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法判例|如何理解行政行為「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力

2021-01-10 澎湃新聞

裁判要點

可訴的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效性,即行為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所謂「直接」,是指法律效果必須直接對相對人發生,導致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或消滅。所謂「對外」,是指行政行為對於行政主體之外的人發生法律效果。行政機關之間或行政機關內部的請示報告等內部行為因欠缺對外性而不具有可訴性。換言之,如果行政行為的效力僅停留在行政內部領域,並未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則不具有可訴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18)最高法行申5391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天津市中聯建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住所地天津港保稅區濱海十路129號標準廠房A022號房。

法定代表人:楊國華,該公司執行董事。

訴訟委託代理人:孟文靜,北京來碩律師事務所律師。

訴訟委託代理人:張金達,北京來碩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住所地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大連東道1060號。

法定代表人:楊茂榮,該區人民政府區長。

再審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天津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0號。

法定代表人:張國清,該市人民政府市長。

再審申請人天津市中聯建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建通公司)因訴被申請人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濱海新區政府)行政批覆及被申請人天津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天津市政府)行政複議一案,不服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2017)津行終261號行政裁定,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一審法院)查明,2016年8月4日,濱海新區政府依據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的《濱海新區規劃國土局關於收回愛蘭德等公司四宗土地使用權有關問題的請示》(以下簡稱《請示》),向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作出津濱政函(2016)156號《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收回愛蘭德等公司四宗土地使用權的批覆》(以下簡稱《批覆》),主要內容為「……現批覆如下:一、同意依法有償收回愛蘭德等公司四宗土地使用權,具體情況如下:……收回天津市中聯建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一宗土地使用權,房地產權證號為10××80號,土地面積為48834.3平方米。二、同意由區土地發展中心作為收回土地使用權補償主體單位,具體負責收回土地補償相關工作。三、請區規劃國土局督促並配合區土地發展中心儘快落實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相關工作。」中聯建通公司對該《批覆》不服,向天津市政府申請行政複議,天津市政府於2017年3月31日作出津政複決字(2017)1-16號《行政複議決定書》,維持了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作出的《批覆》。中聯建通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作出的津濱政函(2016)156號《批覆》及天津市政府作出的津政複決字(2017)1-16號《行政複議決定書》。

一審法院另查,被訴《批覆》作出後,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已對中聯建通公司作出了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中聯建通公司認可其於2017年1月收到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對其作出的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並針對該決定已經另案提起行政複議並提起行政訴訟。

一審法院認為,濱海新區政府作出的被訴《批覆》系根據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的請示向其作出的,該《批覆》作出後,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對中聯建通公司作出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決定收回原告的土地使用權。故該《批覆》尚未對原告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屬於內部行政行為,不具有可訴性,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故裁定駁回中聯建通公司的起訴。

中聯建通公司不服,向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二審法院)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法院裁定,指令一審法院或者有管轄權的法院依法繼續審理。

二審法院認為:被訴《批覆》系濱海新區政府對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作出的,屬於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請示依法作出的內部行政行為,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批覆並不向中聯建通公司送達,對其合法權益尚未產生實際影響,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第(八)項之規定,不具有可訴性。對中聯建通公司合法權益產生實際影響的是天津市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作出的對外發生效力的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中聯建通公司可在對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的另案行政訴訟中依法主張權利。故裁定駁回上訴,維持一審裁定。

中聯建通公司不服,向本院申請再審,請求撤銷一、二審裁定書;由本院提審或指令再審。主要理由:兩審裁定錯誤,濱海新區政府作出的《批覆》對再審申請人的實體權利產生了實際影響,侵害了再審申請人的土地使用權,應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再審申請人通過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知悉了《批覆》內容,《批覆》不再局限於行政機關內部產生法律效果。一審行政案件原則上應當公開開庭審理,但一審法院並未開庭審理本案,嚴重侵害了再審申請人的質證權、辯論權等法定訴權,違反法律規定。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濱海新區政府作出的《批覆》是否具有可訴性。可訴的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效性,即行為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所謂「直接」,是指法律效果必須直接對相對人發生,導致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或消滅。所謂「對外」,是指行政行為對於行政主體之外的人發生法律效果,行政機關之間或行政機關內部的請示報告等內部行為因欠缺對外性而不具有可訴性。換言之,如果行政行為的效力僅停留在行政內部領域,並未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則不具有可訴性。

本案中,濱海新區政府根據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的請示作出津濱政函(2016)156號《批覆》,該《批覆》並不具有法效性,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是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作出的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再審申請人如認為收回決定侵犯其合法權益,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一審法院查明,再審申請人對該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已經另案提起行政複議並提起行政訴訟,由於《批覆》本身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最終被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所吸收,因此對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決定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就能夠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故本案一、二審裁定駁回再審申請人的起訴並無不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公開審理並不排斥人民法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採取書面審理等方式。本案屬於對原告起訴條件的審查,一審法院可以通過書面審理、調查或詢問當事人等方式查明相關事實。再審申請人並未提出證據證明一審法院查明的事實有誤,故本院對於再審申請人提出的一審法院未開庭審理違法法定程序的理由不予支持。

