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2021年3月全球新冠總發病人數可能過億

2020-12-20 杭州網

杭州網訊 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 未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

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傳染病專項技術副總師徐建國

做了《新冠病毒新認識:趨勢和挑戰》主題演講。徐建國表示,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的流行性特點,它的傳播範圍非常廣,和2009年的甲流非常相似,甲流侵犯了214個國家和地區,新冠已經侵犯了220個國家和地區。過去的傳染病沒有一個是這樣的,傳統速度非常之快。新冠病毒在一個國家的發病人數從100例增長到10萬例,最快26天,很多國家都以這個速度發展,這在其他傳染病裡面也是沒有看到的。

另外,徐建國強調,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已經開始在傳播病毒了。在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時候,鼻咽拭子裡面的病毒載量可能已經達到最高。傳播速度快,和流感病毒非常相似。它可能在症狀出現前的24-48小時就開始傳播病毒了,在自己也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已經在開始傳染別人,和過去我們看的傳染病不一樣。

此外,徐建國現場介紹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模型預測顯示,到2021年3月份,全球疫情發病人數可能過億。另一個趨勢是適應人群的可能性。這個病毒是否已經具有適應人群的能力,我們必須考慮到這種可能性。

在談到應對新發傳染病之道時,徐建國表示,我們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不可能與人類為敵。過去人類把微生物當做敵人對待,一些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細菌在人類出現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不是人類的天敵,要正確處理這種關係。人類發現的病毒不到病毒的1%,說1%是遠遠高估了這個數字。我們不知道哪種病毒是可以致病的,所以挑戰還是很大的。

以下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傳染病專項技術副總師徐建國部分演講內容:

徐建國: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院士、各位來賓,非常榮幸受邀參加今天大會,談幾點我對傳染病的體會,給大家做一個匯報,我報告的題目是新冠病毒的新認識:趨勢和挑戰。

大家知道新冠,傳染病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傳播速度很快,途徑非常多樣,防護難度非常大,為什麼呢?把我的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的流行性特點。它的傳播範圍非常廣,和2009年的甲流非常相似,甲流擴散到214個國家和地區,新冠已經擴散到220個國家和地區,過去的傳染病沒有一個是這樣的,傳統速度非常之快。 如果計算在60例後、每增長1000例所需要的天數,和美國2009年H1N1數據相比,曲線是並駕齊驅。

我們看一個國家的發病人數,從100例增長到10萬例的速度,最快26天。 在很多國家都以這個速度發展,這在其他傳染病裡面是沒有的。它對呼吸道上皮細胞嗜性廣,一可侵襲一些分泌細胞,包括杯狀細胞和棒狀細胞,其他冠狀病毒沒有這個侵入特點。特別是病毒感染人體後,在鼻咽拭子達到峰值所需要的時間,特別快。

大家看,像甲流一樣,鼻咽拭子的病毒載量在發病早期就非常高。

從實驗小鼠模型看,發病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統,對其他臟器影響沒有看到。

第二,我們講講無症狀感染者,是控制疫情的關鍵。 我們說,它是新冠疫情的阿喀琉斯之踵。從過去的報導看,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最高可以達到96%。 這是過去沒有的。比SARS、比MERS、比甲流高得多。 從新近報導的新疆喀什疫情來看,疾控部門通過常規檢測,發現了病毒陽性的個體,幾乎都沒有症狀。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是100%。 非常出乎意料。

當然,一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在一定的時間後會出現症狀,發展為患者。 但是,在一些個體感染了病毒、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時候,就已經在傳播病毒了。一些無症狀感染者的鼻咽拭子的病毒載量,已經達到峰值。雖然觀察的例數很少,但趨勢非常明顯。 SARS病毒感染人體後,病毒載量一般是比較低,會逐漸升高,高然後再下降, 但新冠不一樣,在感染者還沒有症狀的時候,鼻咽拭子的病毒載量已經達到最高。和流感病毒非常相似。

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在症狀出現前的24-48小時就開始傳播病毒了。 因為沒有症狀,感染者也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在開始傳染別人了。

另外想一想,我們為什麼很容易在一些場所被傳染。 譬如, 為什麼共享一個廁所就被感染了?這和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穩定性相關。

新冠病毒在低溫低相對溼度條件下的存活時間較長。在鼻黏膜表面裡面,在痰表面裡面,在4度,可以存活36或48小時。 在布料上面、玻璃上面、塑料上面,新冠病毒的穩定性都高於甲流病毒、SARS病毒。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但可在多種物體表面或介質中存活數天時間(不鏽鋼 2 天、塑料 3 天、玻璃 4 天等)。 在低溫低溼度條件下,存活時間更長,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極大威脅,也給疫情的防控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對環境的消毒和管理,要有自覺的防範意識,認識到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潛力和感染風險,針對性使用相應消毒劑進行消毒和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自覺防護,減少感染的發生。

四、趨勢和挑戰。

1.全球疫情持續發展。模型預測2021年3月份發病人數可能過億。過去很少預測疫情發展。對於像新冠這樣的疫情,預測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預測不是一個檢測報告,也不是一個監測報告,而是一個趨勢發展預測。預測提出一個發展趨勢,不會像報告病例那麼準確。 但是,趨勢預測,可給我們提供很多參考和幫助。

