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一點」跟孩子說「只要下次努力就行」,有用嗎?

2020-12-15 自考人

每次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為了不要打擊其自尊心,家長總會安慰說:「只要下次努力就行。」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成績仍不見好轉,甚至更差了,難道真的是孩子學習能力不行?

學習的問題要正確地歸因

家長應該要注意到那些客觀上缺乏努力的孩子,使他們確信學習任務是在其能力範圍之內的,並告知他們如何正確去做。一般常用的方法是伴讀或平行討論。

家長引導孩子在學習歸因時要考慮他們所處的學習階段,在技能獲得的不同階段引導不同的歸因。例如,鼓勵他們在學習的初期將成功歸於努力,到後期將成功歸於能力。對於孩子已經掌握的知識,可以給予對個體能力評價,比如「這個回答很有想法,你這個解決方法很贊。」

成績不好,可能是歸因上出錯了

不良的歸因模式不僅不利於學習動機的激發,還不利於孩子的自我概念認知和心理健康。如果一個孩子持有實體能力觀,即認為能力是不可控的,一旦遭遇連續失敗,並且將失敗的原因歸於能力,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這是指個體後天習得的,由於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從而採取逃避努力、放棄學習的無助行為。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等人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們用成年狗做了一項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開始的時候把成年狗關在籠子裡,設置一個成年狗可以感知的信號(比如強噪音),然後就給予成年狗它難以承受的電擊,成年狗被關在籠子裡,所以物理上是逃避不了電擊的。多次試驗後,只要電擊的信號被釋放,在實際給予電擊之前,先把籠子打開,可是實驗發現這時成年狗不但不逃跑,而且在電擊還沒實際出現之前,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逃跑脫離的,但最終卻選擇絕望地在原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這種「習得性無助」會使孩子形成了自我無能的認知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實現無法實現的目標,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常常表現出沮喪或者憤怒。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歸因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歸因模式,幫助孩子樹立自我概念,學習成績不能學習能力唯一的判別標準,協助孩子找到學習行為中的閃光點,如「好奇心」、「批判性思維」等。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家長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要慎重地對孩子作出評價,儘量減少針對其能力的單一歸因評價,應該結合其他原因,比如運氣、身體條件、任務的難度等,最好可以結合正面評價原則。

值得一提,家長自己的歸因信念,對孩子的情緒反應和行為也影響著孩子的歸因。家長的同情導致孩子將考試失敗歸於能力低下,使學生降低自我概念水平,降低對成功的期望。孩子可能感到,家長的憤怒反而是對自己缺乏努力的反應。

如何把握這個「度」則要結合實際情況分析,總而言之學習和工作上都要避免「習得性無助」的出現,合理歸因,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開始,或者將任務從難到易的拆分,這樣成功率會高很多。

