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家發現全新免疫機制,普通細胞也能誘捕並中和超級...

2020-12-19 澎湃新聞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真不知道人體還有多少神奇的秘密等著科學家去發現。

前不久,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Ken H. Cadwell和Victor J. Torres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重磅研究成果[1],再一次刷新了我對人體先天性免疫的認知。

他們發現,人體細胞在發現超級耐藥菌的DNA之後,竟然會把細胞膜表面能被細菌毒素結合的蛋白以外泌體的形式分泌出去。如此以來,超級細菌釋放的殺傷性毒素就被外泌體誘捕了,讓細胞躲過一劫。

不得不說,咱們人體細胞這招「壁虎斷尾」的手段,實在是高明極了。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可能發現了一種對抗細菌感染的全新先天性免疫機制[2]。

▲ 細菌與細胞之間的攻防大戰:黃色是外泌體,紫色是毒素,藍色是細菌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種常見的超級細菌,對很多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它能通過分泌孔道形成毒素(PFTs)破壞宿主的細胞膜,導致宿主細胞死亡[3]。

不過研究人員觀察到一個現象,在美國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身上有MRSA,但是死於MRSA感染的人極少,大約在萬分之一左右[4]。

這促使Cadwell和Torres思考一個問題:在人體內是不是也存在一種可以中和孔道形成毒素的先天性免疫機制呢?

▲ Victor J. Torres(圖源:med.nyu.edu)

基於之前的研究,Cadwell和Torres已經知道,細菌分泌的孔道形成毒素會與細胞表面的金屬蛋白酶ADAM10結合,導致細胞膜穿孔[5]。而在五年前,Cadwell和Torres已經聯手發現細胞的自噬蛋白ATG16L1能保護細胞免遭MRSA孔道形成毒素(α-毒素)的傷害[6]。

那麼自噬蛋白ATG16L1、金屬蛋白酶ADAM10和孔道形成毒素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背後會不會隱藏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先天免疫機制呢?

要搞清楚上面的兩個問題,就得先在細胞內理清ATG16L1和ADAM10之間的關係。

▲ Ken H. Cadwell(圖源:med.nyu.edu)

Cadwell和Torres團隊首先在人肺泡上皮細胞系中抑制ATG16L1基因的表達,結果ADAM10的表達水平升高了。用純化的α-毒素處理ATG16L1基因表達水平低的細胞,導致細胞大量死亡;而ADAM10基因表達被抑制的細胞,則對α-毒素有抗性。

這個結果表明,α-毒素受體ADAM10的表達水平是受ATG16L1負調控的。簡單地講,ATG16L1通過降低細胞表面ADAM10的數量,讓細胞對MRSA分泌的α-毒素有了抗性。

那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由於ATG16L1是個自噬蛋白,研究人員首先想到的自噬,即ATG16L1調集自噬通路,把ADAM10降解了。不過,Cadwell和他的同事卻發現,ATG16L1降低ADAM10的水平,與自噬沒有一丁點兒關係。

▲ ATG16L1和ADAM10的表達狀況與毒素處理下細胞的死亡率

繼續查閱相關資料之後,Cadwell團隊發現,ATG類蛋白還可以促進細胞釋放外泌體[7]。巧的是,ADAM10竟然會出現在直徑為40nm-120nm的外泌體上[8]。

難道說ATG16L1讓細胞把α-毒素的受體ADAM10裝在外泌體表面釋放掉了?