綜上,天津市中聯建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二款之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再審申請人天津市中聯建通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王振宇

審判員 張 豔

審判員 李緯華

二〇一八年八月二十三日

書記員 薛 菁

相關焦點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法理學之法的淵源與效力層次的考點...
    (1)正式淵源:具有明文規定的法律效力並且直接作為法律人的法律決定的大前提規範來源的那些資料,即制定法、成文法,能看得見摸的著法條的一類,如憲法法律法規規章等,法官在判案的時候能作為直接依據來適用。(2)非正式淵源:指不具有明文規定的法律效力,但具有法律說服力並能夠構成法律人的法律決定的大前提的準則來源的那些資料,比如:習慣、判例、政策等。
  • 非正式行政法淵源的效力適用規則研究
    非正式淵源通常又稱間接淵源,指經國家認可的,由國家賦予其法律效力的規範性文件,包括公共政策、法律原理、判例等 [4]。  我國也有學者將行政和地方規章納入非正式行政法淵源的範疇進行討論,理由是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規章享有間接審查權 [5]。筆者認為,從我國傳統行政法理論和立法實踐來看,將規章納入非正式行政法淵源是值得商榷的。
  • 民法典《時間效力規定》解讀:如何準確理解法律事實的發生時間?
    無論是「一般規定」,還是「溯及適用的具體規定」「銜接適用的具體規定」,均將法律事實的發生時間作為認定如何適用舊法和新法的依據。因此,準確理解法律事實的發生時間是適用《民法典》的前提。按照薩維尼的定義,溯及既往,「是指具有溯及力的法律把過去的法律事實的後果納入它的管轄範圍並因此影響這些後果。」從《民法典時間效力規定》來看,不難發現,如何適用新法和舊法,必須首先理解法律事實。
  • 法國行政法判例對法規範的影響:創造、解釋抑或破壞?[1]
    由此亦可窺見,法規範的品質是根據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這一領域的最終目標來衡量的,即如何找到行政特權與個人權利的恰當平衡,確定二者之間的最佳比例。這也體現出關於何為良好品質之行政法規範的本質主義的理解,依據該理解,判斷何種行政法規範具有良好品質,只需要考慮該規範的內容,及該內容與這一領域的最終目標是否契合。
  • 行政批覆是否可訴如何衡量?最高院判例細說端詳……
    而具體到政府部門的行政批覆行為,則是一類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所賦予的職責對其下屬機構所進行的監督管理行為,原則上用以指導上、下級政府部門之間公權力的關係,因此屬於內部行政行為。但不乏有觀點認為,部分行政批覆涉及的特定事項可能對行政機關外部特定組織或成員的權益產生實際影響,即該批覆行為所產生的被批覆事項效力及於行政機構外部的特定組織或人員,進而影響到了該部分組織或人員的實際權益,從而使此類行政批覆轉變為外部行政行為。筆者將通過最高院等法院判例對行政批覆可訴性的審查標準進行簡單梳理,以期為律師同行與廣大被徵收人針對行政批覆提起訴訟提供一定參考。
  • 最高法判例:重開行政程序應持謹慎態度
    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即產生法律效力,無論是從維護行政行為的確定性,還是基於保護行政相對人信賴利益的考慮,行政機關對重開行政程序均應持謹慎態度,一般是在行政行為依據的基本事實錯誤時,才宜啟動撤銷程序糾錯。相關案例:最高法判例:行政程序的重開最高法判例:行政行為的約束力與行政程序的重開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應當審慎選取自我糾錯方式☑ 裁判文書
  • 論違法規避招標的合同效力與相關修法建議
    但是,實踐中違法規避招標的行為屢見不鮮、屢禁不止,成為招投標領域的突出問題。違法規避招標訂立的合同效力如何?可見,《招標投標法》在宣示禁止違法規避招標行為原則的基礎上,對於規避招標行為應當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規定了責令限期改正、罰款、暫停項目執行或暫停資金撥付以及對相關責任人給予處分等行政處罰措施。但是,《招標投標法》並未規定規避招標行為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尤其是未明確規定規避招標、採用其他採購方式籤訂合同的法律效力。
  • 行政審批對合同效力的影響
    [4]不過,這一定性在豐富我國法上合同效力制度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理論上的困惑。例如,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合同須經批准的規定是否屬於「強制性規定」,並進而有《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適用?如何理解合同在「未生效」的狀態下卻可以產生當事人的報批義務?負有報批義務的當事人違反報批義務應承擔的是何種性質的民事責任?等等。
  • 行政相對人能否在訴訟中申請法院對行政人員涉嫌的違法違紀行為進行處理|最高法院判例
    是否啟動移送程序屬於人民法院依職權判斷決定的事項,法律既沒有賦予當事人申請移送的權利,也沒有賦予當事人通過訴訟程序質疑人民法院所作處理的權利。另外,行政行為是否違法與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是否違法違紀或者是否有犯罪行為屬於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即使被訴行政行為被確認違法,也並不必然意味著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法違紀或者有犯罪行為。
  • 對我國行政事實行為的探討
