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專業實習對工科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越發顯著。本文以全國30所高校的工科學生為對象開展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482份。通過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性分析,研究了我國工科專業實習現狀、工科專業實習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係。基於此,針對關鍵影響因素,探究優化實習過程的教育機制,提出了「五個一」管理對策,以期提升工科專業的實習效果。
趙燕 陸國棟 張光新 趙春魚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年第3期
高校學生實習問題得到不少研究者關注,從文獻疏理來看,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實習過程管理、實習制度設計以及實習滿意度,實習影響因素等方面。俞校明和張紅從實習過程設計和質量監控等方面探究實習過程管理,並提出了多種優化方案,如構建多方聯動的實習管理機構、建立完善的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制度、開發實習在線管理系統等。[4]陸國棟等針對本科生實習,提出長時間專業實習是一種多方合作、深度互動的學習和育人模式,三至九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專業實習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收穫和領悟。[5]古繼寶等認為實習實踐效果受到個體職業目標對實習過程的自我管理和調節的影響,職業目標對工程碩士研究生實習效果及就業能力的影響非常顯著。[6]宋歌認為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系統客觀的評價體系是學生實習實效性評價體系的關鍵,合理的評價指標設定能引導實習教師教學規範化、管理過程制度化,提高學生實習效果。[7]李乾軍認為我國現行大學生實習制度不健全,還未發展成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有序格局,急需健全實習相關的法律及制度,建立科學的實習評價體系,並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的積極參與。[8]而國外的實習制度中,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最先創設的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帶薪實習模式最受矚目,這是一種結合學生在校學習課程以及相關全職工作實踐的一種綜合教育形式。學生進入CO-OP項目就有機會到與學校有合作的企業或公司進行帶薪實習,項目完成後由學校和公司聯合發放相關結業證書。[9]如今這種將教學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實習項目受到了全世界學生的熱捧,其成功經驗也給我國高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本文在借鑑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主要採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通過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探究專業實習現狀、實習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關關係。
1.問卷編制:本研究基於已有文獻,結合汪雅霜[10]的測量問卷,引入學校組織管理、校內導師指導、實習單位組織管理、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學生努力程度等因素設計了「工科學生企業實習調查問卷」(表1)。為確保模型擬合度評價和假設檢驗的有效性,本文分別採用克朗巴哈(Cron-bach’s Alpha)信度係數、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EFA)以及KMO和Bartlett’s球形檢驗對問卷內容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
2.樣本選擇:本研究以工科專業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理論抽樣的方法,在適當考慮「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其他院校參與比例的同時隨機抽取來自全國30所高校工科專業學生(每校50人)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共計收回有效問卷1482份。所有數據經過有效性篩選等整理後,使用SPSS17.0軟體進行分析和處理。
一、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實習現狀分析
1.實習單位選擇情況。
實習期是學生步入職場的磨合期,而實習單位是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實戰訓練場。實習單位的選擇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研究從選取途徑和企業性質兩方面調查學生對實習單位的選擇情況。
實習崗位選擇途徑統計結果顯示,眾多途徑中通過網上信息查詢獲得崗位的比例最高,達到了27.1%,排在第二位的是通過學校安排,佔23.0%,而通過家人安排的比例只佔13.3%,排在最後。可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上的信息更加豐富、快捷,越來越多的中介組織在網際網路上為企業和學生搭建信息互通的平臺,使更多的學生傾向於在網際網路上尋找崗位。
