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遲到了!
快點去吃飯吧!
半個小時了,你怎麼一個字也沒寫?
說起家長們最無法忍受的兒童行為問題,做事拖沓,磨磨蹭蹭必定名列其中。孩子的磨蹭時刻挑戰著父母的心理底線,以至於親子衝突往往一觸即發。孩子們為何不願高效地配合家長呢?他們磨蹭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先從天生和後天兩個維度一起來分析下磨蹭背後的秘密。
兒童磨蹭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往往表現出高度導向性的特徵,比如我們常說的3翻6坐8爬等,全世界的兒童大體都遵循這一發展規律。就像在所有孩子體內設置了相似的編碼程序一樣,孩子只是簡單地按照基因裡預設的編碼節奏來自然發展。
和「磨蹭」的行為相關,這種編碼節奏表現在:
a.兒童的時間知覺不發達,對時間的順序性與延續性概念模糊。
時間知覺(time perception )是指對客觀現象順序性和延續性的感知 。
心理學研究表明:
1-2歲的孩子完全沒有時間觀念,只是活在當下;
2-2.5歲的孩子可以簡單理解時間上的「先後」順序;
2.5-3歲的孩子可以分清「過去」「現在」和「未來」;
4歲的可以描述發生的事情,但無法具體到哪個時間段,用了多長時間等等。
兒童時間認知發展規律
直到8歲左右,兒童判斷時間直覺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才接近成人。所以,在家長看來,孩子做起事情來總是磨磨蹭蹭的,沒有時間觀念,實際上是他們的大腦還不能準確的感知時間。特別是當他們專注於一件事情時,更是沒辦法控制自己行為的時長。這是由先天的生理因素決定的。
就像《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中作者說的那樣: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在說:「人家已經盡力了...」
b.兒童尚處於細節敏感期,對宏觀和整體缺少認知與把控能力。
在《發現兒童》中,蒙特梭利女士用極其優美語言描述了孩子對細微事物的觀察力和感受力。
只有詩人和孩子有相同的感覺,他們會被激蕩著岸邊石頭的潺潺河水所吸引。孩子會對它產生熱情,會微笑,會想叫它停止,用手愛撫它。
兒童用感官與世界交流
在這一時期,兒童通過自己的肢體、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並與之發生聯繫。這是兒童專注力和觀察力極速發展的時期。而兒童把關注點放在細微事物上,也決定了他們對宏觀和全局是缺乏一定的統籌能力的。也就是說,他們關注的是一個個具體的點,很難將與這一點相關的前後事物串聯起來統籌考慮,所以孩子的行為會缺乏連續性,無法為後面的行為做準備。
瑪麗亞·蒙特梭利曾說:&34;
生理獨立是兒童實現自我成長的內在訴求。孩子們通過不厭其煩地反覆練習,一點點學會了移動手腳、學會抓握、學會行走,每一步的成長都是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願委託於他人之手。生理獨立能夠增加兒童對自己的信心及周圍世界的的掌控感。
生理獨立讓兒童更自信
在兒童邁向成人世界的這個節骨點上,我們給予的過多幫助恰恰是一種自卑感。
家長們的包辦,過多地剝奪了孩子生理獨立的機會,從而讓孩子面前處處是難題,處處是困境,孩子會從內心深處生發一種無能感,沒有信心擺脫對父母的依賴。一個心理上不能斷奶的人,是斷然不會有決斷力和高效的執行力的。所以,有時孩子的磨蹭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對於語言能力正處於發展過程中的兒童,行動往往是內心感受和情緒的最好表達方式。對家長長期以往的指導的厭煩,對家長一方居高臨下的失衡的親子關係的反抗,都可能會通過磨蹭這種隱形攻擊的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如果孩子的行為屬於故意的磨蹭,家長就要反思親子關係的質量了。
通過慢、磨蹭、故意犯錯等行為對家長進行隱形攻擊
《孩子:挑戰》中提到,孩子擁有天然敏銳的感受力,但對事物進行理解時容易出錯。
當他們失敗(不完美)時,父母即便什麼也沒說,孩子也能察覺出父母焦慮不滿的情緒。他們還會將父母的情緒錯誤地歸因於因為自己的失敗,父母不再愛自己,從而畏首畏尾,不敢輕易嘗試。這是磨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為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出於對失敗的恐懼而產生的消極牴觸行為。
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是磨蹭行為的另一種原因
所以,總的看來,先天的編碼節奏決定了孩子無法準確地感知時間,無法預先為接下來的行為做恰當的準備。而後天形成的生理能力的限制、親子關係的對抗以及害怕失敗的恐懼心理等,又讓磨蹭的行為愈演愈烈。