世界上幾個主要疫情大國家,疫情仍然在持續發展。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團隊,預測到2021年3月份,全球總發病人數可能過億。控制疫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仍然面臨國外疫情持續輸入的挑戰。包括邊境城市、航空旅客、汙染的冷凍食品包裝等,其他國際活動等。

第二個就是新冠病毒適應人群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是否會像其它人類冠狀病毒一樣。我們必須要考慮到並重視這種可能性。新冠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北京2005-2009年間發現了許多四種普通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例。2005-2009年間的數據表面,常年都有發生感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幾年前開展的研究表面,我國不少省市也有普通人類冠狀病毒的感染,主要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各個年齡組,許多月份,都有病例發生。

我們要堅持檢測、要及早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及時採取措施,控制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為什麼說無症狀感染者阿喀琉斯之踵呢?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非常高。 當然,一部分或者相當一部分會發展成有症狀者。但是,在檢測發現病毒的時候,這些感染者中間沒有症狀的比例,在所有傳染病裡面是最高的。二是是在沒有症狀的時候,感染者鼻咽拭子裡面的病毒載量已經達到高峰了。 三是感染者自己沒有症狀,也不會知道會傳染別人。但是,傳染可能就是這樣不知不覺發生了。 所以早發現、早管理、早控制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我們就有可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狀態。 這對社會來說,我覺得應該是比較經濟的一種做法。我們政府有強有力的政策,在控制疫情方面過去做得很好,還會做得更好。

第五,應對未來新發傳染病的長久之道。傳染病是微生物引起。絕大部分微生物沒有被發現,我們不知道什麼病毒會引起什麼傳染病。而且,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的。細菌要顯微鏡才可以看到。

我們這個世界最初是微生物的,在沒有人類之前,微生物就存在了。在地球上氧氣還不充分的時候,厭氧菌就可以在世界上生存了。 所以說,我們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不可能與人類為敵。過去我們是把微生物當做敵人對待的,我們的許多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 細菌在人類出現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不是人類的天敵,我們要正確處理這種關係。

我們發現的病毒不到病毒種類總數的1%。 說1%是遠遠高估了這個數字。我們不知道哪種病毒是可以致病的。 所以,挑戰還是很大的。特別是一些病原體是野生動物的正常菌群。一些野生動物需要這些微生物。譬如,禿鷲是吃動物死屍的。 被稱為「青藏高原的清道夫」。 一些禿鷲腸道細菌的70%是產氣莢膜梭菌。所有禿鷲都有這個產氣莢膜梭菌。產氣莢膜梭菌具有一些酶類,可以幫助禿鷲消化死屍,獲得營養。 但是,如果人類感染了產氣莢膜梭菌,它也會把我們的肌肉也消化了,引起氣性壞疽。是一種烈性傳染病。 對人類來說, 產氣莢膜梭菌是正常菌群,它需要這種細菌。 對人類來說,是烈性病原菌。

傳染病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哪種傳染病在何時何地、何方,以何種方式侵犯人類。但我們可以預警。

過去有人說傳染病不重要了,不會發生大的傳染病,影響到國家的資助。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對中國工程院醫藥學部的院士、資深的醫務人員進行了「德菲爾」問卷調查。提出我們國家未來20年可能面臨20個最可預防、最最重要的健康和衛生問題。文章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雜誌上,封面文章。可供大家參考。學者的共識是,在未來20年可能面臨20個最可預防、最最重要的健康和衛生問題中, 新發傳染病位列11。

我們在2012-2017年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動物源性病原體以及對人類致病性」。課題總結的時候, 提出我們國家面臨17種新發傳染病的風險。我們也具備發現新病原體的能力。這是我們列的單子,基金委也很重視,給了很好的評價。。

另外,我們還完成了「未來傳染病」的研究報告。 這個報告去年已經完成了。 今年4月份發表了。

我們現行的研究策略是,出現疫情後,才開始研究,發現病原體,研究診斷試劑、治療方法、研發疫苗等。 有人說,是「馬後炮」。

我們從事傳染病研究人員的最大心願,是保障國家不發生大的疫情,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因此,要反著來,開展反向病原學研究: 研究發現新的微生物,評估其可能的公共衛生或醫學願意,提前部署,防範大的傳染病疫情的發生。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展了一些探索,如

1.溫州病毒(Wenzhou Virus WENV)(2015年)

2.山羊無形體( Anaplasma capras ) (2015年)

3.荊門蜱傳病毒(Jingmen tick virus JMTV)(2015年)

4.潛在病原菌:1)旱獺埃希氏菌

2)Apibacter raozihei

3) 數個鏈球菌新種

要保證民族的長治久安,要預防大的傳染病發生,我們一定要全社會努力,處理好人、動物、微生物的關係。 這是我們應該共同面臨的問題,我的匯報到這兒,謝謝大家!

