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從「故事」開始
——中考作文的個性化表達(之一)
單調的敘述千篇一律,有趣的故事萬裡挑一。
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文有自己的目標與要求,它既是一個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它致力於培養初中生基本的寫作能力,而非文學創作(避免一些局外人拿競賽作文和文學創作類比作文教學)。梁啓超說:「文章做得好不好,屬於巧拙問題,巧拙關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來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矩範圍內事。規矩是可以教可以學的。」所以,寫作的教學理應培養學生「結構成一篇妥當文章的規矩」。(梁啓超語)
提起考場作文的「個性化」表達,很多人自然會從語言的角度思考,誤以為辭藻華麗,句式多變等是主要標誌和關鍵,但從考場作文的實際來看,學生的語言及技法方面大多能過關,有的甚至高中大學也夠用了,反而是文章的內容卻總給人似曾相識之感,缺乏必要的辨識度,或者可以說,大家的語言都優美,也就意味著沒有優美可言。其實,語言只是作文好看的皮囊,各具特色的「故事」才是作文有趣的靈魂。言語表達的差異和變化,才是中考作文個性言說的重要前提。能結構一篇妥當記敘文的關鍵是故事的「講述」方式和策略,把故事講出其應有的意趣和意義,自然能帶起敘述、選材、言語、技巧等的個性與發展。
因此,作為考場作文應注重故事化的敘述,它應該成為個性表達的前提和基礎。
中考作文多以記敘文為主,記敘的實質是敘述或講述。即「要把『事』與『物』化為語言文字說出來寫出來,使人家聞而可知,見而可曉,說話作文的人先得下『化』的功夫」。(葉聖陶語)
「化的功夫」,絕不是單純的寫作技巧,還應該是敘事的方式和方法。記敘文寫作,其實質就是「講故事」。善於敘述者,能把事故變成「故事」;不善於敘述者,總把故事變成「事故」。所以,在記敘文教學中引入講故事的理念和策略,是規避俗套,走向個性表達的關鍵。謹以一些作文的片斷來加以說明。
【例文一】
印象中,校長嘛,總是穿著一身灰色的西裝或夾克,皮鞋一塵不染,雙手背在身後,踱著不緊不慢的步子,或是站在校門口迎來送往,或是在各班級門前探頭查看,也可能在小花壇中把亂扔的包裝袋丟進垃圾箱。你喊「校長好」,他也總會禮貌、微笑地回應。
但無論怎樣,「校長」總像是高處盛開的梅花「不勝寒」。
作為文章的開頭,作者沒有沿襲描寫師長的套路,而是以聊天的方式來講述,兩個短句再加上很自然的語氣詞,有一種面對面的談話風,也帶動了後續的內容與情節。一個很頑皮的「不勝寒」,把文章的趣味和讀者的胃口都拔高了。它引出了一個「暖男」校長的故事,別有一番風味。
【例文二】
市北路上的報亭被拆了。
我像往常一樣,從那裡走過,原本兀立著橙色小鐵皮屋的地方已經空空蕩蕩,只有地上灰紅色長磚依舊整齊地排列著,只剩下中間一片灰白的水泥板,顯得格格不入。(無錫一考生)
本文以很有故事感的敘述方式交代了講述的主體——報亭。然後直接切入個人的所見所感,將報亭很突兀地推到讀者眼前,以懸念的方式直接帶動讀者和故事向更深處探究。
「當人們開始寫作,他們就會被一種能量鼓動,覺得自己有一些獨一無二的東西要訴說,並且訴說的人非他莫屬。」(《短篇小說寫作指南》)「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開頭的一個顯著標誌,就是入題快捷。兩個開頭部分的選段,都避開了一般考生作文中交代繁瑣,鋪墊過多的俗套與累贅,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了積極的效果。相對而言,兩篇作文並沒有獨到的創舉,只是敘述與別人有了差異和變化,正因如此,才使得它們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得到賞識。
講自己的故事,不僅離不了自己的記憶和積累,更離不開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當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立場、口吻、興趣、領悟來講述時,個性的言說就不是問題。
相對於「記敘文」這個概念和說法,「講故事」可能使學生更具體可感,貼近學生的認知與體驗,它類似於一場記憶和言語的頭腦風暴,能激活學生的表現欲。以「故事」為載體,自然也能盤活作文的其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