要改變兒童磨蹭的行為習慣,提升兒童的執行力,微習慣養成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
微習慣促進目標習慣養成路徑
微習慣,並不著眼於不良習慣的改變,而是著眼於好習慣的養成。它將把要養成的目標習慣拆解,拆解成小到不可能失敗的目標,通過獲得積極反饋,建立起一個良好微習慣運行閉環,促進良好行為的不斷發生甚至是超額發生,最終演變成一種自動行為模式。同時通過滾雪球的效應,帶動更多的,更好的習慣發生。從而使好習慣成為常態化,不良習慣邊緣化。在微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由於習慣微小易於實現,這種100%完全成功的感覺有利於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增強,同時,也能讓孩子擺脫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的恐懼。
微習慣助力5大行動,小目標撬動大成長
首先,請家長寫下希望孩子養成的完整目標習慣,比如說「自覺早起」,「上學不遲到」,「按時練習書法」等等。這些目標與我們以往給孩子們制定的目標無異,由於這個目標過大,執行起來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意志力,往往容易讓人倦怠難以持續。但這次不同的是,我們接下來要將這些目標習慣拆解縮小,直到小到不可思議為止。比如將「按時練習書法」縮小為「按時練習1個字」。這時,大腦就會認為這些目標毫無威脅,從而不會產生任何牴觸情緒。
家長可能會疑惑,如果一個行為從量上看過於渺小,比如:「按時練習1個字」,那它如何帶來成效呢?這就涉及到微習慣的超額完成環節了。雖然在開始完成這些微習慣時,依賴的主要是意志力(雖然非常少),但在完成後,由於目標達成帶來的成熟感和欣喜感以及行為慣性,會讓動力持續發揮作用,人們往往會選擇在達成目標後繼續努力,從而超額完成任務。當然,即使是僅僅完成微目標本身,它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會促使孩子繼而養成第2個、第3個,更多的,好的、小的習慣。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行為模式。
如果你沒有一個具體的依據,大腦就需要更長時間才會把行為當作習慣。所以,如果你想給生活添加習慣,而且想快速實現,給微習慣選擇具體依據會更快一些。
因為孩子對時間沒有清晰的概念,所以我們傳統的將時間作為依據,將時間與習慣建立聯繫的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的理解。比如我們說:「晚上7點練字」,執行的效果就並不好,往往需要父母提醒。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將行為方式作為習慣的依據,與習慣建立起強關係,比如說「吃過晚飯後練習1個字」。就像前面我們提到,孩子對具體事物,具體行為是有較強感知力的,行為之間的刺激是更強烈的,也就更便於行為習慣的養成。
回報能通過激勵我們繼續行動、幫我們恢復意志力等方式來讓我們堅持良好的微習慣。
回報關聯的建立會對孩子的好的行為習慣產生進一步的促進作用。比如說一整面滿是打好勾的日曆,提醒孩子取得了哪些進步 。比如說將孩子的草稿裝訂成冊的書法集,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努力的認可。當然,這些物理方面的回報帶來的滿足感會消失,但擁有一手好字或堅持100天做一件積極的事帶來的心理感受會一直留存。這些微習慣帶來的成就感都將成為孩子自我驅動的基礎。
從潛意識層面看,當孩子超額目標後,父母的大腦重新會設定一個新的期待值,從而給孩子帶來負擔和壓力。
所以,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你給孩子設置的目標並沒有改變,這一點極為重要。如果繼續提高目標,你可能會失望,因為孩子會因為不斷疊加的壓力而最終放棄嘗試。我們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在堅持目標上,而不要對任務量抱有較高的期待。因為孩子好的行為方式的養成,不在數量,而在於不斷的堅持。因為這才是讓行為轉變成習慣的唯一途徑。
孩子先天的編碼節奏決定了他們與我們有著不同的時空感知能力和行為節奏,因此,父母不要因為心急而包辦,不要因為進度慢而指責,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這是幫助孩子自然成長的基礎。同時,通過微習慣的建立,讓孩子可以獲取更多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從而提升自我驅動能力,提高孩子的執行力。微習慣的建立,就像是一個錨點,雖小,卻能通過微循環的不斷優化,達到促進整個行為模式優化的效果,通過小目標,撬動兒童的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