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訪
居民槓桿率上升過快
「在過去十年,中國的槓桿率上升得很快,表面上企業槓桿率是最高的,但當前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過去這幾年居民部門加槓桿加得很快,居民部門債務佔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已經接近90%到100%,去年是標誌性的一年,中國居民部門的貸款超過了居民部門存款的增量,居民部門槓桿率高和房價有關係,這是一個潛在的風險。」日前,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如此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也直言,中國宏觀槓桿率在2017年出現下降,但是仍然相對偏高。分部門來看,主要是企業部門尤其是國有企業偏高,居民部門加槓桿速度較快。
放眼全球,居民加槓桿最主要的用途是購買房產,所以各國居民槓桿率和房地產市場走勢高度相關。近年來,中國居民槓桿率快速攀升,被認為是我國此輪樓市繁榮的主要動力。
華融證券統計,2016年一二線熱點城市居民債務/本地GDP的比為65%-70%(2014年為40%多),三四線城市這一比例為30%(近幾年變化不大)。從居民債務/可支配收入看,一二線熱點城市達到150%(2014年剛剛突破100%),三四線城市這一比例僅為60%。
現象
居民高槓桿催生房地產泡沫
那麼,如果持續不抑制槓桿上升會有什麼惡果呢?
海通證券姜超根據別國經驗總結出典型的歐美危機模式: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居民加槓桿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房價飆升進一步刺激居民加槓桿,在不斷循環作用下房地產市場也容易出現泡沫化,居民槓桿率飆升;而隨著通脹(或匯率)壓力的顯現,各國央行開始收緊貨幣政策,債務成本提高,達到一定程度後出現房產拋售、房價下跌,居民財富和銀行資產均縮水,轉入惡性循環的債務-通縮模式,居民破產、銀行債務減記導致槓桿率下降。姜超認為,絕大部分經濟體的居民槓桿率變化符合這一規律,
姜超強調,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用在資產價格泡沫的炒作上,短期內雖然對經濟需求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槓桿並沒有提升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這便為將來埋下了隱患。當利率上浮、房價下跌,經濟的脆弱性便暴露出來。
聚焦
抑制居民槓桿率須管好個貸投放
抑制槓桿率意味著抑制新增貸款的瘋狂增長。事實上,對於大部分購房者來說,從去年3月各地樓市調控加碼之後已經領教到貸款的難度直線上升。
「認房又認貸」、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等,既可有效堵住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又顯著增加了住房炒作成本。監管還強化了商業銀行在個人購房貸款環節的借款人收入真實性審核,使不合格的貸款人無法鑽空子。央行營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去年北京市房地產信貸調控取得顯著成效,房地產貸款增加額與增速同步回落,個人購房貸款增速明顯回落。除了管好個人房貸,監管部門還及時發現了其他個人貸款的不正常增長,加大了對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貸款用途的監管檢查,將不符合貸款門檻的借款人排除出去,進而在宏觀上降低了居民部門整體的債務負擔。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李宇嘉認為,抑制居民部門槓桿率必須要管控住個人購房貸款的非理性增長。要控制居民槓桿率,首先就要改變熱點城市房價「只漲不跌」、「長期上漲」的預期。其次,控制金融機構基於短期利益的融資行為。要嚴格落實「受託支付」(貸款直接支付到賣家),杜絕裝修貸、汽車貸等短期貸款違規進入樓市;嚴格落實近期五部委發布的資管新規,實現「去通道」、「去嵌套」;再次,保持適當的首付成數,要嚴厲打擊諸如「首付貸」、「尾款貸」、「贖樓貸」等變相降低首付的融資;最後,分散投資渠道、加快貸款證券化,避免槓桿集中,並實現房價平穩回調。(文/記者 程婕)
原標題:中國居民槓桿率到底有多高?
責任編輯:朱惠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