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剛出生,為啥老人要把嬰兒隔著襁褓捆著,包成一個粽子?
按現在醫學上說法,這種新生兒「粽子」包法是模擬子宮,保護孩子嬌嫩的手腳,也是讓新生寶寶出生後仍然感覺是在一個舒適的環境裡。
從古到今,在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後,人們發現孩子剛從媽媽肚子裡出來,更換環境是需要一個過渡的。媽媽懷孕時體溫比常人高,所以孩子出生後要保持孩子溫暖,襁褓應運而生。
1、「臍帶」相當於捆繩,讓寶寶有一個過渡
雖然沒有現在的醫療衛生條件,以及詳細的人體結構說法,但是人的思維是一樣的。古代人考慮到孩子在媽媽「肚子」裡長大,一定是被裹緊緊的。而且,古代人多是順產,「剪臍帶」就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動作。我想,古人也是想像著孩子在肚子裡就是被「臍帶」捆著,所以在襁褓上會用一個繩子把孩子紮緊。
2、古代生活環境決定了這個行為的合理性
古代生活環境容易有很多病菌,古人的衛生常識形成後,考慮到孩子出生,柔柔嫩嫩,就像一個小花骨朵,所以,多給孩子一個東西隔著,避免外人在抱的時候,弄髒寶寶。當然同時也保護寶寶免受一些輕微的傷害。
3、把新生寶寶裹起來,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老人都很喜歡把新生兒裹起來,讓他們更有安全感一點。當年為了防止寶寶的驚跳反應,我也買一些透氣的紗布薄被子幫他們成功的過渡。至於怎麼過呢,可以參考一下下圖。
現在的襁褓有很多很多種類了,我還買過簡易型的襁褓,不過使用率沒有這個普通裹布高。
總而言之,因為嬰兒剛脫離母體,缺乏安全感,而把嬰兒隔著襁褓捆著,把嬰兒包成一個粽子,則是模仿母親的子宮,讓嬰兒有個順利的過渡期,可以增加嬰兒的安全感,幫助改善哭泣、腸絞痛和睡眠質量。如果是冬天,更是起到保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