實習單位性質統計結果顯示,實習人數總量最多的是一般民營企業,佔45.1%,其次是大型民營企業(21%)和國有大中型企業(14.4%),涉外企業實習的學生比例最小,佔8%左右。以上統計數據也基本反映了面向工科專業實習需求的企業分布狀況。
2.實習待遇情況。
實習待遇是學生非常關注的要素,不同企業提供的實習待遇差別比較大,本研究從實習工資和住宿條件兩方面調查了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受到的待遇情況。
實習工資統計結果顯示,獲得1000-3000元實習工資的學生人數最多,佔了53.2%,3000元以上的佔15.0%,1000元以下的佔12.2%,還有19.6%的學生未獲得實習工資,在實習單位充當了「廉價勞動力」。實習生從用人單位得到的是一種補貼或補助,學生可以通過與用人單位籤訂實習協議來維護自己的勞動權益。
住宿條件統計結果顯示,57.1%的學生表示實習期間沒有得到企業提供的宿舍保障,佔了一半以上。對於實習生來說,有了員工宿舍便是有了安全保障,既能減少奔波之苦,又能降低生活成本。但對於實習單位而言,提供員工宿舍則意味著要增加實習成本和硬體條件支持。
3.實習時間跨度情況。
實習時間的跨度由學校專業培養方案所規定,一般工科專業要求3個月以上的實習時間,對於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實習時間一般都超過半年。然而本次調查數據顯示,50%以上的學生實際參加的實習時間為1-2個月,3-6個月的佔33.7%,半年以上的只有10.9%。由於很多學校將專業實習安排在同一時間,造成在較短且相對集中的時間內,企業無法讓大批量學生參加實際工作,也就不能安排豐富的實習內容,從而影響實習效果,也影響學生的實習積極性。
4.實習過程管理情況。
實習過程管理包括校內和校外兩個方面,具體考察點為高校和企業對學生實習的組織管理、高校和企業導師對學生的指導情況。在實習組織管理方面:學校組織管理情況統計結果顯示,只有68.9%的同學明確表示學校制訂了實習計劃,說明要麼有的學校沒制訂計劃,要麼制訂了計劃但是動員工作沒到位,沒有有效傳達到學生。另外,沒有安排實習指導教師,沒有組織實習動員會,沒有實習考核機制的學校都超過了總數的7%,說明一些高校的實習過程管理還不是很完善;企業組織管理情況統計結果顯示,15.2%的學生認為企業沒有提供先進的儀器設備,13.2%的學生認為企業沒有提供「系統的實習培訓」,說明還是有一部分企業缺乏規範而又完善的培訓措施,這勢必會增加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隱患。
從校內外導師的指導情況看(表2),學生對於指導教師的評價總體較高,與校內指導老師相比,學生對於企業的實習指導老師認可度更高,其中企業導師在「耐心解答問題」「主動溝通」「指導水平高」三項指標上都比高校導師高了7個百分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83.3%的學生肯定了高校導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對高校導師的指導水平卻只有78.0%的學生認同。這說明儘管老師專業技能較高,但是與學生溝通交流、解答問題等方面相對薄弱,導致很多同學不認可老師的指導水平。原因可能是高校教師忙於從事理論教學、科研、考核評估、職稱評定等任務,工作內容已經趨於飽和,沒有過多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學生實習指導中去。[11]
一、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學生實習效果與影響因素分析
1.實習效果與相關因素專業實習是學生建立專業思維和培養綜合能力的關鍵環節,通過實習獲得的收穫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將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專業技能、提升人際交往、增加團隊合作以及增加就業信心作為實習效果的五項指標。調查顯示(表3),絕大多數學生對實習效果比較滿意,其中「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和「團隊合作能力更強」的選項人數最多,這也說明實習對於工科學生的重要性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
為進一步分析實習效果的影響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關係,本研究以學校組織管理、校內導師指導、實習單位組織管理、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學生努力程度為主要因素建立了5個假設(表4)
本研究利用軟體SPSS17.0對以上各因素與實習效果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相關分析主要是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相關係數的取值範圍介於-1~1之間,絕對值越大,表明變量之間的相關越為緊密。其中,|r|=1,完全相關;0.70≤|r|<0.99,高度相關;0.40≤|r|<0.69,中度相關;0.10≤|r|<0.39,低度相關;|r|<0.10,微弱或無相關。
從各因素的相關分析結果(表5)可知,所有自變量之間的相關係數都沒有達到0.7,排除了自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並且五個自變量均與實習效果與收穫這個因變量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係。其中學校組織管理、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實習單位組織指導、學生努力程度與實習效果中度相關,校內教師指導與實習效果低度相關。