Cadwell和他的同事迅速掉頭分析了ATG16L1表達被抑制的細胞和正常細胞分泌的外泌體的情況。

果不其然,ATG16L1表達降低之後,攜帶ADAM10的外泌體大幅減少了。而且他們還證實,ATG16L1是通過調節外泌體的形成達到降低細胞表面ADAM10的目的,而不是對ADAM10本身發生作用。

到這裡,前面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基本就算說清楚了:ATG16L1通過促進外泌體的形成,降低細胞表面的ADAM10,避免細胞被α-毒素破壞。

▲ ATG16L1表達水平降低,外泌體肉眼可見地減少

那麼細胞的這一過程究竟是不是受細菌感染的調控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Cadwell團隊用高溫殺死多種細菌,然後再用這些細菌刺激人和小鼠的細胞,結果外泌體的分泌都顯著增加了。在分別測試了細菌身上的多種物質之後,他們確定是細菌的DNA誘發了外泌體的大量分泌。

小鼠的實驗也證實,如果抑制ATG16L1的表達,用細菌處理也不能促進外泌體的產生。

基於此,研究人員認為:是細菌的DNA被細胞識別,促進了ATG16L1參與的外泌體分泌過程,最終導致大量攜帶ADAM10的外泌體被分泌到細胞外。

▲ 不同的細菌處理後,外泌體的釋放都增加了

那麼細胞在感應到細菌的存在之後,釋放的外泌體究竟有沒有防禦功能呢?

研究人員分別從ATG16L1低表達和正常表達的細胞系中分離外泌體,然後用這些外泌體和α-毒素一起處理肺泡上皮細胞。結果如研究人員所料,ATG16L1正常表達的細胞產生的外泌體,對肺泡上皮細胞有保護作用,而ATG16L1低表達的細胞外泌體則沒有保護作用。

不過當加入更多ATG16L1低表達的細胞外泌體之後,這種保護作用也逐漸顯現。這再次表明,保護作用是由外泌體數量決定的。隨後的小鼠體內實驗也再次證實了上述過程。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不同的細胞類型分泌的外泌體攜帶有不同類型的毒素受體,這也意味著不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或許可以誘捕並中和不同的細菌毒素。

▲ 吹泡泡消滅細菌(圖源:見水印)

基於以上研究,Cadwell團隊認為,他們的研究表明,細胞分泌外泌體可能是一種防禦細菌感染的全新先天性免疫反應。它通過釋放攜帶毒素結合蛋白的外泌體,誘捕細菌釋放的各種毒素,防止人體細胞或組織被細菌傷害。

Torres認為,這項研究結果不僅讓我們對哺乳動物防禦感染有了全新的認知,而且還提出了一個加強免疫系統的新策略——可以通過向體內注入人工的外泌體來吸收細菌毒素,或者通過促進外泌體的產生來增強人體的防禦能力[4]。

奇點糕認為,科學真的很迷人。

參考資料:

[1].Keller M D, Ching K L, Liang F X, et al. Decoy exosomes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bacterial toxins[J]. Nature, 2020, 579(7798): 260-264.

[2].Du Toit A. Distracting your enemy with bubbles[J].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20, 18(5): 263-263.

[3].Dal Peraro M, Van Der Goot F G. Pore-forming toxins: ancient, but never really out of fashion[J].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6, 14(2): 77.

[4].https://nyulangone.org/news/newfound-cell-defense-system-features-toxin-isolating-sponges

[5].Inoshima I, Inoshima N, Wilke G A, et al. A Staphylococcus aureus pore-forming toxin subverts the activity of ADAM10 to cause lethal infection in mice[J]. Nature medicine, 2011, 17(10): 1310.

[6].Maurer K, Reyes-Robles T, Alonzo III F, et al. Autophagy mediates toleranc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alpha-toxin[J]. Cell host & microbe, 2015, 17(4): 429-440.

[7].Cadwell K, Debnath J. Beyond self-eating: The control of nonautophagic function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by autophagy-related proteins[J].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8, 217(3): 813-822.

[8].Stoeck A, Keller S, Riedle S, et al. A role for exosomes in the constitutive and stimulus-induced ectodomain cleavage of L1 and CD44[J]. Biochemical Journal, 2006, 393(3): 609-618.

