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兒十月說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玩十分鐘就要睡覺啦!」「不,不,我還要玩20分鐘。」「今天只準看半小時的動畫片,知道嗎?」「不嘛,上次都是一小時,那我這次看40分鐘可以嗎?」
相信這些對話,家長們都不陌生。孩子越大,越懂得如何和父母討價還價,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許多家長對此都表示無可奈何,覺得孩子真的是人小鬼大。
小劉家的孩子今年6歲多,是個古靈精怪的孩子,腦子裡整天會蹦出各種奇怪的想法。對此,他的父親並不是很開心,他覺得孩子並不是很聽話。因為經常他說的話,孩子都會反駁他。
像有一次 周末。孩子已經看了很久的電視了。他就想讓孩子休息一下。就和孩子說,不準再看。結果孩子說道。周末本來就是休息的時間,為什麼不能夠看呢?小劉就有點生氣的說,因為你已經看了很久,對眼睛不好。
這時小孩又說道:「我其實看得並不久,前前後後都還不到一小時。以往媽媽在家那都是看兩個小時的。」小劉說:「我不管媽媽怎麼說,反正我說了不準再看就不準再看。」
誰能想到這時孩子竟然撒嬌到:「爸爸爸爸,就讓我再看半小時好不好?」小劉顯得有點無可奈何,覺得孩子這是在軟硬兼施,開始給他玩起了感情牌,他覺得不能縱容孩子,所以給拒絕了。
對於孩子的這種軟硬兼施,討價還價的行為,包括小劉等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覺得是不好的,要及時糾正孩子。
糾正之前,要先了解背後的原因: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提升:
為什麼說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提升?因為孩子在討價還價的時候,他們需要去思考如何說服別人,這是一種高級的認知行為,需要調動同理心和創造性的思維才能更好的去說服別人。
孩子的獨立意識最早是在3歲左右形成,兒童專家孫瑞雪就曾說過孩子在小的時候會迎來各種敏感期,其中一個敏感期就是獨立意識,這時孩子可能就會出現一些與父母「對抗」的行為,比如頂嘴,討價還價,以此來證明自己是獨立的個體。
而當孩子出現討價還價的行為時,就是證明著他正處於獨立意識的敏感期,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好好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那麼孩子將會得到非常大的發展。
那父母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和孩子協商好?
第一: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懂得與父母討價還價,那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非常得非常的靈活,是一件好事情。父母不用過多擔心,但不是說父母就可以縱容孩子,用這種討價還價的方式,來不斷的獲得他想要的東西。
父母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讓他們在考慮了別人的情況下,再來決定是否要與父母討價還價。
比如孩子晚上玩到很晚,這個時候讓孩子趕緊去睡覺,然後孩子說還想再玩半小時。父母可以說明天還要工作,要早起,讓孩子想想如果他是父母,願意讓自己這麼晚睡覺嗎?
可能一開始孩子的同理心不強,不能沒辦法完全感受別人,但只要父母堅持去做,孩子就會逐漸有同理心。
第二:引導孩子想出折中的好方法
孩子的討價還價,如果父母每一次都是妥協的話,孩子就會得寸進尺,而且它會逐漸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去為他人考慮。那麼父母通過折中的辦法,可以讓孩子相應的付出一些代價,同時也能夠引導他去為別人著想。
比如出去逛街的時候,到了要回家的時間,孩子說還想再玩半小時。這時家長就可以說,再不回去的話家裡的家務活就沒有人做了。如果你還想玩的話,那是否可以回到家的時候,幫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活?
第三:儘可能不批評孩子,而是躲讓孩子說
對於孩子討價還價的行為,父母可以和他「鬥勇鬥智」,嘗試和孩子多辯論幾回,充分發揮孩子的能動性。
一旦父母選擇了批評,那就是把孩子的這種進取的思想直接撲滅了,不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下去。少用「不可能」「不行」「你就是必須要這樣」等待這些封閉性的詞語,父母可以多詢問「為什麼?」讓孩子去說,讓他發揮他的大腦去思考。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父母有技巧的協商,其實是有助於培養出社交小達人,所以父母多一點耐心吧。
我是育兒十月說,想要了解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還請關注我!【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