1.相關因素對實習效果的影響模型分析。
為探討工科學生實習效果的影響因素,本研究運用AMOS24.0軟體,通過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對各因素間的相關關係進行分析。經檢驗,模型的多項適配指標,包括CMIN檢驗、CMIN/DF的比值、配適度指標(GFI)、調整後的配適度(AGFI)、平均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非基準配適指標(NNFI)、漸增式配適指標(IFI)、比較配適度指標(CFI)都符合標準,模型總體適配度理想。本研究得出的結構方程模型路徑係數和結構方程模型分別見表6和圖1,由此可解得實習效果各因素之間的相關關係,具體如下。
(2)學生努力程度與實習單位導師指導非常相關,並在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和實習效果中具有中介效應。從結構方程模型(圖1)可知,學生努力程度與實習單位導師指導非常相關。結合結構方程模型中路徑係數分析(表6),本研究又以學生努力程度為中介變量,採用Bootstrapping的方法加以驗證了中介效應。本研究在AMOS24.0中使用Bootstrapping方法運行5000次,得出Bias-Corrected與Percentile在95%的置信度下的水平值,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對實習效果與收穫的總效應值為0.71,間接效應值為0.66,直接效應值為0.24,在Bias-Corrected與Percentile95%CI的Lower和Upper的值區間之內均不包含0,表明學生努力程度在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和實習效果與收穫中具有中介效應(如圖2),即實習單位導師的指導通過促進學生的努力程度最終促進了實習效果。
實習單位組織作為調節變量在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對實習效果的影響中起到積極的調節作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對實習效果影響顯著,而實習單位教師的指導效果又與校外實習單位組織管理有密切關係。為進一步明晰其關係,本研究又以校外實習單位組織管理為調節變量進行了檢驗(表7)。在1,2,3階段回歸中,P<0.05,調節分析成立,所以實習單位組織作為調節變量起到了積極的調節作用,即實習單位的組織管理能調節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對實習效果的影響。
一、我國工科專業學生實習管理對策
以上研究表明,從實習現狀描述看我國高校工科專業實習總體效果較好,但實習過程中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有待破解。從實習效果相關因素分析,關鍵因素一方面來自學生自身的意識和努力程度,另一方面來自實習單位的組織管理和導師指導。基於以上研究結果,結合我國高校實際,筆者就如何提高實習效果提出如下「五個一」建設路徑。
1.上好一堂「課」。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自身對於實習的思想認識問題是影響實習效果最顯著的因素之一。一些工科專業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和勞動紀律觀念,有的功利主義嚴重,誠實守信、敬業精神缺失,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所以加強實習實踐教學首先要上好一堂「立德樹人」的課。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建議高校在工科專業實踐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和傳統文化教育,通過企業典型人物講座、優秀企業文化體驗等多種途徑,有意識地讓學生接受成功人物成長的啟迪、良好企業文化育人環境的薰陶,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13],培養學生在多種思想觀念、價值理念、行為習慣中接受考驗,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樹立事業心和責任感。
2.建好一支隊伍。
研究結果顯示實習指導教師也是影響學生實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教育部關於加強和規範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教高函[2019]12號)明確指出,「要選好配強實習指導教師。高校和實習單位應當分別選派經驗豐富、業務素質好、責任心強、安全防範意識高的教師和技術人員全程管理、指導學生實習。[14]所以筆者認為建設一支雙師型指導教師隊伍勢在必行。建議高校以校企合作為紐帶,促進實習導師雙向流動,一方面要讓高校教師「走出去」:通過參加企業研發項目和到企業掛職鍛鍊,促進教師對企業具體工作崗位的認知和體驗,加強實習指導能力。另一方面要把企業導師「引進來」:邀請企業資深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學校課程教學和專業實踐指導,促進學校課程教學與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同時構建學校、企業的管理人員以及學校教師、企業工程師在校企合作培養過程中的管理規範體系[15],從而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效率和效果。
3.做好一個閉環。
實習教學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將課堂教學和生產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是一個多方參與的教學活動,其整個過程需要與產業進行良好互動。
