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海外代購網站紛紛表示,將大幅增加代購價格,原因是海關總署日前發布公告,將從9月起把個人郵寄物品應徵進口稅稅額的起徵點從人民幣500元下調到50元,超過50元的物品就要收稅了。對於此次調整,不少人認為將嚴重打擊海外代購業務,對此海關總署昨天明確回應稱,海外代購本來就應作為「貨物」納稅,作為「物品」涉嫌逃稅。
據悉,海關總署日前發布《公告》,稱9月1日開始,海關將對個人郵寄進出境物品應徵稅額進行調整,個人郵寄物品進口應徵稅稅額起點從500元調到50元。海關總署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認為《公告》提高了海外代購成本,是混淆了「物品」和「貨物」的概念。
他表示,根據《海關法》的有關規定,我國對進境商品區別為貨物、物品等不同監管對象,適用不同的管理要求。物品具有「非貿易性」的特徵,進境後不得出售或出租。顯然易見,海外代購的商品具有牟利性,它將再次進入貿易領域,所以海外代購的商品不是物品,而是貨物。「對於貨物,無論價值多少,都要照章納稅,這是一貫的。」 記者了解到,此次發布的《公告》再次明確「郵運進出口的商業性郵件,應按照貨物規定辦理通關手續。」
有些海外代購商家企圖在9月1日《公告》正式實施前利用所謂「合理緩衝期」進行囤積。針對這種情況,海關總署已經要求各地海關加強郵遞、快件渠道進境個人物品的審核,嚴格區別親友間饋贈個人物品和商業性郵件,其中對商業性郵件一律要求按照貨物辦理進口手續。
■馬上就訪
海關發現有人逃避納稅
談到此次起徵稅額的調整,海關總署監管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商品匱乏,經郵遞渠道進出境物品總量較小,主要為個人物品。從照顧僑眷出發,海關對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給予一定幅度的免稅優惠。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部分進境郵件不再是親友間饋贈的物品,「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網購、郵購、海外代購等業務發展迅速,從我們實際監管的情況中發現,一些不法分子企圖將所經營的進口貨物拆分成多票,偽報為個人物品,利用個人物品免稅額優惠規定,通過郵遞、快件渠道進境,逃避監管。」
他表示,這種違法行為除了將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外,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逃避了對進口貨物的管制,包括安全、衛生、質量等各種問題和風險很可能被消費者所承擔。
■相關新聞
淘寶:新政會淘汰一些店鋪
晨報訊(記者 張璐)昨日,記者打開淘寶網站時,依然發現了很多海外代購化妝品及時尚背包的賣家。一款美國某品牌40毫升防曬隔離霜的代購價格為149元,而網友留言稱這款商品在櫃檯要賣200多元。
起徵稅額大幅調低必然會使這一「優惠」打折扣,那麼此舉是否會導致賣家和買家放棄代購,從而影響到個人交易網站的註冊量和交易量?淘寶網相關負責人陶先生告訴記者,賣家放棄業務並不現實,淘寶也會對所有賣家一視同仁,不會因此對海外代購的賣家有相應的「補貼辦法」。
陶先生認為,國家出臺相應政策後,代購賣家可能會覺得一時難以接受,因為經營成本增加了,但當他們意識到消費者的需求仍然存在時,就不會放棄代購業務。「消費者也會覺得,儘管比原來代購貴了,但還是比國內大商場裡賣的便宜。」陶先生也承認會有一些店鋪因入不敷出而被「自然淘汰」,「比如他們的代購價高於或等於國內零售價差,當然這畢竟是一小部分。」同時他也表示,有退出的代購賣家,就會有新進入這行的,終歸都是因為消費者沒有其他特殊的渠道低價購買商品。
「另外,很多開代購網店的都是在外國上大學的學生,他們看到專賣店打折就把消費信息發出去,有買家買了,他們再去專賣店裡買。因此風險小,不會發生壓貨的狀況。」陶先生說,他認為網上流傳說代購業務會萎縮有些「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