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2020-07-29 Ada老師

馬上要遲到了!

快點去吃飯吧!

半個小時了,你怎麼一個字也沒寫?

說起家長們最無法忍受的兒童行為問題,做事拖沓,磨磨蹭蹭必定名列其中。孩子的磨蹭時刻挑戰著父母的心理底線,以至於親子衝突往往一觸即發。孩子們為何不願高效地配合家長呢?他們磨蹭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先從天生和後天兩個維度一起來分析下磨蹭背後的秘密。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兒童磨蹭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一、父母吼一吼,孩子動一動,磨蹭孩子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 先天因素:編碼節奏決定行動節奏,成人與孩子時空感差異大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往往表現出高度導向性的特徵,比如我們常說的3翻6坐8爬等,全世界的兒童大體都遵循這一發展規律。就像在所有孩子體內設置了相似的編碼程序一樣,孩子只是簡單地按照基因裡預設的編碼節奏來自然發展。

和「磨蹭」的行為相關,這種編碼節奏表現在:

a.兒童的時間知覺不發達,對時間的順序性與延續性概念模糊。

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 )是指對客觀現象順序性和延續性的感知 。

心理學研究表明:

1-2歲的孩子完全沒有時間觀念,只是活在當下;

2-2.5歲的孩子可以簡單理解時間上的「先後」順序;

2.5-3歲的孩子可以分清「過去」「現在」和「未來」;

4歲的可以描述發生的事情,但無法具體到哪個時間段,用了多長時間等等。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兒童時間認知發展規律

直到8歲左右,兒童判斷時間直覺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才接近成人。所以,在家長看來,孩子做起事情來總是磨磨蹭蹭的,沒有時間觀念,實際上是他們的大腦還不能準確的感知時間。特別是當他們專注於一件事情時,更是沒辦法控制自己行為的時長。這是由先天的生理因素決定的。

就像《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中作者說的那樣: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在說:「人家已經盡力了...」

b.兒童尚處於細節敏感期,對宏觀和整體缺少認知與把控能力。

在《發現兒童》中,蒙特梭利女士用極其優美語言描述了孩子對細微事物的觀察力和感受力。

只有詩人和孩子有相同的感覺,他們會被激蕩著岸邊石頭的潺潺河水所吸引。孩子會對它產生熱情,會微笑,會想叫它停止,用手愛撫它。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兒童用感官與世界交流

在這一時期,兒童通過自己的肢體、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並與之發生聯繫。這是兒童專注力和觀察力極速發展的時期。而兒童把關注點放在細微事物上,也決定了他們對宏觀和全局是缺乏一定的統籌能力的。也就是說,他們關注的是一個個具體的點,很難將與這一點相關的前後事物串聯起來統籌考慮,所以孩子的行為會缺乏連續性,無法為後面的行為做準備。

  • 後天因素:生理不獨立,無法擺脫對他人援手的依賴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34;

生理獨立是兒童實現自我成長的內在訴求。孩子們通過不厭其煩地反覆練習,一點點學會了移動手腳、學會抓握、學會行走,每一步的成長都是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願委託於他人之手。生理獨立能夠增加兒童對自己的信心及周圍世界的的掌控感。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生理獨立讓兒童更自信

在兒童邁向成人世界的這個節骨點上,我們給予的過多幫助恰恰是一種自卑感。

家長們的包辦,過多地剝奪了孩子生理獨立的機會,從而讓孩子面前處處是難題,處處是困境,孩子會從內心深處生發一種無能感,沒有信心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一個心理上不能斷奶的人,是斷然不會有決斷力和高效的執行力的。所以,有時孩子的磨蹭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 後天因素:行動更直接,通過隱形攻擊表達對抗情緒

對於語言能力正處於發展過程中的兒童,行動往往是內心感受和情緒的最好表達方式。對家長長期以往的指導的厭煩,對家長一方居高臨下的失衡的親子關係的反抗,都可能會通過磨蹭這種隱形攻擊的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如果孩子的行為屬於故意的磨蹭,家長就要反思親子關係的質量了。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通過慢、磨蹭、故意犯錯等行為對家長進行隱形攻擊

  • 後天因素:拖沓強於失敗,隱藏在高壓下的完美主義

《孩子:挑戰》中提到,孩子擁有天然敏銳的感受力,但對事物進行理解時容易出錯。

當他們失敗(不完美)時,父母即便什麼也沒說,孩子也能察覺出父母焦慮不滿的情緒。他們還會將父母的情緒錯誤地歸因於因為自己的失敗,父母不再愛自己,從而畏首畏尾,不敢輕易嘗試。這是磨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為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出於對失敗的恐懼而產生的消極牴觸行為。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是磨蹭行為的另一種原因

