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渝,北京某大學大二學生,升高三前的暑假曾參加為期28天的遊學行程。在遊學之後改變了出國留學的想法。
《財商》:當時為什麼參加遊學?
李欣渝:我高中在外語學校就讀,對到原生語言環境去體驗一下本來就有所期待,剛好當時學校有這個機會可以出國遊學,就去了。主要還是從自身的發展考慮,也想去看看以後適合不適合出國留學。
《財商》:遊學期間有哪些比較有印象的體驗?
李欣渝:我們去那邊的行程總共28天,扣除轉機的時間,在美國大概待了20天。我們住的是寄宿家庭,每個人單獨在一個家庭寄宿,所以算是比較充分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但是我們參加的並不是專業的學校組織的遊學,而是機構做的,單從學術上來看,談不上收穫,主要還是在玩上面,學到不少生活上的東西。
最大的收穫是口語和聽力的提高。起初他們會放慢語速和我們講話,但比較熟悉了之後他們就用正常語速和我們交流,對我來說是挺大的挑戰,當我習慣了他們的語速後,自己的聽說能力也提高了。
我去的是俄亥俄州,那邊的農業比較發達,寄宿家庭會在周末的時候帶我們出去玩。如果想自己購物也可以和他們說一下就自由行動。
《財商》:有了這段體驗,為什麼後來沒有出國留學?
李欣渝:其實去遊學並沒有體驗到當地的大學生活,我覺得高中生活和大學生活應該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出去的時候每個人交了3萬元,後來購物又花了一些錢,感覺出去一趟成本其實很高,在國外留學成本更高,回來後想法就開始動搖。
後來高考成績還不錯,就選擇在國內讀大學了。當時也是因為覺得成績不太好才考慮出國的。
《財商》:如果現在再讓你出國遊學,你會去嗎?通過遊學,你想收穫什麼?
李欣渝:如果有機會,換一個地方還是會去的,但是現在考慮的肯定和幾年前不一樣。
首先還是會考慮成本的問題,現在遊學動輒三五萬,如果不是行程特別吸引人,其實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出去更多的是想體驗當地的文化,或者是為了「朝聖」仰慕已久的高校,能真正收穫的東西很難量化。
現在我已經上了大學,如果要遊學,更多的是希望這段經歷能給我的簡歷加分,不管是以後申請研究所還是找工作。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