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健康所系,性命相託」,他們是醫生。與病魔較量,同時間賽跑,他們也是戰士。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近1300萬白衣天使守護著這個發展中大國14億人的健康,不斷用專業、汗水甚至生命締造著奇蹟。中國之聲從8月19日起推出特別策劃《中國醫生》,向「最美醫生」致敬,19日推出《徐建國:中國的「病毒獵手」》。
徐建國,68歲,醫學微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新發、突發、重大、不明原因性傳染病疫情的病原學研究,主持完成多起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傳染病疫情病原學調查,發現和命名了五十餘種新細菌和一些新病毒,其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國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的科技水平。
徐建國院士接受總臺央廣記者採訪
央廣網北京8月19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徐建國和他的團隊就像一支特種部隊,專攻傳染病疫情的「元兇」。他們憑蛛絲馬跡找到病原體,然後告訴大家如何消滅「敵人」。徐建國說:「24小時待命,它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是)一群人的戰鬥。傳染病來了,首先要告訴(老百姓)是什麼引起的,這是你的職責。然後要告訴(老百姓)它的風險在哪?怎麼能控制?政府應該做點什麼、老百姓應該做點什麼?」
基因組序列是發現病原體的金鑰匙,只有掌握了病原體的基因組序列,才能明確元兇是誰。面對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這位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40餘年的老將臨危受命,擔任國家衛健委「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率領團隊,打破常規,初步判斷病原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為疫情控制贏得時間。徐建國表示:「我只要拿到(病毒的基因)序列就跑不了,因為病原體確定方案自然就出來了,因為它都是一個家族型的,它在遺傳上靠誰近,新冠病毒靠近MERS、SARS,因為它們都是冠狀病毒。」
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最令徐建國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與豬鏈球菌搏鬥的那一場。徐建國回憶:「(患者)從發燒到死亡的時間平均下來最短是9小時,它產生細胞因子風暴導致休克,這在國外沒見過。」
沒有相關先例,讓徐建國和他的團隊倍感棘手。要想追根溯源,第一步就是要取樣進行實驗室培養,為了得到樣本,他專門派了4個研究人員前去採樣,其中一位就蹲守在醫院。
記者:豬鏈球菌從咱們開始採樣,一直到發現給出解決方案大概用了多久?
徐建國:標本拿來後,出報告用三天。
三天聽上去似乎並不長,但對於徐建國而言,這三天分秒必爭,因為臨床標本裡的細菌至少經過三代分離培養,才可純化並繁殖到足夠多的細菌細胞進行實驗。實驗室二十餘人,三天連軸轉。徐建國依靠他的團隊,終於發現了「狡猾」的豬鏈球菌。徐建國說:「所以這三天很不容易,其實我是在細菌生長得最快的時間裡拿到標本,16小時長一代,這三代就基本上三天都過去了。」
每天國家疾控中心的實驗室裡都進行著各種病毒、細菌的培養、提取、研究。如果說普通老百姓是憑藉太陽東升西落來安排作息的話,疾控人的作息則是要圍繞著病毒和細菌的生長周期來安排。實驗室是徐建國,也是所有疾控人的第二個家。徐建國說:「你得根據細菌的生長特點來安排你的時間,因為微生物需要培養,病毒也培養,我們做細菌研究也得培養,培養需要16小時或者18小時。」
一次又一次挑燈夜戰,徐建國說,在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沒有「掉鏈子」,但對於家庭,他似乎永遠都是那個缺位的丈夫和父親。這麼多年過去,徐建國的愛人和兒子早已習慣他錯過家中一切重要時刻的現實。68歲,本該是退休頤養天年的年紀,但他每年的航班記錄卻還保持在100多次。
徐建國:我愛人基本上把所有的家務都承擔起來,一直到現在。有一段時間我們天天都在實驗室,每禮拜回一次家。
記者:您(那一次)一周回一趟家持續多長時間?
徐建國:4個多月。
一年又一年,當年進入山西醫學院學習微生物學專業的翩翩少年,以顯微鏡為武器一次又一次為全國人民築起無形的安全堡壘,同時也見證了中國傳染病防治體系的浴火重生。
徐建國說,經歷了SARS、H7N9等傳染疾病,中國傳染病防治體系在病原學研究和疫苗研究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72小時內篩查三百種病原技術體系。徐建國說:「我們的科技重大專項就是三天要完成300種檢測,150種病毒、150種細菌,這是我們的要求。從2003年以後,所有新發傳染病進入中國的都搞定了,基本上都是不超過三天都搞定了。」
有人說,我們對於醫務工作人員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是因為他們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就像我們無法預知疾病何時到來或以何種方式到來,但正是有著徐建國和他的同事們的堅守和付出,足以讓我們感到安心。徐建國說:「在這個領域裡面,靠任何一個人是不可能的,只能靠群體,靠一個優秀科學家的群體,你才能把事情搞明白。我們說不知道天上哪塊雲彩會下雨,沒有一個人的知識是完整的(完全了解所有傳染病),但你靠這個群體,有可能把所有事情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