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孫璐璐
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發布的最新中國槓桿率報告顯示,在經歷了一季度宏觀槓桿率大幅攀升5.1個百分點後,二季度宏觀槓桿率僅小幅上升0.7個百分點,較一季度環比回落超八成。整體看,不同於2017年、2018年的去槓桿和穩槓桿,2019年上半年我國宏觀槓桿率的變化態勢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轉」,上半年宏觀槓桿率攀升5.8個百分點。
今年前兩個季度的宏觀槓桿率經歷了明顯的波動,一季度的顯著攀升既有年初信貸社融高增長帶動的槓桿率分子增加,也有名義GDP下降導致的槓桿率分母下降。但二季度槓桿率升幅驟降,預示著後續經濟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是,穩槓桿和穩增長應該如何平衡?
近三年來,宏觀調控中對於槓桿率的政策目標,經歷了從去槓桿到穩槓桿再到結構性去槓桿的轉變。儘管今年上半年宏觀槓桿率重回升勢看起來與穩槓桿的政策有悖,但從全局性的視角通盤考慮,在當前穩增長的背景下,只要不引發槓桿率的大幅異常波動,可以容忍槓桿率的適度抬升。
我國槓桿率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點並不在於宏觀槓桿率絕對值的高低,而在於槓桿率的結構及其所反映的資源錯配。國際上對於槓桿率水平的高低並沒有廣泛認可的明確標準,絕大多數國家制定宏觀政策時通常不會將槓桿率作為政策目標,近年來我國之所以對槓桿率問題較為關注,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在金融危機後的快速走高,但細看企業部門槓桿率的組成,企業之間有著較大差別。
槓桿和債務本身是中性的,用在產出效率高的地方、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就能發揮有效的撬動作用,推動經濟的發展。因此,「拆彈」宏觀槓桿風險的著力點並非簡單地降低或穩定槓桿率的數值,而在於扭轉槓桿率錯配的局面,將槓桿和債務資金匹配到生產效率高的部門,實現槓桿的優化配置,這也是結構性去槓桿的應有之意,也可以實現穩增長和(港股00001)穩槓桿的有機統一。從這一點看,為了實現穩增長,宏觀槓桿率的適度抬升合情合理;而為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結構性去槓桿,特別是堅決出清無效擠佔過多金融資源的「殭屍企業」,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