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似乎總能摸準我們的軟肋,他們愛撒嬌能撒潑,我們發現自己很容易就陷入到討教還價的拉鋸戰中。該如何做到溫和而堅定呢?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做法,你覺得妥當嗎?說說你的看法吧。
上個禮拜我正在超市購物,聽著售貨員一件一件地掃描貨品,發出「嗶」、「嗶」的聲音。突然我聽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說話聲。她看起來還在上幼兒園的年紀,正在央求媽媽給她買一個櫻桃味的棒棒糖。
「媽媽,我能買這個嗎?」小女孩問。
「不行哦,親愛的。」媽媽笑著說。
「但是媽媽,我沒吃過這一種。」
「家裡已經有很多糖了。」媽媽提醒她。
「但是沒有這一種呀。」
「我說過了,不行。」媽媽回答道,一邊開始翻閱旁邊的娛樂雜誌。
小女孩發現說不通媽媽,於是發起脾氣來。她的小臉漲紅,開始大聲抱怨媽媽不公平,媽媽對她不好。
緊接著她開始使用另一個策略:哭。她一邊哭一邊說話,故意很大聲地喘氣,製造出誇張的效果。
「好吧好吧,你把那棒棒糖放到購物車裡吧。」那位媽媽妥協道,「但是晚飯之前不能吃哦。」
「我能在車上咬一口嗎?」小女孩問。
「我們上了車再說。」
小女孩頓時破涕為笑。
我要說的是,雖然我自己也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但我知道這位媽媽剛剛拿什麼跟女兒做了交易。她的原則。她給了一個壞脾氣的孩子想要的糖果,卻助長了孩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但事實上,她不需要也不應該那麼做。
看透孩子「討價還價」的心理活動
其實一開始,「交換條件」都是家長主動提出來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周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考到100分,就給你買滑板。」所以,現在在付出辛苦之前,我想知道我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
為什麼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麼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比如每星期吃兩次肯德基。
為什麼總是大人來發布命令?為什麼他們總要來打斷我們的遊戲,要我們幹這幹那?可以講條件,多少可以換回點自由。
一旦孩子習慣於「討價還價」
在任何事情上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被動狀態」
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看不到好處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會出於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東西,也不會有探索精神,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而且「不談妥條件就不做」。當「談判」成了習慣,每一次「談判」成功後,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
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爭議上
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孩子從家長口中擠牙膏般擠出點「利益」,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使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變得很少。
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和磨損
最終,你會發現作為家長,你對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長時間的和談,你還有權威嗎?
轉載自:http://www.babyxy.cn/conntent/kxjy/2965.html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babyxy.cn)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