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車輪滾滾不息,鄉村變化日新月異。在鼓了「口袋」之後更要富起「腦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在這一進程中,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無疑是突出抓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們常說鄉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希望的田野,但需要明確,隨著時代與社會發展,真正的希望理應與更有信仰、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的生活追求緊密相連。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力抓好環境治理整治,著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切實提高群眾幸福感滿意度,把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抓在實處細處深處,方能有力推動希望的田野走向更美更富更文明。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村鎮只有硬體與軟體同時發力,群眾素質與品質同步提升,才能運行有序、充滿活力、更有希望。這既需要把美麗鄉村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突出城鄉協調發展,塑造鄉村環境之美;也需要把鄉村精神文明創建擺在重要位置,開展切合實際的創建活動,塑造鄉村風尚之美、人文之美。只有做到物質與精神的「兩手抓、兩手硬」,才能建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成就農民群眾宜業宜居的幸福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在鄉村精神文明創建的具體過程中,以價值為引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以問題為導向持續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以氛圍為突破著力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顯然是文明村鎮創建理所應當堅持的原則。此外,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始終都應把「以人為本」挺在前面。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歸根結底是要讓廣大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就要求我們的創建活動必然是服務型的,而決不能是命令型的。當前,尤其要充分運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切實提升服務水平,有效發揮其豐富文化生活、推進移風易俗、開展志願服務等方面的作用。當文明村鎮創建活動貼近群眾生活、走進群眾心裡,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才能夯得更實。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文明村鎮建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將文明理念深植於心、文明自覺落實於行,讓我們共建共享這更美更富更文明的希望的田野。(段宗科)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