2020網易未來大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網易公司聯合主辦,杭州市商務局、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政府、北京網易傳媒有限公司以及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移動總冠名。大會將進行三天的頭腦風暴、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慧、區塊鏈、潮商業、UP生活以及和文化等論壇。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各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為做好2021年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根據中央關於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委託,中國科協開展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現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工作要求,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中國醫生」徐建國:中國的「病毒獵手」
    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近1300萬白衣天使守護著這個發展中大國14億人的健康,不斷用專業、汗水甚至生命締造著奇蹟。中國之聲從8月19日起推出特別策劃《中國醫生》,向「最美醫生」致敬,19日推出《徐建國:中國的「病毒獵手」》。徐建國,68歲,醫學微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啟動2021年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候選人推選工作
    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精神,中國化學會現啟動向中國科協推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以下簡稱「兩院」)院士候選人的工作。(四)凡2015、2017、2019年已被推薦至中國科學院或被提名至中國工程院的有效候選人,兩院合計連續3次的,2021年停止1次院士候選人資格。(五)推薦中國科學院院士,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黨政機關處級及以上領導幹部原則上不推薦為院士候選人。
  • 工程院增選33名新院士 3位港臺科學家當選
    臺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的陳肇隆當選為醫藥衛生學部院士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吳晶晶)兩年一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29日揭曉,共有33名傑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次增選後,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達到721人。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幹介紹,新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為60歲,其中50歲以下的7人,佔新當選院士人數的21%。年齡最小的44歲。新當選院士中有7位是工作在廠礦、企業第一線的工程技術專家,有1位為女性。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博導李道增院士逝世
    、博士生導師李道增,因病於3月19日在北京去世。李道增院士 微博@光明日報 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李道增,1930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籍貫安徽省合肥市。1947年,李道增以高分考取了清華大學電機系。後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曾任清華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3位清華校友當選2020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加拿大工程院(The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CAE)在其官網公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52位學者當選(50位院士、2位國際院士),其中有3位清華校友。
  • 【頭條速覽】5位中國科學家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普京年度記者會將於12月以視頻方式舉行 受疫情影響記者人數受限 5位中國科學家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俄方敦促美方今後不要採取類似冒進行動,否則可能造成的後果將完全由美方承擔。俄方保留對此作出回應的權利。 俄矢量科研中心主任相信疫情將於2021年結束
  •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稱:板藍根對新冠病毒有體外抑制藥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透露: 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體外研究發現, 白雲山複方板藍根顆粒對新冠病毒有效。
  • 中國科學院好於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院士含金量高於中國工程院?
    兩院的院士稱號是我國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兩年增選一次,增選人數也均在60人左右。中國科學院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
  •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華人院士共7名
    全球的50多名頂尖工程師被選為皇家工程院院士!其每年接納的新院士最多不超過60位。院士可以用頭銜「Fellow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並可用「FREng」 在正式場合作為姓名後綴。皇家工程院亦擁有榮譽院士(Honorary Fellow)和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的頭銜。 皇家工程院院長Dame Ann Dowling教授表示:「熱烈歡迎新成員加入學院!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教授吳建平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據清華新聞網消息,英國皇家工程院9月30日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主任吳建平教授當選2019年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對吳建平的評價是:「吳建平教授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網際網路的開發和發展中作出了傑出貢獻並產生了重要國際影響,還在國際網際網路體系結構工程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果。」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暢談前沿工程科技—新聞—科學網
    ,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提高潛水艇聲吶系統的信噪比,輪胎與道路的相互作用,低汙染燃燒與自適應有源燃燒控制……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安道琳作為這一系列研究的參與者,帶來了許多新型應用,包括聲吶系統的特種塗料、海洋石油勘探的新一代聲學天線以及噴射引擎的燃燒控制等。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最近一次增選是在2019年11月,共新增選了6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一共188人。那麼,要當選成為兩院院士,有什麼標準呢?這是大家所關心的。2021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我們可以從中窺知一二。
  • 鍾南山、王辰院士主審,《新冠肺炎防治精要》英文版在上海全球首發
    今天,繼《新冠肺炎防治精要》中文版火熱出爐後,學界期待已久的該書英文版全球首發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舉行。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主審,中華醫學會呼吸與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主編的《新冠肺炎防治精要》中文版,於2020年4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金蘭鎮,是衡陽縣第四中學74級傑出校友,1994年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清華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
  • 祝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位校友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與外籍院士名單,中國科大817校友張捷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877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自2019年1月起張捷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大師講席。
  • 卡介苗對預防新冠肺炎有效?工程院院士:尚無確切研究數據支持
    4月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藥物研發、疫苗研製等科研攻關進展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針對此前熱議的卡介苗能夠預防新冠肺炎相關傳言進行了回應。據公開信息,卡介苗於1921年問世,最廣為人知的用途為「幫助孩子預防嚴重結核病」。
  • 大連理工教授孔憲京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剛剛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院士的增選結果大連理工大學孔憲京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共計有67名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增選結果同步產生本次增選共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有大家熟悉的比爾蓋茨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於年初正式啟動,通過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提名和院士提名兩條途徑,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選人。
  • 中國工程院院士待遇,中科院院士是什麼級別
    院士,是中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中國工程院院士工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