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沒有原則,孩子就會和他們「討價還價」

2020-12-13 育兒房間

相信很多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孩子越大,越會講條件:寫個作業前要求吃零食才肯寫;要孩子睡覺的時候,必須多看一集動畫片才能去睡;不能看電視了?得讓我吃個冰淇淋……總是和孩子鬥智鬥勇,感覺心好累,身體被掏空。

對於這種現象,大多數父母都表示無可奈何。孩子們就跟成精了似的,非常善於利用自己的「籌碼」來和父母談判,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孩子會成為「談判專家」?

一,模仿父母的行為

都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經常會想,孩子這麼能耐,都是跟誰學的?然而都是跟你學的。我們經常碰到很多媽媽在哄孩子吃飯的時候,都會拿出一堆好處來交換:「你把飯吃完了,我帶你去XXX玩」,或者「你吃完飯,我再拿手機給你玩」。

這些現象,在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裡,每一天都在發生。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的溝通不再是溝通,而成為了一種交易,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交易,這些都是父母自己起的頭。

二、父母沒有原則

很多父母永遠都在跟孩子讓步,明明已經明確的拒絕了孩子的請求,轉眼之間,因為不忍心,又或者因為孩子哭鬧,所以又妥協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請求並不是真心想要的,更多的是一種試探。遇到孩子出乎意料的請求時,父母應該要懂得去分辨,什麼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什麼是孩子隨口說說的,再來決定要不要跟孩子妥協,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清楚地判斷,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父母一直毫無底線,什麼都答應,那孩子當然會得寸進尺,同時也會讓孩子不能很好的娶判斷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三、孩子自主意識的形成

三到四歲的孩子會開始發展自主意識,這是他們開始成長的一個分水嶺,這種自主意識在五歲之後會更加明顯,他們開始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他們開始懂得了「討價還價」。

這時候,培養孩子的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父母們在這過程中應該慢慢地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好好地去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討價還價。

當然,有時候孩子懂得討價還價也不算壞事,適當的「獎勵」能促進孩子的積極性。總而言之,父母應該把握好分寸,該堅守底線的時候,就不要因為心軟而輕易讓步,多和孩子商量溝通,這樣也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自制力。父母們在處理好這些事的同時,孩子也會隨著父母而成長,建立起良好的價值觀,判斷力和責任感。

你家的孩子是否善於「討價還價」?知道今後該怎麼做了嗎?

關注我,育兒經驗知識全分享!