所以,總的看來,先天的編碼節奏決定了孩子無法準確地感知時間,無法預先為接下來的行為做恰當的準備。而後天形成的生理能力的限制、親子關係的對抗以及害怕失敗的恐懼心理等,又讓磨蹭的行為愈演愈烈。

二、微習慣助力5大行動,小目標撬動大成長

要改變兒童磨蹭的行為習慣,提升兒童的執行力,微習慣養成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微習慣促進目標習慣養成路徑

微習慣,並不著眼於不良習慣的改變,而是著眼於好習慣的養成。它將把要養成的目標習慣拆解,拆解成小到不可能失敗的目標,通過獲得積極反饋,建立起一個良好微習慣運行閉環,促進良好行為的不斷發生甚至是超額發生,最終演變成一種自動行為模式。同時通過滾雪球的效應,帶動更多的,更好的習慣發生。從而使好習慣成為常態化,不良習慣邊緣化。在微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由於習慣微小易於實現,這種100%完全成功的感覺有利於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增強,同時,也能讓孩子擺脫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的恐懼。

孩子為什麼總磨蹭?編碼節奏是主因,巧用微習慣提升執行力

微習慣助力5大行動,小目標撬動大成長

  • 選擇微習慣:挑戰不可能失敗的單一微計劃

首先,請家長寫下希望孩子養成的完整目標習慣,比如說「自覺早起」,「上學不遲到」,「按時練習書法」等等。這些目標與我們以往給孩子們制定的目標無異,由於這個目標過大,執行起來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意志力,往往容易讓人倦怠難以持續。但這次不同的是,我們接下來要將這些目標習慣拆解縮小,直到小到不可思議為止。比如將「按時練習書法」縮小為「按時練習1個字」。這時,大腦就會認為這些目標毫無威脅,從而不會產生任何牴觸情緒。

  • 完成微習慣:從微量開始,以超額完成結束

家長可能會疑惑,如果一個行為從量上看過於渺小,比如:「按時練習1個字」,那它如何帶來成效呢?這就涉及到微習慣的超額完成環節了。雖然在開始完成這些微習慣時,依賴的主要是意志力(雖然非常少),但在完成後,由於目標達成帶來的成熟感和欣喜感以及行為慣性,會讓動力持續發揮作用,人們往往會選擇在達成目標後繼續努力,從而超額完成任務。當然,即使是僅僅完成微目標本身,它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會促使孩子繼而養成第2個、第3個,更多的,好的、小的習慣。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

  • 明確習慣依據:將行為方式與習慣建立強關聯

如果你沒有一個具體的依據,大腦就需要更長時間才會把行為當作習慣。所以,如果你想給生活添加習慣,而且想快速實現,給微習慣選擇具體依據會更快一些。

因為孩子對時間沒有清晰的概念,所以我們傳統的將時間作為依據,將時間與習慣建立聯繫的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的理解。比如我們說:「晚上7點練字」,執行的效果就並不好,往往需要父母提醒。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將行為方式作為習慣的依據,與習慣建立起強關係,比如說「吃過晚飯後練習1個字」。就像前面我們提到,孩子對具體事物,具體行為是有較強感知力的,行為之間的刺激是更強烈的,也就更便於行為習慣的養成。

  • 建立回報機制:通過恰當的鼓勵提升自我效能

回報能通過激勵我們繼續行動、幫我們恢復意志力等方式來讓我們堅持良好的微習慣。

回報關聯的建立會對孩子的好的行為習慣產生進一步的促進作用。比如說一整面滿是打好勾的日曆,提醒孩子取得了哪些進步 。比如說將孩子的草稿裝訂成冊的書法集,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努力的認可。當然,這些物理方面的回報帶來的滿足感會消失,但擁有一手好字或堅持100天做一件積極的事帶來的心理感受會一直留存。這些微習慣帶來的成就感都將成為孩子自我驅動的基礎。