本文作者 | BioTalker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科學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工作的新奧秘
    新華社上海12月3日電(記者張建松)人體免疫系統工作機制複雜而精確、奧秘無窮。中國科學院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發現並證明人體免疫系統內的鈣離子能「幫助」T淋巴細胞清除病原體的新奧秘,國際學術期刊《自然》3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 科學家發現中性粒細胞如何為免疫反應供能
    科學家發現中性粒細胞如何為免疫反應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5:14:39 英國愛丁堡大學Sarah R. Walmsley研究小組發現,中性粒細胞通過糖異生和糖原生產來為有效的免疫反應供能。
  • 超級長壽:細胞毒性CD4 T細胞與β-煙醯胺單核苷酸NMN產生協同效應
    令人詫異的是,超級人瑞(110歲以上)在進入100歲之後,思想普遍都很清醒,認識能力仍很強,而且,生活自理能力都表現良好。科學家們發現,這些人較少受到疾病感染,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身上具有較為強大的免疫系統,能夠較好地保護健康,而他們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細胞毒性CD4 T細胞數量不同。
  • 負氧離子能中和體內的酸毒,調節血液中的酸鹼平衡,提高免疫細胞活性
    但早期肝癌較難發現,要想及時預防又該如何?負氧離子科學療法給出了答案。 負氧離子治療肝癌的作用機理及臨床實驗 眾多醫學研究及臨床實驗證明:人體內細胞電子被俘是各種疾病的根源。自由基是十分缺乏電子的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到處爭奪電子。當自由基或異常分子從基因中搶奪電子時,細胞發生畸變,產生致癌因子,從而引發癌症。負氧離子有多餘的電子,當小粒徑負離子進入人體後,能為缺乏電子的細胞提供電子,修復衰老病變的細胞膜單位,從而阻斷惡性循環,癌細胞得到防治或被抑制。
  • 國際首次解析細胞免疫「偵察兵」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實習生 江月北京時間8月29日凌晨,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該項發現是國際上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TCR-CD3)結構,《自然》文章審稿人給予極高評價,稱此發現為「milestone」,即細胞免疫領域的裡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黃志偉教授自從加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來在Nature發表的第4篇重要成果。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
  • cell report:日本科學家發現抗病毒免疫新機制
    2015年4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天然免疫應答對於抵抗病毒的感染十分重要。RIG-I與MDA-5是最常見的細胞內部識別病毒RNA的信號分子,它們的識別與激活能夠傳遞胞內的抗病毒免疫反應。
  • 廈大科學家找到乙型流感超級剋星 可以終身免疫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佘崢)我國科學家成功篩選到一種針對幾乎所有乙型流感的新型中和抗體!這群找到尋覓多年的乙型流感「超級剋星」的科學家來自廈門大學。  廈大教授夏寧邵領導的廈門大學-養生堂聯合團隊,找到了一種針對幾乎所有乙型流感病毒的新型廣譜中和抗體,它對1940年至今的乙型流感病毒均能發揮抑制作用,也就是說,無論乙型流感病毒如何變變變,這個抗體都能「以不變應萬變」。  昨天,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旗下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線刊登這個團隊的研究成果。
  • 第一次發現免疫系統利用維生素B12對抗感染的機制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項研究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機制:免疫系統使用的一種名為「衣康酸酯(itaconate)」的武器對抗結核桿菌。針對結核桿菌的研究已經很多年,但最近科學家們才發現免疫系統在受到攻擊時,會大量產生衣康酸酯。
  • 《科學》:細胞可用全新機制使用儲存能量
  • 華人科學家研發細胞「納米海綿」用於中和新冠病毒