    事實行為不以當事人預期的意思表示發生法律效力,行為人的客觀活動構成事實行為,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就在當事人之間形成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關係。  3、基本規則方面 根據意思表示的不同法律行為的基本規則分為表意人的行為能力、意思表示自願真實、意思表示內容合法、意思表示不違反社會公德和社會秩序、意思表示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等內容。
  • 案例指導制度效力定位的比較法視角探討
    本文從中西方法律統一適用的歷史背景中還原「判例」在不同法系及文化差異下的效力性及其狀態,在遵從司法規律的前提下,討論在既有憲政框架和司法體制基礎上合理確定指導性案例的法律效力。   【關鍵詞】案例指導 判例 法律效力 比較法   為司法適用法律的統一,案例指導制度逐漸形成,「同案同判」是其法律訴求的通俗表達。
  • 【以案釋法】最高法判例:複議機關在審查原行政行為時不宜對民事...
    合同當事人對轉讓合同的效力與應否履行發生爭議的,一般應當通過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申請仲裁機構仲裁認定,行政機關在審查過程中一般不宜對合同是否有效直接作出認定。在轉讓合同未經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認定無效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可以推定合同有效,並以此為前提,審查判斷土地使用權轉讓行為的合法性。
  • 日月泰每日一「典」解讀: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情形、關於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關於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本條是關於民事法律行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無效和違反公序良俗無效的規定。
  • 論無效法律行為的轉換 | 至正 • 論法
    換言之,無效法律行為是否可以轉換為其他法律行為而有效?關於此點,雖然在學者的專家建議稿中有提及,各國民事立法也有相應的立法例,但正式通過的民法總則完全沒有規定。在審判中,為尊重私人自治,可以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意思認定其他法律行為發生效力。
  • 法的實施是行政機關特定意義的法律行為
    ■ 艾 琳 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行使管理職權、履行責任,需要得到法的指引、法律的幫助,以及相應的「釋法」「解讀」,減少對法律條文的偏差理解和不同執行。 法的實施是行政機關特定意義的法律行為,合理性、合法性、正當性是行政管理的三原則。
  • 合同內容違反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如何認定合同效力?
    當然不行,因為合同違反《刑法》,侵犯了《刑法》保護的法益,因此這類合同被認定為無效。那你會問,是不是合同內容違反了規範性法律文件就都無效呢?也不是,比如合同當事人籤訂房屋買賣合同後,一方因地方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規定「購買經濟適用住房不滿5年的,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而主張購房合同無效,法院就不予支持。那麼合同違反不同類型的規範性法律文件,效力究竟如何認定呢?
  • 未經審批或登記的跨境擔保合同法律效力判解研究
    我國內地對於對外擔保有強制性的規定,本案擔保契約如果適用香港法律,顯然規避了上述強制性規定,故本案當事人關於擔保契約適用香港法律的約定不發生法律效力,本案糾紛應適用我國內地的法律作為準據法。宏業公司和新業公司是為香港公司向香港銀行的外幣借款進行擔保,該擔保屬於對外擔保。根據我國內地關於對外擔保的有關規定,此類擔保應該到外匯管理部門辦理有關批准登記手續。
  • 行政審判專欄 | 行政行為概念界定理論探究
    1960年,在《聯邦德國行政法院法》中規定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即一切非憲法性質之公法爭議都可循行政訴訟途徑尋求救濟,事實上這一規定將行政行為與行政訴訟範圍分離。 1997年《德國行政程序法》第35條規定: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為規範公法領域的個別情況採取的具有直接對外效力的處分、決定或其他官方措施。 一般處分是一類行政行為,它針對依一般特徵確定或可確定範圍的人,或涉及物的公法性質或公眾對該物的使用。
  • 最高法判例:強拆行為被確認違法後,當事人是否有權通過行政補償程序要求對其補償?
    關於房屋及物品損失,當事人作為被徵收人依法有權選擇通過行政補償程序請求行政機關對其進行補償,也可以選擇通過行政賠償程序請求給予行政賠償。行政機關認為案涉房屋拆除行為被確認違法後,當事人要求補償安置的前提已不存在,其只能通過行政賠償程序或行政賠償訴訟要求賠償,沒有法律依據。
  • 法律顧問律師//最高法判例:公證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可訴性
    導讀:【裁判要旨】2006年3月1日實施的《公證法》將公證機構的性質定位於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明確公證行為系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公證內容的爭議屬於民事爭議,應當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因公證行為造成損害的,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故《公證法》實施後,已明確公證行為不屬於行政行為,不具有可訴性。因此,無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實施之前,還是實施之後,公證機構作出的公證行為,屬於一般證明性質,在訴訟中僅作為一種證據來對待,均不具有可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