相關焦點

  • 教育心理學:不要讓孩子在時間上「討價還價」
    其實,孩子討價還價的根源完全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們不妨想想,在孩子小的時候,你是不是經常說這樣的話:「你只要快快吃飯,等一會兒我給你糖吃」「你如果乖乖睡午覺,醒來後我給你買好多玩具」「只要你上課認真聽講,我就獎勵你到遊樂場玩」。父母的這種行為讓孩子產生了一種誤解,認為只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自己就可以獲得某種報酬。於是,他們開始利用每一個機會和父母討價還價。
  •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父母有技巧的協商,有助於培養出社交小達人
    糾正之前,要先了解背後的原因:孩子喜歡討價還價,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提升:為什麼說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提升?因為孩子在討價還價的時候,他們需要去思考如何說服別人,這是一種高級的認知行為,需要調動同理心和創造性的思維才能更好的去說服別人。
  • 孩子總是討價還價是好事,很多父母都做錯了
    孩子吃飯慢的時候,我會說:「吃快一點,吃完給你看電視哦。」可能是效果太好了,我不知不覺就入坑了,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只要她不配合的話,我就會失去耐心,跟她講條件。久而久之,她也學會了提條件,討價還價,而我還因此怒吼她?與其說她討價還價惹惱我,不如說是在她身上看到了那個曾經沒有耐心和非常懶惰而討價還價的我,還不願意直視和改變。
  •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伴隨孩子漸漸長大,通常從三歲開始,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顯現,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目的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他們也有了維權意識。當孩子到了七八歲的年紀,他們的獨立意識和權利意識就越來越強,講條件就是他們維護自己權利的一種體現。
  • 孩子和你「討價還價」怎麼辦
    所以,在付出辛苦之前,孩子想知道他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  孩子可能會想:為什麼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麼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比如每星期吃兩次肯德基。  孩子還可能會想:為什麼總是大人來發布命令?為什麼他們總要來打斷我們的遊戲,要我們幹這幹那?講條件多少可以換回點自由。
  • 和孩子溝通,他卻討價還價?適度溝通即可,不可影響父母的權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科學育兒的方式也有各種要求和變化。很多育兒專家和育兒書籍中強調,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不應是強權指揮者,而應該去平等的看待孩子,尊重孩子。事實上,我們很多家長也試圖努力去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但是,有時候也會陷入迷茫,事事都依著孩子的想法來,會不會不太恰當呢?顯然,這是一個誤區。
  • 孩子總愛「討價還價」,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帶孩子的日常瑣事已經足夠讓人煩惱了,再加上一個不聽話、不配合,總是「討價還價」和家長周旋的孩子,更是讓人焦頭爛額,很多時候就控制不住朝孩子發脾氣。更多的家長是不知道該怎麼管,擔心任由孩子這樣發展下去,會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沒有規矩,養成壞習慣。為什麼孩子愛「討價還價」?
  • 孩子總愛「討價還價」,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帶孩子的日常瑣事已經足夠讓人煩惱了,再加上一個不聽話、不配合,總是「討價還價」和家長周旋的孩子,更是讓人焦頭爛額,很多時候就控制不住朝孩子發脾氣。更多的家長是不知道該怎麼管,擔心任由孩子這樣發展下去,會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沒有規矩,養成壞習慣。
  • 沒有父母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學校一個班四十六個孩子兩個老師,一個教學,和一般媽媽大,算得上正規的幼師,負責孩子的啟蒙;一個生活老師,四五十歲,就是帶孩子,把屎把尿,餵吃餵喝,添衣減衣等等,因為這個活很操心,年輕人沒有經驗也不願意幹。學校說孩子多,他們也顧不過來,都是爸爸媽媽不在家的,孩子有些亂。
  • 做一個懂得跟孩子「討價還價」的父母!
    看了這則報導,從老兩口和記者的對話中,有一點結論可以得出,這是一個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不知到感恩,更不知回報的人,在他的眼裡,沒有的東西伸手向父母要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理直氣壯。那麼是什麼讓一個人,一個而立之年的大男人成為這樣一個人呢?我想,原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用大家所熟悉的一句話來概括:「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 ​娃幹啥都討價還價?談判專家推薦的這個方法,保證「藥到病除」
    伴隨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自己不想做什麼就會想辦法逃避。原則一、並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討價還價孩子討價還價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討價還價,所以要有一些明確的底線。底線就是死規定,就是無條件必須做的事情,沒商量,不樂意也得這樣。一般來說,安全和道德都是底線。
  • 娃幹啥都討價還價?談判專家推薦的這個方法,保證「藥到病除」
    孩子討價還價,並不是什麼壞事!為啥要治他? 討價還價意味著啥?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把孩子的自我意識比喻成洋蔥。 伴隨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自己不想做什麼就會想辦法逃避。
  • 「媽媽,我想再玩五分鐘」,孩子總是討價還價家長該怎麼做?
    為人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每當面對孩子討價還價,難免會心軟妥協。所以,在孩子討價還價時,家長的一味妥協,只會喪失在家庭中的權威和話語權。那麼,當父母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時,他們也不會放在心上。那麼,或許討價還價的孩子,都怕溫和堅定的策略型父母。
  • 別把孩子養成「巨嬰」和公主病,也別成為一個沒有原則的父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一方面非常早熟,初中可能就會戀愛、蹦迪,成人世界的玩樂一清二楚;當社交中大家提出分工合作時,這類人會極度不配合,表示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幹過活,憑什麼要在這裡受委屈。他們沒有責任意識,沒有公平意識,從小的習慣,讓他們認為大家就應該讓著他,照顧他。高中有個舍友,一到就寢時間就跟爸媽打電話。大家都睡下了,她還非常大聲,撒嬌著跟爸媽要求買這個那個,還說自己衣服積累了一個星期的衣服,周末要讓爸爸帶回去洗。
  • 孩子需要怎樣的規則,他們才會成為一個守規矩的人?
    如果說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是我們父母老師的縱容破壞了規則,也並不過分。所以,我今天就想聊聊,怎樣和孩子談規則,讓他們知道規則的重要性,讓他們成為一個守規矩的人.很多父母覺得,這不就是討價還價嗎?是的,這確實是討價還價,但是這一次的討價還價,讓雙方都明確界線,就能避免之後無數次的討價還價。而且,適當的討價還價,也是讓孩子學會談判和退讓。這不就是以後漫長人生中,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嗎?第三,制定規則時,要定時回顧規則。
  • 【育兒百科】該不該與孩子討價還價?
    和孩子去逛街,原本說好只買衣服,結果孩子又要買玩具;朋友送了一盒巧克力,跟孩子約定一天只能吃一塊,結果卻是過一會撒撒嬌又吃一塊,過一會耍耍賴又吃一塊……你是不是也經常有這種感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裡太多時候都像個小販不停地在
  •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家長先別發火,對付孩子這3招輕鬆搞定
    ……這種孩子和家長,家長跟孩子,相互之間的「討價還價」是不是太熟悉,現在育兒就碰到了很多這樣的瓶頸,讓我們不得不去跟孩子談條件,孩子也有樣學樣地跟著你談條件。我們可能會跟孩子講條件,然後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去做,這個過程也是父母討價還價的時候,這個錯誤的示範方式,孩子們潛移默化中學到了,也就會開始討價還價了。
  • 孩子挨打討價還價:會表達的孩子贏在哪裡?
    當孩子能準確和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才說明他們真正「會說話」,有了較強的表達能力。孩子在與家長產生矛盾時候,他們會用精準的語言和表情、動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要求。使孩子有話敢說、有話願說。我表姐家的孩子是個「小話癆」,無論到了哪裡,一有疑問就會大膽提問。我特別好奇,孩子是怎麼培養的。
  • 沒有原則的父母,養不出有規矩的孩子
    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 孩子愛「討價還價」是件壞事嗎?
    暑假已經過去半個多月,孩子倒是開心了,苦的是父母。除了每天在辦公室忙碌,回家還要和小傢伙「鬥智鬥勇」。不是和你商量多看點動畫片,就是要求你給他獎勵,但孩子愛討價還價一定是件壞事嗎?儘管愛「抬槓」,但不得不說,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還真是槓槓的。孩子「討價還價」,鍛鍊的是一種社交技巧——協商。 也就是,表達自己的意願,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別人,尋求「共贏方案」。回想一下,第一次買衣服時,是不是也不敢砍價?但買多了,開口就敢砍一半。而且,技巧都是要練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