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莉的話:看臺灣媽媽寫的育兒文章,常常感覺戳到了痛點,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汪培珽的《愛孩子也愛自己的七堂課》,洪蘭的《好孩子,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都讓我獲益良多。或許不能說臺灣人比我們的素質高多少,但在當家長這件事情上,人家的確比我們更專業,更用心。
說回正題,帶孩子出門,說好買這個,結果孩子偏要買那個,說好一天看一集電視,結果孩子偏偏看完還不願關,為此不得不跟孩子不斷討價還價,你是不是也經常有這種感覺,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裡太多時間都像個小販一樣在「討價還價」、「鬥智鬥勇」?
其實,如何與孩子建立健康的互動模式,很多人喜歡那種教你幾招就能如何如何之類的文章,老實說這類招數小莉真的沒有,這類文章我也從來不推薦,因為方法永遠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關鍵在於你如何將吸收到的正確理念和自己的實踐相結合,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試著多照照孩子這面鏡子,找到自己的不足,做個不討價還價的家長吧。
另外再次推薦前幾天小莉原創的那篇關於超市母女的分析文章,受到很多媽媽好評。回複數字111過來可看此文。
帶領父母成長團體多年,接觸過許多用心學習、努力成長的父母,發現只要有心吸收相關新知、演練溝通技巧,親子關係都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然而,要真正落實「人人平等」的精神、建立「尊重孩子」的態度,卻需要敏銳的自我覺察力,以及願意放下「威權」身段的勇氣。
其中,幾個例子留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有位媽媽和多年不見的老友們約好一同晚餐,下了班就趕著去幼兒園接女兒,一路興奮的告訴孩子:「晚上媽媽要帶你去見我的幾位好朋友,今天到超市只能進去一下下,買些水果和麵包就要走了,沒辦法像以前一樣又逛又玩。我們要趕時間,你先答應媽媽不可以要求買任何東西,好不好?」女兒眨著大眼睛似懂非懂的點頭道:好,我今天不能買東西。
未料當媽媽挑著水果時,女兒卻拿了一個小盒子從文具部跑來:「媽媽,這個盒子好可愛喔,可不可以買這個?」媽媽提醒她:「我們不是約定好了嗎?今天你不能買東西喔!」女兒有點失望的將文具盒歸了位,不一會兒又興衝衝拿了一個小娃娃跑過來說:「媽媽,這個娃娃會跳舞耶!」這位媽媽耐住性子答道:「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這個娃娃看起來不是很耐用,大概只能玩個幾次吧!改天我們到百貨公司買品質好一點的,百貨公司的雖然貴一點,但你可以玩久一些呀!」女兒說:「可是你很少帶我去百貨公司嘛!而且百貨公司又沒有這麼漂亮的!」即使嘴巴裡抱怨著,女兒還是把小娃娃歸回原位,乖巧的跟著媽媽去排隊結帳了。
收銀機前的展示櫃正促銷著全家都喜愛的口香糖,女兒指著廣告開心的提醒媽媽,媽媽也很歡喜的拿了一條口香糖說:「好,這個大家都喜歡吃,而且你今天也很乖,就當做給你的獎勵吧!」結帳後母女倆愉快的趕赴聚會地點。
這對母女互動順利流暢,最後皆大歡喜,看似成功的溝通,其實卻隱含著一般父母不易覺察的「自我中心」之深層態度。我問了這位媽媽:「既然是做為女兒很乖的獎賞,如果她喜歡的小娃娃和展示櫃促銷的零食價格差不多,你願不願意買給她這個小娃娃?」「是全家要吃的零食,為什麼要說是給她的獎品?」這位媽媽楞了一下,若有所悟的笑了起來。
孩子自我克制的表現確實值得鼓勵,然而媽媽言語上的肯定,如:「你今天能夠依照約定來做,真是不容易!」「你愈來愈懂事了!」等說法,對於提升孩子的自信,效果更勝過任何物質獎賞。在結帳時臨時決定買口香糖來獎勵孩子的自律,更容易讓孩子對於原先約定的原則產生疑惑。明明說好除了水果和麵包之外不能買其他東西,結果卻是依照媽媽的喜好與判斷來決定買或不買。若平時家中習慣存放一、兩包口香糖隨時可食用,那麼,讓孩子清楚了解買口香糖是為家裡補貨用的,就不容易引起混淆和疑惑。
此外,既然約定好今天不買額外的東西,又提到「改天到百貨公司買好一點的」,豈不是自找麻煩?如果女兒發現貨架上有跟百貨公司賣的同款商品而且價格更實惠,那麼今天到底要不要買給她呢?
記得還有一位媽媽,為了牙齒健康之故,平常管制兒子吃糖甚嚴。孩子生日當天收到一大盒糖果的禮物,媽媽知道必得放寬規定,於是找來兒子商量一天吃幾顆糖果比較恰當。五歲多的小男孩想了想,開口說:「我一天吃三顆就好了」,媽媽馬上回應:「那你一天吃兩顆好了。」兒子沒再說什麼就接受了媽媽的規定,因此媽媽覺得這是一次圓滿的互動。
事實上,孩子提出一天吃三顆已經自律甚嚴,但即使孩子的要求合理,許多父母仍然習慣和孩子討價還價,最終雖然順了父母的意,卻讓孩子產生「自己做的決定永遠不夠好」的自我概念,無法增長孩子的信心。我當下問這位媽媽:「如果兒子說一天兩顆就好,你會不會說一天吃一顆好了;如果孩子說只要一顆就好,你要不要考慮乾脆叫他不要吃好了?」這位媽媽當場哈哈大笑,也對於自己的威權有所覺察。
管教孩子時先想清楚合理的行為底線,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這個範圍內,父母不只應該痛快的答應,更要為孩子的自我節制喝採;如果孩子的要求超過合理的範圍,就需要說明底線在哪裡,並且溫和而堅定的執行;如果孩子的要求讓我們發現自己原來規範並不合理,那麼,就清楚的告訴孩子修正的理由。凡此種種都能夠幫助孩子成為一個講道理、重民主的個體。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我們願意拋開面子、放下身段,做個不討價還價的父母,就能從親子互動中看到自己的盲點、逐漸成為更成熟的爸媽。(作者:楊俐容,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資深親子教育工作者;原文刊載於臺灣《親子天下》,如打動你,請點擊右上角轉發)
……………………………………………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每天給孩子一個好聽的故事
這是一個播音系畢業的媽媽在親子閱讀五年,和孩子讀了上千本書之後開的帳號,每天給孩子們講一個經典的繪本故事,寶貝們也可以點播自己喜歡的故事,我相信和好聽的故事做朋友,孩子一定能擁有快樂的童年!微信號:xiaolijianggushi
英文故事回顧
回復56可聽《we are going on a bear hunt》
回復63可聽《The Three Bears》
回復 69可聽《Don'tLet the Pigeon Drive the Bus》
回復 93可聽《Farmer Duck》
中文經典故事回顧
回復64 可聽《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啦》
回復89可聽《都是放屁惹的禍》
回復 37可聽《肚子裡的火車站》
回復 7 可聽《我是霸王龍》系列兩個故事
回復 76 可聽《城裡最漂亮的巨人》
回復 30 可聽《警官巴克爾和警犬葛芮雅》
回復 87 可聽《女巫科而娜杜耶》
回復 60 可聽《活了100萬次的貓》
回復 66 可聽《古利和古拉與古魯力古拉》
回復 12 可聽《好髒的哈利》系列四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