文本作者:「自考人」,為大家輸出有價值的考試資訊和學習心得,分享有趣故事,助力自考er逢考必過~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朋友的邀約不想赴約?教你7大方法,委婉拒絕邀請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看,對方已經明白你是在下意識地拒絕了,下次再約你的時候,他就會猶豫是否再約你。沉默的時間越長,越難拒絕。你的朋友會忍不住在心裡想「為什麼他不回答我?」,「他是覺得我給他找麻煩了嗎?」。
  • 你還在強迫孩子「熱愛」英語嗎?北大心理學博士說:思路錯了
    正宗的米老鼠和艾莎公主都說英語!你要是說不來這個東西,別說跟他們合影了,去飯店吃飯,你都得餓肚子。「嗯?你幫我點菜不就行了嗎?」好吧……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了。——跟成年人的競爭不一樣,孩子的競爭是一種遊戲。它是愉快的。只要前提是,父母不插手。如果父母的態度是:「這個東西超有用吧,我告訴你,好好學,以後還會更有用」,那麼英語就變成來自成人世界的某種「壓力」,這時候孩子就可能把它變成一個反抗的武器。
  • 北大心理學博士: 你的孩子真的「熱愛」學英語嗎?
    正宗的米老鼠和艾莎公主都說英語!你要是說不來這個東西,別說跟他們合影了,去飯店吃飯,你都得餓肚子。「嗯?你幫我點菜不就行了嗎?」好吧……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了。類似這樣的對話我們進行過多次,直到有一次她說:我根本就不愛「學」英語。
  • 如果父母錯了,就向孩子好好說一句「對不起」吧
    雖然時代發展了,有些觀念也不再陌生,比如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比如做錯了應該向孩子道歉。但依然有不少父母不以為然,如果自己錯了,有些父母會不承認,有些父母會敷衍了事。敷衍了事的父母要麼是用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裝作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提;要麼用一兩句「行了行了,下次注意,不說了」進行強硬的結束。
  • 「勉強する」「習う」「學ぶ」的區別用法,你都了解嗎?
    在日語學習過程中,關於「學習」的用詞,估計我們最先接觸的動詞是「勉強する」吧。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又陸續學到「習う」與「學ぶ」。同樣的「學習」那麼它們三者有什麼不同呢?在什麼情況下用哪個詞更為合適呢?下面我們做一簡單分析。
  • 教養方式:放棄「表揚教育和批評教育」吧,這裡有更好的
    【本篇背景】:上篇文章,我們說了現在主流的教育方式有兩種:本土的「批評教育」,外來的「表揚教育」。兩種方式在中國混在了一起,吵得不可開交。但兩種方式都是錯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兩種方式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即:讓孩子聽話,照做。
  • 父母期待與孩子表現有落差時,最忌諱父母說孩子不努力,要改掉
    我們往往只關注結果,卻忽略了孩子在邁向這個結果之前,他的能力,以及他付出的努力。若孩子無法達到我們所預期的那一步,最忌諱父母直接認定是孩子不夠努力、認真(當你忍不住有這種念頭時,請仔細想想:真的是如此嗎?不盡然吧)。
  • 「NLP育兒系列」培養孩子「情商」的誤區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5篇「情商(EQ)」這個詞最早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家長往往認為,情商高就是指善於搞好人際關係。可以說,他成了一位「絕對理性」的人。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心理學十大被試之一」的菲尼斯·蓋奇。他的頭骨和那根鐵棍至今仍在博物館裡。沒有情緒的「理性人」後來過的怎麼樣呢?
  • 孩子愛「討價還價」是件壞事嗎?
    如果還價從不成功,他可能會認為「協商沒有用,還是放棄吧」。② 不要一味地讓步。協商的目的是讓彼此「都滿意」,在角力時,要守好底線。比如睡前要刷牙。孩子說「媽媽,我想待會兒再刷」,可以讓步,約好一起刷牙的時間。
  • 「教養心理」學如何教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我們已經知道,打罵的教育是行不通的。但太過正向的教育,其實也會有負面影響。這平衡該如何拿捏呢?然而,兩者都沒有看見「小孩的欲望」是什麼:他想要跟自己玩、或者跟媽媽玩,也可能是在鬧脾氣,或想要探索環境與照顧者的界線。而且我們知道,欲望的處理方式有很多,不會只有上述兩款。
