文部首歌》等批校題跋本,《李長吉歌詩》《周禮》《孟子》《蘇文忠公策選》等套印本,是杭州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中的精華之選。
  • 《愛閱小學圖書館基本配備書目》2018版發布
    歷時8年研製 優化小學圖書館館藏2019年8月20日,由深圳市愛閱公益基金會組建專家團隊研發的《愛閱小學圖書館基本配備書目》2018版在國家圖書館正式發布。《愛閱小學圖書館基本配備書目》2018版在京發布該書目包含三個部分: 「學生書目」4000本,按小學低、中、高三個學段列出;「班級書目」600本,按小學1—6年級每個年級列出;「教師書目」200本。
  • 109門國際課程在線開講!學堂在線國際版正式發布
    此次學堂在線國際版的上線,標誌著以學堂在線、愛課程為代表的首批高等學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面向全球正式推出。在講話中,吳巖對首批國際平臺建設標準和要求提出五大關鍵詞。 一是質量(Quality)。
  • 「毛澤東大字本」首批限量版圖書在韶山首發
    今天上午,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大字本」首批限量版圖書在韶山舉辦首發座談會,並向韶山毛澤東圖書館捐贈了首發的3種圖書,各20套。據悉,早在1963年,中央有關部門根據毛澤東開列的書單,並結合當時的實際閱讀需求,為毛澤東和其他黨中央領導同志印製了百餘種中外圖書。這些書籍版本特殊,為了方便老同志閱讀,採用了古籍的裝幀形式,大部分以當時特製的36磅長宋體鉛字排印,時稱「大字本」。
  • 日照市圖書館啟動館藏珍貴書畫修復保護項目
    &nbsp&nbsp&nbsp&nbsp本報訊(記者 謝巖)13日,記者從市圖書館獲悉,日前市圖書館與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正式籤訂了《日照市圖書館館藏書畫保護修復項目文物交接冊》,並完成移交。至此,經過近3年積極申請,日照市圖書館館藏文保修復項目獲批,並正式啟動。
  • 超星圖書館app電腦版
    app電腦版簡介 超星移動圖書館電腦版是專門為各圖書館製作的專業閱讀平臺,擁有超過百萬冊電子圖書,海量報紙文章以及中外文獻元數據,為圖書館用戶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動閱讀服務。
  • 首批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王思北)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上線暨「學堂在線」國際版發布會20日在京舉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會上表示,「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標誌著以「學堂在線」「愛課程」為代表的首批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面向全球正式推出。
  • 高校首批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王思北)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上線暨「學堂在線」國際版發布會20日在京舉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會上表示,「學堂在線」國際版上線,標誌著以「學堂在線」「愛課程」為代表的首批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面向全球正式推出。
  • 愛課程國際平臺正式發布,首批193門課程面向全世界大學生開放
    愛課程國際平臺正式發布,首批193門課程面向全世界大學生開放 作者:阿宅 發布時間:
  • 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館藏與漢學研究資源
    它的館藏總數約1.34億件[1],每天新增加7300件[2]。是世界上最大、館藏增加量最高的圖書館。其中包括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和470種不同的語言,大概有3400多萬種書刊文獻的書目資料可以在圖書館的網上目錄中(http://catalog.loc.gov/)查到。除此之外,不同的部門也編印了一些特別的館藏目錄供讀者使用。
  • 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項目開通儀式圓滿落幕
    為此,由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和北京愛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圖書館新資源、新服務、新能力學術研討會暨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項目開通儀式」於2019年12月21日在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順利召開,業內圖情行業學者和嘉賓齊聚探討交流。
  • 「沙坪垻區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正式開通
    5月8日,記者從區圖書館了解到,「沙坪垻區圖書館·移動圖書館」已正式開通,市民讀者只需指尖在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上輕輕滑動就能隨時隨地進行自助查詢、完成續借業務、閱讀圖書館新增數字信息資源等。    記者了解到,「沙坪垻區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是繼年初開通的「新型電子圖書借閱服務」之後,推出的又一「指尖閱讀」服務。
  • 《鶴山鄉訊》被列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僑刊
    《鶴山鄉訊》被列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僑刊 2019-09-23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線教學國際平臺愛課程國際版首批上線193門英文課程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4月28日記者獲悉,在線教學國際平臺愛課程國際版正式啟動,推出首批英文課程,向全球免費開放,地址為www.icourse163.com。記者從教育部高教司了解到,首批在線教育國際平臺今天起全部面向全球開放。
  • 【圖書館】舉辦館藏電子資源大型問診活動
    為了幫助廣大師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資料庫的功能及操作、充分利用我校圖書館優越的電子資源及資料庫、發揮其應有的作用,4月19日下午,由圖書館主辦的第22個『世界讀書日』系列主題活動之館藏電子資源大型問診活動在北校圖書館南門正式舉行。
  • iOS8.4正式版發布 Apple Music無緣大陸
    6月30日晚11點,蘋果正式發布iOS 8.4正式版,該版本帶來了全新的Apple Music,以及對iBooks的改進與修復,同時還有功能改進及BUG的修復。值得一提的是,該版本將有可能是iOS 9來臨之前的最後一個版本了。
  • 四川省圖書館館藏文物現身拍賣行?警方已介入
    為進一步確定即將被拍賣的文物是館藏文物,江上專門買了一本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圖書館館藏珍品集》。崇正拍賣官微截圖 圖片來源:「江上說的」微信公眾號江上:在書上也是把它列為館藏珍品,它應該是四川省圖書館非常看重的東西,應該是他們很重要的館藏。
  • 《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公布 總條目新增127條 增幅超...
    央視網消息:昨天(28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共同修訂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對外發布。與2019年版相比,2020年版的總條目增加了127條,增幅超過10%,重點增加了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中西部地區等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