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之後,貴州大山生機盎然。您瞧去吧,翠滿山坡的生態茶園,沾著露珠兒的特色林業,鬱鬱蔥蔥的中藥材,千頃澄碧;濃得化不開的綠,掩映著紅豔豔的辣椒,黃澄澄的刺梨,白如雪的食用菌,如花似錦;成行滿畦,綠油油、圓溜溜、甜絲絲的蔬菜、水果,鮮嫩水靈;藍天白雲下,牛羊撒蹄、家禽旺興;迢迢碧水,有「漁」則靈;整潔的村莊,寬敞明亮的圈舍內,一頭頭生豬膘肥體健……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省——貴州,一場振興農村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如火如荼向著縱深推進,正以儘可能少的土地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把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振興鄉村的嘹亮音符,灑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 希望的田野,是一曲矢志不渝、邁向「百姓富、生態美」的激揚高歌。 如果說脫貧攻堅的核心問題是群眾致富,那麼「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正是貴州群眾甩掉貧困帽子的關鍵因素。
長段時期以來,貴州農民大多數種植玉米,僅能夠滿足溫飽需要,與發達地區相比,農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後。2018年初提出的在全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是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旗幟下,將目光放在山區群眾「我要脫貧」的強烈渴望中,尊重他們的生產生活邏輯,提高他們的土地使用效益。 從玉米種植到12個特色優勢產業的百花齊放;從關山阻隔的銷售不暢到大數據時代的網上賣家;從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打獨鬥到農業產業基地雨後春筍般的拔地而起…… 在貴州17.6萬平方公裡土地上演繹的脫貧攻堅恢弘劇目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徹底改變了「貧困劇情」,改變了曾經發展的「單向趨同」,拓寬了貴州鄉村振興的途徑,促進了農村地區的多樣性發展。 越幹越想幹,越幹越會幹,越幹越能幹,貴州各地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在農村產業革命的實踐、實戰、實惠中一路高歌向前。 奮進的大山,是一曲以人民為中心、追夢圓夢的歡歌。 歷史的長河,靜觀時往往風平浪靜,只有驀然回首,才能體會它的波瀾壯闊。 沒有對比對照,就沒有歷史定論。農村產業革命開展以來,貴州農業增加值增速近兩年連續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增長5.5%。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看似簡單的數字之變,蘊藏著多少催人奮進的創新突破,包含著多少振奮人心的激動時刻,刻印著多少一往無前的堅實腳步: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貫徹落實「五步工作法」,拓展三大市場、提高三化水平、壯大三大銷售主力、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強化三個保障……
「努力用自己的雙手開闢新生活」,農村產業革命的深刻實踐喚醒了千年沉睡的土地,喚起了貴州人民自強不息的激情。這種激情化為現實的創造力,在貴州大山間形成了生態茶園、果林基地、金色梯田……在多彩大地上譜寫下華美樂章。 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也已從夢想照進現實,映照著一段百折不撓的歷程,書寫下一份連戰連捷的答卷,演繹出一曲人民追夢的歡歌。 綠色的未來,是一曲牢記使命,接續奮鬥的凱歌。 偉大的事業不會一帆風順,美好的未來需要繼續奮鬥。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基礎?以什麼樣的狀態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又以什麼樣的作為致敬新時代? 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貴州最有力回答。 兩年半的時間,在貴州發展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全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這兩年半卻如此深刻地改變著貴州農村、貴州農民的命運,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已然到來。
貴州所做出的一切,除了「追夢」,還因為承擔著一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省份的脫貧歷史重任,這是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今日之貴州,不僅是即將告別貧困的小康之省,更是高質量發展徵程中的衝鋒者;不僅以山水為舞臺展現貴州的美,更以綠色發展為契機,推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豐收。 若干年後,當人們回望2020年的貴州,會看到什麼? 他們會看到,揮灑的汗水,田埂的身影,炙熱的驕陽,豐收的喜悅,高效的發展,百姓的笑臉……這一年,是脫貧攻堅全勝之年,4000萬貴州兒女正奮勇向前,在歷史長河裡,奏響新的凱歌。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丹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