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過去半個多月,孩子倒是開心了,苦的是父母。除了每天在辦公室忙碌,回家還要和小傢伙「鬥智鬥勇」。不是和你商量多看點動畫片,就是要求你給他獎勵,但孩子愛討價還價一定是件壞事嗎?
自我意識up↑
言語智商up↑
社交能力up↑
隨著大腦皮層發育,寶寶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
現在的他,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為了爭取「利益」,會跟你討價還價。
為了「支援」他自己的想法,嘴皮子當然要跟上。
儘管愛「抬槓」,但不得不說,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真是槓槓的。
孩子「討價還價」,鍛鍊的是一種社交技巧——協商。
也就是,表達自己的意願,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別人,尋求「共贏方案」。
回想一下,第一次買衣服時,是不是也不敢砍價?但買多了,開口就敢砍一半。
而且,技巧都是要練習的。
除了日常鼓勵
還要適當賦予孩子
「掌控感」
把握兩個準則:
① 不要一味地拒絕。
如果還價從不成功,他可能會認為「協商沒有用,還是放棄吧」。
② 不要一味地讓步。
協商的目的是讓彼此「都滿意」,在角力時,要守好底線。
比如睡前要刷牙。
孩子說「媽媽,我想待會兒再刷」,可以讓步,約好一起刷牙的時間。
孩子說:「媽媽,我不要刷牙」,那就不能妥協了。
關鍵是掌握好「度」
別讓討價還價太容易
一個很典型的「砍價」心理:
如果店家一口就答應了,是不是覺得「虧了,應該再砍一點」;如果來回還了幾次價,店家才答應,是不是覺得買得「物超所值」?
其實,孩子也會這樣想的!
當他提出「再看5分鐘(動畫片)」,如果我們一口答應,他下次可能會要求「再看一集(大概20分鐘)」。
所以,應對孩子的要求,我們可以「套路」一點。
假設你的底線是「最多再看10分鐘」。
當他提出再看一集時,嚴肅告訴他「最多5分鐘」;
他說「15分鐘」,你可以說「不行」;
他說「10分鐘,就10分鐘」,你也要表示很為難「好吧,最多10分鐘」。
與其單純的Yes/No,不如給他提供選擇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要「討價還價」,是因為「沒得選」。
比如:先吃飯還是先看電視。
如果你說「不準看了,先吃飯」,而這個結果顯然不是孩子想要的,他可能就會說「讓我再看5分鐘」。
但如果你給他兩個選項:
1.先吃飯,吃完飯能看20分鐘;
2.再看10分鐘,看完吃飯。
那他應該就會有答案了。
工作上、生活上,其實我們也常常「討價還價」。
比如「主編,能不能明天再交稿啊?」「老公,今天你做飯好不好?」只是,我們更願意把它稱之為「協商」。
同理,孩子問「媽媽,我能不能再玩10分鐘?」「媽媽,我可以吃一塊餅乾嗎?」也是在「協商」呀。
這樣換位思考一下,是不是發現,「討價還價」其實是孩子在靈活變通地達成目標的方式,也是一種本事,不是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按他天生的習性栽培,才能綻放最美的花兒。
對於孩子「討價還價」的行為,你有不一樣的看法嗎?會怎麼應對呢?
很期待你能和我們一起探討,
分享養娃心得!
文末下方留言區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