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六點,只要在家,我都準時起床。這樣的習慣,始於柯漢生同學入學後的第三周。
九月入學,兩周後,領著孩子回奶奶家,招來一陣埋怨。才兩個星期,怎麼就瘦成這樣?奶奶和姑姑口徑一致。我說不會吧,一邊趕緊轉到孩子面前,上下打量,卻不太確定。瘦了嗎?好像有點,好像又不太明顯。她們說,那是天天在你眼前,所以不覺得。
好吧,就當瘦了,那得補一補。
怎麼補呢?從早餐開始!專家說了,早餐要吃好。一句要吃好,卻談何容易。營養充分的,往往口味不太好;口味好的吧,卻又不一定營養。要兩全其美,費時費工,還得廚藝好。坐著空想,不如起而行動。下載了個APP,叫下廚房。瀏覽下來,圖文並茂,簡單易學。於是,信心大增,不由得摩拳擦掌,只待清晨鬧鈴響,擼起袖子加油幹。
六點整,起床,天色微白。依樣畫瓢,一切還算順利。做完早餐,時間剛好,叫醒酣睡的漢生。小傢伙一番掙扎,起得床來,穿衣洗漱。等他時,拾起手邊的唐詩三百首,隨手一翻,是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以物詠志,狀物言情。寥寥數語,寄託著詩人不俗的情致。
這時,兒子過來問早安。然後,坐下就餐。Amazing!第一次,不用催促,剛好平時一半的時間,盤中餐,就被一掃而光。
餐畢,出門上學。學校很近,從小區步行,大約十分鐘到達。門廳之外,是一條小徑。向左,不出小區就是幼兒園;向右,出門拐角就是學校。小徑兩旁,長滿青色的草和各色的花,還有一些小樹,結著不知名的果。花草樹木,四季蔥蘢,似乎不曾有枯萎的時候。常常有小區的鄰居,趁春華秋實之際,在此攝影作畫,平添幾分詩意的景象。
三歲起,每天沿著小徑,向左,送他到幼兒園。路途時間很短,剛好夠誦記一首五言絕句。小孩記性好,大概三到五遍,就可記住。就這樣,每天踏著小徑的石板路,一步一句,七步一首,漸漸就記住了一些。一天天,那些泛青的石板,好像也偷聽了些詩句,一腳踩下去,似乎能聽見吟唱的聲音,朦朦朧朧,別有情趣。
時間飛逝,正如古詩詞裡描述的那樣,「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沉」。很快,小學生涯來臨。沒有儀式,也沒有特別的準備。我們一起,迎接生活嶄新的賜予,平靜且快樂。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著特定的意義和特殊的色彩,並沒有哪一段顯得格外重要。每段時光,都是最好的安排。一旦逝去,就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獨一無二,永不再來。沒有哪一段,可以被忽略;沒有哪一段,能夠被辜負。
幼兒園向左,小學向右,一切卻皆如往昔。步行上學的路上,我們一起誦讀熟悉的詞賦,一起誦記新的詩篇。每一天看似循環往復,每一天卻又煥然一新。
一天下午,提前回家,經過小徑,發現有幾個園丁正在認真修剪和培植苗圃。那些一直生機盎然的花草,經過修葺,顯得異常茂盛。我突然明白,原來,所有的長盛不衰,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精心培育。花木如此,人生亦然。
但願,那些充滿詩意的日子,一如小徑兩旁的花木,鬱鬱蔥蔥,茂盛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