  • 擺脫高期待:服從計劃安排允許孩子螺旋進步

從潛意識層面看,當孩子超額目標後,父母的大腦重新會設定一個新的期待值,從而給孩子帶來負擔和壓力。

所以,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你給孩子設置的目標並沒有改變,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繼續提高目標,你可能會失望,因為孩子會因為不斷疊加的壓力而最終放棄嘗試。我們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在堅持目標上,而不要對任務量抱有較高的期待。因為孩子好的行為方式的養成,不在數量,而在於不斷的堅持。因為這才是讓行為轉變成習慣的唯一途徑。

寫在最後:

孩子先天的編碼節奏決定了他們與我們有著不同的時空感知能力和行為節奏,因此,父母不要因為心急而包辦,不要因為進度慢而指責,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這是幫助孩子自然成長的基礎。同時,通過微習慣的建立,讓孩子可以獲取更多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從而提升自我驅動能力,提高孩子的執行力。微習慣的建立,就像是一個錨點,雖小,卻能通過微循環的不斷優化,達到促進整個行為模式優化的效果,通過小目標,撬動兒童的大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太磨蹭?家長巧用「3個法則」,提高孩子「執行力」
    孩子做事拖拉的弊端實在太多,但要想讓孩子不再拖拉,我們就得先了解他們為什麼拖拉孩子為什麼做事磨蹭?1、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有些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所以對於大人們的"十分鐘""半小時"並不理解,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達到了"磨蹭"這個範疇。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孩子自然無法合理安排時間,所以導致磨蹭。
  • 孩子「執行力」弱怎麼辦?父母巧用「3個法則」,提升孩子執行力
    ①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父母在提升孩子執行力的時候,首先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任務。當孩子有了時間的緊迫感之後,他的執行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到提升。只有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與任務,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夠有充足的執行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標。
  • 養成微習慣‍‍:讓‍‍孩子‍‍遇到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孩子下了這麼多次決心,卻始終‍‍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包括早起打卡、早讀等,‍‍只是腦子一熱,‍‍堅持了一兩天‍‍又放棄了,‍‍根本達不到‍‍打卡要求的21天。‍‍看完‍‍美國史蒂芬·蓋斯寫的《微習慣》這本書,‍‍媽媽才知道,‍‍原來‍‍不論自己還是孩子,‍‍想要改變最好的方法是從‍‍身邊的微習慣做起。
  • 養成微習慣‍‍:讓‍‍孩子‍‍離優秀‍‍近一點
    ‍‍為什麼‍‍孩子下了這麼多次決心,卻始終‍‍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包括早起打卡、早讀等,‍‍只是腦子一熱,‍‍堅持了一兩天‍‍又放棄了,‍‍根本達不到‍‍打卡要求的21天。 ‍‍看完‍‍美國史蒂芬·蓋斯寫的《微習慣》這本書,‍‍媽媽才知道,‍‍原來‍‍不論自己還是孩子,‍‍想要改變最好的方法是從‍‍身邊的微習慣做起。
  • 8步驟,養成簡單的微習慣
    因為微習慣太小能輕易就能實現目標,大腦不會產生牴觸或消極情緒,我們會完成「額外環節」或逐步提升習慣,還會接連不斷地收穫成功。例如作者目標目標做1個伏地挺身,由於做1個伏地挺身太簡單,大腦覺得這件事太簡單了,身體會說既然開始了,那多做幾個吧,做完伏地挺身後,又想其他的運動,這樣1個伏地挺身開始,就堅持鍛鍊了30分鐘。
  • 小小的微習慣,藏著一個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什麼是微習慣?真的有那麼大的魔力?首先,先講一下什麼是習慣,所謂習慣簡單的來說就是,早上起床穿衣洗漱,用右手吃飯,用左腳邁開第一步等等,這些應該稱之為"日常習慣"。那麼什麼是"微習慣呢"?
  • 提高執行力工具——知識框架
    提高個人的執行力,乃至打造一個高效的執行力團隊。首先需要我們具備過硬的自我管理能力,必要的知識儲備以及習慣都會影響最終的執行效果。一:關於知識儲備,筆者曾經沒有一個框架,電腦裡面的文件很亂,每次需要找很久,最終還不一定找到。
  • 《微習慣》:父母和孩子都可以運用的習慣養成策略,為人生賦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發現做一個伏地挺身的姿勢和做30分鐘伏地挺身的姿勢是一樣的,既然姿勢已經擺好了,索性就多做幾個。接著他用同樣的策略說服自己做了幾個引體向上。史蒂芬嘗到了甜頭,因為他不僅完成了當天目標,而且還超額完成,內心很有成就感,自信爆棚。
