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為了不要打擊其自尊心,家長總會安慰說:「只要下次努力就行。」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成績仍不見好轉,甚至更差了,難道真的是孩子學習能力不行?
學習的問題要正確地歸因
家長應該要注意到那些客觀上缺乏努力的孩子,使他們確信學習任務是在其能力範圍之內的,並告知他們如何正確去做。一般常用的方法是伴讀或平行討論。
家長引導孩子在學習歸因時要考慮他們所處的學習階段,在技能獲得的不同階段引導不同的歸因。例如,鼓勵他們在學習的初期將成功歸於努力,到後期將成功歸於能力。對於孩子已經掌握的知識,可以給予對個體能力評價,比如「這個回答很有想法,你這個解決方法很贊。」
成績不好,可能是歸因上出錯了
不良的歸因模式不僅不利於學習動機的激發,還不利於孩子的自我概念認知和心理健康。如果一個孩子持有實體能力觀,即認為能力是不可控的,一旦遭遇連續失敗,並且將失敗的原因歸於能力,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這是指個體後天習得的,由於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從而採取逃避努力、放棄學習的無助行為。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等人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們用成年狗做了一項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開始的時候把成年狗關在籠子裡,設置一個成年狗可以感知的信號(比如強噪音),然後就給予成年狗它難以承受的電擊,成年狗被關在籠子裡,所以物理上是逃避不了電擊的。多次試驗後,只要電擊的信號被釋放,在實際給予電擊之前,先把籠子打開,可是實驗發現這時成年狗不但不逃跑,而且在電擊還沒實際出現之前,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逃跑脫離的,但最終卻選擇絕望地在原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這種「習得性無助」會使孩子形成了自我無能的認知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實現無法實現的目標,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常常表現出沮喪或者憤怒。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歸因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歸因模式,幫助孩子樹立自我概念,學習成績不能學習能力唯一的判別標準,協助孩子找到學習行為中的閃光點,如「好奇心」、「批判性思維」等。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慎重地對孩子作出評價,儘量減少針對其能力的單一歸因評價,應該結合其他原因,比如運氣、身體條件、任務的難度等,最好可以結合正面評價原則。
值得一提,家長自己的歸因信念,對孩子的情緒反應和行為也影響著孩子的歸因。家長的同情導致孩子將考試失敗歸於能力低下,使學生降低自我概念水平,降低對成功的期望。孩子可能感到,家長的憤怒反而是對自己缺乏努力的反應。
如何把握這個「度」則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總而言之學習和工作上都要避免「習得性無助」的出現,合理歸因,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開始,或者將任務從難到易的拆分,這樣成功率會高很多。
文本作者:「自考人」,為大家輸出有價值的考試資訊和學習心得,分享有趣故事,助力自考er逢考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