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於話題 #なるほど小課堂 15個內容
記得以前上大學時日語課本中有一課,叫做「勉強生活」(べんきょうせいかつ),剛拿到課本時還不知道「勉強」是什麼意思,只是按照中文的理解,心想「看來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啊,只能勉強度日」。等學到那一課才知道其實這裡的「勉強」表示學習的意思。那麼,中文的「勉強」和日語的「勉強」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語義差別呢?「勉強」一詞出自儒家經典之一的《中庸》,其中提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勉強」在這裡表示的意思是「盡力而為」(《漢語大詞典》),這與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雖然能力不夠或不情願卻還盡力去做」等意思有所不同。「勉強」一詞傳入日本後,最初的意思是努力做某件事情,或表示勤奮之意,但在明治時期(1868–1912)語義發生了變化。明治時期,日本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全民的學習熱情高漲,掌握知識和技能成為時尚。在明治初期出版的《衣食住諸職繪解錦畫》(いしょくじゅうしょしょくえときにしきえ)一書用繪畫方式形象地描繪出當時的市井百態。該書中有一個場景叫做「勉強する家內(かない)」,「家內」在這裡表示家人的意思。一個男孩把寫好的字給正在做木工活的父親看,母親懷裡抱著孩子,眼睛盯著煮飯的鍋,另一個男孩在看書,還有一個女孩在練習紡織(圖1)。顯然,這裡的「勉強」的意思還不是「學習」,仍然表示的是最初的語義,即努力做某事。
緊接下來的場景叫「勉強する童男(わらべ)」,圖中描繪一個紳士模樣的人在觀看一個男孩練習寫字,而其他孩子都在玩耍(圖2)。但這裡的「勉強」仍不表示「學習」的語義,與圖1的語義相同。這個含義至今仍在「勉強家」(べんきょうか)一詞中有所體現,這個詞除了可以表示努力學習的人這一語義之外,還能表示勤奮用功的人這一語義。
當「勉強」這一詞彙主要應用於圖2這種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的場景時,也就產生了「學習」這一語義。這種用法大致從明治中期開始,並在明治晚期普及開來。例如,明治晚期出版了一本叫《勉強と遊戱(ゆうぎ)》的書,上面給出的英文譯名為《Inschool and Playground》,就是說「勉強」譯為「in school」(上學),這說明「勉強」一詞已經明確出現了「學習」這一含義。除了上述用法之外,「勉強」一詞還在商業交易中產生了另外的用法。日本人在說話時不習慣於直來直去,而是喜歡拐彎抹角,甚至只說半截話,對話雙方若想理解對方意圖都需付出一定努力。在做生意時如果希望對方能夠便宜一些,把價格降下來,卻又不好直接說出來,於是「勉強」這個詞就派上用場了。「もうちょっと勉強できない?」,這句話表面聽起來像是在說「能再努努力嗎?」,其實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能再便宜一些嗎?」。久而久之,「勉強」這個詞便成了降價的代名詞。直到今天,在日本,討價還價的做法仍不常見,通常情況下人們在購物時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意識。即使在可以討價還價的場合,日本人也往往沒有勇氣說出口。因此,對日本人來說,讓對方讓利降價就成為一件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由於「勉強」中討價還價這個語義的使用頻率較低,如今的很多日本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還有這種用法。綜上所述,「勉強」這一中文詞彙最初的語義與現代的用法是不同的。這一詞彙傳到日本之後,產生了新的語義。首先,隨著努力掌握知識、技能的場景增多,產生了「學習」的語義;其次,在商業領域,因希望對方儘量讓利,降低商品價格的需求,又產生了「降價」的語義。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人民網日文版獨家稿件,轉載請標註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