  • 執行才是王道,如何提升執行力
    今天,我們來聊聊「執行力」。執行力,才是最終的王道。我們今天就聊聊「如何提升執行力」。為什麼說『執行力是王道』呢?所以,執行力才是王道。01明確目標首先,我們要提升執行力,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明確目標」。
  • 學習大腦機能之《微習慣》「美」史蒂芬·蓋斯
    本期為您解讀的書是《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本書的中文版有6萬字,我會用大約XX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微習慣三步走,教你輕鬆養成習慣。好,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習慣。於是史蒂芬就把對立面思考用在了習慣培養上,他自己問自己:健身鍛鍊的反面是什麼?答案當然不是不做任何鍛鍊,而是微量鍛鍊,比如一個伏地挺身。說幹就幹,史蒂芬抱著死馬權當活馬醫的心態,拉開架勢,做了一個伏地挺身。這真是一發不可收拾,史蒂芬的心理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既然姿勢都已經擺好了,為什麼不多做幾個?於是史蒂芬又做了幾個伏地挺身。
  • 執行力決定你的職場高度,五個方法提升個人執行力
    自己把控的尺度越來越松;很多工作做著做著,速度越來越慢,進度拖拖拉拉效率越來越低;很多工作做著做著,用力越來越小,最後成了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很多工作做著做著,等到出了問題,總會找到各種理由為自己推卸責任;很多工作做著做著,只會循規蹈矩,卻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做和怎樣做的更好
  • 就從微習慣開始! | 錢塘社科百秒快講
    「錢塘社科百秒快講」將邀請一批紮根基層、善於研究、善於表達的專家,用老百姓一起來聽聽杭州社科能人講師團講師、錢塘智庫特邀專家齊奇為大家分享如何與孩子相處!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堅持是那麼難做到?今天我帶大家一起來揭秘。
  • 決定人生高度的,是你說做就做的執行力
    我們都不可避免會陷入這種陷阱裡,不同的是,牛人會選擇用行動化解焦慮,而普通人只會陷入焦慮中。我的朋友小黃,思想政治專業研究生,在國企上班,對自己的工作很不滿意。每天晚上總是嚷著要做出改變,但是始終原地踏步,睡前千頭萬緒,各種職業規劃,醒來還是上班去。
  • 巧用一個方法,迅速提升執行力
    02 為什麼會拖延?1.活太多了,實在不想幹了,太累了。這種拖延是一種主動性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拖延。只要把時間算準,拖一拖也沒有關係,但是最讓人難過的是,這種人的計劃一般都會超預期,也就是計劃的時間會比實際需要的多,這就導致一個很讓人頭疼的結果,到了時間節點,結果發現時間不夠用,一通手忙腳亂之後,力氣用了,活還幹得不漂亮。
  • 別怕、微習慣專家幫你輕鬆實現FLAG
    《微習慣》這本書共七章,前三章向我們介紹了什麼是微習慣,以及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大腦,意志力,動力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四、五章向我們解釋為什麼微習慣會有用和如何產生作用;最後兩章教我們如何培養和運用微習慣。二、微習慣為什麼有用?
  • ​ GoGoKid巧用「藍思分級體系」 有效提升孩子語言能力
    ​ GoGoKid巧用「藍思分級體系」 有效提升孩子語言能力 一直以來,在線少兒用於教育平臺GoGoKid始終依託教育學界前沿理論,對標北美教學體系,堅持打造全方位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
  • 找準提升制度執行力的著力點
    之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進一步提升制度執行力作出了明確部署,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必須堅定製度自信,把提升制度執行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改變自己
    微習慣有超強的欺騙性,欺騙喜歡待到舒適區的大腦,讓你不經意間擁有好習慣的養成策略。微習慣工作原理微習慣的工作原理就是,用習慣代替習慣,用成功帶動成功。就是培養一個微小習慣,每天堅持完成微習慣的目標,形成良性循環。
  • 好書推薦《微習慣》
    《微習慣》這本書,從原理和實際方法兩個角度出發,讓我們認識微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踐行。堅持下去,你會收穫你想要的一切。你有沒有經歷過瓶頸期?有沒有竭盡全力想提高自己卻最終失敗的經歷?你是否在無數次嘗試後遭遇失敗,然後便很久不敢重新開始呢?
  • 提升執行力 高效促發展
    我的煤炭網>新聞>礦企資訊>提升執行力 高效促發展 提升執行力 高效促發展   棗莊礦業集團 發布日期:2020-05-12 14:03:28 新聞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