    憑藉納米技術,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比人類頭髮絲細一千倍的細胞「納米海綿」,希望可以將其製成藥物,用於中和人體內的新冠病毒。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正在嘗試用被人體細胞膜包裹的「納米海綿」來「引誘」病毒與其結合,從而達到吸收並中和病毒的作用。
  • 為了對抗病毒,人類免疫系統都進化出哪些機制?
    I型幹擾素的信號轉導下遊有很多抗病毒基因,比如說有一些是A酶,能夠直接切斷那些長鏈的RNA,自然就不能進一步作為模板來複製,病毒複製就會受到抑制。I型幹擾素從任何一個細胞產生,可以作用在它旁邊的細胞,一個細胞如果被感染了,它產生這種抗病毒機制,就會使旁邊的細胞都處於更高的警戒狀態,增強抗病毒能力。所以細胞有模式識別系統使得它本身產生了固有抗病毒機制。在最開始與病毒搏鬥。
  • ...科學家敲掉癌細胞19069個基因,發現大量免疫逃逸基因,它們之間...
    不過學界對免疫治療的熱情依舊,因為還有很多患者不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也就是說腫瘤還有很多免疫逃逸手段等著科學家去發現,去攻克。雖然已經有一些圍繞患者的免疫逃逸機制的研究[2-4],但是這些研究僅限於檢測經常發生的基因變異。
  • 科學家找到一群特殊免疫細胞,有望預防過敏反應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傑克遜基因組醫學實驗室(Jackson Laboratory for Genomic Medicine)的科學家們合作,發現了一類過去不為人知的免疫細胞,它們對過敏反應的發生起著重要作用,針對這類細胞的功能,可以為預防或減輕嚴重過敏反應提供潛在的治療策略。
  • 細胞內補體C3表達促進組織免疫的機制
    細胞內補體C3表達促進組織免疫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4 11:36:14 2020年3月17日出版的《免疫學》雜誌發表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Claudia Kemper、Behdad Afzali和美國普渡大學
  • 《自然》:植物氣孔免疫的鈣通道被發現!
    該研究揭示擬南芥 Ca 2+通道蛋白OSCA1.3在免疫過程中控制氣孔關閉,並提出了Ca 2+內流機制對不同脅迫響應的特異性。鈣離子(Ca2 +)是所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信號。這種簡單的陽離子如何編碼各種信號-反應偶聯的特異性是細胞生物學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 一文揭開「抗體免疫」的面紗:中和抗體和疫苗的區別是什麼
    前不久,藥物方面也傳來好消息,能有效阻斷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被陸續發現,它被認為是候選療法之一,給人們帶來了新希望。5月5日,《細胞》雜誌發表一項新研究:比利時科學家發現羊駝體內產生的抗體可以消滅新冠病毒,並且效果良好。除此之外,美國新冠「曼哈頓計劃」的報告也特別強調了單克隆抗體的作用,稱其是最有希望的抗病毒療法。
  • Cell:新發現!科學家揭示癌症藥物紫杉醇的作用機制!
    2019年10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化療手段剛剛被開發時,它的前體似乎相對簡單,即通過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來抑制癌症進展,如今很多藥物能通過不同的機制來發揮這樣的作用,而且已經被證明僅能針對某些腫瘤患者有用;就以藥物紫杉醇為例,其是一種用來治療一系列癌症的化療藥物,該藥物能干擾細胞分裂,但卻無法在每一位患者機體中產生想要的效應,這表明,該藥物的作用機制要比我們想像之中更為複雜
  • 科學家發現流感疫苗僅能產生短暫的免疫保護
    科學家發現流感疫苗僅能產生短暫的免疫保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4 19:03:20 美國埃默裡大學Rafi Ahmed研究組發現,流感疫苗誘導產生的人骨髓漿細胞(BMPC)在接種後一年內下降。
  • 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肌細胞因子MG53與糖尿病免疫治療...
    近日,分子醫學研究所肖瑞平課題組發現肌細胞分泌MG53調節全身胰島素反應和代謝穩態,並提出用MG53中和抗體治療糖尿病的新策略。人為地升高小鼠血液中MG53的含量會引起全身的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症候群;與之相反,用單克隆抗體中和血液中的MG53對db/db 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治療作用。機制上,MG53會結合到胰島素受體的胞外段並非競爭性阻斷胰島素信號。因此,MG53是一種新的內源性胰島素受體抑制劑,是胰島素抵抗免疫治療的新靶點。(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