從以上對實習管理的調查結果可見,一些高校的實習教學比較隨意,缺少系統安排,沒有落實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筆者建議高校在組織實習過程中構建產學合作的實習教學閉環(圖3)。首先通過產學對接,將企業需求與專業培養目標進行融合,建立符合業界需求的培養標準,根據培養標準制定實習計劃與方案,實習過程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實施評價,根據實習評價結果形成質量反饋分別提交給企業和學校,以便進一步修正培養標準。通過這樣一個閉環,形成融合了產學需求的自適應聯動機制,實現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
1.用好一個工具。
由於實習的空間廣、時間長,對於實習過程的監管相對比較困難。筆者認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開發信息化工具實現對實習過程的動態監管。比如調研中筆者發現某大學引入「網際網路+」技術,比如調研中筆者發現某大學引入「網際網路+」技術,開發了工程專業校外實習管理系統。該校利用這個「網際網路+」工具,實現了對實習過程信息和數據的有效管理,為學生現場實習提供個性化的任務及實習指導;利用移動互聯的精準定位,實現了對學生的有效考勤和安全管理;利用多媒體數據的共享,準確了解學生的實習動態和成效,並通過多方參與互動,實現了實習效果的多元評價。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在教學深入,高校應主動利用「網際網路+」實習管理「工具」,為實習過程管理助上一臂之力。
2.搭好一個平臺。
當前,多學校、多專業的實習學生與多類別、多需求的企業崗位之間存在著信息傳導低效或中斷的問題。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尋找實習崗位的主要途徑來自於網絡平臺,但是網絡詐騙的風險無處不在。所以筆者認為教育相關行政部門應打破現有信息孤島格局,集成實習供需雙方信息,為高校和企業搭建第三方信息平臺。調查中筆者發現,為了整合遍布於全國的工科專業校企資源,中國高教學會工程教育專業委員會作為第三方非政府組織,於2017年牽頭組建了「千生計劃」實習專項,該項目由浙江大學牽頭、多所高校聯動,以面向全國高校的一體化校企合作管理信息平臺為基礎,通過徵選全國範圍內的相關企業,共建大學生校企實踐項目,形成長期穩定校企合作關係,推動大學生實習實踐工作。平臺運行三年來,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該項工作也為相關部門搭建第三方實習信息平臺提供了借鑑和參考。
3.結語。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從目前我國工科專業的實習現狀出發,通過相關性研究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得出學校組織管理、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學生努力程度、實習單位組織管理和校內教師指導等五項因素與學生實習效果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其中學校組織管理、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學生努力程度這三個因素對實習效果的影響最為顯著,而且學生努力程度在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和實習效果中具有重要的中介效應;實習單位組織作為調節變量在實習單位導師指導對實習效果的影響中起到積極的調節作用。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了提升工科學生實習效果的「五個一」管理對策。此外,筆者認為新工科背景下專業實習的持續有效開展需要信息融通、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校企互動機制[16],而建立校企聯動的信息化平臺是促成校企協同育人生態系統的重要媒介。
參考文獻:
[1] 劉選會,鍾定國.大學生專業實習滿意度調查與分析[J].高教探索,2018(1):124-128.
[2] 《教育部關於加強和規範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教高函[[2019]12號)。
[3] 陸國棟,李拓宇.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4] 俞校明,張紅.高職生頂崗實習過程設計與質量控制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29):66-81.
[5] 陸國棟,陳利華,孫健,等.長時間實習:多方合作、深度互動的育人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50-56.
[6] 古繼寶,吳蔚,彭莉君.職業目標對工程碩士研究生實習效果及就業能力的影響[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7):57-61.
[7] 宋歌.從提高學生實習效果的視角談實習教學學生評價體系構建[J].高教學刊,2016(1):173-174.
[8] 李乾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實習制度對我們的啟發[J].教育教學論壇,2017(21):91-93.
[9] MUNBY H,HUTCHINSON N,CHINP. Co-op Education in the Canadian Curriculum[J].Education Canada,2000(40):20-23.
[10] 汪雅霜.大學生畢業實習的調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77-82.[11]周萍.工科本科生企業實習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