  • 家長應該誇孩子嗎?怎麼誇才能對孩子有幫助?
    鼓勵的場景:寶寶在獨立吃飯,一邊吃,養育者一邊說「寶寶可以用勺子自己吃米飯了,媽媽/爸爸感到很驕傲呢,寶寶又長大了!」大家有感受到區別嗎?我們再細聊聊——什麼是鼓勵。鼓勵是對於個體的一種認可嗎?是對於個體的讚揚嗎?都不是,卻又可以巧妙的達到以上兩種效果。
  • 學前「快樂教育」的孩子,還能追上嗎?
    不過,也別被嚇著,這是海澱娃給人的整體印象,並不代表每個孩子都是這個水平。每個地方都有「雞血」家庭,也都有「放養」家庭。我也見過孩子連幼兒園都不上的海澱家庭。所以,沒必要拿海澱娃的集體優勢,跟自家一個孩子較勁。
  • 「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最好的表揚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難道說誇獎孩子沒有用了嗎?02現在兒童教育觀念裡,常常說要肯定孩子。誇獎孩子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為這件事情所做的努力的結果。如果只是誇獎孩子「你真是個好孩子」、「你真棒」可能會讓孩子高興之餘又有些不安。
  • 「Know Kids」育兒,鼓勵大於讚揚。
    這裡的「表揚」實際上從字面意義上來說和實際的情況是存在一些偏差的,我們對孩子的「表揚」實際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到的是「認可」的作用,而「寶寶你真棒「這樣的語言方式,我傾向於使用「讚揚」這個詞來形容。那讚揚是對孩子有更大幫助的嗎?讚揚又有什麼學問嗎?我們認可寶寶的語言還有更好的方式嗎?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說中國式育兒文化中有什麼「毒雞湯」,想必只教孩子要獨立、不教孩子怎麼獨立,一定能進入毒雞湯前三。今天我們就請來鄒麗娜老師跟大家聊一聊,教孩子學會求助有多重要!直接示範怎麼說、怎麼做我們平時在家裡,跟家人互動時,也會說「幫我一下好嗎?」但是這些時候,孩子並不會主動注意這些話,因為對孩子的幫助,大人們往往都是自動「奉上」的。孩子想要拿一樣東西,大人要麼堅持讓孩子自己拿,要麼就主動上前給取過來,也有玩笑一句「你笑一個我就給你拿」。
  • 大腦是可塑的,「育腦」不存在「晚」的問題
    她媽媽說,自己絕不會說 「快點!」「還沒吃完嗎?」「吃飯別漏!」一類的話,而是一直很尊重孩子的節奏。注意,不是按照大人的節奏,而是尊重孩子的節奏。直子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成長,她的大腦雖然發育有些遲緩,但卻發展為「好腦」,並且開始發揮出卓越的才能。
  • 日語「勉強」「泥棒」意思跟你想的不一樣?5個讓人超意外的日文
    日本也使用漢字,但有很多漢字的單字意思跟中文完全不同!像是日文的「丈夫」的意思是結實,就跟中文不一樣。去日本旅遊時不注意的話,會產生許多誤會。「樂吃購!日本」這次要介紹5個日本常用,但和中文意思不一樣的日文單字「勉強」、「迷惑」、「検討」、「泥棒」、「看病」,看完這篇文章就不怕鬧笑話啦!
  • 吳淡如:三顧茅廬,但不要「盧」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以誠心感化了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從有這個故事以來,就有人認定,只要一試再試,就一定會成功。人家三顧茅廬,他就用「盧」的。亂盧一通者有幾種常見情形:一、白目到聽不懂別人的暗示比如,他打電話來訴苦,你已認真聽了一個小時,他卻還叨叨不休,你跟他說:「對不起,我要去上廁所了」,本意是希望他結束談話,他卻還可以說:「沒關係,我等你上完廁所回來講。」
  • 「跟你說多少遍了,還是這樣!」
    但道理都懂:要制定規則、要堅持規則、要共情、要有耐心、要做情緒穩定的媽媽……但現實總打臉啊,如果我不間歇性地用上「說教」、「懲罰」、「恐嚇」、「暴力鎮壓」,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教育他,每次遇到這類問題,光是無力感就足以讓我崩潰。
  • 【清淨赤子心】「分別智」與「平等慧」
    美娟說,凱丞從小就如此,連自己家的東西,只要不是屬於他的,他一定要得到「所有權人」同意後,才會拿去用,媽媽、外婆跟爸爸都覺得,在自己家不必跟自家人客氣,美娟無奈地說:「我們告訴他很多次,家裡的東西是屬於全家的,想用就用,不必問,但他還是堅持問過再用。」 在家如此,在外頭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